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鹿樵纪闻

    鹿樵纪闻

    《作者:吴伟业三卷。原题娄东梅村野史撰。《鹿樵纪闻》记南明福王、唐王、鲁王、桂王诸事以及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等节。卷上记福王、史可法、黄得功、高杰等事迹,及嘉定之屠、马阮始末等。卷中记唐王、鲁王、郑成功、张煌言、张献忠等事迹,及日本乞师,沙定洲之乱等。卷下记桂王、孙可望、李定国、张名振、瞿式耜、何腾蛟、李自成、吴三桂等事迹。书用记事本末体。每卷先列诸王,后列当日时事,类分为41篇,均有小标题。

  • 江南闻见录

    江南闻见录

    《作者:佚名一卷。(明末清初)不著撰人。此书逐日记顺治二年 (1645)南京迎降前后二十日间事。首记弘光帝潜行出城,不知所往,城中混乱,马士英出逃,赵城忻迎降,献太子于豫王多铎,又记寻到弘光,豫王设宴,嘲笑之语。书中录有当时明太子硃笔告示,摄政王多尔衮令旨,豫王多铎令旨等文书,均为原始资料。《江南闻见录》大略与《圣安本纪·南略》所载相同,别无异闻,惟列张有誉殉难,未免传闻之讹。《南疆逸史》记有张有誉时奔武康,后归江阴,久乃卒。《江南闻见录》用日记体,后有附跋,署名 “剑心”。《附跋》称《江南闻见录》旧抄本与刊本颇有异同,“疑旧抄本系当时舆论,而刊本乃后人改定者。兹悉校从抄本,而附论其抵牾于后”(《江南闻见录》附跋)。附跋者认为弘光奉太后同出,目击为真,不赞同《小腆纪年附考》谓太后乃马士英挟之出奔。又云钱谦益降清,纳以珍宝古玩,并非如《柳南随笔》所载牧斋所献最薄。《江南闻见录》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传抄《定鼎江南纪略》本,题七峰樵道人辑,又有《明季稗史汇编》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 江上遗闻

    江上遗闻

    《作者:沈涛《江上遗闻》是一部由清朝沈涛所著的书,此书共一卷内容。该书真实、生动地记载了清初江阴士绅、百姓反抗清朝发令的悲壮事迹。今据民国年间排印本整理。

  • 吴三桂纪略

    吴三桂纪略

    《作者:佚名一卷。撰者不详。该书记吴三桂事,自其为明偏裨立功边塞起,至随清军大败李自成起义军止。记述颇详。现有 《楚之梼杌》本。

  • 吴逆始末记

    吴逆始末记

    《作者:佚名《吴逆始末记》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大约出于清康熙间人之手。所记始于吴三桂降清,止于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杀。文末附有《觚剩》(清初钮撰)故事一则,当是后人所加,因涉及吴三桂生平,今仍保留;但所引个别句子有删节,今为保存原貌,仍据《觚剩》卷四原文将所删补入。

  • 吴逆取亡录

    吴逆取亡录

    《作者:姜虬绿笔记。清姜虬绿撰。一卷。作者原署“苍弁山樵”。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成于同治间,约八千字。详细记载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至遭剿灭事。其中,涉及明、清两代重大历史事件,较国史《逆臣传》为详,可补史乘之阙。有《说库》本,《清人说荟》本,《长恩阁丛书》本等。

  • 平吴录

    平吴录

    《作者:孙旭三桂为明季罪人,又为本朝反贼,其生平亦何足道!以道路之口,传闻之笔,事多淆讹,难以传信,故略述其概。惟桂本贯辽东,藩封南,余生长浙东,又何能得其始末耶?缘余甲寅、乙卯间遭大难,丙辰用奇计遁迹江西,至吉安招抚韩大任,任自幼随桂,为余言甲申至丙辰事甚悉。得大任戊午归正之后,余又奉差往汉中,被羁贵州。时桂孙世藩嗣,据伪位,以贵阳为行在,其伪尚书郭昌、来度,与余交最契,每详言桂之末路。今虽不及具载,而源尾亦略可见云。侣云道人转庵孙旭识。

