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百愚禅师语录

    百愚禅师语录

    《作者:百愚净斯二十卷。清净斯说,智操,智海等编语录,智朴,方拱干等编蔓堂集,附蔓堂集。第一卷住嘉定古昭庆禅寺语录第二卷住云间青龙隆福寺语录第三卷住湖州弁山龙华寺语录第四卷住湖州弁山龙华寺语录第五卷载住青龙隆福禅寺语录第六卷载住青龙隆福禅寺语录第七卷住越州大能仁禅寺语录第八卷住越州云门显圣寺语录第九卷住越州云门显圣寺语录第十卷住杭州皋亭佛日寺语录第十一卷住宜兴国山善权寺语录第十二卷住维扬江都善庆院语录第十三卷示众小参第十四卷晚参第十五卷普说拈古第十六卷颂古第十七卷源流颂经旨颂第十八卷机缘问答垂问垂代法语题赞第十九卷书复杂

  • 智覃正禅师语录

    智覃正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1卷,清最正说,尚能,尚莹等编,末附助缘耆德。上堂小参示众法语像赞拈古偈颂杂着。

  • 笑道论

    笑道论

    《作者:甄鸾一卷。北周甄鸾撰。甄鸾,中山 (今属河北省境内)人,出身世代官宦人家,自幼饱学、“好内典”。入仕为官,为北周开国功臣,有“开国伯臣”之称。北周佛教昌盛,不仅佛道两家多有争执,而且,由于佛教的空前发展,也危及了北周封建社会的财政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周武帝(560—578在位)灭佛事件。在灭佛事件发生前,周武帝于天和四年 (569)三月十五日,大集群臣、僧、儒、道士两千余人于正殿,议量三教利弊得失,不欢而散。三月二十日再集,四月初又集,仍争执不下。武帝责令司隶大夫甄鸾详审佛道二教,以定深浅,辨其真伪。甄鸾站在崇佛教的立场,于天和

  •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作者:佚名凡五卷。南宋慧然、蕴闻、道先等编。略称大慧普说。乃编录大慧普觉禅师宗杲普说宋代诸禅匠之宗旨而成。首卷载诸人之问话,二至四卷详记临济禅风,末附汤丞相请大慧禅师升座疏语及大慧普觉禅师法语,第五卷系净智居士黄文昌重编。此书刊行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即宗杲示寂后二十七年,为研究临济禅机之绝佳资料。

  • 秀野林禅师语录

    秀野林禅师语录

    《作者:秀野明林3卷,清明林说,最正等编。收上堂、小参、示众、普说、法语、拈颂、牧牛颂、机缘、书复、像赞、联芳、法语、偈、杂著、佛事、寿塔、行实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 奇然智禅师语录

    奇然智禅师语录

    《作者:奇然超智2卷,清超智说,明林.明灿等编。卷上住襄阳府百丈山黄龙禅寺语录住襄州南漳县双池禅寺语录住襄阳府枣阳县狮峰白水禅寺语录住襄州南漳县宝山灵慧禅寺语录,卷下小参普说示众法语颂古真赞机缘联芳佛事

  • 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

    绿萝恒秀林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清发林说,光悠等编。二卷。收住云南开化府专禅寺、沅江府万寿寺、皈依禅寺、绿萝山继祖堂语录、示众、小参、机缘、颂古、联芳偈、赞、自赞、书问、杂著、行实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 宗门统要续集

    宗门统要续集

    《作者:佚名凡二十卷。宋代宗永集,元代清茂续集。又作续集宗门统要。据冯子振续集宗门统要序,知宗永之宗门统要重刻于绍兴三年(1133),元代清茂再附加二卷,亦即增补南岳下第十二世至第十八世,及青原下第十一世至第十四世,共计四○六人,然仅收录一三一人之机缘(共二五九则)。或谓宗永编成宗门统要集十卷,清茂续编十二卷,成为二十二卷之宗门统要续集。本书起自西竺诸佛,继以东土诸祖及前世宗匠,盖所以指导后学与后世作家,并抉剔前人,皆出于文字而直指人心。

