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同

万斯同
  • 姓名:万斯同
  • 别名:字季野,号石园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鄞县人
  • 出生日期:1638
  • 逝世日期:1702
  • 民族族群: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学者称石园先生,鄞县人。万泰第八子。8岁能背诵扬雄《法言》,终篇不差一字。因不死守塾规,被父兄关在书室,遂遍读史书。16岁寓居城外海会寺,锐意攻读二十一史,继读明代十三朝实录,复披览邸报、野史、家乘。后从兄同受学黄宗羲,学问益进。学主慎独,专意古学,博通诸史,尤精明史。承父师教诲,崇尚气节,也以明遗民自居,绝意仕途。 清康熙十七年(1678),浙江巡抚荐应博学鸿词科,力辞不就。次年,清廷诏修《明史》,总裁官大学士徐元文荐他入史馆,以翰林院纂修官受七品俸,复力辞。后秉承师嘱,以布衣参史事,不署衔,不受俸,入京修明史。至京,徐元文请至家中,委笔削诸事。徐元文兄、刑部尚书徐乾学与谈《丧礼》,因请为辑《读礼通考》。


后《明史》总裁由张玉书、陈廷敬、王鸿绪继任,均以礼相待。诸纂修官稿毕皆送他审核,阅毕即告某事记于某书、某卷、某页补入,某事应查某书、某页核实,核之无一误者。黄宗羲尝赠诗曰:“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于史馆19年,以所学之长,撰成明史列传300卷、明史表13卷、宰辅会考8卷、河渠志12卷,最终手定《明史稿》500卷(后《明史稿》被王鸿绪删改,于他卒后12年、21年两次进呈,据为己著,至晚清始为魏源所揭露)。居京期间,屡开讲席,启导后学,学者尊称“万先生”,而他每自署“布衣万斯同”。晚年双目失明,仍口授答问、讲学。卒于明史馆。墓在奉化莼湖镇邬阳观山南麓。


尚著有经、史、地理、诗文等集,如《历代史表》、《儒林宗派》、《两浙忠贤录》、《昆仑河源考》、《五礼通考》、《石经考》、《石鼓文考》、《庙制图考》、《石园诗文集》等。今宁波天一阁藏其《明史稿》列传部分手稿10余册。

〔正 史〕


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父泰,生八子,斯同其季也。兄斯大,《儒林》有传。性强记,八岁,客坐中能背诵《扬子法言》。后从黄宗羲游,得闻蕺山刘氏学说,以慎独为宗。以读书励名节与同志相劘切,月有会讲。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荐鸿博,辞不就。


初,顺治二年诏修《明史》,未几罢。康熙四年,又诏修之,亦止。十八年,命徐元文为监修,取彭孙遹等五十人官翰林,与右庶子卢君琦等十六人同为纂修。斯同尝病唐以后史设局分修之失,以谓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故辞不应选。至三十二年,再召王鸿绪于家,命偕陈廷敬、张玉书为总裁。陈任《本纪》,张任《志》,而鸿绪独任《列传》。乃延斯同于家,委以史事,而武进钱名世佐之。每覆审一《传》,曰某书某事当参校,顾小史取其书第几卷至,无或爽者①。士大夫到门谘询,了辩如响。


尝书抵友人,自言:“少馆某所,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长游四 方,辄就故家耆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邑乘,私家撰述,靡不搜讨,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本末可八九得矣。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具②谓可信,而是非之枉于人者盖鲜矣。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所捐,而所不取,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溢也。”又以:“马、班史皆有表,而后汉、三国以下无之。刘知几谓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不知史之有表,所以通纪、传之穷者。有其人已入纪、传而表之者,有未入纪、传而牵连以表之者。表立而后纪、传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废。读史而不读表,非深于史者也。”尝作明开国讫唐、桂功臣将相年表,以备采择。其后明史至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即取鸿绪史稿为本而增损之。鸿绪稿,大半出斯同手也。


