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
荡寇志
《作者:俞万春》清代长篇章回小说,又名《续水浒传》,共140回,又附“结子”1回。作者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阳人。《荡寇志》始写于道光丙年(1826)成于道光丁未(1847)年。全书接续金圣叹《水浒传》70回本。叙写朝廷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衙内所逼,逃离京都。父女二人投奔亲戚刘广,又结识刘广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由于奸臣逼迫,他们不得已在猿臂寨“落草”。但他们“尊王反寇”,专门勾结官兵,民困攻杀梁山泊起义军。后在云天彪引荐下,为朝廷录用。最后与官军张夜所部一道大破水泊梁山、擒获一百零八将,非死即诛。小说对梁山农民起义军极尽污蔑之能事,给他们加上“倡为盗首、潜蓄异谋、怙恶不悛、罪大恶极”等罪名。斥之为“洗涤百姓的杀人放火之徒’。而对陈希真、张叔夜等人则极尽美化之能事。男的仙风道骨、仪表堂堂;女的艳媚无双、清丽可人。他们本领超群、所向无敌。《荡寇志》充分表达了地主阶级的思想感情,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它一出笼立刻被奉为经典之作,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和称颂,是一部否定和仇恨农民起义的代表作。作品虽情节较呆板,艺术效果也不真实,但写作严谨,文笔准确、流畅、人物刻画形象贴切。此书咸丰三年(1853)初刊,后多有翻刻。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鸿森校点本《荡寇志》。
-
水浒后传
《作者:陈忱》陈忱作。共8卷40回,作品叙述宋梁山起义军征方腊之后,宋江等人死去,一部分梁山好汉流落江湖,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民族压迫下,他们又重新举起了义旗,阮小七怒而杀死蔡太师的张干办,李俊奋起反抗恶霸巴山蛇,各地民众相继响应,逐渐建立三个根据地,并参加抗金斗争。后来,在李俊的领导下远走海外,建国称王,最后以受南宋王朝的“册封”,众兄弟完婚结束。作品中明为写宋时故事,系心宋室安危,指责金兵残暴,实是感慨时事,表示了对明王朝的眷恋及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表现了对民族压迫的反抗,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许多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如阮小七的泼辣坚韧、李俊的深谋远虑等,情节曲折完整,引人入胜,描述细致,语言富有个性化。
-
玉蟾记
《作者:崔象川》又名《十二缘玉蟾记》、《十二美女玉蟾缘》、《十二缘评话》。章回小说。署“通元子黄石著”,据孙楷第考证疑为清崔象川著。六卷五十三回。叙明嘉靖间大将军张经受严嵩奸党陷害,满门抄斩。其子张昆被家人救出,通元子赠其玉蟾十二枚。每遇艰险,即有美女相救,先后邂逅十二女,以玉蟾为信物分赠。后张昆扫平倭寇,铲除严嵩奸党,与十二美女成婚。蒋瑞藻《小说考证》引《花朝生笔记》云:“明徐有贞,要自一代名臣,然夺门之役,陷于谦于死,论者恨之。弹词《玉蟾蜍》设言于公后身为某公子,清才美貌,富甲一郡,有玉琢蟾蜍一十二枚,为传家之宝。后遇十二美人,皆愿与终白首,以蟾蜍分遗之,同日成婚。此十二美人者,即有贞与其党所转生也。语虽不经,殊快人意。”小说据弹词改编。有道光七年(1827)绿玉山房刊本。光绪元年(1875)重刊本,首列恬淡人叙、种柳主人序,次列《新编玉蟾记脚色品类气运》、《新编玉蟾记前因后果》,以及种兰居士、芸樵外史、莼香隐者等人题词。
-
女才子书
