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直

尹直
  • 姓名:尹直
  • 别名:字正言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泰和人(今江西吉安)
  • 出生日期:1431
  • 逝世日期:1511
  • 民族族群:

尹直(1431—1511),字正言,泰和人(今江西吉安)。景泰五年(1454)考 中进士。明代经常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庶 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优者留翰林院。尹直考中进士后又选为庶吉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


明宪宗统治的成化初年,尹直任辅导皇帝读书的经筵官, 并且参与纂修《英宗实录》。实录是编年史的一种体裁,专记 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明代新君即位,都要修先朝实录。 纂修《英宗实录》的总裁官阁臣彭时等想革去景泰帝号,并且 引用汉代革去更始帝号的故事。景泰帝是英宗两次即皇帝位期 间的一位皇帝。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 振的挟持下,率明军亲征蒙古族瓦剌部,在土木堡被瓦剌部击 败,致使数十万明军全军覆灭,自己也做了俘虏。消息传到北 京,京城一片混乱。英宗出兵时,曾命令其弟郕王朱祁钰在京 监国。混乱中,朱祁钰还算镇定,命太监召集廷臣商议对策。 翰林院侍讲徐珵主张向南迁都,兵部侍郎于谦主张坚守北京, 朱祁钰支持于谦的正确意见,并正式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让 他担负起守卫北京的重任。朱祁钰在一些大臣的要求下还惩处了土木之变罪魁祸首王振的党羽。  


英宗被俘,太子年幼,国家无主难以安定,于谦等大臣从 国家利益出发,联名上奏请太后立郕王为帝。章奏送入不久, 太后批出懿旨,答应百官所请,命郕王即皇帝位。郕王顾虑英 宗未死,怕人心不服,不敢接受。于谦正色道: “臣等诚忧国 家,非为私计。”郕王这才接受,于当年九月初六,登极继 位,改年号为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朱祁钰登极后,认为首要的问题就是整军备战,严防瓦剌部再次南下,他将此事 全部交于谦负责。当年十月,瓦剌部首领也先挟持英宗南下, 直扑北京。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的北京城军民,在于谦的带领 下,齐心协力,浴血奋战,击败了瓦剌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明朝另立新君,南下进犯北京又连连失败,使也先挟英宗向明朝讨价还价的目的落了空,只好屡次遣使联络,要求送还 英宗,重新修好。景泰元年(1450)九月,做了一年塞外俘虏的 英宗被接回京城; 景泰帝怕失去皇位,把英宗软禁于南宫。景 泰三年(1452),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景泰帝又废掉太子(英 宗的儿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次年,太子 死去,景泰帝因无其他儿子未再立太子。景泰八年(1457)正 月,景泰帝病重,石亨等人乘机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 位。英宗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往西 宫,于二月里将其秘密害死。


更始帝是王莽新朝和东汉期间的由绿林军拥戴的汉皇帝。 公元17年,在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出现了一支反抗王莽政 权的农民起义军——绿林军,他们同王莽军队进行了几次大的激战,不断获胜,队伍由七八千人发展到十多万人。公元23 年,为了更好地统率各路起义军,绿林军立投身于起义队伍以 恢复汉室为旗号的西汉宗室刘玄为汉帝,年号“更始”。在山 东莒县一带发起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不愿受到刘玄的控制,又找了一个没落的汉宗室弟子刘盆子作皇帝,于公元 25年推翻了刘玄的统治。同年十月,从绿林军分化出来的西汉宗室,南阳的豪强地主刘秀在洛阳称帝,建立东汉。


尹直认为除去景泰帝号不妥当,便分辩说: “实录中记载 的一些人开始时是大臣,后来却成了普通军民。在他们为官 时,就称呼他们为某官,被罢免后就改变了称呼。就象汉代的 诸侯王因谋反罪被削为平民,在他们未反叛时,称王称叔和原 来一样。哪有想到他们能谋反,就已经早把他们贬为平民的! 况且更始帝无所受命,而景泰帝却是大臣奏请、太后批准下令 立的。更始帝只是绿林军名义上的‘汉皇帝’,在位仅两年, 景泰帝则是宗庙社稷主,在位7年。当时,景泰帝又是在国家 处于危难中即位的,没有他支持于谦等大臣的意见,明朝就会 失去京师。虽然说那时更换皇太子是太贪心,有失德望,但是 能够不被卢忠、徐振的蛊惑之言所迷惑,保全了两宫,使其得 以延续到今天。景泰帝的功劳和过失足够用来相抵消,不应该 除去帝号。”彭时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英宗实录》一书 写成后,尹直升为侍读,后来历任侍读学士。侍读是翰林院中 掌读经史的官职,正六品; 侍读学士是侍读的领导,从五品。


