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
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
《作者:李清》一卷。明李清撰。《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记崇祯二年(1629)袁崇焕斩杀明将毛文龙事。明毛文龙据兵皮岛,与清暗地勾通,不听号令,且冒兵克饷,扰害辽东、登莱、高丽及海上商民。袁崇焕于给赏阅武之机,劝说商议3日无效,遂设计将毛文龙捉拿斩首,将皮岛之兵收抚。书用日记体,始于袁崇焕舟出宁远赴皮岛,止于还抵宁远城之日。李清时为辽东督师袁崇焕客,书中详记斩毛文龙经过事迹及袁诘责毛文龙语,与《明史·袁崇焕传》略同。但《明史》所载毛文龙十二罪,有些是袁崇焕专杀后奏报之词,为《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中所不载,或非当日之事。李逊之《崇
-
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
《作者:佚名》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李熙(1852年—1919年),即朝鲜高宗(조선 고종),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大韩帝国开国皇帝(1864年—1907年在位)。初名载晃,字明夫,乳名命福;即位后改名为“熙”(正写为“㷩”),字圣临,号珠渊、诚轩。是朝鲜仁祖李倧的九世孙、兴宣大院君李昰应的嫡次子。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李熙出生于汉城贞善坊,同治二年十二月(1864年1月),朝鲜哲宗李昪无
-
朝鲜王朝实录[纯宗实录]
《作者:佚名》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纯宗实录]。李坧(1874年-1926年),即朝鲜纯宗(조선 순종),朝鲜王朝第27任君主、大韩帝国第2任皇帝(1907年—1910年在位),同时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字君邦,号正轩,是朝鲜高宗李熙和明成皇后闵氏夫妇仅存的儿子。1875年册封王世子,1895年晋升王太子,1897年大韩帝国成立后封皇太子。1907年高宗退位,李坧即位,改元“隆熙”。1910年8月22
-
朝鲜王朝实录[正祖实录]
《作者:佚名》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实录]。李祘(1752年—1800年),即朝鲜正祖(조선 정조),朝鲜王朝第22任君主(1776年—1800年在位)。字亨运,号弘斋、万川明月主人翁,朝鲜英祖李昑之孙、思悼世子(后追尊庄祖)李愃之子。生母是惠庆宫洪氏(后追尊献敬王后)。李祘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被立为王世孙,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父亲李愃死亡(壬午祸变)后被过继给已故的伯父孝章世子李緈为嗣
-
朝鲜王朝实录[纯祖实录]
《作者:佚名》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纯祖实录]。李玜(1790年—1834年),即朝鲜纯祖(조선 순조),字公宝,号纯斋,朝鲜王朝第23任君主(1800年—1834年在位)。朝鲜正祖李祘次子,生母为绥嫔朴氏。李玜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六月出生在汉城昌庆宫,于嘉庆五年(1800年)被册封为王世子,同年即位,由英祖贞纯王后金氏垂帘听政,嘉庆六年(1801年)发生镇压天主教的辛酉邪狱,嘉庆九年(1804年)亲政,翌年贞纯
-
朝鲜王朝实录[宪宗实录]
《作者:佚名》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宪宗实录]。李烉(1827年-1849年),即朝鲜宪宗(조선 헌종),朝鲜王朝第24代君主(1834年—1849年在位)。字文应,号元轩,是朝鲜纯祖李玜之孙、朝鲜文祖(孝明世子)李旲之子,母为神贞翼皇后赵氏(神贞王后)。李烉在八岁时以王世孙身份继位,祖母纯元王后金氏垂帘听政,安东金氏、丰壤赵氏相继弄权,二十三岁英年早逝,庙号宪宗,谥号经文纬武明仁哲孝大王,葬于景陵
-
朝鲜王朝实录[哲宗实录]
《作者:佚名》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哲宗实录]。李昪(1831年—1864年),即朝鲜哲宗(조선 철종),朝鲜王朝第25代君主(1849年—1864年在位)。字道升,号大勇斋,曾用名李元范,是朝鲜英祖李昑的玄孙,全溪大院君李㼅之子。李昪早年流落江华岛,生活落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朝鲜宪宗去世后,在纯元王后金氏的指定下,以王室旁支身份入嗣朝鲜纯祖大统,继承王位。在位期间,安东金氏专权,国政昏暗
-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
