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运气)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运气)

    《作者:佚名该书以唐代王冰次注、林亿新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系统收录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明代张介宾《类经》的注文,形成「一底本三注本」的独特编纂体系。王玉兴教授恪守「述而不作」的古训,借鉴《史记三家注》的经典体例,将三位医家的注解按经文顺序并行排列,既保留各注本的学术特色,又通过对比参照揭示《素问》奥义。全书分为《基础分册》《临床分册》《运气分册》三部分,覆盖《素问》81 篇的完整内容,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再到五运六气的系统解读。《运气分册》集中收录《素问》「运气七篇」(《天元纪大论》至《至真要大论

  •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临床)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临床)

    《作者:佚名该书以唐代王冰次注、林亿新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系统收录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明代张介宾《类经》的注文,形成「一底本三注本」的独特编纂体系。王玉兴教授恪守「述而不作」的古训,借鉴《史记三家注》的经典体例,将三位医家的注解按经文顺序并行排列,既保留各注本的学术特色,又通过对比参照揭示《素问》奥义。全书分为《基础分册》《临床分册》《运气分册》三部分,覆盖《素问》81 篇的完整内容,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再到五运六气的系统解读。《临床分册》精选《素问》中与临床诊疗直接相关的 31 篇经文(从「热论篇第

  •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分册)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分册)

    《作者:佚名该书以唐代王冰次注、林亿新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系统收录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明代张介宾《类经》的注文,形成「一底本三注本」的独特编纂体系。王玉兴教授恪守「述而不作」的古训,借鉴《史记三家注》的经典体例,将三位医家的注解按经文顺序并行排列,既保留各注本的学术特色,又通过对比参照揭示《素问》奥义。全书分为《基础分册》《临床分册》《运气分册》三部分,覆盖《素问》81 篇的完整内容,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再到五运六气的系统解读。《基础分册》作为系列开篇,聚焦《素问》核心基础理论,精选从「上古天真论篇

  • 名医医案选读

    名医医案选读

    《作者:佚名《名医医案选读》是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教材之一,由李景荣、苏礼、姜晓等主编。全书分为隋唐五代以前、宋金元时期、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现代医案等六章。每章前有概说,介绍该时期医案概况及特点。医案排列以医家生活年代先后为序,跨越两个时代的医家医案,以该案形成时代为划分标准排入相应章节。 共选录古今 157 位名医的医案 336 首,医案多选择比较完整、文字简明,在理法方药某一方面有启迪者,以各科主要病种为主,重点选取危重疑难病证,尽量涵盖中医临床各学科及各历史时期著名医家的代表医案。 每首医案下有注释和评按。注释包括正字、注音、释

  •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作者:佚名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专为中医药学习者打造的经典教材,由白永波、刘景源、姜典华、樊正伦联合编写,史常永担任审阅,于 1986 年由光明日报社正式出版。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表述和系统完整的知识架构,成为中医药入门学习的重要读物,深受函授学员及中医药爱好者的青睐。​ 教材除绪论与附录外,共设十章核心内容,全面覆盖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应用要点。绪论部分梳理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脉络,阐释了中医学的唯物辩证观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基本特点,为学习者搭建起认知框架。后续章节依次详解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深入剖析病因病机、诊法

  • 温病条辨讲解

    温病条辨讲解

    《作者:吴瑭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该书基于方药中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讲授清代吴瑭《温病条辨》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自1978年起被列为中医研究生必修教材。全书设总论与各论两部分。在“总论”中系统介绍了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兼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在“各论”中,一是对《温病条辨》原文逐条进行了讲解。二是设“临证意义”,提示辨证和运用的要点。三是列“临床运用举例”,选录了吴瑭本人和现代十余位著名中医蒲辅周、赵绍琴、潘澄濂、高辉远、米伯让等运用《温病条辨》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精彩医案,其中也收录了作者医案,作为例证,帮助读者学以致用。

  • 外感温病篇

    外感温病篇

    《作者:陈平伯清代医家陈平伯(祖恭)所作,虽无原本传世,但经王孟英《温热经纬》等医著收录而得以流传,是温病学中专门论述风温的经典专著,全文仅十二则却系统阐发了风温的因机证治,为后世温病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核心以肺胃为病变中心,提出风温为燥热之邪,阳邪易伤卫气,而肺主卫、胃为卫之本,故温邪外袭或内袭均以肺胃为必犯之地,临床表现以身热、咳嗽、烦渴为必有之证,恶风为或有表现,形成了鲜明的病机特点。 在辨证体系上,该书沿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框架,结合风温病机特点构建了完整的诊疗方案。风温初期邪在肺卫,以身热畏风、头痛咳嗽、脉浮数、舌苔白为特征,治宜

