笔记

  • 謇斋琐缀录

    謇斋琐缀录

    《作者:尹直明尹直撰。八卷。书成于成化末、正德初。尹直,景泰五年(1454)进士,改庶吉士,官至兵部尚书。本书记述多为明代掌故,于内阁尤详;于同时仕宦黜陟、恩怨复化之由来,亦颇缕悉。于经筵日讲、科举考试,以及入仕之官逸事趣闻,亦多有收录。如卷一之《经筵礼仪》、《翰林故事》,卷二之翰林诸学士赐宴坐次、刘宣化等主考顺天乡试、天顺初元会试同考官多出于权贵所荐、永乐乙未始开会闱于北京,卷三之国朝状元对策、罗伦状元逸事,卷七之江西乡试、太学春秋释奠、景泰甲戌铁状元银榜眼金探花,卷八之状元顾鼎臣逸事,等等。有史籍汇刊本、国朝典故本,今有《中华野史》标点本。

  • 锦衣志

    锦衣志

    《作者:王世贞客有徵錦衣事者不能詳余以所聞荅之退而詮其語曰錦衣志

  • 今言

    今言

    《作者:郑晓《今言》4卷,计344条,明郑晓撰。书中所言,涉及明代洪武至嘉靖180余年事,凡国政朝章、兵戒邦计、治河漕运,边事倭情,于耳闻目睹之余,并笔之于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录,虽系“杂史之支流”,然却可补正史之缺佚,纠其谬误,为研究明代前期政治、经济军事等提供了颇为宝贵的资料。如第44条,以内阁辅臣解缙系诏狱为发端,言及20余例成为明代后期法律的故事,颇具史料价值。本书作者曾总督漕运,书中3处记述了他治河漕运的见的与方略,其中不乏远见卓识。郑晓在任兵部尚书期间,边事频仍,书中既谈到了瓦刺的崛起、南侵及其内部争斗,又叙述了“东虏”的侵扰,东南沿海的倭情,如将本书涉及边事所记联系起来,一幅明代前期较为完整的边患图即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无疑为研究这个时期民族矛盾的产生、演变,对后世的影响提供了绝好的材料。《今言》单行本世所罕见。嘉靖四十五年(1522),郑晓的外甥项笃寿为《今言》梓行,是为最早的刻本,这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唯一单行本,现珍藏在北京图书馆。1984年中华书局印行的《今言》,以民国二十七年(1938)上海涵芬楼影印《纪录汇编丛书》中所载《今言》为底本,通校了项笃寿刻本,整理后而成书。

  •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作者:徐学聚明徐学聚撰。一卷。系作者辑录《国朝典汇》中之日本一篇。《八千卷楼书目》无“东南”二字,且不著撰人名氏,疑明末已节录单行。内容记述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指福建、浙江、广东等地),遭受倭寇之乱,以及各族人民抗倭经过。编年体,逐日详细记载抗倭过程。其中所述湖广土司率永顺、保靖、酉阳、容美土兵以及瓦氏率狼兵抗倭战斗之经过,对研究土家、苗、壮等民族历史有重大意义。书中所附“隆庆平倭”及“国朝典汇”,可从中窥见明洪武至隆庆(1368—1572) 200余年间中日关系及倭寇犯华之概貌。有镇江柳诏徵作跋。1936年版之《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辑其文。

  • 典故纪闻

    典故纪闻

    《作者:余继登笔记。明余继登著。十八卷。是书选录明开国至隆庆历朝故实,意在提供历史经验。按冯琦序谓作者的初衷为“取法于远,不如近也”,故“凡关国家大政大本则书,非大事而于世为急则书,非大非急,而为异闻见则书,非异而事所从起则书。”卷一至卷五为太祖朝事,卷六卷七为成祖朝事,卷八至卷一○为仁宗、宣宗两朝事,卷一一至卷一三为英宗、景帝朝事,卷一四至卷一六为宪宗、孝宗、武宗朝事,卷一七卷一八为世宗、穆宗朝事。然亦往往因细大不捐,未免类似于《起居注》或某朝实录加以“润色之词”,而受到《四库全书总目》的指摘。但仍不失其史料价值,对于了解明代文学和文化思想,亦可供参考。如卷二明初朱元璋反对“深怪险僻用语”,“雕刻为文”。卷一○记宣宗言“朕于取士,不尚虚文”,对明初文风有影响。卷一七记嘉靖时出现“创为异说,诡道背理,非毁朱子者”。文学风气之大变,至如卷一八所云:“文藻竞工,览者每为所眩。”书中每有许多寓言或故事性的记述,清隽可读。有万历间初刻本,清光绪间《畿辅丛书》据以重刻,民国间收入《丛书集成初编》。1981年中华书局点校排印。

