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
-
崔府君断冤家债主
《作者:郑廷玉》简名《冤家债主》、 《崔府君》。杂剧剧本。元郑廷玉作。四折一楔 子,末本。崔府君名子玉,民间传其善断阴府公 事,唐宋杂说多及之。剧写崔府君与晋州古城 县张善友为结义兄弟。张有白银五锭被赵廷玉 盗去;适五台山僧以化缘修庙所得白银十锭, 寄存其家,被张妻骗赖不还,山僧懊恨而去。后 张连生二子,长子善经营,家业兴旺;次子挥霍 无度,乃败家子。张使两子分家度日,不料长子 病死,妻被次子气死,次子也相继死去。张埋怨 天地不公,向崔控告本县土地和阎神,崔召其 妻子阴魂与张梦中相见。张才知长子前生是窃 贼赵廷玉,特转生其家偿债;次子前生系五台 山僧,为索债而来投胎,现两债具清,人各去 了。至于张妻,骗赖僧人钱财,理应入地狱受 苦。张至此方悟冤家债主之前因后果。此与杂 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写作倾向相近。今存有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和《元曲选》本。
-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作者:马致远》杂剧。马致远作。简称《汉宫秋》。奸臣毛延寿怂恿汉元帝选天下美女以充后宫,王昭君之父不肯行贿,毛延寿画像时故意给王昭君像画上破绽,使其落入冷宫。一天夜里,元帝在居宫听到琵琶声而和王昭君相遇而相爱,王昭君得以揭穿毛延寿的奸谋,毛逃入番邦,献上画像,番王遂指名索取王昭君,元帝惧怕番兵之威,不得不忍痛割爱,王昭君大义凛然,愿以自己的青春解救国家危难,走到国界处投河而死,番王为之感动,献出毛延寿,与汉和好。夜深人静,元帝思念心切,梦见王昭君归来,忽然一声雁鸣,惊破残梦,只见萧萧落叶,灯暗长门。作者借历史题材,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这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坚贞妇女形象。作者不拘于史实,将元帝的爱情和王晤君的爱国交融在一起,结构紧凑,特别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突现人物性格,语言俊美。近人王国维说: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
-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作者:马致远》元杂剧剧本。简名《任风子》。马致远撰。末本。剧写终南山下甘河镇任屠,浑名任风子,有神仙之分。马丹阳拟度他成仙,先劝化镇上人都不要吃荤,屠户们因而折了本,纷纷往告任风子,并推其持刀去杀马丹阳。任屠不听妻子劝阻,夜入马丹阳家,反为护法神所杀。任向马索头,马令其自摸,则头仍在,于是猛省,决意随马丹阳修道。任屠妻劝其回家,任写了休书,又摔死儿子,立意出家。马丹阳使六贼来考验任屠,又叫任儿子的鬼魂来索命,任屠一一忍耐住了,于是成仙。剧中情节原本《金莲正宗记·马丹阳传》中度脱屠者刘清的故事,纯是宣扬宗教。但因作者富于才情,又是散曲大家,故其中部分曲词典雅清丽,有抒情诗的格调,为元明戏曲家所推崇。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抄校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元刊本仅载曲词和简单科白。
