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直

尹直
  • 姓名:尹直
  • 别名:字正言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泰和人(今江西吉安)
  • 出生日期:1431
  • 逝世日期:1511
  • 民族族群:

尹直(1431—1511),字正言,泰和人(今江西吉安)。景泰五年(1454)考 中进士。明代经常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庶 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优者留翰林院。尹直考中进士后又选为庶吉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


明宪宗统治的成化初年,尹直任辅导皇帝读书的经筵官, 并且参与纂修《英宗实录》。实录是编年史的一种体裁,专记 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明代新君即位,都要修先朝实录。 纂修《英宗实录》的总裁官阁臣彭时等想革去景泰帝号,并且 引用汉代革去更始帝号的故事。景泰帝是英宗两次即皇帝位期 间的一位皇帝。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 振的挟持下,率明军亲征蒙古族瓦剌部,在土木堡被瓦剌部击 败,致使数十万明军全军覆灭,自己也做了俘虏。消息传到北 京,京城一片混乱。英宗出兵时,曾命令其弟郕王朱祁钰在京 监国。混乱中,朱祁钰还算镇定,命太监召集廷臣商议对策。 翰林院侍讲徐珵主张向南迁都,兵部侍郎于谦主张坚守北京, 朱祁钰支持于谦的正确意见,并正式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让 他担负起守卫北京的重任。朱祁钰在一些大臣的要求下还惩处了土木之变罪魁祸首王振的党羽。  


英宗被俘,太子年幼,国家无主难以安定,于谦等大臣从 国家利益出发,联名上奏请太后立郕王为帝。章奏送入不久, 太后批出懿旨,答应百官所请,命郕王即皇帝位。郕王顾虑英 宗未死,怕人心不服,不敢接受。于谦正色道: “臣等诚忧国 家,非为私计。”郕王这才接受,于当年九月初六,登极继 位,改年号为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朱祁钰登极后,认为首要的问题就是整军备战,严防瓦剌部再次南下,他将此事 全部交于谦负责。当年十月,瓦剌部首领也先挟持英宗南下, 直扑北京。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的北京城军民,在于谦的带领 下,齐心协力,浴血奋战,击败了瓦剌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明朝另立新君,南下进犯北京又连连失败,使也先挟英宗向明朝讨价还价的目的落了空,只好屡次遣使联络,要求送还 英宗,重新修好。景泰元年(1450)九月,做了一年塞外俘虏的 英宗被接回京城; 景泰帝怕失去皇位,把英宗软禁于南宫。景 泰三年(1452),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景泰帝又废掉太子(英 宗的儿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次年,太子 死去,景泰帝因无其他儿子未再立太子。景泰八年(1457)正 月,景泰帝病重,石亨等人乘机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 位。英宗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往西 宫,于二月里将其秘密害死。


更始帝是王莽新朝和东汉期间的由绿林军拥戴的汉皇帝。 公元17年,在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出现了一支反抗王莽政 权的农民起义军——绿林军,他们同王莽军队进行了几次大的激战,不断获胜,队伍由七八千人发展到十多万人。公元23 年,为了更好地统率各路起义军,绿林军立投身于起义队伍以 恢复汉室为旗号的西汉宗室刘玄为汉帝,年号“更始”。在山 东莒县一带发起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不愿受到刘玄的控制,又找了一个没落的汉宗室弟子刘盆子作皇帝,于公元 25年推翻了刘玄的统治。同年十月,从绿林军分化出来的西汉宗室,南阳的豪强地主刘秀在洛阳称帝,建立东汉。


尹直认为除去景泰帝号不妥当,便分辩说: “实录中记载 的一些人开始时是大臣,后来却成了普通军民。在他们为官 时,就称呼他们为某官,被罢免后就改变了称呼。就象汉代的 诸侯王因谋反罪被削为平民,在他们未反叛时,称王称叔和原 来一样。哪有想到他们能谋反,就已经早把他们贬为平民的! 况且更始帝无所受命,而景泰帝却是大臣奏请、太后批准下令 立的。更始帝只是绿林军名义上的‘汉皇帝’,在位仅两年, 景泰帝则是宗庙社稷主,在位7年。当时,景泰帝又是在国家 处于危难中即位的,没有他支持于谦等大臣的意见,明朝就会 失去京师。虽然说那时更换皇太子是太贪心,有失德望,但是 能够不被卢忠、徐振的蛊惑之言所迷惑,保全了两宫,使其得 以延续到今天。景泰帝的功劳和过失足够用来相抵消,不应该 除去帝号。”彭时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英宗实录》一书 写成后,尹直升为侍读,后来历任侍读学士。侍读是翰林院中 掌读经史的官职,正六品; 侍读学士是侍读的领导,从五品。