《作者:徐震》十二卷。清徐震撰。徐震字秋涛,别署烟水散人,浙江嘉兴人。约生于顺治、康熙年间,康熙末年尚在世,生平事迹不详。所著小说有 《女才子书》、《珍珠舶》、《乐田演义》、《合浦珠》等多种。《女才子书》又名《美人书》、《情史续书》、《女才子传》,短篇小说集。每卷记一个女子,共十二人事。每卷有偶句题目,述事用文言,近于唐传奇笔法。卷一写杭州豪公子妾冯小青才貌双全,为大妇所妒,幽怨而死;卷二写杨碧秋守节,被人逼作尼姑,后遇其子登科团圆事;卷三写张小莲与朱生相爱,几经曲折终成良缘事;卷四写崔淑被休,后嫁杨汝元享荣华富贵事;卷五写张畹香善于持家处世,得免贫穷灾祸事;卷六写陈霞如与表兄崔襄婚爱事;卷七写卢云卿学卓文君守寡又嫁事;卷八写郝湘娥尽节,奸人崔平仲得冥报事;卷九写王琰贞节自守事;卷十写谢彩与丁七郎婚后双双成仙事;卷十一写妓女郑玉姬与吕隽生相恋成婚事; 卷十二写宋琬与谢骐私奔,历经波折终归美满事。故事不出才子佳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男女青年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但又有宣扬贞节观念的矛盾,寓含劝惩说教。有清初刻本。清顺治间刻本,题《美人书》。清乾隆大德堂刊本。道光味根斋刊本,题《女才子传一名情史续书》。1983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续小五义
《作者:石玉昆》又名《忠烈续小五义传》、《三续忠烈侠义传》。章回小说。清无名氏著。一百二十四回。系《小五义》续书。书叙众义士大破铜网阵,焚毁冲霄楼,查获襄阳王谋叛盟单,襄阳王潜逃宁夏国。庞吉门生李天祥收买亡命之徒邢如龙、邢如虎兄弟行刺包公。智化识破阴谋,将计就计,活捉二邢。白菊花晏飞夜盗皇帝冠带袍履,众义士侦悉赃物置于南阳府恶霸东方亮家藏珍楼中。经查访取得此楼图纸,众侠齐力捕杀群贼,取回皇上衣冠并得一鱼肠宝剑。后襄阳王自宁夏国搬兵来犯,众侠和宋兵全力合击,生擒襄阳王。随后消灭白菊花等群贼。本书在思想内容上与《小五义》难分轩轾,在艺术上则略胜一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三侠五义》、《小五义》和《续小五义》三书“疑草创或出一人,润色则由众手,其伎俩有工拙,故正续遂差异也”。有光绪十六年(1890)文光楼初刊本,次年重印。另有珍艺书局铅印本、天宝书局石印本等。近有198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排印本、198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排印本、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古典公案侠义小说》本。
-
小八义
《作者:佚名》徽宗皇帝赵佶昏庸失政,太师蔡京趁机摄政并阴谋篡权,他诬陷清正廉明的吏部天官周义里造反,蛊惑赵佶下旨将周义全家一百零三口绑缚法场斩首,御林军将周义之子周景隆和周夫人秘密放走 。周夫人和周景隆前去济宁投靠亲翁梁士太,梁士太知周家之祸恐受牵连决议退婚,同时授意指使义子梁滚暗害周景隆。梁府千金梁秀英梁府闻知气愤不已,她和老管家梁忠毅然冒险救出周景隆。周景隆无奈只好远走他乡。在漂泊途中先后结识梁山后代飞毛腿阮英、孔氏三兄弟、金枪将徐文标、踏雪无痕花云平、无影侠时长青、尉迟肖和猛汉唐铁牛。他们侠肝义肠、扶危济贫,同恶霸和奸臣作斗争。最终将蔡京阴谋叛乱的武装组织藏兵营打败,斩杀了助纣为虐的恶僧铜头和尚。周景隆也在漂泊途中发奋读书考中状元,为国锄奸。小八义士齐聚汴梁保家卫国,共敌外患,谱写一曲人间大义之歌。
-
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
《作者:佚名》章回小说。著者不详。四十二回。叙汉武帝时,河南洛阳马俊与柳絮、郝联、包刚结为兄弟。马俊因路见不平,打死恶少,逃亡至荆州丹凤山落草,得鬼谷子门人萧士达收为徒弟,被赐予三合明珠宝剑一口,飞天帽一顶。因山寨屡败官军,朝廷派柳絮父柳眉带兵征讨。柳絮在京城,被公主掷彩球招为驸马,遭奸相屈忠成陷害,逃出京城,流落民间。马俊知来征讨者为柳絮之父,不与交战,带飞天帽飞入京城。值奸相屈忠成谋刺皇帝,被俊侦知,入宫救驾。屈忠成事败逃至东炮山为寇。马俊寻访柳絮至虎跑山,遇盟弟包刚,并救出被陷的柳絮。其时屈忠成得龟精之助,屡败官兵,自称魏王,欲夺天下。马俊奉命征讨,得观音及萧士达相助,终获全胜,杀屈忠成,班师回朝。为英雄传奇小说与神魔小说合流之作。约成书于嘉庆末年,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经纶堂刊本。另有光绪四年(1878)刊本。