平生淡于荣利,修脯③所入,辄以赒④宗党。故人冯京第死义,其子浸入不得归,为醵钱⑤赎之。尤喜奖掖后进。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李光地品藻人伦,以谓顾宁人、阎百诗及万季野,此数子者,真足备石渠顾问之选。而斯同与人往还,其自署则曰:“布衣万某”,未尝有他称也。卒,年六十。著《历代史表》,创为《宦者候表》、《大事年表》二例。又著《儒林宗派》。


《清史稿·万斯同传》卷四八四


〔注 释〕


①爽:失,差。②具:通“俱”,都,完全。③修脯:干肉。旧称学生致送教师的礼物,后泛指教学的酬金。④赒:周济。⑤醵钱:集资。

猜你喜欢的书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本书是怀特海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和没有火花的思想。他主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与科学、文学教育有机结合发展;强调古典文化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智力发展的规律,以使家长和老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节奏,安排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湿热病篇

湿热病篇

原名《湿热条辨》温病著作。1卷。清·薛雪(生白)撰于十八世纪中期。(又据王孟英考证,认为非薛氏所撰。)本书重点是叙述湿热病的传变规律及其辨治原则,分条辨析证治,故名书为《湿热条辨》。因湿热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可有不同表现,故本书着力予以阐析,从此书的论病范围而言,较为单纯;但在叙述病证变化方面,或有庞杂之弊。由于作者受《金匮要略》论痉、湿、喝(暑)及后世“暑湿同源”的影响,将湿热与暑病、痉病等混同立说。但该书辨治湿热病颇为精详,可以说是湿热证治代表性的著作。原书已佚,仅于《重刻医师秘籍》及《温热赘言》中得传,后经章虚谷加注后收入《医门棒喝》中,王孟英又加按语,增补内容,改名为《薛生白湿热病篇》,将其收入《温热经纬》(编入卷4),成为《温热经纬》中的“五大论”之一。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予以影印。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魏晋时期皇甫谧撰。原10卷,后改编为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56年左右。主要论述脉诊理论、脏腑经络、腧穴部位、针灸法以及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诊断、针疗灸治取穴等。书中认为人体经络是循环往复的,而十二经络又各有通路。分析了人体生理和经络穴位的各种特点,厘定了腧穴654个,其中单穴48个。所有穴位按头、面、四肢、胸、背等解剖部位作了系统介绍,具体指明不同穴位的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和艾灸时间,介绍了针灸的具体操作手法、顺逆宜忌及其它必备知识。注意医德,强调“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神在秋毫”,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此书据《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的内容以及作者本人丰富经验编著而成,系统总结了晋以前针灸学的成就,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问世不久,即传到朝鲜、日本等国,被用作医科教材。国际针灸组织亦将其作为确定针灸穴位的参考书。解放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出版校勘本。

朝鲜王朝实录[文宗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文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文宗实录]。李珦(1414年—1452年),朝鲜王朝第五任君主(1450—1452年在位)。字辉之,是朝鲜世宗李裪嫡长子,朝鲜世祖李瑈同母兄,母昭宪王后沈氏,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月三日生于汉城,永乐二十年(1422年)十月册封为王世子。正统十年(1445年),因朝鲜世宗身体抱恙,开始协助处理政务。景泰元年(1450年),世宗薨于永膺大君李琰府邸,李珦继承王位。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十四日, 李珦薨于康宁殿。庙号文宗,谥号恭顺钦明仁肃光文圣孝大王,葬于显陵。

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

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

二卷,赵宋法天译。佛在楞伽国,说宝藏神大夜叉王之陀罗尼及修法。

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

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 南谟阿唎耶 阿弭哆婆耶 怛他孽多耶 南谟阿唎耶 跋嚧吉帝 失筏啰耶 菩地萨埵耶 摩诃萨埵耶 摩诃迦嚧尼迦耶 怛跌他 唵阿慕伽 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 娑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