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皇后

- 姓名:仁孝皇后
- 别名:
- 性别:女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362年3月5日
- 逝世日期:1407年8月6日
- 民族族群:
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年3月5日—1407年8月6日),生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明成祖朱棣原配皇后,明代中山王徐达长女。洪武九年(1376)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后,于建文四年(1402)十一月被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七月四日在南京病逝,享年46岁,谥“仁孝”。永乐十一年二月,入葬明长陵。仁宗朱高炽继位,上尊谥“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徐氏幼年之时就表现出贞淑娴静的品行,喜好读书,有“女诸生”之称。太祖朱元璋闻知徐氏贤淑,又想借婚姻达成君臣间的默契,便亲自代子向徐达提亲。徐氏在明朝后妃中出身最为显赫。她与朱棣的结合是朱元璋与功臣间政治联姻的结果。
洪武十年,朱棣就藩北平,徐氏一同前往。在为燕王妃时,徐氏管理的燕王后宫“肃且和”。“靖难之役”伊始,朱棣带兵攻打大宁。朝廷大将军李景隆乘机进兵围攻北平。李景隆攻城紧迫,城中军队又少。徐氏为激励将士,身着护甲,登城助战,并亲自带领军民的妻子在城墙上向攻城的官军投掷砖瓦石块。徐氏协助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二十余天,成功等到了朱棣军队的回师。北平保卫战的胜利,为靖难之役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朱棣登极后,徐氏德识表现得更加突出。她恪尽皇后的本分竭力辅佐朱棣。连年争战、兵民疲惫,她多次劝告朱棣应该休养生息,施以仁政。在用人上,徐氏也多次劝解朱棣:当世贤才,全都是高祖皇帝的遗臣,不应有新旧之分而有所防备,要重用人才。徐氏曾向朱棣询问谁是参与朝廷大事之人。朱棣回答说:六卿管理政务,翰林负责议论思考。徐氏听后,在征得朱棣同意后,就亲自诏见六卿、翰林等官员的夫人,赐给她们冠服钞币,并对她们说不仅要照顾丈夫的衣食起居,还要念及民生之事,多多地勉励他们。于是大臣的妻子都效仿徐氏体贴勉励丈夫,朝廷内外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为了进行教化,徐氏还依据《女宪》《女诫》等作《内训》二十篇,以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布天下,旨在推行针对女性的教育,并倡导修德劝善。
徐氏虽然来自勋贵之家,但她并不骄纵外戚。其弟徐增寿出任左都督。在朱棣即将攻入南京之际,建文帝朱允炆将徐增寿召至宫中斩于剑下。朱棣称帝后追封徐增寿武阳侯,不久又进封为定国公,谥“忠愍”,并下诏令其子徐景昌继承爵位。徐氏极力反对。
马皇后去世后,她为马氏素食三年。马皇后的每句遗言,她都谨记在心,能一一背诵,没有遗漏。
永乐五年七月徐氏病重。临终前她还劝谏朱棣要爱惜百姓,访求人才,优先礼遇皇族,不要骄宠外戚。并叮嘱皇太子朱高炽抚恤昔日一同守护的北京将士的家人。
徐氏有智慧,有品德。在靖难之役中,有胆有识,为朱棣分忧。入主后宫后,恭谨始终,恪尽本分,辅佐朱棣。徐氏行为品德为朱棣所重,因此其死后,朱棣未再立后。
徐氏共生三子四女,长子朱高炽,即明仁宗;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以及永安、永平、安成、咸宁四位公主。
仁孝皇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悲剧,首次出版于1594年。该剧讲述一个如花似玉的名门闺秀拉维妮娅遭到令人发指的摧残,父亲泰特斯以牙还牙,于是有了令人同样心惊的人肉宴。该剧讲述了一个道理:苍天对于人间的罪恶并不是不闻不问。该剧是莎翁早期的作品,剧中对于政治犯心理及生理所遭的创痛有深刻的描写,其中对暴虐屠杀的残酷场面亦刻画入微。
秋声集
又称《卫宗武诗》。诗文别集。六卷。宋卫宗武撰。其集,有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张之翰序,即刊行于此时。《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三册。《箓竹堂书目》卷三同。《国史经籍志》卷五著录,谓八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著录,谓十卷。知其集明末清初犹存。清修《四库全书》时,已不见其集,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六卷:卷一收五古一百十二首,卷二收七古三十八首,卷三收五律八十首及五言排律一首,卷四收五绝十一首、七绝六十三首、词十一首;卷五至卷六,收序五篇、记三篇、墓志铭二篇、塔铭一篇、杂著十二篇。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今人栾贵明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五古一首、七古一首、五律一首、题跋一篇,收入《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宋元人诗集八十二种》有《秋声诗集》四卷,《彊村丛书》有《秋声诗馀》一卷。
喻选古方试验
方书。清喻昌撰。四卷。昌有《尚论篇》 已著录。本书约十二万字,选录《本草纲目》所附方剂,予以分类编辑而成,间附亲试之单方、验方。卷一,为合药分剂法则、养生须知、患病须知、服药须知、食物宜忌、通治方四首等内容。卷二,杂证上、中、下三部。包括头病、目病、面病、肠风下血、诸淋等六十四种病证。卷三,妇科。包括调经、崩漏、带下等九种病证。卷四,儿科。包括小儿诸病、小儿惊痫、小儿诸疳、痘疹四大类。外科。包括折伤跌扑、虫兽伤、中毒及食物毒等十三种病证。凡九十二种病证,近二千首方剂。分类详明,每种病证,又详列治法,易于读者检索。对研究《本草纲目》及临床运用均有帮助。有道光十八年 (1838)梅春华家刊本,裘吉生 《珍本医书集成》 本。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书以短短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欧美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作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中国大历史》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中国大历史》中文简体字版自1997年面世以来,十来年里二十余次刊行而不衰。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其读者面早已不限于史学界;作为华裔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法国年鉴派学术代表人物,黄仁宇极善于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即大历史观。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中国哲学史校注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奠基之作。不同于时下“选出而叙述之”、“以西解中”的主流范式,谢著既立足于中国思想学术史固有脉络,又融贯西学原理,深具“中国效度”与“哲学效度”。此“谢无量范式”(Xie Wuliang"s Paradigm)所开辟的“以中化 西”之中国传统思想现代化道路,为我们当下思考中国哲学如何返本开新,具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中国哲学史校注》旨在为学界谢著研究提供精校精勘之善本,主要工作,是对谢著全文之校勘、注解。 1.校勘:以谢著1916年初版为底本,以1927年八版、1967年台一版、1976年台四版、《谢无量文集》第二卷等四种谢著版本为对校本。 2. 注解分两类:其一,对谢著所有引文,皆注明出处。引文所据文献,以《文渊阁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续编》、《理学丛书》等传统基本原典为主。其二,凡订正谢著之讹脱倒衍、考辨异文、存疑、考证者,皆出注说明。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原为作者1947年在美 国宾夕法尼亚州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1948年 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8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 又光翻译的中文本。《中国哲学简史》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全书分二十八章。一、二章论“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背景”,三章至二十七章从 “百家”起叙述了中国哲学至二十世纪初的发展过程, 二十八章论述“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问题。本书简明扼要,在欧美较有影响。除英文本外,还曾有法文、意大利文和南斯拉夫文译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