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资治通鉴纲目三编

    资治通鉴纲目三编

    《作者:张廷玉弘历御定,张廷玉等奉敕编纂。乾隆十一年(1746)成书,约100万字,编年体史书。共40卷。有内府本、古香斋刊巾箱本及 《四库全书》本行世。所谓三编者,盖因该书最初为宋朱熹所撰 《资治通鉴纲目》59卷,为编年体史书,是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胡安国 《通鉴举要补遗》折衷而成之书。

  • 后汉书补逸

    后汉书补逸

    《作者:姚之骃清姚之骃辑。二十一卷。此书将失传之八家后汉史书加以辑逸,其中《东观汉记》八卷,谢承《后汉书》四卷,薛莹《后汉书》、张璠《后汉纪》、华峤《汉后书》、谢沉《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各一卷,司马彪《续汉书》四卷。前有总序、凡例各一篇,说明辑逸原则。每种书前均作小序一篇,简介作者生平、著作经过及散失情况。

  • 元明事类钞

    元明事类钞

    《作者:姚之骃杂事类书。清姚之骃撰,龚骏文校,牛稔文复勘。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之骃字鲁斯,钱塘(今杭州市)人。康熙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尚著有《后汉书补逸》等书。40卷。摘取元明诸书,分门编纂,形式似类书。纂述大抵皆典则可观,所载事实,足补《元史》诸志之缺及列传之所未备。但明代说部浩如烟海,所采自不可能详赅。万历以后,门户交争,所记多不足凭,所取尚较审慎。据元史、明史、明纪编年、明史纪事本末、元典章、明通纪、典故纪闻、初学记、元通鉴等书摘取元明两代的朝章典故。分天文、地理、岁时、君道、政术、官品、仕进、人伦、艺术、释道、文学、武功等二十余门。其中与法制关系密切的有:君道门中的君德、驭臣、纳谏、巡幸等;政术门中的法制、任官、赋役、盐法等;官品门中的内阁、翰林院、都御史、通判等;仕进门中的荐举、除授、科第等。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集于该馆刊印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

  • 纲目订误

    纲目订误

    《作者:陈景云四卷。清陈景云撰。朱熹《通鉴纲目》成后,为其注释、补遗、订误者有宋尹起莘、周密,明张自勋及清芮长恤等。然诸家之说,或不甚确切,或有漏略。景云之书采摭诸家所未及,悉引据前史原文,互相考证,对《通鉴纲目》之疏漏舛误,指摘精确,补遗勘订,足正传讹。附纠汪克宽《考异》、胡寅《读史管见》、刘友益《通鉴纲目书法》等之误,亦皆平允。考证中毛举细故,未免琐碎。有雍正五年(1727)《文道十书》本,《四库全书》本。

  • 所知录

    所知录

    《作者:钱澄之明末清初钱澄之撰。六卷。记述唐、桂二王史事,编年体。永历十五年(1661)撰成,计《隆武纪年》一卷,《永历纪年》三卷,《南渡三疑案》、《阮大铖本末小纪》二卷。作者曾历仕唐、桂二王,所记系据其闻见,并参阅邸抄野乘,颇为可信。

  • 湘军志

    湘军志

    《作者:王闿运《湘军志》是一部记载晚清湘军的纪事本末体志书。王闿运撰。清光绪七年(1881)成都尊经书院初刻。有光绪十一年长沙斠微斋刊本; 光绪十二年虞山鲍氏以《湘军水陆战记》为题,在上海刊行的石印本等。1983年湖南岳麓书社将该书与《湘军志平议》、《续湘军志》合集,列为 “湘军史专刊” 的一种出版。《湘军志》始撰自光绪三年五月,成书于光绪七年闰七月。共16篇 。约9余万字。采纪事本末体裁,分别以湖南防守篇、曾军篇、湖北篇、江西篇、曾军后篇、水师篇、浙江篇、江西后篇、临淮篇、援江西篇、援广西篇、援贵州篇、川陕篇、平捻篇、营制篇、筹饷篇等为目。详细叙述了湘军自咸丰三年(1853)由曾国藩在湖南编练成军,先后在湘、鄂、赣、浙、皖、苏等地对太平军作战,在川、陕镇压李永和、蓝大顺起义以及扶王陈得才所部太平军,在贵州镇压苗民起义,在皖、鄂、豫、鲁、苏等地追剿捻军,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地方封建军阀武装的历史过程。对湘军的营制、饷制,以及曾国藩治军任将的特点等,也有专门记载。书中渲染 “湘军则南至交趾,北及承德,东循潮、汀,及渡海开台湾,西极天山、玉门、大理、永昌,遂度乌孙。水属长江五千里,击柝闻于海。自书契以来,湖南兵威之盛,未有过此者也”( 《湖南防守篇第一》),对曾国藩以及骆秉章、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统帅湘军,镇压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所谓“炳炳麟麟”的“业绩”给予充分肯定。

