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
尚书故实
《作者:李绰》又名《尚书谈录》。笔记。唐李绰撰。一卷。绰字肩孟,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官礼部郎中。唐末黄巢起兵入长安,绰随同河东张尚书避难于圃田(今河南中牟),寓居佛寺。是编为纂录此间张尚书与访客谈资中可引为故实者,因取为书名。所载凡遗闻杂事,诙谐戏谑,以唐为主,兼及前朝,共七十九条。有《宝颜堂秘笈》本, 《唐人说荟》本等。《尚书故实》内容比较庞杂。作者在小序中曾这样写道:“凡聆征引,必异寻常,足广后生,可贻好事,遂纂集尤异者,兼杂以诙谐十数节,作《尚书故实》云耳。”这便将此书的创作意图说的很明确了。小说的内容包括了轶事、异闻、辨疑等几个方面,主要是记事,对书、画、碑、帖等方面的内容多所涉及,在书中占了大量篇幅。
-
葆光录
《作者:陈纂》小说。五代陈纂撰。纂,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自号袭明子。分为三卷,卷一、二各三十条,卷三二十七条,共八十七条,计一万余字。 《文献通考》、 《宋志》均入子部小说家类, 《直斋书录解题》曰: “陈纂撰。自号袭明子,所载多吴、越事,当是国初人。”《唐人说荟》中蔡羽识曰: “唐人《灵应录》、 《闻奇录》二帙合之,即陈氏《葆光录》,不知孰先孰后,吾善其类者”。有《顾氏文房小说》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明人蔡羽跋《闻奇录》、《灵应录》二书时,指出两书合之,即陈氏此书。多记怪异奇事,如写某官失宠前,家中狗作鸡鸣,桌上双笔起舞回旋,某和尚好灭蝼蚁,病笃时遭到蝼蚁报复。然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传闻轶事,如记晚唐陆龟蒙事迹,颇有文学史料价值。另有记载风土民俗的作品,如写作者经历闽中遇温泉等事
-
湘中怨解
《作者:沈亚之》传奇小说。唐沈亚之撰。篇末自叙作于元和十三年。见于《沈下贤文集》。 《太平广记》二百九十八卷收有此篇,题作《太学郑生》。鲁迅《唐宋传奇集》、汪辟疆《唐人小说》均录入此篇。作者在篇末写道: “盖欲使南昭嗣《烟中之志》为偶倡也。”所谓“南昭嗣《烟中之志》”就是指与他同时的南卓所撰的《烟中怨》。略述湘水龙宫龙妃谪居人间,途中遇太学进士郑生。郑生怜其孤苦,爱其美貌,与之结为夫妇,并为之起名汜人。数年后,郑生游长安,汜人终吐露实情并悄然离去。后来的十余年里,郑生登岳阳楼愁吟,见洞庭湖中画舻浮漾,有众女仙坐采楼,弹弦鼓吹,其中有一人起舞,含颦凄怨,形类泛人。不一会儿,风涛崩怒,不知所往。
-
冯燕传
《作者:沈亚之》唐代传奇小说。沈亚之撰。《沈下贤文集》卷4、《太平广记》卷195、《文苑英华》卷795、《唐人说荟》、《龙威秘书》、《艺苑捃华》、《香艳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晋唐小说畅观》、《旧小说》均收有本篇。故事叙述魏地冯燕因打抱不平杀人,逃往滑城。滑州刺史贾耽赏识其击球斗鸡才能,留于中军。后来冯燕与一妇人私通,妇人之夫张婴察觉后屡次殴打妻子。妇人娘家人因此怨恨张婴。一日张婴醉归,冯燕恰宿其家,急忙藏匿,遗落了头巾。张婴睡熟后,冯燕指着头巾,命妇人取来,妇人误给了其夫的佩刀。冯燕不杀张婴,却杀了妇人。次日张婴见到死尸大惊,邻里不信他的解释,妇人娘家人也认定是张婴所杀。经官府行刑逼供,问成死罪。处决之日,冯燕忽排开观众上前,自认真凶。贾耽感其义气,愿以官印赎其死罪,天子竟下诏赦免滑城所有死刑犯。传末有赞,认为冯燕有淫惑之心不对,但杀不义的妇人,舍命救无辜的张婴,又是豪侠行为。沈亚之所著传奇以本篇为最有特色,对冯燕形象的塑造较成功。冯燕有残暴狂放,不安份守法的一面(如两次杀人,勾引有夫之妇),又有敢做敢当、讲义气的一面,不是单一性格,反而可信。本文所叙述的冯燕事迹有事实依据,沈亚之作传后,司空图作《冯燕歌》,情节一致。宋代又有曾布作〔水调七遍〕(见《玉照新志》卷2),咏唱冯燕事迹。
-
补江总白猿传
《作者:佚名》《补江总白猿传》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入“丙部小说家类”,不著作人姓名,《宋史·艺文志》题作《集补江总白猿传》,而《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四录此篇时,名为《欧阳纥》,下注出自《续江氏传》。关于它的作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后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书都说是“唐人恶询者为之”,以对他进行人身攻击,“托言江总,必无名子所为也”。写南朝梁将欧阳纥(后为陈将),略地岭南长乐,悉平诸洞蛮人, 其妻被白猿精攫去,藏匿深山,纥悲愤率兵进山,杀死白猿精,携妇人和珍宝以归。 妻已与猿交怀孕, 岁后生有一儿,面貌酷似猿猴,聪敏无异于常人。“及长,果文学善书,知名于时”。作品的思想内容仍是搜奇猎异,但在情节的布局和人物活动的描绘上又比《古镜记》为优,是一篇粗具规模的传奇作品。
