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观

- 姓名:澄观
- 俗姓:夏侯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越州山阴人
- 出生日期:738
- 逝世日期:839
- 民族族群:
澄观法师(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人。年十一,即在宝林寺出家,十四岁遍寻名山,研习佛家经典,解从上智,性自天然,又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秘咒、仪轨等。唐代宗大历十一年 (776年),游五台,参拜文殊。继往峨眉,求见普贤。慨于 《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思: “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大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 《毗卢》,有辜二圣矣。” 澄观将为《毗卢遮那》撰《疏》,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此乃吞纳光明遍照之征。及成,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拏攫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斯为教法支分流布之象征。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七年,德宗降中使宣诏入都,与般若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观苦辞,请明年入,勅允。及具行,途住中条山栖岩寺。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及达京师,帝颇敦重。延入译场刊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门人清沔记观《行状》云:“观恒发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大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伐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观以唐宪宗元和年间卒,一生逮尽形期,仍坚持依愿而修行。事见 《宋高僧传》卷五《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澄观传》。
猜你喜欢的书
城塞
“梦,醒了!”战国时代悲情谢幕的最后一战 “东军号称百万,竟无好汉一人!” 战国武士精神樱花般壮丽挽歌 关原之战结束后,德川家掌握天下大权。丰臣家自丰臣秀吉死后,逐渐衰败,至此已如困兽。德川家处心积虑,想要一举扫平丰臣家的势力。 小说主人公小幡勘兵卫以德川家间谍的身份进入大阪。丰臣家年轻的主公秀赖由母亲及其侍女团操控,对德川家怀有强烈的敌意。在德川家的蓄意挑衅和安排下,丰臣对德川宣战。对德川家心怀不满的各地浪人纷纷云集大阪城,其中不乏能征惯战的名将和勇士。 历史的两股激流,终于在此遭遇,将裹挟着的各色人物推上风口浪尖。
薛刚反唐
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张台(张士贵之子)所害,全家抄斩。薛丁山的长子薛勇、次子薛猛囿于封建道德,并斩于市。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为人性格坚强,不肯屈服,三祭铁丘坟,保驾庐陵王李显,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全部传记。
大人赋
西汉赋。司马相如作。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间,形容甚癯,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赋》。”文章写大人“悲世俗之迫隘”,于是远离尘嚣而游于旷杳,“驾应龙象舆”,“骖赤螭青虯”,以星辰为旌幡,以虹霓为幡饰,游于东南西北天地之间。众神悉听征召,五帝为先导,陵阳当侍从,神仙们前呼后拥,供其役使,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绝浮渚而涉流沙”,最后到了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她“皬然白首,载胜而穴处”,所幸还有三足乌“为之使”。文章至此感叹道:“必长生者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露出讽谏规劝之意。作品最后申足此意,说明在空旷无人的虚无之境成仙,超脱尘世而独存,丝毫没有乐趣。这篇赋的用意在于谏正汉武帝的好神求仙,采用了较婉曲的手法,借渲染仙境的冷寂、仙人的凄凉生活表现作者的态度,达到讽谕的目的。文章辞采华美,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大人富于浪漫色彩的远游,表现大人凌驾一切的威武气概。据说此赋既奏,“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前汉通俗演义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 蔡东藩著,《前汉通俗演义》共选取了一百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如同与一百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秉持“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注重真实,陆的同时,以演义体小说的笔法使得历史具有强烈的故事性,真实地再现了秦、西汉两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描摹了一段段英雄与时势的壮阔史诗。
集量论释略抄
中国现代吕澂编译的印度因明经典。《集量论》是印度陈那的集大成之作,唐时义净的译本早已佚失。吕澂据西藏奈旦版的“金本”和曲尼版的“宝本”对勘写成。最初刊登在《内学》第四辑(1928)。保留了《集量论》原250颂中对理解或认识瑜伽行派思想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删去一些平铺的资料性内容。该译本译文精当,义理忠实,为因明研究的可靠资料。在其附录部分引用的陈那所破五家之说(即“成质难论”、“正理论”、“胜论”、“数论”、“弥曼差论”)的内容,对了解中古印度的哲学思想和陈那因明的时代背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立世阿毗昙论
凡十卷。陈·真谛译。为印度小乘论部经典之一。又作立世阿毗昙藏、天地记经、天地记经录。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解说佛教之宇宙论,说明须弥山说(梵Sumeruva^da )之原委;即叙述天地世界之建立,及有情世间之相。全论总分为二十五品,叙述有关大乘之共通法门、中般涅槃人、中阴、色界诸天、地狱位置、寒地狱、劫之数量,及分派之关系等种种问题。又本论之旨趣与长阿含世记经、俱舍论世间品等略同,且其记事大体精细。论中特置‘云何品’,重覆问答析征,为本论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