  • 平夷赋

    平夷赋

    《作者:赵辅平夷赋,明赵辅撰。辅字良佐,凤阳人。成化元年,由中府都督同知拜征夷将军,因功封武靖伯。三年,总兵征建州女真,还进侯爵。其事迹见明史本传。本书所咏,即为其征女真之事。

  • 倭变事略

    倭变事略

    《作者:采九德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二月采九德著成《倭变事略》。全书共四卷,记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江浙倭寇事。作者亲历事变,所记多出自目击耳闻。书中对倭寇侵扰海盐一带的时间、地点、经过、人民受害状况,以及通倭头目王直、徐海等被俘斩的经过,记述尤详。

  • 天变邸抄

    天变邸抄

    《作者:佚名天变邸抄是1626年(明朝明熹宗天启六年约五月间)在北京一份由民间报房编辑发行的邸报。内容集中报道了同年5月30日(天启丙寅五月初六)爆发的王恭厂大爆炸。“天变邸抄”四字是由收录者自己添加上去的,意为报道王恭厂灾详情的邸抄。“天变”源于当时的一条上谕,系因为厂灾爆发正值明朝政局不稳之时,故爆炸事件被理解为上天示警。

  • 双溪杂记

    双溪杂记

    《作者:王琼《双溪杂记》是杂记见闻的一部书,记载的都是朝廷中的故事。对于宏治以前的记事,真实性较强,足可以与正史相参照,即便是是非的评断取舍,亦不十分乖谬。到了正嘉之间的记事,就有些任凭私见,多有污蔑之处,不可据以考实了。有《今献汇言》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均一卷。

  • 复斋日记

    复斋日记

    《作者:许浩笔记。此书又名《两湖麈谈录》明许浩著。二卷。卷首有作者于弘治八年(1495)自序一篇,谓此书为 “随笔记录”而成,与叶盛《水东日记》“事多相 同”。唯《四库全书总目》则谓“此书皆纪叙明初 以来朝野事迹,与叶盛《水东日记》颇相出入。” “其中如杨荣料敌、于谦治兵、汪直乱政诸条, 叙述颇详。然如谓王振初时闲邪纳诲,以成英 庙盛德,不为无补,则纰缪殊甚。至于‘儿能成名妾不嫁,良人瞑目黄泉下’一诗,乃明初高启 《张节妇词》。载于本集,而以为章纶之母所作,亦失实也。”此书上卷记分宜人陈寿的故事,即 《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所本,此外尚有范仲淹、王冕、高启文学活动的记叙和作品品评,以及一些不经见的诗文纪事,可补文学史料之阙。有《涵芬楼秘笈》本,《历代小史》 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则为一卷。

  • 庚申君遗事

    庚申君遗事

    《作者:万斯同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之长子。母罕禄鲁氏,名迈来迪,郡王阿儿厮兰之裔孙也。初,太祖取西北诸国,阿儿厮兰率其众来降,乃封为郡王,俾领其部族。及明宗北狩,过其地,纳罕禄鲁氏。延祐七年四月丙寅,生帝于北方,当泰定帝之崩,太师燕铁木儿与诸王大臣迎立文宗,文宗既即位,以明宗嫡长,复遣使迎立之。明宗即位于和宁之北,而立文宗为皇太子,及明宗崩,文宗复正大位。

  • 玉堂荟记

    玉堂荟记

    《作者:杨士聪笔记。明杨士聪撰。二卷。士聪字朝彻,号凫岫,济宁(今属山东)人。崇祯进士,明末供职翰林院(别称玉堂),入清官至谕德。崇祯十六年(1643)成此书,凡二百八十三条,约五万字。多据闻见记晚明时局朝政、物态人情,如叙宗藩仪节、经筵讲书、科举“选贡”之例、“监视”之设等,皆有裨补史传。于晚明时政颇敢讥评,多切中时弊,如记宫中耗费金银,全凭内监口说,无处稽考;锦衣卫职重,诏狱踵接;朝官逢迎、贿赂,不轨于正等等。余如记建文帝墓在西山、苏有功被擒解京,一度逃走等,不见他书记载,足广异闻。唯多杂戏笑不经、神怪猥亵之琐事。有《借月山房汇钞》、《泽古斋重钞》、《嘉业堂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北京图书馆现藏钞本二册, 为善本。