  • 锦屏破石卓禅师杂着

    锦屏破石卓禅师杂着

    《作者:佚名1卷,明悟卓说,超常记录,发林行状。目录咏犊,除夕,早行,秋雨,题圣寿宫,题大酉洞八景,印心庵与灵源夜坐,赠别阡阳赵元一使君,答天虞郑少司马书,行状等

  • 云幻宸禅师语录

    云幻宸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一卷,清印宸说,发林等编,王民皞序,李道泰塔记。

  • 东山破峰重禅师语录

    东山破峰重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清普重说,傅慧等编。收住龙骤禅院、佛兴禅寺、香积禅院、观音禅院语录、举古、颂古、机缘、入室、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六册。

  • 道德经顺朱

    道德经顺朱

    《作者:圣可德玉顺朱,又作述朱。朱,朱墨;将先人之言教、行履,以朱墨记录于簿本。顺朱,谓仿照先人之言教而行。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九(卍续一一八·三三二上):‘问:“如何是如来禅?”师云:“横担拄杖,紧系草鞋。”问:“如何是祖师禅?”师云:“上大人!”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不会且顺朱。”’

  • 修忏要旨

    修忏要旨

    《作者:知礼全一卷。宋代知礼(960~1028)撰。本书旨在依摩诃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以阐明法华三昧之要领。然其所述修忏要旨非仅限于法华忏法,更及于大乘经典,以其着重于忏摩用心之要领,故修忏法时所用之诵文则无记载。本书内容分为三章,首叙大乘经典之四种行法(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及修法华三昧之功德。次依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之文,详述忏悔之意义。末以修忏悔系欲究竟圆顿止观作结尾。本书前有科文,末有附记香华运想偈。书中文虽简短,然止观实修之大要皆已涵盖,故于宋代广为流行。

  • 首楞严经义海

    首楞严经义海

    《作者:佚名宋长水沙门子璇集义疏注经并科 泐潭沙门晓月标指要义 吴兴沙门仁岳集解 福唐沙门咸辉排经入注。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 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

    《作者:朱棣《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四十卷,以明成祖即永乐皇帝名义编撰。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作者:智旭十卷。清代释智旭(1599—1655)撰。智旭,俗姓钟,法号智旭,又名际明、际声,字振之、素华,别号八不道人,晚称濿益老人。少学儒学,誓灭释老,著《辟佛论》数十篇,因读莲池《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后,决意信佛,并将反佛教论文焚毁。二十四岁就憨山弟子雪岭剃度出家。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台、净土诸宗,尤重天台宗。主张诸宗相互融合,佛、道、儒三教一致。曾住安徽九华山,晚年住居浙江省孝丰(今安吉)灵峰寺。一生弘法,著述有《毗尼事义集要》、《楞严玄义》、《阅藏知津》、《华严会义》等四十余部。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 古林如禅师语录

    古林如禅师语录

    《作者:古林机如四卷,清机如说,全威等记录。古林如禅师语录目次,像赞序启传,卷一上堂,卷二小参示众,卷三拈古颂古,卷四机缘六问像赞行实杂着佛事。

  • 苏州竹庵衍禅师语录

    苏州竹庵衍禅师语录

    《作者:竹庵真衍苏州竹庵衍禅师语录,此语录所由名也。然诸先生微言高论。互见群书。生平见于语录者十不一二。至于佛氏之教。其传授心法本不立文字之迹。故德山一棒。临济一喝。机锋应对。相视莫逆。即语录一书。

  • 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

    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

    《作者:密印真传清真传说,如暐等编。十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湖广会同县洪江回龙禅院——上堂、住湖广靖州绥宁县波罗山云栖寺——上堂、住新州白云山——上堂、住东城观音庵——上堂;卷二收再住回龙禅院——上堂、住黔阳县安江广福山胜觉寺——上堂;卷三收住会同县旗山永兴禅寺——上堂;卷四收小参;卷五卷六收开示;卷七收法语、牧牛颂古、十无语颂;卷八收机缘、勘辨、拈问代颂;卷九收颂古、续集颂古;卷十收山居、集诗、水居;卷一十一收杂偈、诸赞、自赞;卷十二收杂偈、附灵隐老人塔铭碑记、重修广福山胜觉寺疏引、重修旗山永兴禅院疏引、密印和尚塔铭碑记。收入《明

