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生

冷血生
  • 姓名:冷血生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冷血生,其真实姓名不详,曾编《小说时报》之陈景韩,常以“冷血”为笔名,二者是否有关,录以待考。陈景韩。江苏松江人。笔名冷、冷血、不冷、华生、无名、新中国之废物等。1901年加入同盟会,曾任《大陆报》记者。1904年上海《时报》创刊后,被聘为该报主笔,致力于新闻改革。所撰时评,风靡一时。也以善写小说闻于世,曾和包天笑合编《小说时报》(月刊)。1913年,转入刚由史量才接办的《申报》,任总主笔。历时十六年。成为当时著名报人。后入“中兴煤矿公司”,任董事兼总经理。解放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65年逝世于上海。

冷血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萧茂挺文集

萧茂挺文集

一卷。唐萧颖士撰。萧颖士字茂挺,唐代散文家、诗人。兰陵 (今山东苍山)人。四岁知为文,十岁补太学生。通百家谱系及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 (735)十九岁时进士及第,对策为第一。曾任金坛尉,桂州参军。天宝初年,补秘书正字,与韦述、裴耀卿、席豫等友善,名扬天下。曾奉使至赵、卫间搜集遗书,久留不报,被劾免。后召为集贤校理。后又被淮南节度使任为扬州功曹参军,客死汝南。萧颖士工于诗文,与李华齐名,世称 “萧李”。他们都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主张文学 “尊经”“载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又好奖掖后进,名声远噪海外,连日本学者都愿拜他为师。其著作有《梁萧史谱》、《游梁新集》等多种。此书原集十卷,但宋元版本自明以来未见著录,清代各藏书家所收,均为旧抄本一卷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记:“此本为后人抄撮而成,非复十卷之旧矣。”《四库全书》所收也是一种抄本,其总目说,《唐志》载颖士 《游梁新集》三卷,《文集》十卷,《宋志》仅载 《文集》十卷,而 《游梁新集》已佚。此本前有曹溶名字二印,可能是曹氏所藏,仅有赋九篇,表五篇,牒一篇,序五篇,书五篇。史称其《与崔圆书》,今集中不载。《书录解题》所云柳并《序》,此本亦佚之。此集为后人抄撮《文苑英华》、《唐文粹》诸书而成,非复十卷之旧本。有旧抄本。

台游日记

台游日记

清朝光绪年间,官员蒋师辄,应台湾巡抚邵友濂的邀请,前往撰修"台湾通志"。在游历台湾时,蒋氏将其所感受到的台湾风土人情,环境景观,社会政治、经济、文教等状况记载下来,写成了这部《台游日记》。本书(一册一四一面八四、六○○字)分四卷,蒋师辙撰。师辙字绍由,江苏上元人。少负隽才,与兄师轼称「金陵二蒋」。清光绪十八年初,应台湾巡抚邵友濂之聘,于三月二十日抵台,至八月二十一日离去,留台仅六阅月(是年六月加闰);初则襄校台南、台北试务,嗣于四月间受台湾通志局总纂约。惟因与志局提调陈文騄(台北府知府兼)有所龃龉,迟迟未能开局,遂辞归。有谓「台湾通志」系由蒋师辙纂,实非。「日记」起于二月六日启程赴台,迄于九月二十五日返抵家乡。其间记绸缪「通志」事,有拟「采访凡例」、撰「修志八议」等项。余如记日与宦台人士交往以及耳目所接,尤为研究当年台湾政情之最佳史料。

周易口义

周易口义

易学著作。宋倪天隐据胡瑗讲解记录撰成,因而以“口义”命名,又称《易解》。全书十二卷。选取《周易》“易”之“变易”一义立说,重在讲述人生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以教人修身治国之方。其卷首《发题》云:“盖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其书以义理为宗,程颐《易传》多引胡瑗之说,数次言及“予闻之胡先生曰”;朱熹《语类》称:“胡安定(学者称胡瑗为安定先生)《易》分晓正当。”可见其书在宋代已为以义理说《易》之宗。

范云诗集

范云诗集

范云(451~503),南朝齐、梁间诗人。字彦龙。祖籍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人。早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幕中,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 (492),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称赏。从北魏还朝,迁零陵内史,又为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任为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劝谏。卒谥“文”。《梁书·范云传》记其有集30卷,至今文章已亡佚几尽,诗尚存30余篇,收入今人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了本生死经,稻秆经同本异译。

阿阇世王授决经

阿阇世王授决经

又名《阿阇世受决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北宙23。西晋法炬译。一卷。首尾完具,共五十三行。谓阿阇世王以灯供佛,从宫门直点到祗洹精舍。一贫穷老母乞得两钱,亦点一灯供佛。阿阇世王的灯虽有人看管,但或灭或尽。老母之灯却光明特朗,更上照梵天,连神通第一之目连亦无法扑灭。佛为老母授记曰:三十劫后功德圆满,当可成佛。阿阇世王又令园监采花,以备供佛。园监采花后,路逢佛行,便以花献佛。佛为园监授记百四十劫后当得成佛。阿阇世王为自己未能获得佛之授记而懊恼,大臣祗婆说:“王虽频日设福,但用国藏之财,使人民之力,心或贡高,意或嗔恚,故未得决。”于是阿阇世诚心斋戒,往耆阇崛山中。其时佛已在拘尸那伽入涅槃。但由于阿阇世王至心至诚,佛显身为其授记,八万劫后当得成佛,曰:“净其所部如来”。经中主张的诚信重于功德的思想值得重视。异译本有东晋竺昙无兰的《采花违王上佛受决号妙花经》,一卷。两种译本均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本可供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