  • 沂阳日记

    沂阳日记

    《作者:佚名明代人撰写的随笔。作者不详。

  • 西征日录

    西征日录

    《作者:杨一清明杨一清(1454—1530)著。杨一清字应宁,云南安定人,少年随父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市)。成化间进士,历任陕西督学、陕西巡抚。正德初,受命为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在任期间,建议朝廷拨出大量款项修整边墙、碉堡,增戍兵卒,加强守备。后因与太监刘瑾不和,以“冒破边费”下狱,不久免官赋闲。正德五年(1510),宁夏安化王寘鐇反,武宗被迫再度起用杨一清为总制军务。杨一清从镇江起程奔赴西北,未至事已平。后又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内阁首辅等职,一生对明朝的西北边防有重大贡献。该书便是他对正德五年出征的详细记述,对于研究明代西北边防设施、西北交通和正德五年的宁夏事变,是非常重要的资料。有明代沈节甫编《纪录汇编》本。

  • 甲申战事记

    甲申战事记

    《作者:池仲祐同治十二年,法人突攻北圻河内等省,越招广西人刘永福率众败之,议和罢兵;而法人终眈眈于北圻者,喜在窃伺滇与蜀、楚之矿路也。光绪七年间,屡胁越南撤刘永福入富春--而刘永福据保胜,号「黑旗军」;越南恃以御法,屡战皆捷。越人庸弱,意恋求和,而法之劫制过甚;势虽曲从,欲乞我国援救,又恐泄漏戎机,愈遭荼毒。八年,吏部主事唐景崧自请于朝,赴越襄理军事。

  • 嘉庆东巡纪事

    嘉庆东巡纪事

    《作者:佚名恭查聖駕每日寅末卯初動身己未午初入營路中常多乘馬入營後宮門甚嚴聽事官員俱在外層白布城外侍立嚴禁聲音營盤總要寬闊欽派儀親王稽查大營慶郡王稽查尖營將軍每日隨營駐扎隨駕行走並在前查看修墊道路臨營先到大營更換衣服在宮門外站班後恭候召見晚膳後膳牌發出以後始回他坦

  • 纪丰润张学士马江战事本末

    纪丰润张学士马江战事本末

    《作者:赵增禹直隶丰润张学士,名佩纶,字幼樵。其先世雨樵中丞,仕至安徽巡抚。学士以同治庚午辛未联捷入翰林,年甫冠,未娶也。甲戌散馆授编修,光绪丙子大考二等第二,擢侍讲,旋转侍读。学士长身伟干,天资聪颖过绝人,读书目十行并下。初入塾,一日背诵鲁论至泰伯第八。既以丰才硕学,置身玉堂,职地清旷,则日与张文襄之洞,宝竹坡廷,陈伯潜宝琛,黄漱兰体芳诸芸署名流,颉顽上下,究心经济学,考核中外利弊,兼及东西洋舆地,交涉战守机宜,期有用于当世。

  • 宦游偶记

    宦游偶记

    《作者:陈惟彦上下两卷,为陈惟彦晚年所著的笔记作品,所记为作者为宦的亲身经历,一则一事,具有回忆录的性质。于1912年成书,1918年梓行,为《强本堂汇编》之一种。前有陈澹然题词,严修续和作者自序。上卷主要记在贵州的从政经历,计有《辨开州无教案》、《断杨氏承袭事》,《争开州报灾事》、《书田其嘴事》、《判婺川命案》、《辞安顺府厘捐》、《整顿贵州厘金》、《免黎平票差催粮》、《缉匪得杀人案》、《记龙世渭事》、《记鸭贩事》11则,下卷主要记赴南京之后的经历,计有《查金陵厘捐》、《整顿金陵厘捐》、《记皖岸盐务》、《记与端督论辨数则》、《记美商造油栈案》、《记日本购米》、《辞查皖南道》、《莅湘始末》、《整顿淮鹾》、《撤西鄂湘掣验》、《辞皖财政司长》、《附记密查云贵总督案》12则。

  • 宦游纪略

    宦游纪略

    《作者:高廷瑶《宦游纪略》,高廷瑶撰,二卷,高廷瑶在此书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仕途经历。

  • 绥寇纪略

    绥寇纪略

    《作者:吴伟业《绥寇纪略》,又名《鹿樵纪闻》,明末清初吴伟业撰。《绥寇纪略》记述崇祯元年流寇起义至明亡之事。《绥寇纪略》以纪事本末体例,各卷皆以三字为标题,分为〈渑池渡〉、〈车箱困〉、〈真宁恨〉、〈朱阳溃〉、〈黑水擒〉、〈谷城变〉、〈开县败〉、〈汴渠埝〉、〈通城击〉、〈盐亭诛〉、〈九江哀〉、〈虞渊沉〉等12卷。卷九〈通城击〉论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明史》的“李自成传”多采用本书,徐鼐《小腆纪年附考》、查继佐《罪惟录·李自成传》、冯苏《见闻随笔·李自成传》、陈鹤《明纪》亦多采此书。嘉庆九年(1804年),有人附加补遗上、中、下三卷。