  • 伤寒论三家注

    伤寒论三家注

    《作者:张仲景本书汇集了《注解伤寒论》、《伤寒论注》(见《伤寒来苏集》)和《伤寒贯珠集》三家《伤寒论》注本。 《注解伤寒论》为金代成无己所撰,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共10卷。成氏采用“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的方法,运用《内经》、《难经》理论作注,并通过《伤寒论》从临床角度证明《内》、《难》理论的正确性。对论中具体方药,皆以《内经》性味学说为据,予以解析。引经据典而文辞简约,具有平淡之中见其微奥的特点。作为注释之首,该书对后世《伤寒论》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伤寒论注》为清代柯韵伯所著,共4卷。柯氏首次以证名篇,重新编次,其体例“虽非

  • 沈芊绿医案

    沈芊绿医案

    《作者:沈金鳌《沈芊绿医案》,不分卷。清代沈金鳌(字芊绿,号汲门、尊生老人)著,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全书共三册,分载沈氏治疗风温、黄疸、淋浊、痔、瘰疬、经漏崩带等内科、外科和妇科验案计554案。

  • 坤宁妙经

    坤宁妙经

    《作者:陈撄宁陈撄宁 1935 年校辑整理的女子修仙著述之一,收录于《女子道学小丛书》。 《坤宁妙经》又名《增演坤宁妙经》等,全书共十八章。经文首言造化人之生之原理,继言女子品德之养成,接着阐述身心性命之根源、金丹玉斗之秘等,涵盖了坤道修炼普通应有的方法,切合女子心理与生理上的需要。例如 “资生章第一” 中提到 “两仪氤氲,资始于乾,万物胚胎,资生于坤”,阐述了万物生成与乾坤的关系;“妇道章第七” 强调 “妇道尊严,修持必要,敌配于乾,母仪攸好”,论述了妇道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品德要求等。 陈撄宁在整理此书时,搜集了刻传钞本、家藏本等六种之多,对其进行比较

  • 三一音符

    三一音符

    《作者:陈撄宁《三一音符》,张心籁著。原为抄本,一九三几年,由某先生从旧书肆购得,转赠陈撄宁先生。一九五五年,陈撄宁先生从头到尾读过五遍,改正其中错误,并加以圈点。陈撄宁先生认为,此书将儒家《易经》、佛家《楞严经》、道家老庄哲学、仙家炼丹工夫融合一处,而提出其共同要旨,以开示学人,等于画龙点睛,比较中下二乘之死口诀高出百倍。

  • 仙学必成(未定稿)

    仙学必成(未定稿)

    《作者:陈撄宁《仙学必成(未定稿)》是近代仙学复兴第一人陈撄宁的传世之作,凝聚其毕生丹道研究精华,是传统内丹术与现代科学对话的开创性文献。该书诞生于 1945 年,源于先生痛失仙侣后对仙学传承的紧迫感,历时一月有余成书,1947 年增补完善后因理念未达圆满定为 “未定稿”,最初仅手抄赠予亲近弟子,后为正本清源得以公开。 作为 “科学仙学” 的核心载体,该书打破传统丹经的玄虚隐喻,将仙学定义为 “改善人类生命的生命科学”,首次用现代科学解构内丹术,把 “精气神”“玄关一窍” 等概念与人体生理机制对应,破除秘传壁垒。书中构建了 “调身 — 调息 — 调心” 的平民

  • 金丹三十论

    金丹三十论

    《作者:陈撄宁这部著作共三十篇,虽借用内丹名词,但主要讲述的是点金术,内容涉及丹道的诸多方面,如简易论、水火论、顺逆论、生杀论、形气论等。书中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丹道修炼的原理和方法。例如,在《水火论》中提到五行不可缺一,而所重则为水火,水者铅也,火者砂也,水中自有金,火中自有木,而土乃孕乎其内,还论述了铅汞等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变化关系。 陈撄宁在按语中指出,真铅非金石,真汞非水银,揭示了外丹术语实为内景隐喻。该书表面围绕外丹炼制,实则与内丹心法、性命双修之理深度互文,如顺逆论中 “顺则成人,逆则成仙” 的观点,在外丹中体现为金