-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作者:马致远》简名《岳阳楼》。杂剧剧本。元马致远作。四折一楔子,末本。仙人吕洞宾望气得知岳阳郡中将有神仙得到度化,便来到,以一锭墨换酒喝,醉后便睡。楼下有一千年老柳树已成精,杜康庙前有一株白梅花也已成精。梅精在岳阳楼上作祟,柳精前往巡查,唯恐梅精伤人。吕洞宾遇到柳精,劝他出家修道,但柳精苦于自己土木形骸未得人身,不能成道。吕洞宾让他投胎楼下卖茶人家为男,梅精则投胎为女,即为郭马儿与贺腊梅,三十年后再来度化。二人长大后结为夫妻,在岳阳楼下开茶坊。吕洞宾两次前来度化,郭马儿并不醒悟。吕洞宾第三次来到岳阳楼,郭马儿已改为卖酒,吕洞宾喝了他的酒,给他一把剑,让他杀妻出家。郭马儿并不珺得杀妻,但带剑回家后,贺腊梅的头颅忽然掉落,郭马儿便将吕洞宾告到官府。吕洞宾却说贺腊梅未死,一唤之后,她果然来了。众问官要判郭马儿诬告罪,郭马儿急忙向吕洞宾求救,这时才发现众问官原来皆是八仙变幻而成。郭马儿自悟到前生是一株老柳,贺腊梅前生则是一株梅花,二人跟随吕洞宾入道成仙。
-
西华山陈抟高卧
《作者:马致远》简名《陈抟高卧》。“西”一作“太”或“泰”。杂剧剧本。元马致远作。四折,末本。本事据《宋史·隐逸传》、宋庞觉《希夷先生传》、魏泰《东轩笔录》增饰而成。五代时神仙陈抟隐居避乱,借算卦之机指明赵玄朗和郑恩二人未来有君臣之命,汴梁为其兴龙之地。后赵玄朗果然做了皇帝,即宋太祖,请陈抟入朝享受荣华富贵,赐衣冠道号。陈抟不愿做官,向他诉说学仙的种种好处。汝南王郑恩在陈抟住处备下酒食,并送去美女,陈抟不沾酒,也不为美色所惑,郑恩佩服不已。后来陈抟返回西华山隐居修道。《陈抟高卧》中的一些曲词,写得十分出色,像第四折[双调·新水令]:“半生不识晓来霜,把五更打在老夫头上。笑他满朝朱紫贵,怎知我一枕黑甜乡,揭起那翠巍巍太华山,这一幅绣帏帐。”造语豪俊潇洒,恰切地表现出陈抟在抛却名利后闲逸的心态和融入大自然的舒畅情怀。
-
江州司马青衫泪
《作者:马致远》元杂剧剧本。简称《青衫泪》。马致远撰。旦本。谓吏部侍郎白居易,结识长安善弹琵琶的妓女裴兴奴。时值唐宪宗盛精图治,认为文臣中多尚浮华,各以诗酒相胜,不肯尽心职守,且以白居易、柳宗元等人为最,故将白居易远谪江州。裴兴奴则立志守节,不肯再接他人。江西浮梁茶商刘一郎来长安做买卖,看中兴奴。遂与鸨母定计,造一假书,言白居易病死江州。兴奴在鸨母的威逼下,嫁茶商远去。白居易之友元稹官拜廉访使,采集民风,路过江州。月夜,与居易江上小宴,闻有弹琵琶者。唤过相见,方知是兴奴。兴奴复归居易。元稹回朝,奏明唐宪宗,认为白居易无罪远谪,理应召回,宪宗允之。元稹亦将白、裴相爱之事奏上,请求圣裁。宪宗让兴奴上殿诉其原委。最后亲断:兴奴归于白居易。虔婆与刘一郎伪造书信,诬人身亡,虔婆杖60,刘一郎流窜远方。此剧据白居易《琵琶行》演绎而成,但思想意义已大为削弱。且白谪江州之由与史实不符,与《琵琶行》中情节亦多有出入。此剧楔子在第一、二折之间,与通常杂剧体例不同。明人顾大典《青衫记》传奇,即本此剧增饰而成。现存主要版本有《改定元贤传奇》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顾曲斋刊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
-
元曲选
《作者:臧懋循》又名《元人百种曲》。是现存流布最广的一部元人杂剧总集。明代臧懋循辑。二十集,一百卷。懋循字晋叔,号顾渚,浙江长兴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他博闻强识,精通音律,著有《负苞堂集》。在《元曲选序》中说:“大抵元曲妙在不工而工。”认为戏曲应该“雅俗兼收”。他对那些“出入乐府,文采灿然”的所谓“名家”的作品并不重视,而认为“摹拟曲尽”,“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作品,才是曲中的上乘。他选本书的目的,是想把元人杂剧中的好作品都网罗在一起,并使当时的南曲作家“知有所取则”,以尽元曲之妙。此书成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分二十集,每集五种,共百种。所收作品数量多,占现存的元人剧本三分之一;同时,雅俗兼收,其中包括元代名家名作九十四种,如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感天动地窦娥冤》,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等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对不知名的优秀作品,可能在科介宾白上不够完整,文字不够通顺,经过他“参伍校订”、“删抹繁芜”的编次工作,并附音注,不仅科白完整,戏文也通顺易懂。