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解惑编

    解惑编

    《作者:弘赞2卷,清 弘赞编(依驹本印)。佛之智洵难测度也哉!能测者谁?惟佛与佛矣。诸大菩萨尚不能得其仿佛,况降斯以下而许少思议者乎!呜呼!众生福薄鲜具信根,甘自伶俜难为教化,劳我释尊大慈悲父出世援拔,法说三乘。然而有耳曾闻,有眼曾视者,千万人中未易多为屈指也。

  • 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

    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四卷,清智说,兴磬,兴斧编。卷首序,卷一上堂,卷二小参示众,卷三法语偈赞,卷四佛事跋。

  • 天界觉浪盛禅师嘉禾语录

    天界觉浪盛禅师嘉禾语录

    《作者:觉浪道盛1卷,明道盛说,大枢,大英录,谭贞默序,末附复僧祥旦公禅座书

  • 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

    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

    《作者:觉浪道盛十二卷,明道盛说 大成.大奇等编。卷第一上堂,卷第二上堂,卷第三上堂,卷第四上堂,卷第五小参,卷第六小参晚参,卷第七示众,卷第八普说机缘,卷第九法语,卷第十颂古偈,卷第十一赞,卷第十二佛事杂着塔铭。

  • 经分别

    经分别

    《作者:佚名巴利名Sutta-vibhan%ga 。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又作经分律。主要内容为戒之条文、说明成立之因缘、条文字句之解释及条文运用之实例等。包括说明比丘二百二十七戒之大分别(巴Maha^-vibhan%ga ,又作比丘分别),及说明比丘尼三百十一戒之比丘尼分别(巴Bhikkhuni^-vibhan%ga )。大分别系包括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二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七十五众学、七灭诤;比丘尼分别则总括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百六十六波逸提、八波罗提提舍尼、七十五众学、七灭诤。

  •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作者:觉浪道盛三十三卷,别录一卷。明·觉浪道盛撰,大成、大峻、大状、大浩等编。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又称《天界觉浪禅师全录》。收录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三十四册、《禅宗全书》第五十九册。觉浪道盛另撰有一部十二卷本的《天界觉浪禅师语录》。两书相较,本书实为结集道盛一生语录、小参、法语、偈颂之大成者。本书卷首收兴翱赵㟲等十五篇序,卷一至卷五收所住诸刹的上堂语,卷六收小参,卷七收示众,卷八收普说,卷九收茶筵法语,卷十收法语,卷十一收机缘,卷十二收颂古,卷十三收源流赞,卷十四收赞、佛事,卷十五收偈,卷十六收附载,卷十七收塔铭,卷十八收诗,卷十九至卷二十

  • 云叟住禅师语录

    云叟住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清住说。收住潭州龙牙禅寺语录、晚参、小参、机缘、颂古、法语、诗偈、像赞、佛事。

  • 云腹智禅师语录

    云腹智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清道智说,岳贤等人编写的作品。共二卷。收住重庆府大足县悟灯禅寺语、小参、法语、书问、杂偈、真赞、佛事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四册。

  • 象崖珽禅师语录

    象崖珽禅师语录

    《作者:象崖性珽4卷, 清性珽说,益闻重刊。末附象崖珽禅师行状,象崖珽禅师塔铭。

  • 内绍种禅师语录

    内绍种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3卷。清 种说,照维等记 附颂古

  • 犍度部

    犍度部

    《作者:佚名 (巴利文Khandhakas) 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犍度”,意译“聚”,是对戒律条文编集的分类。主要内容是僧团中的各种制度。包括《大品》和《小品》。前者是《犍度部》的前编,共有十犍度,即大犍度、布萨犍度、入雨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药犍度、迦絺那衣犍度、衣犍度、瞻波犍度、拘睒弥犍度;后者是《犍度部》的后编,共有十二犍度,即羯磨犍度、别住犍度、集犍度、灭诤犍度、小事犍度、卧坐具犍度、破僧犍度、仪法犍度、遮说戒犍度、比丘尼犍度、五百结集犍度、七百结集犍度。

