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皇后

- 姓名:仁孝皇后
- 别名:
- 性别:女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362年3月5日
- 逝世日期:1407年8月6日
- 民族族群:
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年3月5日—1407年8月6日),生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明成祖朱棣原配皇后,明代中山王徐达长女。洪武九年(1376)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后,于建文四年(1402)十一月被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七月四日在南京病逝,享年46岁,谥“仁孝”。永乐十一年二月,入葬明长陵。仁宗朱高炽继位,上尊谥“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徐氏幼年之时就表现出贞淑娴静的品行,喜好读书,有“女诸生”之称。太祖朱元璋闻知徐氏贤淑,又想借婚姻达成君臣间的默契,便亲自代子向徐达提亲。徐氏在明朝后妃中出身最为显赫。她与朱棣的结合是朱元璋与功臣间政治联姻的结果。
洪武十年,朱棣就藩北平,徐氏一同前往。在为燕王妃时,徐氏管理的燕王后宫“肃且和”。“靖难之役”伊始,朱棣带兵攻打大宁。朝廷大将军李景隆乘机进兵围攻北平。李景隆攻城紧迫,城中军队又少。徐氏为激励将士,身着护甲,登城助战,并亲自带领军民的妻子在城墙上向攻城的官军投掷砖瓦石块。徐氏协助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二十余天,成功等到了朱棣军队的回师。北平保卫战的胜利,为靖难之役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朱棣登极后,徐氏德识表现得更加突出。她恪尽皇后的本分竭力辅佐朱棣。连年争战、兵民疲惫,她多次劝告朱棣应该休养生息,施以仁政。在用人上,徐氏也多次劝解朱棣:当世贤才,全都是高祖皇帝的遗臣,不应有新旧之分而有所防备,要重用人才。徐氏曾向朱棣询问谁是参与朝廷大事之人。朱棣回答说:六卿管理政务,翰林负责议论思考。徐氏听后,在征得朱棣同意后,就亲自诏见六卿、翰林等官员的夫人,赐给她们冠服钞币,并对她们说不仅要照顾丈夫的衣食起居,还要念及民生之事,多多地勉励他们。于是大臣的妻子都效仿徐氏体贴勉励丈夫,朝廷内外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为了进行教化,徐氏还依据《女宪》《女诫》等作《内训》二十篇,以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布天下,旨在推行针对女性的教育,并倡导修德劝善。
徐氏虽然来自勋贵之家,但她并不骄纵外戚。其弟徐增寿出任左都督。在朱棣即将攻入南京之际,建文帝朱允炆将徐增寿召至宫中斩于剑下。朱棣称帝后追封徐增寿武阳侯,不久又进封为定国公,谥“忠愍”,并下诏令其子徐景昌继承爵位。徐氏极力反对。
马皇后去世后,她为马氏素食三年。马皇后的每句遗言,她都谨记在心,能一一背诵,没有遗漏。
永乐五年七月徐氏病重。临终前她还劝谏朱棣要爱惜百姓,访求人才,优先礼遇皇族,不要骄宠外戚。并叮嘱皇太子朱高炽抚恤昔日一同守护的北京将士的家人。
徐氏有智慧,有品德。在靖难之役中,有胆有识,为朱棣分忧。入主后宫后,恭谨始终,恪尽本分,辅佐朱棣。徐氏行为品德为朱棣所重,因此其死后,朱棣未再立后。
徐氏共生三子四女,长子朱高炽,即明仁宗;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以及永安、永平、安成、咸宁四位公主。
仁孝皇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现代社会人类必读的个体心理学经典。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不足情结,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化自卑为动力、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是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与舍弟书十六通
书信,郑板桥撰。郑板桥写给弟弟是十六封家书。
赤松子章历
作者不详。假托赤松子之名的道教经书,今人考其约产生于南北朝。全书六卷,主要内容是天师道上章科仪。卷一述太上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迁二十四治行正一章符,后年代久远,宝章缺失,所存十得一二。又列出上各类章所需物信,并分为三等,以及上章的章辞格式与吉日等。卷二说明书符法、书章法、上章禁忌、请官、封章法等。卷三至卷六列出上种种章的具体内容,如天旱章、收鼠灾章、收除虎灾章、言功安宅章、保婴童章等等,以通过上章仪式,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收入《道藏》洞玄部表奏类。
春秋集注
十一卷。纲领一卷。张洽撰。张洽字元德,清江(今属江西)人,宋代着名经学家。张洽曾在朱熹门下研习六经传注,皆能究其指归。嘉定进士,历任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官至着作佐郎。除此书外,张洽还着有《春秋集传》、《春秋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皆佚。宋理宗知张洽家居着书,于是命临江军守臣以礼延访,张洽因此而升任知宝章阁。张洽《进书状》称:“于汉唐以来诸儒之议论莫不考核研究,取其足以发明圣人之意者,附会于每事之左,名曰《春秋集传》,又因此书之粗备,复仿先师文公《语》、《孟》之书,会其精意,诠次其说,以为《集注》。”可见此书是仿朱熹《四书集注》体例,旨在汇集诸家之说而斟酌发明。然通观其书,集解者多而发明者少。张洽为朱熹高足,其说亦多从朱子。如胡安国创“夏时冠周月”说,认为《春秋》经中如“春二月”、“夏五月”之记时,“春”“夏”为夏正,“二月”、“五月”为周正,朱熹曾反对此说,张氏捍卫朱子之说,以“春”为建子之月,与《左传》“王周正月”义合。朱熹曾反对《春秋》一字褒贬说,认为“《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又说:“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又说:“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会褒贬,却要去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得知他肚子里事?”(《朱子五经语类》)张洽继承朱子之说,认为:“《春秋》一书,质实判断不得,除非起孔子出来说当时之事,与所以褒贬去取之意方得。”明初科举,经义宗法程朱,乃以胡安国《春秋传》与此书同列于学官,作为解释程朱之说的权威。至永乐年间钦定《五经大全》,胡广等抄袭汪克宽《春秋纂疏》而为《春秋大全》,其说专主《胡传》,成为科场程式,此书遂被废弃。现存宋宝璠三年临江郡庠刻本、元延璠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务滋堂刻本。
净土证心集
净土证心集,三卷,清卍莲述并序,吴郑衡序。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品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