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燕书

    燕书

    《作者:宋濂寓言集。明宋濂著。40则。系作者于元末隐居之时所作。抨击元代政治社会的黑暗、讥刺一般的人情世态。笔锋犀利,寄意深刻。形式上,“起有引,末有记” (傅旭元《小序》)特为讽刺流弊而设。

  • 燕子龛随笔

    燕子龛随笔

    《作者:苏曼殊散文,六十二则。苏曼殊著。《燕子龛随笔》是曼殊在《国民》杂志上发表的一部名作。这一著作此前曾在上海《生活日报》附张《生活艺府·闲话栏》和《华侨杂志》分别刊登过。

  • 柳毅传

    柳毅传

    《作者:李朝威唐代传奇小说。1卷。李朝威撰。《太平广记》卷419采入本篇,题作《柳毅》,注“出《异闻集》”。曾 《类说》卷28自《异闻集》收入,题为《洞庭灵姻传》,应是作品原名。后来通行本如《说郛》本、《虞初志》本、《五朝小说》本、《唐人说荟》本、《唐宋传奇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都称《柳毅传》。《古今说海》本、《绿窗女史》本称《柳参军传》。作者李朝威生平不详,仅据本篇所记知是陇西人,约生活于中唐贞元、元和时。故事叙落第书生柳毅途经泾阳、遇牧羊女自称是洞庭龙君小女,嫁泾阳君次子,备受虐待,求捎信给洞庭君。柳毅送信至洞庭,洞

  • 离魂记

    离魂记

    《作者:陈玄祐唐代传奇小说。1卷。陈玄祐撰。《崇文总目》小说家类著录。《太平广记》卷358采入,但题作《王宙》,注出处为“事出陈玄祐《离魂记》云”。陈玄祐生平不详,据本篇末的记载知是大历时人。故事梗概是讲张镒口头许愿以其女倩娘与外甥王宙相配,2人遂生相思。后有他人求婚倩娘,张镒复又许婚。王宙愤而离去,中途倩娘追至,2人至蜀,5年生2子。后倩娘归娘家探亲,始与病在闺中数年的真身合为一体。原来随王宙至蜀的是倩娘的离魂。此种反映男女相爱受阻,然后离魂成婚的故事,自刘义庆《幽明录》“庞阿”条起,就常在志怪书中出现。本篇情节则较志怪书中所

  • 莺莺传

    莺莺传

    《作者:元稹唐代传奇小说。又称《会真记》、《传奇》。1卷。元稹撰。《类说》卷28载《异闻集》收本篇,题《传奇》。《太平广记》卷488收本篇,题《莺莺传》而未注出处。《百川书志》、《宝文堂书目》因传中有张生《会真诗》,故著录为《会真记》。小说叙贞元中张生游于蒲,在普救寺中遇远亲崔氏母女。当时乱军抢掠,张生请所识官兵保护了崔氏及全寺,得见莺莺。后请其婢红娘传书送柬,几经波折,2人遂私下相爱。张生西去应试,互相仅有诗文往来,不久竟完全断绝音信。传中塑造莺莺形象很成功,写其美艳、有文才、受封建礼教束缚而又大胆追求爱情自主权的矛盾心理

  • 东城老父传

    东城老父传

    《作者:陈鸿唐代传奇小说。1卷。陈鸿撰;一说系陈鸿祖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误录“陈鸿《开元升平源》一卷”,却未著录本篇。《宋史·艺文志》传记类著录“陈鸿《东城父老传》一卷。”陈寅恪据本篇中作者4处自称“鸿祖”,定为陈鸿祖撰(见《金明馆丛稿初编》)。《虞初志》卷7、《全唐文》卷720所收本篇也都题撰者为陈鸿祖。《合刻三志》、《说郛》、《五朝小说》、《唐人说荟》、《唐宋传奇集》、《唐人小说》等所收本篇皆据《太平广记》卷485所载转录,题作者为陈鸿。陈鸿祖生平无考,《全唐文》小传所说是颍川人,也是据本篇而言。小说中的东城老