《作者:佚名》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李焞(1661年—1720年),即朝鲜肃宗(조선 숙종),朝鲜王朝第19任君主(1674年—1720年在位)。幼名龙祥,字明普,是朝鲜显宗李棩与明圣王后金氏的独子。李焞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立为王世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继承王位。任内西人党和南人党之间的朋党之争达到高潮,加之仁显王后与张禧嫔的后宫斗争,导致朝廷先后发生了三次被称为“换局”
-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补阙正误]
《作者:佚名》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补阙正误]。前任国王升遐以后,新任国王通常要纂修有关前一王朝的实录。按照这一惯例,景宗元年(1721)4月,设置了实录纂修厅,开始了肃宗实录的纂修作业。首先,到了景宗3年(1723)2月,完成了对春秋馆《时政记》这一基本史料的删节作业。随后,以删节的《时政记》和《承政院日记》等资料为基础,开始进行实录原稿的纂修作业。该项作业在景
猜你喜欢的书
魏特进集
诗文集。北齐人魏收撰。一卷。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初仕魏,后入北齐。累官尚书右仆射。文才出众,为北朝三才子之一。在京洛时,恃才轻薄,时人号称“惊蛱蝶”。曾奉敕编修国史,撰《魏书》百三十卷。时人对此多有褒贬,故有“秽史”之说,而《四库全书总目》以为“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于是非。”有集七十卷,已佚。此集为明人张溥辑成,收诏、册文、启、移文、书、议、文、祭文等十四篇;乐府、诗约十多首。诗《看柳上鹊》五言八句,有“何独离娄意,傍人但未听”之句,借以自喻,良多感慨。其诗对唐新体诗之形成、发展不无影响。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数学钥
六卷。清杜知耕(生卒年不详)撰。杜知耕字端甫,号伯瞿,河南柘城人,自幼好学,熟读天文历算书。康熙二十六年 (1687) 举人。1681年著《数学钥》,1700年著 《几何论约》,均收入 《四库全书》。《数学钥》以 《九章算术》章目为序,按线、面、体三部之法隶之,用通俗语言与直观图形诠释《九章》,体例与《九章》相同。该书每卷之首标注凡例,以实例问答形式阐述算法,辅以必要图形,以例引述,寓法于算,触类旁通,清晰易懂,且于每问之下附著其理,颇受西法影响。梅文鼎在《勿庵历算书记》中称:“杜端甫数学钥,图注九章,颇中肯启,可为算家程式。”该书版本除《四库》本外,有1681年杜氏式好堂刊本,现存北大图书馆;1898年上海算学书局石印本《古今算学丛书》本; 1916年开封荣兴斋石印本。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乃民国七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之汇编,撰写者分别为无锡钱基博、吴江薛凤昌、吴江沈昌直,时在戊午暑期,意在为初学者习国文辟一从入之门耳,三书于国文奥义、作法、根底各有侧重,惟指示大略,令习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径,优而游之一也,故名之。
肯堂医论
又名《新镌医论》。医论。明王肯堂撰。三卷。肯堂有《证治准绳》已著录。集平时所积医论、临证治验、杂记心得等编辑成帙,成书于万历三十年(1602)。约万言。卷上首为痘疹发微,论述痘疹病因、病机、预防、诊治及辨虚实、验轻重等;次论小儿惊风,主张随证施治。卷中为诊断、药物及杂记等,并载虞天民、龚云林等医案数则。卷下载三疟治验、妇科验方、七情、肌衄、伤寒发汗解等辨证施治中的若干问题。结合个人心得,论述临床诊断、辨证、方药及灸法,内、外、妇、儿等科的数十种证治。参论前人著述和治验,间附个人医案。有明刻本(题作《新镌医论》),一九二三年《三三医书》铅印本。
唐宋大曲考
戏曲论著。成书于1909年。王国维著。该书首先对大曲的起源及其体制的流变作了详细考述。大曲之名始见于汉代蔡邕《女训》,汉以后大曲之体制不断发生变化,汉时由艳、趋、乱三大段组成,唐宋时由若干遍组成,每一遍都有专名。其次对唐宋大曲现有辞之可征者作了考释和辑佚,从宋词、诸宫调、元代杂剧和南戏中辑录了五十三支大曲。最后论述大曲演故事对后世戏曲的影响。大曲演故事,以《王子高六么》为始,其盛行则在南渡后,如《盘洲集》所载的《句降黄龙舞》、《句南吕薄媚舞》,《鄮峰真隐漫录》所载的《剑器舞》等。大曲演故事对戏曲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大曲与杂剧二者之渐相近,于此可见”。而且宋杂剧“一场两段”与大曲“一曲之中演二故事”有关。所不同的是由于大曲表演时动作一定,只能表演极简易之剧,故“元初纯正之戏曲出,不能不改革之也”。该书收入1957年出版的《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耕烟草堂诗钞
《耕烟草堂诗钞》四卷,戴梓著,收录其创作的诗歌,其中大部分写于戍所。该诗集反映了当时边塞风情、流人交游等,其中以写景与题画诗为佳,对清诗、清代东北史地、流人学等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