-
儿女英雄传
《作者:文康》长篇小说。全称《儿女英雄传评话》。又名《金玉缘》、《侠女奇缘》。清末文康撰。原书五十三回,今存四十一回。约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后。康,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自署燕北闲人,满族镶红旗人,大学士勒宝次孙。历官理藩院员外郎、安徽徽州知府,后授驻藏大臣,以病未赴任。能诗文,晚年以著述自娱。书叙安骥和侠女十三妹(何玉凤)、张金凤的婚姻故事,对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及官吏贪赃枉法等有所揭露,然基本思想倾向是宣扬封建道德。作者把“儿女”和“英雄”强揉在一起,把“忠孝节义”作为“儿女英雄”的标准,使“儿女真情”、“英雄至性”、“忠孝节义”合而为一。书中人物安骥、何玉凤、张金凤等都是“忠孝节义”概念化身,被写成既有“儿女之情”,又有“英雄至性”的“人中龙凤”。由于他们恪守封建道德,忠于封建统治,作出一番“儿女英雄”事业,结果安骥功成名就,位极人臣,金玉姊妹亦各生一子,子贵孙荣。表现出庸俗的封建理想。全书以纯熟北京口语写成,前半部十三妹形象刻画亦较生动,颇具侠义精神,较有艺术成就。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书局石印本、一九三五年文艺出版社铅印本。解放后有广西、西湖、上海等出版社铅印本。
-
圣朝鼎盛万年清
《作者:佚名》又名《万年清奇才新传》、《乾隆巡幸江南记》、《乾隆游江南》。章回小说。作者不详。八卷七十六回。叙清乾隆帝私访江南,收周日清为义子,结伴游历南京、镇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乾隆帝因有五宝衫护体,又得神人暗助,故每每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肃贪官、斩恶吏、除恶霸、去盗寇,所向无敌;同时察访民情、招贤纳勇。最后以高进忠等豪杰协助官府大破少林寺,乾隆回京,“四海胥安歌帝德”结尾。本书托史衍事,纯属虚构。作者笔下的乾隆既是无奸不察的“圣明”天子,又是除暴安良的侠客义士,这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忠君观念,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天真幻想。加之书中记述江南风土人情,又有浓厚的平话色彩,因而影响广泛,并成为戏剧和曲艺的重要题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该书归入晚清侠义小说之列,以为“历康熙至乾隆百三十余年,威力广被,人民慑服,即士人亦无贰心”,“心悦诚服,乐为臣仆”,故产生此类作品。前四卷四十四回有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英商五彩公司石印本、光绪二十二年上海书局石印本,八卷七十六回足本有民国间上海共和书局本、民国间广益书局石印本。近有198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
七侠五义
《作者:石玉昆》近代白话章回小说。石玉昆《三侠五义》的重订本。《三侠五义》于光绪五年(1879)刊行,至光绪十五年(1889),俞樾(曲园)始见此书,遂予重订、改名,于同年由广百宋斋刊行,作者署“石玉昆述,俞曲园重订”。卷首有光绪十五年七月既望曲园居士俞樾《重订〈七侠五义传〉序》和人物绣像30幅。俞樾“重订”的《七侠五义》,与原本《三侠五义》仅有3点不同:其一,俞樾认为《三侠五义》的“第一回叙述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故“援据史传,订正俗说”,加以“别撰”。其二,俞樾又认为,“书中所载,南侠(欧阳春)、北侠(展昭)、丁氏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因改题《七侠五义》,以副其实”。其三,俞樾还认为《三侠五义》后半部主人公颜查散的“查散”二字“殊不可解”,“疑‘查散’二字乃‘昚敏’之讹。昚”为古文“慎”字,以“昚敏”为名,取慎言敏行之文”,故又改“颜查散”为“颜 敏”(以上引文均见俞樾《重订<七侠五义传>序》)。除以上3点以外,《七侠五义》与《三侠五义》完全相同。《七侠五义》产生后,与《三侠五义》并行于世,其影响与《三侠五义》不相上下,尤其在南方流行更广。