成化六年(1470),尹直上书乞求参与纂修《大明通典》, 并续成《宋元纲目》。成化十一年(1475),尹直升为礼部右侍 郎,尹直上书推辞,没有被批准。礼部是负责国家礼仪、教化 等方面事务的机构,右侍郎是礼部的副长官,正三品。后来, 尹直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满,被任命为南京吏部右侍 郎,不久又改为礼部右侍郎。明王朝在南京另有一套完整的中 央机构,与北京所设的机构相适应。南京机构特点如下: (1) 定员大大少于北京,副长官一般不设左职。(2)责权小于北 京。首先,北京所设中央机构掌管全国事务,南京中央机构多 限于南京及南直隶地区。其次,南京远离天子,行文多经北京 相应机构转呈,不可避免地要受北京机构的制约。(3)南京机构中有些纯属框架式,无任何职事。即使非框架式机构,职事 也比较清闲。在南京任官的尹直,迫切希望回到北京。


成化二十二年(1486)春,尹直被召回京都任兵部左侍郎, 辅佐兵部尚书掌管兵部事务。当时,占城王古来被安南人所 逼,抛弃国都来京都求援。大臣中有人主张把古来一行人送回 去,尹直说: “他们在危难中来,我们如果赶走他们,这是在 杀他们啊。皇上应该派大臣立即去询问他们的情况,考虑一个 合适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宪宗下诏听从了尹直的意见,命 令都御史屠濂前去抚慰。贵州镇巡官送来奏本说苗民要造反, 请求朝廷发兵镇压,皇帝召集大臣商议后将要听从镇巡官的意 见。尹直说这可能是镇巡官谎报军情,以求得到功劳,不可以 轻易相信。宪宗便命人前去贵州探听虚实,果然没有军情。这 年的九月,宪宗命令尹直改任户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直 文渊阁,参预机务。据载,尹直进入文渊阁是得到宪宗的倖臣 李孜省的帮助。宪宗是一个好方术的皇帝,李孜省经常向宪宗 进献氵㸒邪方术,得到宠幸和重用。尹直等人为了向上爬,便极 力巴结李孜省。李孜省利用扶乩术言江西人赤心报国,宪宗听 从李孜省的鬼话,江西吉安府人尹直便顺利地进入文渊阁。过 了一个多月,尹直升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这样,尹直的 品级提高到正二品。


尹直精明强干而又博学多才,善拟文稿,但在做官的道路 上急于进取。尹直的性格矜持而多猜忌,不能检点自己,与吏 部尚书尹旻不和。吏部是管理全国文职官员的机构,吏部尚书 握有推荐官吏的大权。当初,尹直想得到礼部侍郎的官职,吏 部尚书尹旻推荐别人而不推荐尹直,最后尹直靠内宫的关系才 得以如愿。第二天,尹直和尹旻在上朝时相遇,尹直举着笏 (手板)向尹旻致谢,好像是说你不推荐我,我照样当上了礼部 侍郎。尹旻却说: “你就是人们所说的由皇帝从宫中传旨而得 以授官的。”明代,抛开吏部的推荐,皇帝从宫中传旨授官, 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尹直认为尹旻的话是在讥讽自 己,于是对尹旻的怨恨加深。后来,尹直一直在南京任职,历 时8年。这期间他郁郁不得志,便嘱托他的同党万安、彭华设 法将自己召入京师,尹旻却坚持不允许他进入京师。朝内其他 大臣也都害怕尹直,不愿他回来,都庆幸他在南方。等到推荐 兵部左、右侍郎时,吏部推荐了何琮等8人。皇帝下诏任命了 何琮,而尹直凭借万安、彭华和李孜省的帮助,从内宫中得旨 召回京师。尹直回到京师不久便进入了文渊阁,开始对尹旻进 行打击报复。尹直与李孜省相勾结共同陷害尹旻父子,使他们 获罪,又构陷罪名罢免了江西巡抚闵珪,致使朝野侧目。当 时,刑部侍郎袁清是内阁首辅万安的私党,又被内侍郭闰所喜 欢。皇帝命令袁清与其他中央官员一起到浙江巡查,袁清仗势 任意欺压诸官员,新任吏部尚书李裕十分厌恶他。等到回京师 后,李裕立即把袁清降为绍兴知府。袁清十分害怕,连连写文 章表示改过。李裕在皇帝面前极力论述袁清的罪行,皇帝下令 将他下诏狱。万安、郭闰便嘱托尹直,让他通过李孜省向皇帝 说情,结果从内宫中传旨赦免了袁清,改任郧阳知府。


孝宗即位后,进士李文祥,御史汤鼐、姜洪、缪樗,庶吉 士邹智等联名上书弹劾尹直。给事中宋琮及御史许斌说尹直自 从当上侍郎一直到进入文渊阁,每次升官都是靠攀附中宫、由 皇帝从内宫中传旨的结果。于是,孝宗便看不起尹直的为人, 命令他致仕。弘治九年(1496),尹直上书祝贺皇上万寿,并且 以太子年当出阁读书,呈上《承华箴》,引用先朝少保黄淮被 复用的事,希望能重新得到皇帝的召见、重用。孝宗没有答应 他的请求。尹直于武宗正德年间死去,谥号“文和”。