  • 鸦片事略

    鸦片事略

    《作者:李圭清李圭撰。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海宁州署刊本和1931年北京图书馆排印本。本书就闻见所及,博采旁书,并录诸邮报,芸萃而成。专述鸦片毒害中国的经过,乃清廷对于鸦片政策的转变。上卷自英国贩运鸦片来华写至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鸦片战争结束;下卷自1843年写至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旧籍中叙述鸦片问题,以此书最详,为研究清代鸦片问题的重要资料。

  • 张文襄公事略

    张文襄公事略

    《作者:佚名一作《五十年大事记》。清末四明听雨楼主人撰。十九节。卷首录宣统元年(1909)赐恤诏书。本文分事业、政绩、学问、新政、吏治、育才、举贤等门记述张之洞生平,所举事例,如《马关条约》签订后密助唐景崧保台自立等,持论鲜明。其中对张氏之革新力加褒扬,而于其守旧则辩解为“稍形固执”,反映了时论之一侧面。

  • 江阴城守纪

    江阴城守纪

    《作者:韩菼《江阴城守纪》是清朝韩菼编著的一本小册子,主要内容记录江阴城在清兵入关后自主抗清历史。书中除韩菼编写的《江阴城守纪》两卷外,还收录了许重熙《江阴守城记》、南园啸客《平吴事略》、戴田有《扬州城守纪略》三篇文章。内容都是江南百姓抗击清军的事件。韩菼撰。菼字元少,别字慕庐,长洲人。清康熙间,殿试第一,官至礼部尚书。本书共六二面,分上、下两卷。书后附录三篇,首为许重熙「江阴守城记」一卷,同记一事,较为简约。重熙,江阴人,明祟祯时,以撰「五陵注略」等书,为诚意伯刘孔昭所纠。因系明人,口吻与「韩纪」有异。其馀两种「附录」,一为南园啸客「平吴事略」,一为戴田有「扬州城守纪略」。

  • 西巡回銮始末记

    西巡回銮始末记

    《作者:佚名6卷。日人吉田良太郎、〔清〕八咏楼主人同撰。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仿泰西法石印本。是书卷1除首录上谕外,还记有《王公大臣受辱记》、《北塘炮台被攻记》、《保定失守记》、《庆王李相与瓦德问答》、《联军剿匪记》、《两宫西狩记》、《罪魁奉旨赐死记》等7则。卷2记有《毓贤戕教记》、《辽宁拳匪滋事记》等15则。卷3记有《北京教堂被围记》、《南省保卫记》等19则。卷4录有《直隶潘臬往来札文》、《端中丞劝戒告示》等13则。卷5录有《湖北教案条款》、《和议准约》等8则。卷6录有《诸国往来国书》、《中西大员往来电文》等9则。本书记载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西太后与光绪帝西逃、清廷与洋人妥协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全书主线为西太后等西返京的经过,故名。史料价值极高,辑录当时谕旨、邸报和当事人口述等多种原始资料。其所辑录的谕旨、国书等,与官方《东华录》中所录者文字颇不一致,反映出较多的历史实情。有光绪二十八年石印本,民国时收入《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中,后又有《中国野史集成》影印本等。现据《丛书》本标点整理。

  • 熙朝新语

    熙朝新语

    《作者:徐锡麟史料笔记。十六卷,辑录者为钱泳、徐锡麟。成书于嘉庆、道光之际。(早期刊行时曾取徐、钱二人姓氏偏旁,署名“余金”纂辑。)。杂录清代初年至嘉庆各朝史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水利、农艺、人物轶事等。其中采录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如《吕祖遗矢》、《秦岳之仇》、《卖菜者拾金》、《王某救母》。