猜你喜欢的书
松桂堂全集
诗文别集。三十七卷,其中诗三十三卷。清彭孙遹撰。孙遹以诗词名家,清圣祖康熙间,举博学鸿儒,取为第一,生时即享大名,与诗坛领袖王士禛唱和,曾刊《彭王倡和集》。各种诗选、诗话亦多录其诗。 生前曾刊《南氵往集》三卷,收录康熙二年癸卯(1663)至五年丙午作品,录诗四百八十馀首。此集为孙遹游南粤三年之作。其手订全集,生前未能刊刻,授其子彭景曾。景曾家贫,后宦游又因挂累去官,一直未能刊刻,直至高宗乾隆八年(1743)方锓木问世。集前有钱陈群之序,详细叙述了,彭集问世过程。此集按年编纂,始于顺治十年(1653),迄于康熙三十八年。前三卷不编年,皆收应制之作,包括赋、乐章、省试及应制之诗。中间十一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至二十一卷皆未标明写作年代。乾隆八年刊刻此集时并附《南氵往集》三卷、《延露词》三卷,几乎包括了彭氏全部作品,但详检当时诗话及诗选本还有遗漏,仍可再辑。此《全集》收入《四库全书》,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有乾隆八年刻本传世。
识小录
明徐树丕撰。四卷。树丕字武子,号活埋麅道人,苏州长洲(今苏州)人,明诸生,入清不仕,著述自娱。是书札记读书心得,明代掌故逸闻,于明季史实及苏州人物风俗,尤有较多记述。向无刊本,1916年始据手稿影印。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灵宝中盟经目》第十七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1卷,为六朝灵宝经。敦煌遗经有本经残卷。吉冈义丰、大渊忍尔均认为第三部分为后人增入。吉冈还认为本经出自萧梁初年。述考校功曹及三元品戒罪目。
宁极斋稿
诗词别集。南宋末陈深撰。一卷。深字子微,室号宁极斋。 世称宁极先生。宋习举子业,入元杜门著书,弟子从游甚众。著有《读春秋编》、《宁极乐府》,诗词则反存此集。有古体二十五首,五律三十六首,七律二十六首,五、七言绝句三十二首,词七首,另有铭文一篇,赞语二段。其诗多应酬仕宦之作,清人疑为子陈植之作,未有确据,臆度而已。今综观之,诗意闲雅,气韵不失古风,《七律·晓望城有感》:“呜呜寒角动城头,吹起千年故国愁,才见专诸操匕首、旋闻西子载扁舟。霜寒古寺钟声早,月落南园树影秋。一笑浮华易盈歇,白云长在水长流”,有亡国之音,落笔不俗,不当为子植之作。有民国四年(1915)李云鼎宜秋馆刊《宋人集乙编》本, 另有《四库全书》、《天尺楼丛钞》本,均附有其子陈植《慎独叟遗稿》一卷。清康熙间顾嗣立辑《元诗选》,也收是集。
少帅春秋
本书是十余位亲历者对中国现代史传奇人物张学良沉浮一生的集体回忆,涉及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众多历史事件,以及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演变、与于凤至和赵四小姐的情感纠葛,为读者了解民国史提供了众多崭新视角和鲜见资料。这些亲历者,既有张学良的侍卫、女佣、英文教师,也有与其有过密切交往的外国记者、东北大学老校长,还有顾维钧、唐德刚等政、学界闻人,资料新颖全面,史料价值重大
靖海纪事
军事史料书。清初施琅撰。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随郑芝龙降清,康熙间任水师提督,率兵出征台湾。是书系其出征台湾及善后处理诸事的奏疏、告示、祭文以及官方嘉奖文等汇编。凡二卷,共39篇,皆按时序编次。记述了作者出征筹划、澎湖之役、平台湾之留弃、钱粮征收,以及有关清初东南沿海迁界之事等。有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刊本、《台湾文献丛刊》本、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王铎全校注本等。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