  • 红线传

    红线传

    《作者:杨巨源传奇。唐杨巨源撰。一卷。巨源有《昆仑奴传》已著录。是篇红线女本为男子,因行医错用药而误杀三命,“阴力见诛,陷为女子。”侍潞州节度使薛嵩十九年,当薛嵩与邻镇节度田承嗣有隙,红线女为主子效力,星夜奔走两镇,使两镇化干戈为玉帛,以报主恩。主恩既报,红线女亦别辞而去。反映安史乱后,藩镇雄据一方,互为并吞之争。男变女身颇为诡异,充满因果报应思想。早有唐袁郊辑入《甘泽谣》小说集。有《虞初志》、《绿窗女史》、《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唐人说荟》、《龙威秘书》、《艺苑捃华》等丛书本,而《无一是斋丛钞》题唐段成式撰。

  • 昆仑奴传

    昆仑奴传

    《作者:裴铏传奇小说。唐裴铏所作《传奇》中的一篇。“昆仑”是唐代对今中印半岛和南洋群岛的一种泛称;“昆仑奴”是那一地区侨居中国者的通称。小说写崔生与某一大官僚家的歌姬红绡相恋,苦于门禁森严,无由相会。一个有异术的昆仑奴磨勒,不畏强暴,救出红绡,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反映了当时豪门婢妾为了追求爱情幸福、反对封建压迫的愿望。小说语言简洁,叙述婉转,颇具浪漫色彩。收在《太平广记》中。

  • 聂隐娘

    聂隐娘

    《作者:裴铏唐代传奇小说。裴铏撰。原为《传奇》中的1篇。《太平广记》卷194采入。托名段成式《剑侠传》也收入本篇。《古今说海》本不署撰人。《无一是斋丛抄》本题唐段成式撰。《绿窗女史》题唐郑文宝撰,皆属误题。《旧小说》、《唐人小说》均选收本篇。故事叙述唐魏博大将聂锋女隐娘10岁时被老尼窃去,授以剑术。5年学成回家,能在白日飞剑刺人于都市,又自择磨镜少年为夫。聂锋死后,魏帅以隐娘夫妇为左右吏。元和年间,魏帅命隐娘刺杀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刘昌裔预知此事,命人迎接隐娘,以诚相待。隐娘感动,叛魏留许,为刘昌裔斗杀魏帅所派刺客精精儿,智退

  • 裴航

    裴航

    《作者:裴铏唐代传奇小说。裴铡撰。原为《传奇》中的一篇。《太平广记》卷50采入,《唐人小说》亦作为《传奇》中代表作选入。周楞伽辑注《裴铡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中有注释。故事叙落第秀才裴航见同船樊夫人乃国色,甚欲亲近。夫人态度冷谈,然而却赠诗曰:“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预示未来。后裴航至蓝桥驿,口渴求浆,得见绩麻老妪及其女云英。裴航向云英求婚,老妪约定必须百日内纳玉杵臼为聘。裴航多方求购,倾其所有购得玉杵臼,如期送到。云英又提出命裴航捣药百日。裴航完全照办,夜间见玉免帮助

  • 人虎传

    人虎传

    《作者:李景亮笔记小说。唐李景亮撰。一卷。景亮,唐进士,余皆未详。是编记陇西李徵偶患狂疾而变为虎,颇通人言,讲义气人性,待旧友厚,眷念妻儿。叙述娓娓动听,令人感痛呜咽。全文二千字。有《古今说海》、《唐人说荟》、《唐代丛书》等丛书本。

  • 烟云

    烟云

    《作者:茅盾短篇小说。最初连载于1936年10月11日《文学》7卷4、5号,署名茅盾。收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出版的《烟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1980年出版的《茅盾全集》9集。描述铁路局三等科员陶祖泰与妻阿娥的家庭生活及与朱先生的瓜葛,是时代大潮流中人生的一个方面。作者说“此篇意在画出两张面孔”,20多年后,作者又说对此篇“自己很不满意,又太长,不值得浪费纸张再印”。

  • 有志者

    有志者

    《作者:茅盾短篇小说。作于1935年5月12日,最初发表于同年6月《中学生》56号,署名茅盾。先后收入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出版的《泡沫》,开明书店1938年出版的七作家集《有志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第8卷,该社1980年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及1985年出版的《茅盾全集》第9集。它讲述一个中学教师的幻想是写出一部惊人的伟大作品来,但他脑中空空,于是怪房子小,妻子、儿子干扰。他独自搬到庙中还是写不出来时,又怪和尚不早早喊他; 怪没有咖啡催促灵感; 怪蚊子叮他; 怪肚子要饿; 怪老鼠偷吃他的点心,……总之,钱用光了,暑假过完了,他什