  • 临清寇略

    临清寇略

    《作者:俞蛟该书专记清乾隆三十九年山东清水教首领王伦聚众攻占临清,起兵反清一事。俞蛟当时客居临清,故其所记多为亲历,史料价值极高。今据民国石印本整理。

  • 春明丛说

    春明丛说

    《作者:俞蛟俞蛟,会稽山阴人,字清源,号梦厂居士。自幼失学,一生不得志。乾嘉年间曾于豫、楚、西粤、燕、赵、齐、鲁等地“辗转为幕”,“奔走四方”,见闻较广。《春明丛说》二十九则。其所闻所见,辄留意于笔端,总名之曰《梦厂杂著》,《春明丛说》即其中的一种。其杂记官衙内幕,市井百态,琐事轶闻居多。其笔法与《聊斋》相似,然“其叙事一本于现实……盖摒去《聊斋》、《阅微》、《新齐谐》、《今古奇观》之诞妄,以历史家之眼光加以组织而成”,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为清代野史笔记中的名篇。今据民国石印本整理。

  • 慈禧及光绪宾天厄

    慈禧及光绪宾天厄

    《作者:佚名《慈禧及光绪宾天厄》,记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危及死后葬事。所述虽来自传闻及西方报道,但言语平实,较少夸张,有一定史料价值。据《满清野史丛书》本标点整理。

  • 东华录

    东华录

    《作者:蒋良骐中国古代官修编年体清代史料长编。蒋良骐撰。成书于乾隆年间,初仅有钞本流传,咸丰、同治年间始有刊本流行,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蒋良骐(1723—1789),字千之,一字赢川,中国广西全州人。乾隆十六年进士,曾任清国史馆纂修、通政使司通政使。著有《下学录》、《京门草》、《伤神杂咏》和《覆釜游藏》等。本书凡32卷,记载自太祖天命至世宗雍正五帝六朝的历史。

  • 枢垣记略

    枢垣记略

    《作者:梁章钜二十八卷。清梁章钜撰,朱智续撰。梁章钜在嘉庆末、道光初任过五年的军机章京,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军机处档案,手不停披,随笔甄综,日有所积,并产生编撰图书的想法。为此,梁章钜又选取了一些曾在军机处任职者的诗文,咨访故老,从笔记、丛书和地方志中收集有关资料。道光二年 (1822),他离开军机处后,将平日所积资料,勘汇勾稽,编撰成《枢垣记略》。本书分为七个门类、十六卷,其中 “训谕”一卷、“除授”二卷、“恩叙”三卷、“规制”二卷、“题名”三卷、“诗文”三卷、“杂记”二卷,时间断限为: 自雍正八年 (1730)至道光二年,比较全面地介绍或反映了清代军机处的缘起、定名、职掌、性质、前后变化、人员升迁调补以及奖惩等规章制度,资料翔实,记述可靠,可补《光绪会典》、《清实录》、《清史稿》和其他官书的不足。光绪元年 (1875),和硕恭亲王奕䜣鉴于该书成后又历五十余年,其间军机处的制度和人员因时损益,于是令朱智续撰。朱智,字茗笙,浙江钱塘人。咸丰进士,官至军机章京、太仆寺卿,光绪时任兵部右侍郎。他续撰内容的断限为:自道光二年至光绪元年,门类仍为七个,卷数增加为二十八卷,其中“训谕”一卷、“除授”四卷、“恩叙”七卷、“规制”二卷、“题名”五卷、“诗文”七卷、“杂记” 二卷。除 “杂记”未增外,其他部分的内容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书前有奕䜣序、 梁章钜序。有光绪刊本。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何英芳点校的本子,书前增加了道光十五年朱士彦序 (梁本原有朱序,朱智本删去)。

  • 东林列传

    东林列传

    《作者:陈鼎清陈鼎撰。二十四卷。作者曾奔走各地,搜集史迹,历二十余年,著成《忠烈传》六十卷,因书稿被窃不传,遂辑身边乱稿成书,专记明末东林党史事。卷首冠以东林党人榜,末附熹宗本纪二卷。仿元祐党籍体例,按《东林党人榜》所列人物,记叙顾宪成等180余人的生平事迹,撰成传记,以表彰东林学者讲学传播理学之功迹。所撰传记以明末节义之士居先。搜集名人事迹详细,所以虽有漏误,仍可参考,并弥补《明史》之不足。有康熙间刊本,又有山海堂刊本。