  • 华严圣可禅师语录

    华严圣可禅师语录

    《作者:圣可德玉清代德玉说、光佛等编写的书籍,共五卷。卷一收住重庆府巴县华严禅院语录——一上堂、住重庆府报恩禅寺语录——上堂、再住华严院语录——上堂;卷二收上堂;卷三收晚参、机缘;卷四收拈古、颂古;卷五收杂录。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五册。

  • 慧觉衣禅师语录

    慧觉衣禅师语录

    《作者:慧觉照衣卷一收住长庆府长安山崇因禅寺语录、住湖山治平禅寺语录、住太公山石宝禅守语录、住江津县圆通禅寺语录;卷二收住云浮山珠林洪福寺语录、住巴县青岩宝莲院语录、复住治平禅寺语录、小参、机缘;卷二收法语、诸颂、诸赞、印偈、行状碑、法派、佛事、众偈。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五册。

  • 灵瑞禅师岩华集

    灵瑞禅师岩华集

    《作者:佚名清符(尼)说,振澄等记。卷首收序;卷一示众;卷二收代语、室中垂问;卷三收五宗门风颂语、佛祖真赞;卷四收偈颂;卷五收杂偈。

  • 灵瑞尼祖揆符禅师妙湛录

    灵瑞尼祖揆符禅师妙湛录

    《作者:佚名明末清初 揆符禅师(尼)说,师炤、岳嶙等记录。五卷。卷首收密庵居士李模序,卷一收录住秀州妙湛园语;卷二收住秀州妙湛园语;卷三收住秀州妙湛园语;卷四收拈古;卷五收颂古。是书最早收录于明末清初之“嘉兴大藏经”(又称“径山藏”)中,半页十行二十字。近年来再版《明嘉兴大藏经》,收入第三十五册。

  • 大明三藏法数

    大明三藏法数

    《作者:一如凡五十卷。明代一如奉敕编纂。略称大明法数、三藏法数。本书系辑自大藏经典中诸法数之名词,依增数法类编撰而成。名目起自‘一心’,终于‘八万四千法门’计收一五五五条,每条并附有略解,凡出于某经某论或某某撰述者,皆详注于各条之下;若遇各家或各宗派说法不同,则征引诸家之异说,内容极为详备。民初黄理斋据该书另编通检一册,将一五五五条中所引之各类名词,一一析出,令初学者方便检阅。

  • 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

    《作者:天如惟则凡二十卷。元代惟则撰。今收于卍续藏第十九册。又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首楞严经会解。援引诸宗注书以随文解释大佛顶首楞严经,间亦加有己说。本书作于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十二年付梓。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幽溪传灯作楞严经圆通疏十卷加以疏释。

猜你喜欢的书

陶威尔教授的头颅

著名医学教授陶威尔突然发病死去,但是他的头颅仍然活着。这是洛兰小姐当上凯恩教授的助手后发现的一个令人惊骇的秘密。原来凯恩本是陶威尔的助手,他跟着陶威尔研究如何使离体的人体器官复活。正当试验取得初步成功的时候,凯恩害死了陶威尔,但复活了他的头颅,因为接下去的研究少不了陶威尔大脑中的智慧。凯恩想把所有的成果记在自己一人名下。洛兰得知真相后,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开始

浣川集

诗文别集。南宋戴栩(约1224年前后在世)撰。十卷。栩字文子(或作立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叶适弟子,嘉定元年(1208)进士,为太学博士,迁秘书郎,出知临江军,不赴。后复起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著述颇丰。有《五经说》、《诸子辨论》、《东都要略》等。此集系据《永乐大典》辑出,收诗凡百余首,词一阕,文百一篇。诗以五、七言律诗为多。其文多为应酬之作,亦有论政之篇。诗风近四灵诗派,但又注重词句锻炼,刻苦求工。有《四库全书》本,《敬乡楼丛书》本,增补遗一卷。