  • 自杀

    自杀

    《作者:茅盾短篇小说。写于1928年7月8日,是东渡日本后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9月《小说月报》19卷9号,署名茅盾。收入1929年7月大江书铺出版的《野蔷薇》。是《创造》的续篇。“五·四”思想解放运动唤醒了许多向来不知人生为什么的青年,但被唤醒的青年们走的道路却各不相同,作者认为《创造》中娴娴那样的勇敢者属于少数。《自杀》是另一种道路。环小姐受新思潮影响自 由恋爱、自由结合,但当爱人誓为人类牺牲奋然前进时,她陷入苦闷,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而自杀。作者写出这个悲剧,目的在于使大家猛省。作品直接地细腻地描绘了环小姐思想苦闷的全过

  • 泽泻集

    泽泻集

    《作者:周作人周作人著。北新书局1927年9月初版。为1927年前散文的自选集,收入小品、杂感、书序等共21篇,前有序文,引述戈尔特堡批评蔼理斯“在他里面有一个叛徒和一个隐士”的话,实际上是援蔼理斯以自剖,并提出“我希望在我的趣味之文里也有叛徒活着”以自律。从集内文章看,有关“三·一八”惨案等政治事件的几篇杂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政府专制的“叛徒”的抗争。而篇幅更多的是《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北京的茶食》、《谈酒》、《爱罗先珂君》等小品散文,或抒写故乡风物与京城生活;或谈论饮食文化与生活趣味;或忆述友

  • 谈龙集

    谈龙集

    《作者:周作人论文集。周作人著。1927年12月开明书店出版。本书收入文艺短论44篇,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泛谈文艺问题的,又有对中、外文学的评论; 既谈民间文艺,又论儿童文学;既论性爱,又谈翻译……。关于文艺的论文有《文艺批评杂话》、《地方与文艺》、《文学谈》、《个性的文学》等。作者不时发出精辟之论,颇能引人深思。如他说浙江省的地方文艺,有“飘逸与深刻”两种潮流,后者“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其特色不在词华,在其著眼的洞彻与措语的犀利。”这个判断,很有助于我们理解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但作者的“中庸主义”,又使他贬低或否认革命文学,这当然

  • 诗与散文

    诗与散文

    《作者:茅盾短篇小说。写成于1928年12月15日,发表于同年12月《大江》第1卷第3期。署名茅盾。先后收入大江书铺1929年7月出版的《野蔷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的《茅盾文集》第7卷与1980年4月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写儿女私情,作品塑造了体面人家的少寡桂奶奶的形象。她刚毅,狡诈,一旦打破了贞操观念即无所顾忌地向封建礼教宣战。

  • 石碣

    石碣

    《作者:茅盾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30年9月《小说月报》21卷第9号,署名蒲牢。先后收入大江书铺1931年5月出版的《宿莽》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的《茅盾文集》第7卷与1980年4月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截取《水浒》里玉臂匠金大坚刻石碣的情节演义而成。主要通过金大坚与圣手书生萧让的对话,表现军师吴用策略的奥妙——利用暗刻石碣计谋把梁山众多出身不同、阶级有异的人团结起来。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农民斗争团结的重要。

  • 手的故事

    手的故事

    《作者:茅盾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36年12月“开明书店创业10周年纪念专刊”《十年续集》上,署名茅盾。先后收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出版的《烟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8卷、1980年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与1985年出版的《茅盾全集》9集。讲述张不忍、潘云仙这对青年教师夫妇回故乡正赶上备战风,他们义务为民众做有益于战备的事的遭遇。豪绅奸商官僚相勾结诬陷这对夫妇为汉奸,罪证竟是手粗大。茅盾说该文“讲国民党的所谓战备活动在某个小县城里惹起的一场风波”。通过风波,赞扬张不忍夫妇的爱国抗日热情,暴露国民党当局