  • 最上乘天仙修炼法

    最上乘天仙修炼法

    《作者:陈撄宁《最上乘天仙修炼法》是陈撄宁仙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以真心为主,以真炁为用,以三宝(精气神)为基,通过一系列修炼步骤,达到形神俱妙、道体长存的境界。陈撄宁认为,仙家妙用虽着重采取先天一炁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凡躯而成圣体,但道法自然,并非勉强作为可致。其相关观点收录在胡海牙、武国忠编纂的《陈撄宁仙学精要》等书中。

  • 口诀钩玄录

    口诀钩玄录

    《作者:陈撄宁《口诀钩玄录》是陈撄宁授意缪德俊根据清朝光绪时代江西丰城黄元吉先生所撰的《道德经讲义》和《乐育堂语录》二书编著而成。 陈撄宁是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被誉为 “近代仙学” 倡导者。他少年立志学仙,研究并实践丹道功夫,一生著述颇丰,涉及丹道、史论等诸多方面。 《口诀钩玄录》分丹道总纲、论玄关、论药物、论火候、辟旁门、警世俗、阴骘文、丹法余论八部分。陈撄宁在书中提到,黄元吉先生昔日教人理与诀并重,而坊间通行的道书往往言理者不言诀,言诀者不言理,学者难以从中找到入手之处或容易执著死法而不知变化。他希望通过此书,将黄元吉先生

  • 删定易图

    删定易图

    《作者:李觏北宋庆历前后,刘牧的图书之学流行,其《易数钩隐图》影响很大。李觏认为刘牧的学说过于繁琐,且多有穿凿附会之处,担心其误导学子、破坏世教,于是撰写了《删定易图》。 李觏在《删定易图序论》中,对刘牧的《易数钩隐图》进行了评判和删削。他删去了刘牧的 52 幅易图,仅保留了河图、洛书、八卦三图,并在序解中对这三图进行了校正和阐释,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形成了六论。例如,他认为河图之数为 45,洛书之数为 55,二者虽于易无文,但数与位有条理,不可移易,同时批判了刘牧对河图洛书的错误解读以及画卦之说的不合理性。 该书以汉唐义理易学为标尺,对刘牧的

  • 黄庭经讲义

    黄庭经讲义

    《作者:陈撄宁《黄庭经》包括《内景经》和《外景经》,文字多术语,辞意隐约,不易理解,且各种注本说法不同。陈撄宁在辛酉年撰有《黄庭经讲义》,对其中玄理和方法择要解说,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黄庭经》的主要内容。 在《黄庭经讲义》中,陈撄宁先从 “黄庭” 二字的含义讲起,指出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庭乃阶前空地,“黄庭” 即表中空之义,在人体中,脐内空处即为 “黄庭”。他还对《黄庭经》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泥丸(上丹田,在头顶中,即百会穴,为修炼家最重要之关键)、魂魄、呼吸、漱津、存神等进行了详细阐释,并结合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经文进行了解读。

  • 周易参同契讲义

    周易参同契讲义

    《作者:陈撄宁成书于 1939-1940 年,初以连载形式刊行,后经校订收录于《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作为 “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的现代注本,它打破传统 “注不破经” 的桎梏,以科学实证精神重构丹道理论。​ 核心内容上,陈撄宁以 “天人同构” 为基,将《参同契》中 “坎离匡廓”“铅汞龙虎” 等隐喻,解读为心肾交媾、内分泌运化等人体生理过程;创造性结合卦象与生理节律,提出 “一日两卦直事” 的火候调控模型,还明确区分 “仙学” 与宗教道教,剥离符咒法术等神秘主义,保留 “延年益寿” 的实修核心。​ 学术特色体现为跨学科融合与批判继承:既以易学十二辟卦对应修炼阶

  • 静功疗养法

    静功疗养法

    《作者:陈撄宁陈撄宁认为,世间多数病症可通过内科药剂、外科手术等方法治愈,但癌症和神经衰弱症较难根治。 尤其是神经衰弱症,在脑力劳动者中较为普遍,神经衰弱后仅用药物培补不易见效,而纯粹的静功是治疗神经衰弱的最佳疗法。 1957 年 8 月,他在杭州屏风山工人疗养院指导病员练静功时,根据自己六十多年的经验,编写了《静功疗养法》。 静功著重在 “静”,在气上顺其自然,不用意识去支配气的动作; 而气功著重在 “气”,其功夫都是动的,如深呼吸法、逆呼吸法等各种呼吸法和运气法等,总不外乎气的动作。 真静的第一步是身体不动,第二步是念头不动,第三步是把自己身体忘记,不