成化六年(1470),尹直上书乞求参与纂修《大明通典》, 并续成《宋元纲目》。成化十一年(1475),尹直升为礼部右侍 郎,尹直上书推辞,没有被批准。礼部是负责国家礼仪、教化 等方面事务的机构,右侍郎是礼部的副长官,正三品。后来, 尹直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满,被任命为南京吏部右侍 郎,不久又改为礼部右侍郎。明王朝在南京另有一套完整的中 央机构,与北京所设的机构相适应。南京机构特点如下: (1) 定员大大少于北京,副长官一般不设左职。(2)责权小于北 京。首先,北京所设中央机构掌管全国事务,南京中央机构多 限于南京及南直隶地区。其次,南京远离天子,行文多经北京 相应机构转呈,不可避免地要受北京机构的制约。(3)南京机构中有些纯属框架式,无任何职事。即使非框架式机构,职事 也比较清闲。在南京任官的尹直,迫切希望回到北京。


成化二十二年(1486)春,尹直被召回京都任兵部左侍郎, 辅佐兵部尚书掌管兵部事务。当时,占城王古来被安南人所 逼,抛弃国都来京都求援。大臣中有人主张把古来一行人送回 去,尹直说: “他们在危难中来,我们如果赶走他们,这是在 杀他们啊。皇上应该派大臣立即去询问他们的情况,考虑一个 合适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宪宗下诏听从了尹直的意见,命 令都御史屠濂前去抚慰。贵州镇巡官送来奏本说苗民要造反, 请求朝廷发兵镇压,皇帝召集大臣商议后将要听从镇巡官的意 见。尹直说这可能是镇巡官谎报军情,以求得到功劳,不可以 轻易相信。宪宗便命人前去贵州探听虚实,果然没有军情。这 年的九月,宪宗命令尹直改任户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直 文渊阁,参预机务。据载,尹直进入文渊阁是得到宪宗的倖臣 李孜省的帮助。宪宗是一个好方术的皇帝,李孜省经常向宪宗 进献氵㸒邪方术,得到宠幸和重用。尹直等人为了向上爬,便极 力巴结李孜省。李孜省利用扶乩术言江西人赤心报国,宪宗听 从李孜省的鬼话,江西吉安府人尹直便顺利地进入文渊阁。过 了一个多月,尹直升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这样,尹直的 品级提高到正二品。


尹直精明强干而又博学多才,善拟文稿,但在做官的道路 上急于进取。尹直的性格矜持而多猜忌,不能检点自己,与吏 部尚书尹旻不和。吏部是管理全国文职官员的机构,吏部尚书 握有推荐官吏的大权。当初,尹直想得到礼部侍郎的官职,吏 部尚书尹旻推荐别人而不推荐尹直,最后尹直靠内宫的关系才 得以如愿。第二天,尹直和尹旻在上朝时相遇,尹直举着笏 (手板)向尹旻致谢,好像是说你不推荐我,我照样当上了礼部 侍郎。尹旻却说: “你就是人们所说的由皇帝从宫中传旨而得 以授官的。”明代,抛开吏部的推荐,皇帝从宫中传旨授官, 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尹直认为尹旻的话是在讥讽自 己,于是对尹旻的怨恨加深。后来,尹直一直在南京任职,历 时8年。这期间他郁郁不得志,便嘱托他的同党万安、彭华设 法将自己召入京师,尹旻却坚持不允许他进入京师。朝内其他 大臣也都害怕尹直,不愿他回来,都庆幸他在南方。等到推荐 兵部左、右侍郎时,吏部推荐了何琮等8人。皇帝下诏任命了 何琮,而尹直凭借万安、彭华和李孜省的帮助,从内宫中得旨 召回京师。尹直回到京师不久便进入了文渊阁,开始对尹旻进 行打击报复。尹直与李孜省相勾结共同陷害尹旻父子,使他们 获罪,又构陷罪名罢免了江西巡抚闵珪,致使朝野侧目。当 时,刑部侍郎袁清是内阁首辅万安的私党,又被内侍郭闰所喜 欢。皇帝命令袁清与其他中央官员一起到浙江巡查,袁清仗势 任意欺压诸官员,新任吏部尚书李裕十分厌恶他。等到回京师 后,李裕立即把袁清降为绍兴知府。袁清十分害怕,连连写文 章表示改过。李裕在皇帝面前极力论述袁清的罪行,皇帝下令 将他下诏狱。万安、郭闰便嘱托尹直,让他通过李孜省向皇帝 说情,结果从内宫中传旨赦免了袁清,改任郧阳知府。