  • 水藻行

    水藻行

    《作者:茅盾短篇小说。完成于1936年2月26日,最初由日本作家山上正义译成日文,发表于1937年5月东京《改造》杂志19卷5期。原文发表于1937年6月15日上海《月报》1卷6期,署名茅盾。这是茅盾唯一的一篇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先后收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出版的《烟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8卷、1980年出版的《茅盾 短篇小说集》、1985年出版的《茅盾全集》9集。作品截取江南农村财喜、秀生叔侄微妙关系的一个横断面,表现他们在生活线上挣扎的艰难。作者说: “《水藻行》是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但不同于我的同类作品。我没有正面去写

  • 小巫

    小巫

    《作者:茅盾茅盾著。发表于1932年《读书杂志》2卷6期。写统治阶级内部狗咬狗的斗争和淫乱生活。老爷是保卫团的董事,做烟土买卖;姑爷在公安局里干差使,不仅在烟土上与老爷有矛盾,而且还眼馋老爷新娶的姨太太菱姐。后来省里派来的保安队来要烟土,老爷便叫保卫团扮成土匪去乡下抢劫,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时姑爷打死老爷,霸占了菱姐,少爷却用计骗走姑爷,把菱姐占为己有。最后,遭冤的乡下百姓打到镇上,保安队乘机抢劫,姑爷、少爷和菱姐都被流弹打死。小说以菱姐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并以她作为旧社会罪恶的见证人,反映当时农村动乱的现实。构思独具匠心,描

  • 春蚕

    春蚕

    《作者:茅盾短篇小说。茅盾著。写于1932年11月。连同以后发表的《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春蚕》描写浙东一户普通的蚕农老通宝一家在春蚕季节紧张、艰辛、充满希望与焦虑的劳作,通过他们赢得春蚕的空前丰收反而进一步负债、卖地的结局,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老通宝是旧中国受尽三座大山压榨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不仅把他逼向破产,也给他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他具有我国农民勤俭朴实、坚韧顽强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由于封建的落后生产方式局限和封建思想的

  • 秋收

    秋收

    《作者:茅盾茅盾著。《农村三部曲》之二。发表于1933年《申报月刊》2卷5期。写谷贱伤农的故事。老通宝经历了春蚕丰收的悲剧,落得白赔桑地又负债,还生了一场大病,全家只好吃南瓜和芋头过日子。但老通宝并没有因此失望,他把希望寄托在水稻秋收上。先向吴老爷赊了三斗稻种,后向小陈老爷借债购买肥料。于是水稻猛长,田水不足,老通宝又借债租洋水车,指望丰收后好还去一半债。可是老通宝的希望很快破灭,水稻收成虽好,米商不断压低粮价,而讨债人又川流不绝地催款,农民只好忍痛粜米。老通宝的惨痛经历,生动地揭露了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商业资本家和高利贷者

  • 残冬

    残冬

    《作者:茅盾茅盾著。《农村三部曲》之三。发表于1933年《文学》1卷1号。写农民在秋收以后又遭到地主官僚的压迫,生活濒于绝境,终于要求改革社会,纷纷起来抗争的故事。黄道士胡诌“真命天子”出世,他在屋里供着三个“草人儿”,又弄出十一岁的孩子,充当“真命天子”。由于农民迫切要求改革现实,不少人信以为真,幻想“真命天子”能够解除他们的苦难生活。地主武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把那个“真命天子”抓走,引起了一部分农民的忧乱。这时以多多头和陆福庆为首的贫苦农民,早已组织起来,他们从地主武装手中夺得武器,并向群众揭穿了所谓“真命天子”的迷信把

  • 大鼻子的故事

    大鼻子的故事

    《作者:茅盾短篇小说。完成于1936年5月27日,最初发表于同年7月1日《文学》7卷1号“儿童文学”专号上(预告题目为《流浪儿》),署名茅盾。先后收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出版的《烟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8卷,1980年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与1985年出版的《茅盾全集》9集。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特写式小说,真实而生动地塑造了流浪儿的典型形象。通过他的生活经历描写了他的卑贱与纯真,特别是自发的是非观念:好人帮好人。他悄悄送回游行者遗失的钱袋,并和他们一块游行喊口号——他开始觉醒了。作品通过这一典型人物塑造反映