  • 吕祖诰

    吕祖诰

    《作者:刘体恕《吕祖诰》是对吕洞宾祖师的赞颂与诰封之辞,内容丰富,涵盖了吕祖的生平事迹、仙职道号、功德神威等方面。吕祖即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生。他少而聪明,日记万言。后游长安,遇钟离祖师,被 “黄粱梦” 感化,又经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钟离祖师授以金丹大丹与《灵宝毕法》,遂发愿潜心修道,度尽天下众生。《吕祖诰》中提到吕祖为 “玉清内相,金阙选仙”,是 “三教之师,掌法判五雷之令”,拥有 “天雷上相,灵宝真人” 等诸多仙职,还被尊为 “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兴行妙道天尊” 等,彰显其在仙界的崇高地位和重要

  • 敲爻歌沁园春注解

    敲爻歌沁园春注解

    《作者:吕洞宾《吕祖全书》第三十一卷为《敲爻歌、沁园春注解》。该卷内容主要包括对吕洞宾所著《敲爻歌》和《沁园春》的注解。 《敲爻歌》注解 姑苏玉峰无瑕子钱道华著。例如对 “汉终唐国飘蓬客,所以敲爻不可测”,钱道华注释了吕洞宾的身世,并指出 “敲者推敲,言行不直则可敲之;爻者卦爻,乃阴阳交炼、动静往来杀机之理,世人愚迷不知,难测度也”。对于 “纵横逆顺没遮拦,静则无为动是色”,他认为纵横逆顺是指修炼者对或纵或横、逆修顺修的掌握,静则无为是入定时的状态,动是色则是指要明白阴阳逆顺之理,防危虑险等。 《沁园春》注解,明钱道华著〈沁园春〉注二种,分别为

  • 葫头集

    葫头集

    《作者:吕洞宾《葫头集》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录了《锺祖葫头集序》《陈先生葫头集序》《葫头集自序》等序文,还有《东岳庙碑记》《去尘铭》《洗心铭》等多种文体的作品。下卷则有《渔舟》《示止源》《寒暮》等诗以及《还丹奥法》等论说道教修行之法的内容。该集以风雅的体裁,阐发道德的宗旨,旨在通过诗文传达道教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引导读者领悟天地之理、人生之道,达到超凡脱俗、修炼成真的境界。

  • 涵三杂咏

    涵三杂咏

    《作者:吕洞宾《涵三杂咏》的内容源自鄂城东隅的涵三宫,这里是吕祖飞鸾降乩开演之处。从康熙壬午年开始演三品经,到乾隆已未年演参同经,前后历经四十余年,吕祖临坛觉世,借吟咏表达感悟,这些作品被汇编成《涵三杂咏》。 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论道、诲人、赋物题景等。如《春日》《夏夜》《秋兴六首》等诗描绘了四季景色,《勉学》《训人》等则是教导世人的作品,还有《金丹》《论道》等阐述道教修行理念和教义的诗篇。 这些作品率性而作,随笔而成,不受声律的束缚,具有流水行云般自然流畅、初无定质的妙处。其特点可概括为速成、自然、深入浅出且言近旨远,与人们所推崇的清

  • 度厄救劫救苦涤氛四神咒

    度厄救劫救苦涤氛四神咒

    《作者:吕洞宾《吕洞宾全书》第二十二卷,围绕吕祖(吕洞宾)相关神咒展开,系统呈现神咒的来源、背景、具体内容及核心功效,是道教文化中与祈福禳灾相关的重要文献。 其神咒体系渊源有自,部分源自吕祖(孚佑帝君)受传于长生大帝,而长生大帝又受传于太上道君,传承脉络清晰,被认为承载正统道教灵力。其中,“太上说吕祖斗光度厄护命大神咒” 由太上道君于下甲子丙寅岁正月十五在太清仙宫宣讲,针对阎浮世界众生所受昼夜苦恼、岁度阻节,从疾病官非到五瘟八难等苦难,提出善信男女在每月朔望、三九之日及本命六度之期,虔诚斋戒持诵,可救危急、解诸愆,生无苦恼、死避地狱;“太上敕演吕祖

