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同

万斯同
  • 姓名:万斯同
  • 别名:字季野,号石园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鄞县人
  • 出生日期:1638
  • 逝世日期:1702
  • 民族族群: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学者称石园先生,鄞县人。万泰第八子。8岁能背诵扬雄《法言》,终篇不差一字。因不死守塾规,被父兄关在书室,遂遍读史书。16岁寓居城外海会寺,锐意攻读二十一史,继读明代十三朝实录,复披览邸报、野史、家乘。后从兄同受学黄宗羲,学问益进。学主慎独,专意古学,博通诸史,尤精明史。承父师教诲,崇尚气节,也以明遗民自居,绝意仕途。 清康熙十七年(1678),浙江巡抚荐应博学鸿词科,力辞不就。次年,清廷诏修《明史》,总裁官大学士徐元文荐他入史馆,以翰林院纂修官受七品俸,复力辞。后秉承师嘱,以布衣参史事,不署衔,不受俸,入京修明史。至京,徐元文请至家中,委笔削诸事。徐元文兄、刑部尚书徐乾学与谈《丧礼》,因请为辑《读礼通考》。


后《明史》总裁由张玉书、陈廷敬、王鸿绪继任,均以礼相待。诸纂修官稿毕皆送他审核,阅毕即告某事记于某书、某卷、某页补入,某事应查某书、某页核实,核之无一误者。黄宗羲尝赠诗曰:“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于史馆19年,以所学之长,撰成明史列传300卷、明史表13卷、宰辅会考8卷、河渠志12卷,最终手定《明史稿》500卷(后《明史稿》被王鸿绪删改,于他卒后12年、21年两次进呈,据为己著,至晚清始为魏源所揭露)。居京期间,屡开讲席,启导后学,学者尊称“万先生”,而他每自署“布衣万斯同”。晚年双目失明,仍口授答问、讲学。卒于明史馆。墓在奉化莼湖镇邬阳观山南麓。


尚著有经、史、地理、诗文等集,如《历代史表》、《儒林宗派》、《两浙忠贤录》、《昆仑河源考》、《五礼通考》、《石经考》、《石鼓文考》、《庙制图考》、《石园诗文集》等。今宁波天一阁藏其《明史稿》列传部分手稿10余册。

〔正 史〕


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父泰,生八子,斯同其季也。兄斯大,《儒林》有传。性强记,八岁,客坐中能背诵《扬子法言》。后从黄宗羲游,得闻蕺山刘氏学说,以慎独为宗。以读书励名节与同志相劘切,月有会讲。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荐鸿博,辞不就。


初,顺治二年诏修《明史》,未几罢。康熙四年,又诏修之,亦止。十八年,命徐元文为监修,取彭孙遹等五十人官翰林,与右庶子卢君琦等十六人同为纂修。斯同尝病唐以后史设局分修之失,以谓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故辞不应选。至三十二年,再召王鸿绪于家,命偕陈廷敬、张玉书为总裁。陈任《本纪》,张任《志》,而鸿绪独任《列传》。乃延斯同于家,委以史事,而武进钱名世佐之。每覆审一《传》,曰某书某事当参校,顾小史取其书第几卷至,无或爽者①。士大夫到门谘询,了辩如响。


尝书抵友人,自言:“少馆某所,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长游四 方,辄就故家耆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邑乘,私家撰述,靡不搜讨,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本末可八九得矣。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具②谓可信,而是非之枉于人者盖鲜矣。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所捐,而所不取,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溢也。”又以:“马、班史皆有表,而后汉、三国以下无之。刘知几谓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不知史之有表,所以通纪、传之穷者。有其人已入纪、传而表之者,有未入纪、传而牵连以表之者。表立而后纪、传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废。读史而不读表,非深于史者也。”尝作明开国讫唐、桂功臣将相年表,以备采择。其后明史至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即取鸿绪史稿为本而增损之。鸿绪稿,大半出斯同手也。