  • 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

    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

    《作者:大庾行韬1卷,嘉兴大藏经,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大庾禅师住天台景德国清禅寺语录,侍者显裕等录清行韬说,显裕等录,有塔铭,行略(依驹本印)。

  • 灵树远禅师云岩集

    灵树远禅师云岩集

    《作者:佚名2卷,清僧远说,广仍记,附云岩颂古,附云岩九颂,余怀制。

  • 燮云玑禅师国清无畏堂语录

    燮云玑禅师国清无畏堂语录

    《作者:佚名一卷,清济玑说,玄杲录,张有誉序。

  • 附随

    附随

    《作者:佚名巴利名Pariva^ra 。又作附录。为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系律藏之附录部分,其内容主要为对于戒条之解释,共分十九章,即大分别、比丘尼分别、等起之摄颂、无闲省略与灭诤分解、问犍度章、增一法、布萨初解答章与制戒之义利论、伽陀集、诤事分解、别的伽陀集、呵责品、小诤、大诤、迦絺那衣分解、优婆离问五法、等起、第二伽陀集、发汗偈、五品。

  •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

    《作者:继起弘储佛学著作。10卷。清·弘储撰。 弘储,俗姓李,字继起,号退翁。通州 (今江苏南通) 人。明天启中入乡校。因绝意功名,好研佛学,25岁出 家。苦修有年,为禅宗临济宗传人。历住苏州灵岩山崇报 寺、虎丘山云岩寺、秀州金粟广慧寺。清初,寄怀故国, 曾助南明宗室兴师起义。晚年,应南岳僧人之请,主讲福 严寺,居3年。后被吴人迎归。康熙十一年 (1672) 示寂。 所著语录100卷及诗人偈颂等,雍正间遭禁焚,大半失 传。除该《语录》外,弘储还撰有《南岳勒古》 1卷。此 二书见载于《五灯全书》、《正源略集》,收入《续藏经》。

  • 朝宗禅师语录

    朝宗禅师语录

    《作者:朝宗通忍十卷,明通忍说。行导编(依驹本印)。一卷缘起上堂,二卷上堂,三卷上堂,四卷小参,五卷小参晚参升座,六卷普说,七卷机缘,八卷请益,九卷法语颂古杂偈佛事,十卷书问塔铭。

  • 长部经典

    长部经典

    《作者:佚名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经》。分为《戒蕴品》、《大品》、《波梨品》等三品,共收经三十四部。其中三十部与《长阿含经》大体相同,无相当汉译本的有《摩诃梨经》、《阇梨经》、《须婆经》、《阿吒曩胝经》等四部。《长阿含经》中的《增一经》、《三聚经》、《世纪经》等三部,则不见于《长部》。《长部》的汉译本名为《长部经典》,其节选本由近代江炼百译出,初被收入《普慧藏》,后被编入蓝吉富主编的《大藏经补编》(台湾华宇出版公司1986年版)。此本共收经二十三部,始《梵网经》,终《弊宿经》。《长部》的全本由今人通妙

  • 中部经典

    中部经典

    《作者:佚名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分为三篇十五品,共收经一百五十二部。其中九十八部与《中阿含经》大体相同。《中部》的汉译本名为《中部经典》,其节选本由近代芝峰译出,收入《普慧藏》、《大藏经补编》。此本共收经五十部,始《根本法门经》,终《呵魔经》。《中部》的全本由今人通妙译出,收入台湾出版的《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九至十二册。