  • 平滇始末

    平滇始末

    《作者:佚名予吏滇,知逆藩吴三桂倡乱荡灭事颇详。然避伏深山,时日、地名、人名未确者不敢录。及东归十余年,亲友屡叩,谓桂势若可成而终败者,曷故?余曰:方乱起,余与同志刘文季、林牧士逆料必败,所以我三人始终洁身也。

  • 晏林子

    晏林子

    《作者:赵釴《晏林子》五卷,附校伪、续校,明赵釴撰。赵釴,桐城(今属安徽)人。字子举,一字鼎卿,嘉靖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是书记载历代人物嘉言懿行、人生哲理、明朝史事、社会风俗、典章史治等,内容广泛。该书向无刻本,惟明祁?业澹生堂书目有载录,有汪士钟三十五峰园藏抄本,清咸丰年间据此刊刻。今有《琳琅秘室丛书》本,现据《丛书集成初编》本标点整理。

  • 咸同朝将相琐闻

    咸同朝将相琐闻

    《作者:佚名洪军既踞武昌,遂乘势东下,步骑夹岸,旗蔽野,帆樯如云。诸王皆衣黄袍,侯以下衣红,绣龙织凤,间以云物及麟狮鸾鹤之属,冠亦如之。时据船楼上置酒会饮,悬灯张彩,夜半照耀如火龙。后舱则鸣金擂鼓,丝竹间作,如世俗之戏十番者。长江数千里,仅于老鼠峡、东梁山两遇官兵,未及交绥而退。总兵恩长陈胜元中炮落水死,而两江督陆建瀛,缩首金陵矣。建瀛之初出师也,中军以下属橐将弁整队伍,敬候大帅祭旗,而建瀛久不出,则与爱姬执手涕泣,不忍遽别也。

  • 治世余闻

    治世余闻

    《作者:陈洪谟明陈洪谟撰。分上下篇,各四卷。成书于正德末。陈洪谟,弘治丙辰进士,累官至兵部左侍郎。本书专述弘治一朝见闻,皆即一时所闻,或因一言一行之微,均予记录。对于经筵讲读、科举考试、学校教育,亦多有记述。如上篇卷一记华亭钱福为文不属草,卷三记张元祯七岁属文称为奇童;下篇卷二记状元入阁事、进士行贿事、冒名场屋事,卷三记京官出任乡试考官事,卷四记父子状元、探花事,等等。有纪录汇编本,今有中华书局校勘本。

  • 继世纪闻

    继世纪闻

    《作者:陈洪谟明陈洪漠撰。6卷。是作者撰写的两部笔记之一(另一部名《治世余闻》)。专记明正德一朝的见闻,书成于嘉靖初年。其中对于明王朝与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哈密、吐鲁番等地关系有详细记载;披露了明朝后期宫廷内部对于吐鲁番问题的矛盾和争议。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可补正史记述之不足。有明万历陈于庭所刊《纪录汇编》本、晚明《历代小史》本遗世。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

  • 蜀碧

    蜀碧

    《作者:彭遵泗《蜀碧》,清彭遵泗撰,四卷。彭遵泗,字磬泉,四川丹棱人,乾隆二年进士,官翰林编修。此书记载明末张献忠军在四川的活动,起自明崇祯元年,止于康熙二年,对于研究明末民变有一定的价值。作者记事多据传闻,因而所记不尽可信。本书有《借月山房汇钞》和《明清史料记编》等版本。鲁迅评此书:这是“讲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

  • 海东逸史

    海东逸史

    《作者:佚名撰人不详。原题翁洲老民手稿。十八卷。纪传体。记南明鲁王政权事迹。前两卷为鲁监国纪,卷三为家人传,记监国诸妃,卷四至十三为诸臣列传,卷十四至十七为忠义传,卷十八为遗民传。称郑成功先后奉监国驻金门、澎湖,为他书所不载。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

  • 漱华随笔

    漱华随笔

    《作者:严有禧该书以记载明末清初两代名臣、文士言行轶闻为主,对当时的政坛大事、典章制度、文坛风气以及社习俗也多有涉及,是一部较重要的野史笔记。今以守山阁本为底本。