猜你喜欢的书

万历太原府志

万历太原府志

二十六卷。明关廷访修,张慎言纂。关廷访,河南泌阳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钦差清军驿传盐法道,山西按察司副使。张慎言,邑人,累迁河东道左参议,卒葬邑南坛侧,民时祀之。此编为关廷访于万历间官太原知府时所作。《太原府志》旧虽有草篇,未成书。廷访掌太原时,见旧志稿疏讹无章,搜集补订,重新编纂,万历四十年(1612)始付梓刊行。全书二十六目,分为星野、舆图、建置、形势、城池、衙署、学校、山川、风俗、物产、户口、田赋、封建、祀典、帝后、职官、名宦、选举、武备、人物、乡贤、诗词、艺文、古迹、杂志、灾祥。此志采辑太原府在明初时所领五州、二十县志书。全书体例则仿通志,与通志略有不同,通志叙述郡事太简,县志又无法囊括。该志以府志为经,县志为纬,就太原一府疆域、形势、山川、人物等作了较详细记述。不足之处,类多而无纲纪,略显散漫。

行军方便便方

行军方便便方

方书。清罗世瑶辑。三卷。世瑶字白生,新仪(今属湖南) 人。平素搜集良方,以便行军及村野随时应用,故名。系从《良方集要》、《洗冤录》、《武备志》、《便元集》等多种书籍中摘录经验之方而成。全书约三万字。卷上分备豫、杜防二类。备豫中载有可辟谷不饥或充当粮食之方。杜防,以预防疾病方为主,如辟蛊毒、烟瘴、瘟疫、时气等; 卷中分疗伤、愈疾二类。疗伤为治疗金疮、刀伤、折伤、跌仆、汤火伤、咬伤等方。愈疾为治疗臁疮、肺痈、鹤膝风等病方,以内、外、五官科病症为主; 卷下载救解、五绝、中毒、刺入、误吞异物及治马疾等方。方极简便,易于使用。既有预防,也有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咸丰二年 (1852) 刊本,《三三医书》 本。

廿载繁华梦

廿载繁华梦

一名《粤东繁华梦》。社会小说,四十回。黄小配著。初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香港《时事画报》; 光绪三十三年(1907)有汉口东亚印刷局版线装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有上海书局版石印本。卷首标“近事小说”,且有华亭过客学吕及曼殊庵主人各序。此书属暴露小说,有人认为“和《官场现形记》同一类型”,即以官场舞弊为攻击总目标,附带揭露种种社会丑行。以广东海关库书周庸佑从发迹到败逃的二十年为题材,是一部描写真人真事之作。围绕对主人公二十载繁华终成一梦的叙写,作品展开了对清王朝末期上自朝廷、下至民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绘,从而尖锐地批判现实,把以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寻花问柳、携妓纳妾为其全部生活内容的整个官场的龌龊腐朽和盘托至读者面前,使人看到清王朝的不可救药。

吴郡二科志

吴郡二科志

书分《文学》、《狂简》为二科。所载自杨循吉以下凡七人,皆偶录一二事,不为全传。盖一时互相标榜之书。其纪徐祯卿方登贤书,於文徵仲尚称文璧,而以徵明字之,则犹弘治中所作也。

江苏省通志稿职官志

江苏省通志稿职官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职官志。凡历代置官在今江苏方域者,如州郡或为府路及省司道县,汉至南朝封国则有相或有诸卿,或三卿以下,见正史百官公卿表、百官志、职官志、三通、会典者,皆汇辑为考,重复者删,曰职官表。几自县令以上有年月名氏可纪,见正史、实录及郡县志,省、志若建康实录之类者,皆仿汉书百官公卿表式,分格列表,其武职可表同。宋景定建康志有官表,吴郡志,镇江志纪官员拜免,亦同详于表。

崇祯朝野纪

崇祯朝野纪

崇祯十四年辛巳正月十一日,流寇李自成陷雒阳,福王自杀。先是,河南抚镇分汛御寇,总镇王绍禹主守雒城,贼在宜阳、永宁,杀王戮官,绍宁即揭报抚臣,且盟在城各官,分门坚守。罗、刘二将营于城外。十九日贼至,罗、刘战败,贼遂抵城下。二十日,力攻一日,至更余,有呼喊于城上者,兵士尽哗。先报执王守道索粮,王府中人开北门放贼入;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