平生淡于荣利,修脯③所入,辄以赒④宗党。故人冯京第死义,其子浸入不得归,为醵钱⑤赎之。尤喜奖掖后进。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李光地品藻人伦,以谓顾宁人、阎百诗及万季野,此数子者,真足备石渠顾问之选。而斯同与人往还,其自署则曰:“布衣万某”,未尝有他称也。卒,年六十。著《历代史表》,创为《宦者候表》、《大事年表》二例。又著《儒林宗派》。


《清史稿·万斯同传》卷四八四


〔注 释〕


①爽:失,差。②具:通“俱”,都,完全。③修脯:干肉。旧称学生致送教师的礼物,后泛指教学的酬金。④赒:周济。⑤醵钱:集资。

猜你喜欢的书

日本论

日本论

《日本论》一书初版于1928年,它不仅介绍了日本社会、文化的现象,更揭开了隐藏在现象下的深层原因,曾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重要参考著作。作者戴季陶在日本生活多年,并作为孙中山秘书亲历了中日关系的最错综复杂的阶段,他对日本的了解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戴季陶认为,日本自古就有侵略中国的企图,对中国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而中国却鲜少关注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国近现代的交锋中,中国之所以长期处于下风正是因为对日本缺乏认识。在本书中,他纵论日本从皇权、国礼、信仰、宗教到武士、财阀、政党、国民的方方面面,用理性的态度对中日两国国民性进行了深刻剖析,用扎实的证据披露了近代中日关系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虽已成书近一个世纪,《日本论》仍是中国人了解日本的经典之作。本书另附爱尔兰裔日本作家小泉八云所著《日本与日本人》,以帮助读者从心理、哲学角度了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和国民特性。

古今医案按选

古今医案按选

医案。清俞震辑,王士雄选。四卷。震有《古今医案按》已著录。士雄有《温热经纬》已著录。士雄认为“俞氏所辑,虽不如续案之网罗繁富,而所附近案暨按语颇可补魏氏之未逮”,遂选其优善者,分类编辑,成书于咸丰三年(1853)。载案按病证分为八十六门,多为内科杂病验案。每案依原貌录出,仍附俞氏按语,后附王氏评按。王按以简捷语言阐明案中辨证之理,或评论方药,指出其精华与不足。咸丰五年,杨照藜又加评语,逐案评析,周详细致。足资临证参考。有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济生产宝

济生产宝

妇科著作,原著者不详,徐明善校正,公元1558年,江戶抄本。

元朝典故编年考

元朝典故编年考

明末清初孙承泽撰。10卷。分代考述元太祖十五年至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220—1362)之间元代朝廷事实。内有定历法、始行盐法、课税减额、建元诏书、官制、中书省属官职掌、立政议、行选举法、按察司不宜省、限田、宪典、至元新格、初定兵制、大儒时务书、置御史台、立国子学、诸路学校书院、议立三省、兵事宜属枢密、崇宪台之制、刑狱不宜遥制、肃政廉访司、钱钞之议、贡举人才、俸禄、迁官之法、大元通制、太子贡试之法、藉没免及妻子、经世大典、任官之法、正内外官朝仪、立登闻鼓院等项。后两卷录《元朝秘史》、辽金遗事。

礼记注释

礼记注释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释氏稽古略

释氏稽古略

佛教史籍。简称《稽古略》。元觉岸著。四卷。编年体通史。成书于元至正初(1341)。初名《稽古手鉴》。采取史书编年体例,以历代佛统为纲,佛家世次行业为纬。从三皇起,到南宋止,对历代名僧及僧家通常掌故,略有搜采。取材冗杂不精。以年代为序,每年必录,年代之下分国,记述了自三皇五帝至南宋德祐二年(1276)间的佛教史迹。其中记有著名佛寺三百余所,僧人三百六十四人。不少资料当取自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僧本觉所撰《释氏通鉴》。有杭州本与影印续藏经本。收入《中华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