  • 三峰藏和尚语录

    三峰藏和尚语录

    《作者:三峰法藏十六卷,明法藏说,弘储记,后附年谱一卷,南岳勒古一卷。卷第一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住苏州北禅大慈寺语住杭州临平安隐寺语。卷第二住苏州邓尉圣恩寺语。卷第三住苏州邓尉圣恩寺语。卷第四住梁溪龙山锦树院语住杭州南屏净慈寺语住嘉兴水西真如寺语住苏州松陵圣寿寺语住苏州邓尉圣恩寺语。卷第五广录。卷第六广录。卷第七广录。卷第八颂古卷。第九颂古。卷第十颂古。卷第十一五宗原。卷第十二杂偈。卷第十三法语。卷第十四书问。卷第十五书问。卷第十六杂着。

  • 屾峰宪禅师语录

    屾峰宪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十卷,清宪说。智质,智原同编(依驹本印)。

  • 学佛考训

    学佛考训

    《作者:净挺十卷,清净挺辑。读书难读佛书尤难不博通不旁览遂呶呶于是非得失之间盖鲜有合也俍亭和尚于学无不窥著书满家已卓卓自命矣虽然犹有虑今所称禅学者皆闇于绿字赤文者也经生之家守其师说又不习禅典奈何于是取三古以来百世而上华梵语言及其行事探逸集微判为十部碎金积玉一无所遗大要足以赞空王延慧命扶庶类正人伦一览之间儒佛毕备矣俍和尚之心何其广且大也息波道人见而善之充厥篇章更为诠次用投贝叶之林将补贯华之义余欢喜踊跃敬题其首。

  • 相应部经典

    相应部经典

    《作者:佚名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杂阿含经》。分为五篇、五十六相应、二百零三品,共收经二千八百七十五部(一说“二千八百六十三部”或“二千八百五十八部”)。按经的内容分为偈、因缘、蕴、处等,较《杂阿含经》齐整而有条理。其中与《杂阿含经》相应的有八百八十三经。《相应部》的汉译本名为《相应部经典》,由今人云庵译出,收入台湾出版的《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三至十八册。

  •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

    《作者:净挺十八卷,清净挺说。智淙等编。俍亭净挺禅师,清僧。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俗姓徐,名继恩,字世臣,别字逸亭,又号俍亭。崇祯十五年副贡。曾以抨击马士英获罪。明亡后隐居,四十七岁出家为僧,居云溪寺。有《逸亭易论》等。

  • 拟寒山诗

    拟寒山诗

    《作者:中峰明本全一卷。元代临济宗僧中峰明本(1263~1323)著。收于中峰广录卷十七。明本仿寒山诗作律诗一○○首,皆系叙说有关参禅之心性旨要,以启发学人之初心。

猜你喜欢的书

陶威尔教授的头颅

著名医学教授陶威尔突然发病死去,但是他的头颅仍然活着。这是洛兰小姐当上凯恩教授的助手后发现的一个令人惊骇的秘密。原来凯恩本是陶威尔的助手,他跟着陶威尔研究如何使离体的人体器官复活。正当试验取得初步成功的时候,凯恩害死了陶威尔,但复活了他的头颅,因为接下去的研究少不了陶威尔大脑中的智慧。凯恩想把所有的成果记在自己一人名下。洛兰得知真相后,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开始

浣川集

诗文别集。南宋戴栩(约1224年前后在世)撰。十卷。栩字文子(或作立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叶适弟子,嘉定元年(1208)进士,为太学博士,迁秘书郎,出知临江军,不赴。后复起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著述颇丰。有《五经说》、《诸子辨论》、《东都要略》等。此集系据《永乐大典》辑出,收诗凡百余首,词一阕,文百一篇。诗以五、七言律诗为多。其文多为应酬之作,亦有论政之篇。诗风近四灵诗派,但又注重词句锻炼,刻苦求工。有《四库全书》本,《敬乡楼丛书》本,增补遗一卷。