帛书相马经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相马经》,从它的文体类似赋,以及文中提到的南山、汉水、江水这些情况来考察,大约是战国晚期楚国人的著作。全书有三篇,(其中第三篇即是第一篇的解释),没有书名与篇目,共计为5200字。主要写的是对马的目、睫、眉、骨等部位的相法,当是出于抄录者的爱好,只抄录了这部书的相骨部分。例如第一篇说:“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勿相其余。”又例如第三篇解释说:“欲得兔之头与其肩;欲得狐周草与其耳,与其;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耆(鳍)与鬐(脊)。”这说明了作者的相马,不仅注意眼睛,而且还注意到头、肩、耳、盹、膺、鬐、脊等等部位。这部书,将良马分成一般良马,国马(或称“国保”即“国宝”)和天下马(或称“天下保”,即“天下宝”)三等。这与《庄子·天下篇》所说的相马有“四马”和“天下之马”之别,是一致的。第一篇还讲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说明作者所论述的是以伯乐的相马理论为基础的。还说“吾请言其解”,说明作者的意图,是要进一步阐述伯乐的相马法。第二篇在详细叙述马目的相法之后,根据相马法中的一些话,引出了十五个连贯的答问。例如说:“法曰:眼大盈大走、小盈小走,大盈而不走何也?”又例如说:“能为变者良也,能变而不良者何也?”这又说明作者针对原来相马法上的结论,而提出的疑问,以便作进一步的解释。作者在十五个相连贯的答问中,从马的盈满程度、眼的光泽、眼的活动能力、睫毛和眼外肌的功能等等,说明与马是否善走的关系;还把马的驱体和目力能否适应环境变化,归因于“起居”(生活条件)是否相宜和“通利”(消化代谢)是否正常。这部著作中,有许多术语不容易理解,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仅就上述我们已经理解的部分,便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代的相马术已相当的细密了。

真诰

道教经典。相传乃神仙口授,真人诰谕,故名。在西晋升平三年至太和二年(359—367)间,由杨义记录,传许谧、许翙、许黄民等。后由梁陶弘景编撰。全书七篇二十卷。其《运题象》、《甄命授》、《稽神枢》各四卷,《协昌期》、《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各二卷。自《运题象》至《阐幽微》传为“真人”所诰,其余四卷为陶弘景撰。该书以《道德经》为本,称“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其中《真诰叙录》述《上清经》源出,谓其中的《大洞真经》读之万遍即可成仙。《甄命授》、《协昌期》、《阐幽微》等篇述人死后进入六天宫受事等,并说鬼法人、人法仙,循环往来,徘徊生死。将佛教地狱托生之说引入了道教。书中还旁及行气、服食、房中等修炼方术,兼记药物、道教名山。全书内容庞杂,文体杂陈,或诗歌,或问答,或谕戒,皆言仙真授受真诀之事。然保存了不少道教史料,在中国科技史上亦颇有影响。收入《正统道藏》第637—640册。

虎贲万岁

本书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 该书作于1945年。作品描写代号“虎贲’的74军57师在日军六万余人的包围中,同仇敌忾,背水一战,“以一敌八”,苦战十余日,与日寇浴血巷战,得以使援军合围,保卫住了常德。全师八千余人,仅有83人生还,全书写得可歌可泣,气壮山河。

仪礼释宫增注

一卷,清江永(1681-1762)撰。永字慎修,西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康熙时诸生。博古通今,专心十三经注疏,于三《礼》之功尤甚,精于考证。弟子甚众、戴震等人曾受其学。着述颇丰,有《周礼疑义举要》、《古韵标准》、《礼记训义择言》、《春秋地理考实》、《深衣考误》、《礼书纲目》等。是书取朱熹仪礼释宫》一篇为之详注。(按:《仪礼释宫》本李如圭之书,误编于朱子集中,江永作此书之时,《永乐大典》尚未显于世,故不知非朱子之笔,今仍从其原书所称)其中多有发明和补正,其稍有出入者仅一二条,考证精密十之八九,细枝末节无不根究,辨订之处,俱有实据,其繁富充分足证前人之舛误。有成都龙氏敷文阁汇抄本、指海本、续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