  • 廿二史劄记

    廿二史劄记

    《作者:赵翼中国古代读书笔记性质的史学著作。赵翼著。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曾刊板行世。后收入《瓯北全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州广雅书局和二十八年(1902)湖南新化西畲山馆曾加以翻刻。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经王树民校证的《廿二史札记校正》。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号瓯北,中国清代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进士,援翰林院编修,预修《通鉴辑览》。后外放任职。中年即以母病乞归,不复出仕。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三十六卷,补遗一卷。乾隆六十年(1795)写成。所考内容实为二十四史,因当时《旧唐书》及《旧五代史》尚未列为正史,故称二十二史。内容是以笔记形式对各史的编撰体例、内容、史料来源、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校勘、考订和评论。

  • 檐曝杂记

    檐曝杂记

    《作者:赵翼史料笔记。全书包括正集6卷、续1卷,共7卷。清赵翼著撰。成书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赵翼,字云崧,一作耘松,号瓯北,又号三半老人。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江苏阳湖县(今武进县)人。系清中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乾隆二十六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曾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先后四次扈从乾隆皇帝至承德木兰狩猎,后赴任广西、广东知府、贵州贵西兵备道。此书约成于作者84岁左右,是他平生零星笔记文字的汇辑。内容广泛而充实,既有记述朝廷政要、经济贸易、民族往来、宗教信仰、风俗人情、奇闻趣事、诗文书画、读书心得等各个方面。

  • 徐偃王志

    徐偃王志

    《作者:徐时栋徐时栋,字定宇,一字同叔,学者称柳泉先生,浙江鄞县人。 资性通敏,委己于学。道光丙午举人,以输饷授内阁中书。两上春官,即家居不复出。湖西烟屿楼藏四部书六万卷,尽发而读之,丹黄杂下,穷旦夕弗倦。溴遭兵燹,图籍俱尽,乃营新宅,购藏如其旧,寝息于中,老而弥笃,覃思精诣,著书数百卷。晋世有《徐偃王志》,《博物志》曾引录,后亡佚。徐氏此书亦名为《徐偃王志》,广征博引,严谨考证,对先秦古徐国历史研究颇有参考价值。<br/><br />

猜你喜欢的书

松阳钞存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辩诬笔录

辩诬笔录

在绍兴八年(1138)罢相之后,赵鼎多次受到奸佞小人的迫害,致使他屡遭迁谪。在其被贬期间,即绍兴十年(1140),朝中大臣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名,髙宗听信后便贬赵鼎潮州安罝。而赵鼎深感冤杆,在《辩诬笔录》中详细论列車情的经过,一件件驳斥,以彰自身清白。“据《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云:‘足编前有自序,称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期间岂无传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他细故,无足深较云云。’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孔子编年

孔子编年

南宋胡仔撰。五卷。为胡仔奉其父胡舜陟之命编撰。以《论语》为主,采《礼记》、《左传》、《公羊》、《穀梁》、《史记》及《孔子家语》等所载有关孔子言行事迹,按年编排,实即年谱,不称年谱而曰“编年”,意在尊圣。是编于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定在鲁襄公22年(前551年)。前有胡舜陟序,概述孔子重要经历说:“为中都宰一年,为司空二年,为司寇三年。”“去鲁凡十三年,适卫者五,适陈、适蔡者再,适唐、适宋、适郑、适叶、适楚者一,而复自卫返鲁。”原书采摭经传诸书均未注明出处。胡氏后裔,清胡培翚为之注,悉考所引诸书出处及后世考论孔子可以印证本书者注于下,提高了本书的价值。由于孔子的一些言行其时间地点并无明确记载,限于本书体例,胡氏不得不一一系年,自不免有断章臆附处。《四库提要》指出其对郑人游于乡校,仲尼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胡氏系此于孔子年十岁时,斥其“殊为疏舛”。胡培翚注引《左传》“杜注云: 仲尼于是十岁,长而后闻之。据此则所言不在斯时也。当以郑人游乡校事在此岁,故系于此”。可补本书之未备。本书为孔子编年的最早著作,其考寻根据经传,虽不免有疏失,但大体上尚审慎。有《四库全书》本及胡培翚注,清刻本。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