  • 醒心真经

    醒心真经

    《作者:吕洞宾《吕祖醒心真经》又称《孚佑帝君醒心真经》,源自《吕洞宾全集》。 据书中顾周庚的序文记载,他原本不信符箓之事,后因客人之请设坛焚符,乩笔如有神附,判云 “一日子至”,次日里中好事者纷纷来试,乩运如飞,所答语用韵,各中事情,后通过诗句确认是吕祖降乩,吕祖随后降鸾称奉上帝敕命救人度世,有《醒心真经》一卷欲觉世,顾周庚等人随乩记录下经文。 经文主要阐述了孚佑帝君吕洞宾的修行心得和教化众生的思想,包含了对于人生哲理、道德修养以及修行方法的深刻阐述。经文中列举了众多诸如谋夺他人资产、奸淫妇女、诽谤他人等过恶行为,劝诫人们要遵循道德规范,弃恶

猜你喜欢的书

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

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

1卷。金孙不二、清沈一柄(太虚)撰。撰年不详。此书先述女子练功戒律9则;次述女子起居调摄、静坐叩齿、肢体导引之法;并述断经妇女之练功方法。对练功之正常效应与注意事项,亦予介绍。现存光绪三十年(1904年)《古书隐楼藏书》刊本

返生香

返生香

一卷。叶小鸾撰。《惜阴堂汇刻明词》本。有词八十九首。《明词综》卷一一录其词七首。《白雨斋词话》卷三称其“词笔哀艳,不减朱淑真”。赵尊岳跋称“《返生香》,一题《疏香阁遗集》。今汰诗赋古文,仅录其词而略缀遗事”(《明词汇刊》)。

四十自述

四十自述

胡适著。是一部记述作者自己生活经历的传记。写于1930年至1932年间。最初分载于《新月》杂志上,1933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86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胡适自传》时,收此书为《自传》之一种。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作者原打算将四十年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一气写成,但未果。现在流行的《四十自述》实际上只是他第一阶段即从出生后到留学之前生活的记述,所记仅为19年间的经历。全书连序幕共六章。序幕为《我的母亲的订婚》,第一章为“九年的家乡教育”,第二章为“从拜神到无神”,第三、四章为“上海”,第五章为“我怎样到外国去”。作者以自己生活发展的时间顺序,真实地介绍了自己幼时在家乡读书的生动而有趣的经历,勾勒了自己从小的思想发展倾向,表现了在上海求学的过程,记述了报考留学生的原因和经过。主要特点是真实而不隐讳,生动而不枯燥。既写出了自己幼时的聪慧,也介绍了自己在上海期间的一时误入歧途;既写出了母亲的慈爱,反映了母亲崇高品格对作者的重要影响,又写出了母亲的严格。作者并不是以流水帐的方式而是选取有意义的对自己具有影响的人和事来突出传主的生活发展的脉络,结构因而显得严谨,内容也相当集中。作品情感真切,尤其是写自己的母亲,倾注了深厚的敬仰之情。序幕的安排别具匠心,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诚挚深切的爱,也表明了作者生命生活的起源都应归于母亲,因而俱有深意。全书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或传记文学。

东溪日谈录

东溪日谈录

明周琦撰。琦字廷玺,马平人。成化辛丑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琦之学出於薛瑄。是编记所心得,分十三类。凡性道谈二卷,理气谈一卷,祭祀谈二卷,学术谈一卷,出处谈一卷,物理谈一卷,经传谈三卷,著述谈一卷,史系谈二卷,儒正谈一卷,文词谈一卷,异端谈一卷,辟异谈一卷。《广西通志》载其著《日谈录》十八卷,又著《儒正篇》论薛河东之学。今考儒正,即此书之第十五卷,非别有《儒正篇》也。前有吕景蒙序,谓书刻於嘉靖丁酉。而此本乃系传写。或其版已佚,后人录存之欤?琦为人以端直谨厚,见重乡里,其书亦一本濂、洛之说。不失醇正。盖河东之学虽或失之拘谨,而笃实近理,故数传之后,尚能恪守师说,不至放言无忌也。

菜根谭

菜根谭

明洪自诚著。是一部以语录体行世、溶儒释道三家人生哲学的修身处世之书。因汪信民之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之语,名曰菜根谭。内容包括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部分。“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清人三山病夫通理语),可明心,可补过,可进德。故内中诸多精辟词语,早已被名人学者引用,成为封建社会修身处世之铭。在现今日本、东南亚,书中的精华亦被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获得了良好的效益。该书坊间多有刻本,199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浅释本。

罗摩伽经

罗摩伽经

三卷,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即《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从无上胜长者。至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共十二位善知识事。而内有咒语几则。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