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观

- 姓名:澄观
- 俗姓:夏侯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越州山阴人
- 出生日期:738
- 逝世日期:839
- 民族族群:
澄观法师(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人。年十一,即在宝林寺出家,十四岁遍寻名山,研习佛家经典,解从上智,性自天然,又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秘咒、仪轨等。唐代宗大历十一年 (776年),游五台,参拜文殊。继往峨眉,求见普贤。慨于 《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思: “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大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 《毗卢》,有辜二圣矣。” 澄观将为《毗卢遮那》撰《疏》,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此乃吞纳光明遍照之征。及成,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拏攫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斯为教法支分流布之象征。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七年,德宗降中使宣诏入都,与般若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观苦辞,请明年入,勅允。及具行,途住中条山栖岩寺。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及达京师,帝颇敦重。延入译场刊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门人清沔记观《行状》云:“观恒发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大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伐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观以唐宪宗元和年间卒,一生逮尽形期,仍坚持依愿而修行。事见 《宋高僧传》卷五《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澄观传》。
猜你喜欢的书
扭曲的人性之材
本书主体是伯林关于观念史的八篇文章,讨论了著名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维柯、赫尔德、费希特和迈斯特等对人类历史的看法,梳理了乌托邦、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通过追溯各种意识形态从起源到极端形式的发展,引出对于人性的深层思考。作者援引康德的名言“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之物”,提出了如下哲学上的疑问:人类的重要问题是否都有且只有一个真正的答案?人类追求的真正价值是否不可能有冲突?
人类理解论
英国洛克著。中译本由关文运据伦敦乔治·贝尔父子出版公司1902年《洛克哲学著作》第1卷译出,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人类理解论》是洛克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初版于1690年。全书4卷69章,主要论述有关人类知识的起源、范围、等级和可靠性等问题。第1卷系统、深刻地批判了当时在欧洲普遍流行的“天赋观念论”,提出著名的“白板论”,论证人类的知识是后天获得的。第2卷集中探讨知识的起源问题。在破除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人类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于经验的原理。第3卷考察语言文字与思想的关系。强调文字作为媒介体,在记录思想和传达观念上的重要作用。第4卷在前3卷主要讨论知识的起源问题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知识的性质、等级(程度)和范围等问题,是全书的重点。洛克作为近代经验论的集大成者,在书中系统论证了人类知识起源于经验,而经验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这一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促进了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和把握。洛克在书中系统阐发的哲学观点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是不彻底的,其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成分被后来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家加以利用和夸张。
蜜柑
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新月书店1927年9月初版。收《初八那日》、《晨》、《早餐》、《蜜柑》、《乾生的爱》、《看爱人去》、《草绳》、《猎野猪的故事》等短篇小说8篇。本集小说或记叙乡村生活的情趣,或描写下层人民的不幸,或反映都市中上层阶级生活的空虚与无聊。《猎野猪的故事》记述了宋妈小时候奋力捕捉钻进窝棚的小野猪的趣事。《初八那日》描写家中为他“定亲”时,不幸死于场里被大风刮坍下来的黄松木下。《蜜柑》和《晨》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中上层人士的无聊与空虚。前者通过某大学S教授家的一次聚餐,表现了大学生们热衷于谈情说爱的庸俗心态。《晨》记叙岚生太太精心烫发时,报上一则“为烫发,闺范女子大学的学生烧死一对”的新闻将她吓得魂不附体。作品在幽默的笔调中,曲尽鞭挞和讽刺。
陈氏尚书详解
五十卷。陈经(生卒年不详)撰。经字显之,一字正甫,江南西路安福(今属江西省)人。一说福建长溪人。南宋经学家。庆元间进士,官至奉议郎、泉州泊干。经一生嗜书成癖,启益后学为多。所着除《尚书详解》之外,尚有《诗讲义》、《存斋语录》诸书,已失传。经该书自序称“今日语诸友以读此书之法,当以古人之心求古人之书,吾心与是书相契而无间,然后知典、谟、训、诰、誓、命皆吾胸中之所有,亦吾日用之所能行”。其说近似陆九渊“六经注我”之说,当属金溪学派。陈氏注解《尚书》,多取古人注疏,间出新义,往往发先儒之未发,疏解亦较为详明。此书成就不及蔡沈《书集传》,与林之奇《尚书全解》、夏僎《尚书详解》不相上下。该书有聚珍本、闽覆聚珍本。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科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科,一卷,日本实乘抄。
阿弥陀经义述
佛典注疏。唐慧净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将经文分作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把正宗分分成安乐净土的因果与阿弥陀佛的法身因果,进而又分十科疏释,即:(1)安乐之依报;(2)弥陀之正果;(3)发愿往生;(4)往生之行;(5)诸佛之现相;(6)释相之所由;(7)三时之愿因;(8)三生之行果;(9)此佛之赞彼;(10)彼佛之赞此。此书在《东域传灯目录》及《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中有著录,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