  • 蜀记

    蜀记

    《作者:佚名甲申六月,四川闻京师之变,威宗烈皇帝殉难后,中原无主。是时,流寇张献忠号八大王。先是,榖城就抚复叛,破襄阳,杀襄王。督师阁部杨嗣昌,自以剿抚无功,致贼猖獗,遂仰药死。献忠焚劫楚地,大肆杀戮。闻闯贼李自成陷京师,献忠遂欲称雄并立,乃由夔巫逆流而上,水陆并犯,于甲申六月攻蜀之重庆,不数日,城陷。蜀抚陈士奇率师御贼,不克,被执;囚见献忠,骂不绝口,贼断其手足,剜目割舌,死之。

  • 纤言

    纤言

    《作者:陆圻《纤言》,清朝陆圻撰,所记皆为晚明清初要事。上部记晚明“三案终始”;中部记“三案”馀波及清初南京、淮扬文武诸臣事;下部记南明弘光、隆武、鲁王诸事,其中“金陵七十三人”、“大悲和尚”、“酒色串戏”等篇,尤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今据神州国光社排印本整理。

  • 皇明异典述

    皇明异典述

    《作者:王世贞《皇明异典述》明·王世贞撰。共八卷,记录了明朝政治的奇闻异事。夫国之有典也,则号令庆罚皆在焉。其曰典者何?志常也。曰异典者何?志非常也。诸创国者皆不为常者也。其业可大而法可久,习之则为常,是故曰典也。自古有天下之盛者,莫过唐、虞、三代。唐有天下,举亩{亩厶}之鳏民而委之政,既得政则绁天子之所,任岳牧侯伯而﹃之。既﹃之而复峻用其子,其后辄举祖宗之人民社稷而付之。商有天下,举五就之遁臣而委之政,既托孤而废其主,废而旋复焉,尊之曰阿衡,而待之以不臣。周借其国,付渭川之钓叟,使埒父称而师事之,又以其幼子托之於介弟,使据君位而朝诸侯。其殁也,又崇以天子之礼乐。典而异者孰并哉!

  • 皇明盛事述

    皇明盛事述

    《作者:王世贞《皇明盛事述》,明代王世贞撰。不佞生晚,当累洽之季,而又家世从缨绂后,窃有志慕说古公卿将相之盛。屈指西京以还,若功臣之族,鲜通籍者。计独有外戚王、马、梁、窦之属,虽鼎贵,不足道。而丞相彻侯父子相继,仅绛、条、韦、平两三氏而已。东京尚行谊,薄华腴,玄羔雁,施自黄,辟书征轮,遍于白屋。而关西之杨、汝南之袁,乃亦有四世为三公者。西晋之习,流为江左,蔓而北魏,门荫相籍,爵封迟及,一夫秉轴,则乘朱且垂百轮;九命弁冕,则戴貂讵止十辈。而李唐之史,犹有志宰相世系者。

  • 十叶野闻

    十叶野闻

    《作者:许指严近代文言笔记集。许指严著。 上海国华书局1917年7月铅印本,平装2册。卷首有1917年作者《序》。全书收录43篇。作者许指严之祖父在清末曾充官幕,熟悉朝廷及官场掌故,作者幼时听之甚多;作者又嗜史书,民初更游京师两载,益增其闻见。因而曾著多种清代及民初的笔记小说。《十叶野闻》多记清代宫廷秘闻,兼及官场掌故。所记虽有一定历史根据,但多得之于传闻,不免夸张、渲染,与事实走样,因而实属小说家言。全书着重揭露了清代宫廷的争权夺利,太监的恃宠跋扈,官场的黑暗腐败,可与晚清谴责小说互为补充。如《和坤轶事》写和珅的专权纳贿,《垂帘波影录》写慈禧消灭异己、独霸朝政,《崔李两总管》写李莲英等太监的作恶多端等,均大体符合历史真实而又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猜你喜欢的书

