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于令

袁于令
  • 姓名:袁于令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吴县(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592
  • 逝世日期:1672
  • 民族族群:

袁于令(1592-1672),明末清初戏曲家、小说家。原名袁韫玉,又名袁晋;字昭令,又字砚昭、凫公;别号箨庵、白宾、吉衣主人、剑啸阁主人等。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卒于清康熙十一年,活了八十一岁。吴县(江苏苏州)人。


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他在明代仅是贡生,未曾出仕。少负才名,放浪不羁,致力于传奇创作。明末膺岁贡,入国子监读书。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占北京时,他滞留于京师。清兵入关后即降清,任工部虞衡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等职,曾为苏州士绅代写降表进呈,因此顺治五年升任荆州知府。顺治十年(1653)被参罢官,便侨寓江宁,后寄居会稽,落魄以终。


明末,他倾向于东林党,而且祖上累世为官;清朝定鼎,他很快就仕于清,所以颇受时人非议。袁于令是相当有个性的人物,据尤侗《艮斋杂说》记载,他在荆州时,一天长官问:“闻贵府有三声。谓围棋声,斗牌声,唱曲声也。”袁于令则说:“下官闻公亦有三声。”这“三声”是“算盘声、天平声、板子声。”据此可见其机智与正直的品格。明末写有抨击魏忠贤及其党羽的《瑞玉记》传奇,当时即以词曲擅名。所作传奇有《西楼记》、《金锁记》、《珍珠衫》、《鹔鹴裘》、《长生乐》等。尤以《西楼记》成就较高,影响较大,袁于令颇以此作自负。他还写有杂剧《双莺传》。一般认为,他是长篇小说《隋史遗文》的作者(或说是评改者)。《新传奇品》评其作如“海鹤鸣秋,声清影淡”。晚年侨居会稽。“吴门袁氏”为吴县刻书世家,从明正德年间就开始刻书。袁于令本人的刻书室名“剑啸阁”,刊刻戏曲小说多种。

袁于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全辽文

全辽文

《全辽文》是一部辑佚辽人著作的辽文总集。编者陈述。全书13卷,另附录类目索引、作者索引及事迹考、图版。自《辽史》成书后,后人鉴于这部史书的遗漏及辽代史料的不足,进行了大量的辑录工作,缪荃孙作《辽文存》,王仁俊增补为《辽文萃》,黄任恒作《辽文补录》,罗福颐补三家之作,又作《辽文续拾》。陈述则在此基础上辑佚成此书。全书共辑录近300位辽人的遗文,分为诗、谣谚、诏谕、勅制、哀册、册、官告、表、秦疏、书状、对、议论、文、牒、札子、檄、序、碑铭、颂、偈、记、塔记、幢记、题记、祭文、墓志、杂著27类。依时间顺序编排。书中文献资料除录自《辽史》、《金史》等正史及《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契丹国志》、《高丽史》等史籍,以及同期的宋人文集、笔记外,更重要的是收录了不少辽代的碑刻文字和出土的墓志铭文,提供了极珍贵的原始资料。此书在吸收前人的成果上,博采众长,是目前辑录最完备的一部辽代文汇。此书初名《辽文汇》,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出版,为4册线装本。此后,作者又大量收集田野考古的资料,进行核对订补,而著《辽文汇续编》。1982年中华书局将两书合并,出版了《全辽文》。

香祖笔记

香祖笔记

清王士祯撰。成书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有康熙四十四年序刊本、渔洋山人著述丛书本、光绪间申报馆丛书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十二卷。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十三年所作读书札记,内容以记叙传闻轶事,阐述名物源流,评议诗词,考订文字为主,纠正了前代笔记某些错误。也有一些条目反映了社会现实。如记京师卖水者,同人辈为其醵金娶妇事,见出清军抢掠贩卖人口所造成的悲惨后果。主要记载清初的典章制度、官吏升贬、京师名胜以及历代诗人的作品得失。随笔札录,是清初著名笔记之一。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道藏本]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道藏本]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约成书於春秋战国时期,撰人不详,宋·史嵩音释。二十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本:明赵府居敬堂刻本。共八十一篇。本书主要论述九针、经络、脏腑、穴位、刺法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之一。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

题洪都百炼生撰,实为清末刘鹗作。二十回。内容写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反映了晚清的某些社会现实。全书以玉贤、刚弼两个“清官”的暴政为线索,写出社会的黑暗。书中着重抨击那些名为“清官”,实即酷吏的虐民行为。但书中又美化清政府,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运动采取否定的态度。《老残游记》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对事物的描写比较细腻,文笔生动,对自然景物和某些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方面描写,具有特色,这在我国已往的小说中是少有的。另有续集九回,其中六回曾于解放前印成单行本,后三回收在《老残游记资料》中。

乾淳岁时记

乾淳岁时记

风俗志。宋周密撰。一卷。此书专记古代风俗。自元旦起,至除夕止,凡二十六事。记每种风俗的起源、流传及与当地民族社会生产的关系。所记文化、体育、宗教方面的风俗,也和当地民风形成有关,是重要的民族、民俗史料。

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

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

元天竺沙门唧捺铭得哩连得啰磨宁及真智等译,出有坏住三十三天,与大比丘,并大菩提勇识,及天主帝释等集。入普观顶髻三昧,从顶髻中,出现如是总持密咒法行。后有赞叹祷祝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