尹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侮辱

侮辱

永远不要侮辱他人!这是乔治•西默农诸多警言中的一个。他并没有直接表述过这个想法,但这个想法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显现。 在《关于阿奈的记忆》中,读者将认识一个缺失男性魄力和能力的被压抑角色,这个人知道自己在所有方面都无能,在与人交往中被蔑视,在工作中被蒙骗利用。他唯一自救的方式只能是在杀了人之后,向精神病专家倾诉。 在《麦格雷的担心》中,两桩谋杀案发生后,所有疑点都指向对精神病学情有独钟、生长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贵族之家的年轻医生。但是麦格雷凭借敏锐的职业本能为他洗刷清白,并且弄清是谁无法忍受被害人的蔑视,锁定了凶手。 唯有本恶之人会故意欺侮他人。其他人只是在无视后果的情况下,下意识地为之。在《黑球》中,乡村俱乐部的会员们可不是为了要贬低男主人公,才拒绝他入会。西默农自己在十年的美利坚生活中也体会到了这一点。

塔拉斯·布尔巴

塔拉斯·布尔巴

《塔拉斯·布尔巴》是俄国文学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5年,收录于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小说描写了乌克兰民族英雄抗击波兰贵族压迫的历史,浓墨重彩地勾勒了高大英勇的哥萨克首领塔拉斯·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乌克兰查波罗什哥萨克为祖国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现了充满诗意的非理性的哥萨克精神及其在战斗中产生的一种疯狂的快乐和陶醉。果戈理在小说中运用了艺术对比的手段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文笔遒劲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弹琴杂说

弹琴杂说

乐学论著。明杨表正撰。杨为明代古琴声乐派——江派中著名的演奏家。美学思想上,认为琴的功能,在于“禁邪归正,以和人心”。以儒家关于“和”的审美标准,要求操琴者,“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乐其趣也。”强调弹琴所发生的陶冶身心,育其情性的效果。注重演奏者操琴的环境和气氛,提出“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又说:“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反映其重视审美主体心灵净化与情绪的平静,审美环境的烘托等观点。主张以意趣深入琴曲的底蕴,并以遇知音或自得其乐,作为审美接受的条件。指出“如不遇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又说:“如是鼓琴,须要解意,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不知音趣,乐虽熟何益?”强调弹琴演奏者,“务要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能与道妙会,神与道融。”反对以“手势花巧”和“声音艳丽”而令人感到“好看”和“好听”,要求以高度人生修养和知识结构表达演奏者的审美观:“德不在手而在心,乐不在声而在道,兴不在音,而自然可以感天地之和,可以合神明之德。”又说:“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要读书。”其美学观点,对于明代古琴声乐派有相当的影响。有《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卷一所录明刊本。《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三要达道篇

三要达道篇

三要达道篇,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论述修道之要。作者据《阴符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之说,认为「养道者欲去九邪,先正三要」。所谓三要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使眼不为五色所乱,耳不为五声所淫,口无过衍之言。如是则法眼无不见,法听无不闻,法言无不辨,而大道常在。故修道者应「去虑忘思,绝尘拂爱」。本篇与《六根归道篇》当出于一人之手。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一卷。旧题宋朋九万编。是书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十三卷,胡仔《渔隐丛话》所录亦三卷有奇。《四库提要》考此一卷本当为后人“摭拾仔之所录,稍传益之,追题朋九万名”,而非陈振孙所云朋九万本书。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弹劾苏轼谤讪朝政,作诗讥讽神宗所行新法,因而下御史台狱,羁押四个多月,因御史台别称乌台,故称“乌台诗案”。本书即记此案始末经过。有明刻本、明秦氏玄览中枢抄本、清抄本(均存北京图书馆)、《说郛》(宛委山堂)本、《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本等。此外,清宋泽元辑录《杂记》一卷,《忏花盦丛书》又有《乌台诗案》一卷附《杂记》一卷本。

学庸正说

学庸正说

《大学》《中庸》注本。明赵南星撰,三卷。南星字梦白,号侪鹤,别高清都散客。高邑(今河北元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天启(1621—1627)中,因忤逆宦官魏忠贤而削籍谪戍代州,病卒。崇祯初追谥忠毅。所作有《赵忠毅集》、《味檗斋文集》等。其说《大学》一卷,说《中庸》二卷。每节衍为口义,逐句阐发,而又以不尽之意附载于后, 体例类近讲章。其解《大学》不从王守仁知本之说,而从朱熹格物之论,并补传一章也为之训解。其论《中庸》,不以无声无臭虚论性天,而始终归本于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