猜你喜欢的书

无事生非

无事生非

喜剧。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于1599年。阿拉贡亲王带青年贵族克劳狄奥和培尼狄克拜访总督梅西那。克劳狄奥倾心于总督的女儿希罗,并向她求婚。总督有一个侄女名叫贝特丽丝,她生性活泼、俏皮机敏,遇到了狂放不羁、言辞锋利的培尼狄克,互不相让,免不了唇枪舌剑一场斗嘴。阿拉贡亲王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便故意让他们误会各自都在爱恋着对方,从中撮合。亲王有个弟弟唐约翰,此人阴险刻薄,爱施诡计。他忌妒克劳狄奥得到希罗的爱情,便用计让他怀疑希罗不贞,致使希罗在婚礼上受到打击当场晕倒。后阴谋被揭穿,两人得以重新圆婚。这一天,培尼狄克与贝特丽丝也结成了伉俪。两人虽已心心相印,可在婚礼上还是互不相让,一个说“因为可怜你才娶你”,一个则说出嫁“是为了救你一命,因为你害着相思病,在一天天消瘦哩”。本剧意在歌颂友谊与爱情,但对于丑恶事物的揭露也占据了重要的篇幅。唐约翰形象的刻划,给希罗与克劳狄奥的爱情蒙上了一层悲剧的阴影,但最后阴谋败露,希罗的冤屈得到昭雪,爱情结局圆满,则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信念。这里,悲剧、喜剧的界限又一次被打破,剧作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除了这一好事多磨的爱情描写之外,全剧精彩之处还在于刻划了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这对欢喜冤家的艺术形象。这是两个独具个性、色彩明朗的喜剧性人物,他们妙趣横生的谈吐,咄咄逼人的话锋,给本来带有浓重悲剧色调的剧作增添了明朗欢快的喜剧色彩。

种族同盟

种族同盟

一个人的不幸往往以细小的事情为契机。对我而言,这件事情发生在东京地方法院的走廊上。我有事走过该处时,遇见了同行的楠田律师抱着一大包东西匆匆忙忙地迎面走来。我们站在那里聊了一会儿。“你好像很忙嘛。”“嗯。我接下太多公诉辩护人的工作了。”楠田律师眼下夹着用包袱布包着的一大包东西。这里面不用说都是一些诉讼文件。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

内科著作。清沈金鳌(1717—1767) 撰。三十卷。金鳌有 《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为《沈氏尊生书》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无论何因,而病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均为杂病,故著此书。博采 《内经》、《难经》、《甲乙经》 及历代诸名医之精华,参以己见,分证述其源流,详辨证,明治法,变杂乱为明晰,故名。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分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等六门,每门详列若干病证,每病均设“源流”一篇,以述病证原委,说明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每病脉、因、证、治悉俱,理、法、方、药契合,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使“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除介绍方治外,还附有养生导引之术。全书所论源流清晰,分类明细,辨证论理精到,在杂病著作中颇有影响。对研究中医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图书集成印书局《沈氏尊生书》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松邻遗词

松邻遗词

民国吴昌绶撰,词集,录自《清代诗文集汇编·782册·松邻遗集》。

南濠诗话

南濠诗话

明代都穆撰。都穆 (1458—1525), 字玄敬, 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年间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历礼部主客郎中,官终太仆少卿。该书亦称《南濠居士诗话》,一卷,七十多则。书中以记载古今诗人佚诗佚事为主,论诗不专主一家。其诗学见解,一是明确反对崇唐抑宋:“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刘后村云:‘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可见明中期诗坛,虽是前七子“诗必盛唐”的天下,然宗宋诗者亦自不绝如缕。二是强调写真情实境,反对无为强作:“东坡云:‘诗须有为而作。’山谷云:‘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这显然也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但总的看来,书中对诗学理论的阐发不多,且往往就前人议论从而发挥之,甚少创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见地颇浅”。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法华经玄赞释

法华经玄赞释

佛典注疏。唐佚名撰。一卷。是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的注释书。现仅存一部分,即“第二明经宗旨”至“第六释经本文”的解释。发现于敦煌遗书中,经日本学者校勘后收入日本《卐字续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