-
三梦记
《作者:白行简》唐代传奇小说。 1卷。白行简撰。现存本最早见于原本《说郛》所收。《五朝小说》、《唐人说荟》、《龙威秘书》、《香艳丛书》、《唐宋传奇集》、《丛书集成初编》、《晋唐小说畅观》、《唐人小说》、《旧小说》都收有本篇。所谓“三梦”,指3个异常之梦的故事:其一为刘幽求远出夜归,途经寺院外,见其妻与十余人在寺中宴饮,掷瓦击之,忽不见。急归家,其妻自述梦中被瓦击醒, 这属于“彼有所梦而此遇之者”。其二为白行简,白居易等某日同游慈恩院,10余日后,收到远在梁州的稹寄来《纪梦诗》,叙其梦中见白氏兄弟游慈恩院、日期完全吻合。这属于“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其为窦质、韦旬一同入秦,宿潼关旅舍。窦梦至华岳祠遇一赵姓女巫请求为他祝神,醒后告知韦旬。次日果在华岳祠见赵姓女巫为之祝神。更奇的是赵巫也事先梦到窦质、韦旬即将来到,也曾告知同辈。这属于“两相通梦者”。接着,便以“行简曰”,议论三梦。全篇记事简明。篇后又有“行简曰”,叙张氏女梦中被召一事,明显超出本篇结构范围,时间又在会昌二年(842),当时自行简已卒多年,显然是后人伪托。三梦中刘幽求的故事较有影响。《河东记》中“独孤遐叔”事、《纂异记》中“张生”事,皆源出于此而稍详。
猜你喜欢的书
复活
长篇小说。写于1889—1899年。生在牛棚,三岁时母亲死后即成了地主“半养女、半家奴”的玛丝洛娃,刚长大成人就遭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的践踏遗弃,沦为娼妓,最后蒙冤进狱并被判刑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自私堕落的聂赫留朵夫后来在法庭上同玛丝洛娃相遇,深受触动,开始了“灵魂大扫除”,为营救玛丝洛娃出火坑而奔走,在一切努力失败后,又决定和玛丝洛娃一起去流放。玛丝洛娃受“忏悔”后的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的感召,终又“更深深地爱上他”。小说以单线条的明快结构,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杂经历,描绘了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撕下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假面具”。作者通过极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强烈控诉从外省到首都,从地方到中央,整个俄罗斯帝国,包括它的国家机器、官方教会、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伦理道德,已经成了囚禁和残害人民的监狱。但也正是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上的矛盾和局限性,也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他谴责地主资产阶级的暴力,同时也否定革命的暴力,并且歪曲革命者的形象;他反对官方教会,却又鼓吹“清洗过的新宗教”,用一种“精制的新毒药来麻醉被压迫群众”;他不赞成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但没有“去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它的政权工具,即君主政体”,幻想“好老爷”发善心,把土地“恩赐”给农民;鼓吹“饶恕一切人”、“爱敌人”等的基督教“博爱”宣传也比以前更加浓重。在艺术上,托尔斯泰通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独特技巧,在《复活》中达到十分精致、高超的程度,语言也较以前质朴多了;但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和“兽性”的荒诞观点,却使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在小说后半部苍白无力。《复活》中冗长道德说教和大量抄引《福音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长篇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连它的结构有时也遭到明显的破坏。
易经古本