无事生非

无事生非

喜剧。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于1599年。阿拉贡亲王带青年贵族克劳狄奥和培尼狄克拜访总督梅西那。克劳狄奥倾心于总督的女儿希罗,并向她求婚。总督有一个侄女名叫贝特丽丝,她生性活泼、俏皮机敏,遇到了狂放不羁、言辞锋利的培尼狄克,互不相让,免不了唇枪舌剑一场斗嘴。阿拉贡亲王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便故意让他们误会各自都在爱恋着对方,从中撮合。亲王有个弟弟唐约翰,此人阴险刻薄,爱施诡计。他忌妒克劳狄奥得到希罗的爱情,便用计让他怀疑希罗不贞,致使希罗在婚礼上受到打击当场晕倒。后阴谋被揭穿,两人得以重新圆婚。这一天,培尼狄克与贝特丽丝也结成了伉俪。两人虽已心心相印,可在婚礼上还是互不相让,一个说“因为可怜你才娶你”,一个则说出嫁“是为了救你一命,因为你害着相思病,在一天天消瘦哩”。本剧意在歌颂友谊与爱情,但对于丑恶事物的揭露也占据了重要的篇幅。唐约翰形象的刻划,给希罗与克劳狄奥的爱情蒙上了一层悲剧的阴影,但最后阴谋败露,希罗的冤屈得到昭雪,爱情结局圆满,则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信念。这里,悲剧、喜剧的界限又一次被打破,剧作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除了这一好事多磨的爱情描写之外,全剧精彩之处还在于刻划了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这对欢喜冤家的艺术形象。这是两个独具个性、色彩明朗的喜剧性人物,他们妙趣横生的谈吐,咄咄逼人的话锋,给本来带有浓重悲剧色调的剧作增添了明朗欢快的喜剧色彩。

种族同盟

种族同盟

一个人的不幸往往以细小的事情为契机。对我而言,这件事情发生在东京地方法院的走廊上。我有事走过该处时,遇见了同行的楠田律师抱着一大包东西匆匆忙忙地迎面走来。我们站在那里聊了一会儿。“你好像很忙嘛。”“嗯。我接下太多公诉辩护人的工作了。”楠田律师眼下夹着用包袱布包着的一大包东西。这里面不用说都是一些诉讼文件。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

内科著作。清沈金鳌(1717—1767) 撰。三十卷。金鳌有 《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为《沈氏尊生书》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无论何因,而病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均为杂病,故著此书。博采 《内经》、《难经》、《甲乙经》 及历代诸名医之精华,参以己见,分证述其源流,详辨证,明治法,变杂乱为明晰,故名。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分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等六门,每门详列若干病证,每病均设“源流”一篇,以述病证原委,说明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每病脉、因、证、治悉俱,理、法、方、药契合,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使“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除介绍方治外,还附有养生导引之术。全书所论源流清晰,分类明细,辨证论理精到,在杂病著作中颇有影响。对研究中医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图书集成印书局《沈氏尊生书》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松邻遗词

松邻遗词

民国吴昌绶撰,词集,录自《清代诗文集汇编·782册·松邻遗集》。

南濠诗话

南濠诗话

明代都穆撰。都穆 (1458—1525), 字玄敬, 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年间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历礼部主客郎中,官终太仆少卿。该书亦称《南濠居士诗话》,一卷,七十多则。书中以记载古今诗人佚诗佚事为主,论诗不专主一家。其诗学见解,一是明确反对崇唐抑宋:“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刘后村云:‘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可见明中期诗坛,虽是前七子“诗必盛唐”的天下,然宗宋诗者亦自不绝如缕。二是强调写真情实境,反对无为强作:“东坡云:‘诗须有为而作。’山谷云:‘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这显然也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但总的看来,书中对诗学理论的阐发不多,且往往就前人议论从而发挥之,甚少创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见地颇浅”。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法华经玄赞释

法华经玄赞释

佛典注疏。唐佚名撰。一卷。是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的注释书。现仅存一部分,即“第二明经宗旨”至“第六释经本文”的解释。发现于敦煌遗书中,经日本学者校勘后收入日本《卐字续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