孝宗即位后,进士李文祥,御史汤鼐、姜洪、缪樗,庶吉 士邹智等联名上书弹劾尹直。给事中宋琮及御史许斌说尹直自 从当上侍郎一直到进入文渊阁,每次升官都是靠攀附中宫、由 皇帝从内宫中传旨的结果。于是,孝宗便看不起尹直的为人, 命令他致仕。弘治九年(1496),尹直上书祝贺皇上万寿,并且 以太子年当出阁读书,呈上《承华箴》,引用先朝少保黄淮被 复用的事,希望能重新得到皇帝的召见、重用。孝宗没有答应 他的请求。尹直于武宗正德年间死去,谥号“文和”。

尹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中州名贤文表

中州名贤文表

地方诗文合集。文三十卷,诗七卷。明刘昌编纂。刘昌字钦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正统十年(1445)进士,历官河南提学副使,迁广东参政。此编即其提学河南时所编。刘氏在此为官九年,多有馀暇,为表彰中州先贤,乃选许衡(河南沁阳人)、姚燧(河南洛阳人)、马祖常(河南潢川人)、许有壬(河南汤阴人)、王恽(河南汲县人)、富珠哩翀(河南邓县人)六位名家诗文,合为一编,略依其本集之体,各以传志碑铭附后。每位各录诗一卷(或不到一卷),唯独马祖常录诗二卷,祖常在六人中诗歌成就亦最大。许衡、许有壬、王恽、马祖常皆有集传世,姚燧、富珠哩翀虽亦有集著录,但姚书仅为残本,富集已不传,端赖此书校正其误,或补其佚。此编每集之末皆有刘昌所作跋语数则,颇见考订之功。刘氏自序曾言此编为内集,尚有外集、正集、杂集若干卷,但未见传世。“文集”初刻于成化间,此本尚有传世者,嘉靖间有重刊本。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王士禛劝河南达官宋荦重刻,宋荦委托钱塘汪立名重刊。《四库全书》著录者即此本。

元始洞真决疑经

元始洞真决疑经

亦称《太上决疑经》。内容托为元始天尊与太极真人、天真皇人、上相青童君三人的质疑,天尊一一作答,故名《决疑经》。其主旨在于说明世间有为法皆属无常,即生即灭。唯出世昇玄至道才是常住,即不生不灭。学道之人要敬事明师,诵经受戒,出家静修。成道之后,乃能离三界,入九清。经文多借用佛教用语,疑出于隋唐时。收入《道藏》第31册。

中国近代条约

中国近代条约

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好像是由硝烟不停地“战争”和大大小小的“条约”串联起来。在这一个世纪里,中国政府与世界上数十个国家签订了数百乃至上千个条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平等的条款。这些不平等条约构成了中国大众“近代中国沉沦史”的基础,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国屈辱,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难忘的痛楚。

大毗卢遮那经指归

大毗卢遮那经指归

大毗卢遮那经指归,1卷,日本圆珍撰。编号二二一二。

般若心经解

般若心经解

般若心经解,一卷,清徐昌治解。

月幢了禅师语录

月幢了禅师语录

达最等编。收上堂、小参、广录、茶话、入室机缘、问答机缘、法语、行实、颂古、分灯、书问、赞、偈、歌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