廖平撰。一卷。《新订六译馆丛书》本。廖氏认为:“《易》古本非反复系辞,则‘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之道不能显明,失《易》周流不居之旨。”因著是书,以推衍之。书中首先引《系辞传》“《易》之为书也”三节、“《易》之兴也”二节、“书不尽言”二节,以为序例。其次以《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等八错卦,皆三爻反复为六爻,一卦自为一图;其余五十六综卦,则六爻反复系辞,每二卦合为一图,共计三十六图。最后再将《乾》、《坤》等八错卦分立八图,以见八卦自综之义;又合为四图,以见连反错综之法。按廖氏运用此类图式,表明六十四卦所以反易、不反、变易及错综诸义,图解明显,足资考览。但前代学者所言“《易经》古本”,皆指《汉书·艺文志》“十二篇”旧次第,未有以“错综”诸图当“古本”者。故廖氏此书立名实未切当。书中又言:“合上下经诸卦,有顺逆两读,而每卦又有顺逆两读之法。上经主内,顺行,每卦当由初而上,旧读不误;下经逆行,主外,每卦当由上而初。”黄寿祺先生《易学群书平议》指出:“此说昔儒所无,亦无甚确切之义据,则未免故为新说以矜奇立异矣。”【此书有大量图片,需下载图片才能阅读!】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原题饶洞天定正,邓有功重编。二人皆为北宋天心派道士。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戒律类。全书收载上天「驱邪院」法律科仪一百二十余条,据称皆仿「国家法律」而定。三卷内容概略如下:上卷载「鬼律」六十三条,皆为约束神兵将吏、城隍社令、龙神树神,亡魂妖祟等鬼神之法律。凡有徇私失职,传奏误时,危害人民者,皆按律处罚,轻则杖徙流放,重则灭形处死。 卷中载「玉格」十六条,乃上天驱邪院法官受职、行法、传付之规则。 卷下载「仪」三十六条,乃行天心正法之威仪;「式」十二条,乃上天驱邪院行法所用之各种款式,如印式、步罡咒诀式、誓神将文、正法榜式、补驱邪院官告式等等。
春明外史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原载1924年4月 12日至1929年1月24日北平《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5月出版单行本。收《后序》1篇。小说以“报人”杨杏园的恋爱史为情节主干,展示了军阀时代北京纷纭的人生画面。杨杏园旅居北京5年,仍孤身一人。后结识了妓女梨云,两人情投意合。当梨云病势沉重,被鸨母送往小屋时,杏园尽心服侍。在梨云去世后,杏园又将她当未婚妻殓葬。其后,杏园在朋友剑尘家又认识了女士冬青。从此,两人时有诗文酬作,感情日深。杏园意欲与冬青永结良缘,然冬青因身患暗疾,自知薄命,故不得不在手绢上血书“我不负君”,愿以兄妹相称,并决心促成杏园与她的女友史科莲的婚事。杏园倍感冬青的深情厚谊,良苦用心,但仍表示非冬青不娶。在杏园病危之际,冬青突然赶到,执手相对,难受万分。杏园口授七绝4首,字字血泪。他又挣扎着写了两副自挽联后,便投笔死去。冬青也哭得晕倒于地。作者在《后序》中说:“予书既成,凡予同世之人,得读予书而悦之,无论识与不识,皆引予为友,予已慰矣。”
明道编
明学者黄绾撰。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早年宗程朱理学,后转向王阳明心学,晚年又批评王学。其子黄承德将其所撰《久庵日录》八卷与学生听讲所记《习业录》四卷合并为十二卷,总名《明道编》。今存《明道编》系他晚年所写的《久庵日录》中之六卷,其余大多散佚。黄绾认为,人的私情乃“天性人情之真”,喜怒哀乐之情出于人性之自然,“盖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人情之所有”(同上书,卷一)。书中叙述了他由相信宋儒到信仰王守仁,晚年又 背叛王学,对致良知说展开批判的过程。书中论治学、论修养、论时弊,亲切平实,语多剀切。有清刻本,中华书局标点本。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三十三卷,别录一卷。明·觉浪道盛撰,大成、大峻、大状、大浩等编。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又称《天界觉浪禅师全录》。收录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三十四册、《禅宗全书》第五十九册。觉浪道盛另撰有一部十二卷本的《天界觉浪禅师语录》。两书相较,本书实为结集道盛一生语录、小参、法语、偈颂之大成者。本书卷首收兴翱赵㟲等十五篇序,卷一至卷五收所住诸刹的上堂语,卷六收小参,卷七收示众,卷八收普说,卷九收茶筵法语,卷十收法语,卷十一收机缘,卷十二收颂古,卷十三收源流赞,卷十四收赞、佛事,卷十五收偈,卷十六收附载,卷十七收塔铭,卷十八收诗,卷十九至卷二十收论,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收序,卷二十三收记,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收说,卷二十七收书札,卷二十八收题跋,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三收杂记,卷三十四是别录,收杂录《杖门随集》二卷。本书卷十有〈洞宗标正〉,以及关于五位说的详细记述与〈五位颂),颇能传达曹洞宗的禅风。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