帛书相马经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相马经》,从它的文体类似赋,以及文中提到的南山、汉水、江水这些情况来考察,大约是战国晚期楚国人的著作。全书有三篇,(其中第三篇即是第一篇的解释),没有书名与篇目,共计为5200字。主要写的是对马的目、睫、眉、骨等部位的相法,当是出于抄录者的爱好,只抄录了这部书的相骨部分。例如第一篇说:“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勿相其余。”又例如第三篇解释说:“欲得兔之头与其肩;欲得狐周草与其耳,与其;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耆(鳍)与鬐(脊)。”这说明了作者的相马,不仅注意眼睛,而且还注意到头、肩、耳、盹、膺、鬐、脊等等部位。这部书,将良马分成一般良马,国马(或称“国保”即“国宝”)和天下马(或称“天下保”,即“天下宝”)三等。这与《庄子·天下篇》所说的相马有“四马”和“天下之马”之别,是一致的。第一篇还讲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说明作者所论述的是以伯乐的相马理论为基础的。还说“吾请言其解”,说明作者的意图,是要进一步阐述伯乐的相马法。第二篇在详细叙述马目的相法之后,根据相马法中的一些话,引出了十五个连贯的答问。例如说:“法曰:眼大盈大走、小盈小走,大盈而不走何也?”又例如说:“能为变者良也,能变而不良者何也?”这又说明作者针对原来相马法上的结论,而提出的疑问,以便作进一步的解释。作者在十五个相连贯的答问中,从马的盈满程度、眼的光泽、眼的活动能力、睫毛和眼外肌的功能等等,说明与马是否善走的关系;还把马的驱体和目力能否适应环境变化,归因于“起居”(生活条件)是否相宜和“通利”(消化代谢)是否正常。这部著作中,有许多术语不容易理解,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仅就上述我们已经理解的部分,便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代的相马术已相当的细密了。

真诰

道教经典。相传乃神仙口授,真人诰谕,故名。在西晋升平三年至太和二年(359—367)间,由杨义记录,传许谧、许翙、许黄民等。后由梁陶弘景编撰。全书七篇二十卷。其《运题象》、《甄命授》、《稽神枢》各四卷,《协昌期》、《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各二卷。自《运题象》至《阐幽微》传为“真人”所诰,其余四卷为陶弘景撰。该书以《道德经》为本,称“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其中《真诰叙录》述《上清经》源出,谓其中的《大洞真经》读之万遍即可成仙。《甄命授》、《协昌期》、《阐幽微》等篇述人死后进入六天宫受事等,并说鬼法人、人法仙,循环往来,徘徊生死。将佛教地狱托生之说引入了道教。书中还旁及行气、服食、房中等修炼方术,兼记药物、道教名山。全书内容庞杂,文体杂陈,或诗歌,或问答,或谕戒,皆言仙真授受真诀之事。然保存了不少道教史料,在中国科技史上亦颇有影响。收入《正统道藏》第637—640册。

虎贲万岁

本书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 该书作于1945年。作品描写代号“虎贲’的74军57师在日军六万余人的包围中,同仇敌忾,背水一战,“以一敌八”,苦战十余日,与日寇浴血巷战,得以使援军合围,保卫住了常德。全师八千余人,仅有83人生还,全书写得可歌可泣,气壮山河。

仪礼释宫增注

一卷,清江永(1681-1762)撰。永字慎修,西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康熙时诸生。博古通今,专心十三经注疏,于三《礼》之功尤甚,精于考证。弟子甚众、戴震等人曾受其学。着述颇丰,有《周礼疑义举要》、《古韵标准》、《礼记训义择言》、《春秋地理考实》、《深衣考误》、《礼书纲目》等。是书取朱熹仪礼释宫》一篇为之详注。(按:《仪礼释宫》本李如圭之书,误编于朱子集中,江永作此书之时,《永乐大典》尚未显于世,故不知非朱子之笔,今仍从其原书所称)其中多有发明和补正,其稍有出入者仅一二条,考证精密十之八九,细枝末节无不根究,辨订之处,俱有实据,其繁富充分足证前人之舛误。有成都龙氏敷文阁汇抄本、指海本、续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