明人杂剧六种,今存元杂剧约一百五六十种,大多赖此保存,为元曲流传作出贡献。有明代万历中吴兴臧氏刊本,民国七年(1918)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博古堂本影印,1955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世界书局版重印本。今人隋树森所编《元曲选外编》,辑录《元曲选》以外元人杂剧六十二种,对文字略作校订,并加断句。基本包括了全部元代杂剧。
-
同乐院燕青博鱼
《作者:李文蔚》简名《燕青博鱼》。杂剧剧本。元李文蔚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剧将《续夷坚志》中王君和故事移之燕和。金赵秉文《同乐园诗》有“过却清明游客少,晚风吹动钓鱼船”句,盖“同乐院”所本。剧写梁山燕青因超假受杖,气忿失明。下山医眼流落汴梁,欠债乞讨,被杨衙内走马撞倒并殴打。得燕和之弟燕顺救助,为施针灸,双目复明,遂结为兄弟。青借本钱贩鱼,至同乐院以鲜鱼为赌注,冀博数钱。遇燕和来博,赢鱼复还之。会杨衙内过,嫌青不避,砸其鱼担。燕青怒而痛殴之。和慕青拳脚,询知乃梁山好汉,便结为兄弟延养家中。和妻腊梅与杨衙内有奸,值中秋,约杨幽会于后园,为青发见,约和捉奸,杨跳窗而逃,寻复领差人至,逮和、青下狱。二人越狱出逃,杨领兵追赶。时燕顺已投梁山,闻讯下山搭救,正遇和、青于途。遂共捉奸夫淫妇押上梁山处死。剧情为《水浒传》所无,却与杨雄、石秀杀潘巧云、裴如海事相类。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传世。
-
张子房圯桥进履
《作者:李文蔚》元杂剧剧本。简名《圯桥进履》。李文蔚撰。末本。剧写张良行刺秦始皇未成,被迫逃入深山,遇太白金星指引,令其去下邳寻师。黄石公奉玉帝旨临凡,教导张良。福星扮作卜者,指点张良去见黄石公。黄石公考验了张良3次,然后传授他3卷天书。张良去寻取功名,投到刘邦麾下任军师,后扮作云游道士,亲赴西洛,设计擒申阳、陆贾、灌婴、张耳等,又战胜楚将钟离昧、季布。韩信奉汉王命在帅府设宴,为张良及诸将庆功。剧中关于张良与黄石公的情节,《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也见于《仙传拾遗》,但后两折写计擒申阳等内容,则于史无征,致使前后不甚连贯,结尾尤为草率。剧本前缺页半(每半页10行,每行17字),据现存内容可知尚有李斯、蒙恬出场,第一折有“乔仙”(滑稽神仙)表演的一段短剧。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作者:马致远》一作《开坛阐教黄粱梦》。简名《黄粱梦》。杂剧剧本。元马致远、 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合作。四折一楔子, 末本。剧本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写书生吕 洞宾应举,宿邯郸黄化店。钟离权来店欲度吕 出家,吕不从。时店母方炊黄粱,饭未熟而吕倦 睡入梦:中举拜兵马大元帅。入赘高太尉家,生 子女二人。领兵西征蔡州,饯宴上饮酒吐血,发 誓断酒。军中受贿卖阵,归家获罪,刺配沙门 岛,因誓断财。归家时睹妻有奸,休还母家,从 此断色。流放途中率儿女跋涉山谷,投一老妪 家,妪子醉归,摔死洞宾子女,复追杀洞宾。洞 宾惊醒而黄粱未熟。洞宾酒色财气皆绝,遂悟 人生虚幻,随钟离入道,终成正果。南戏有《吕 洞宾黄粱梦》,明杂剧有谷子敬《枕中记》,传奇 有苏汉英《梦境记》、汤显祖《邯郸记》,皆演此 故事。有《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及法译 本等。
-
半夜雷轰荐福碑
《作者:马致远》元杂剧剧本。简名《荐福碑》。末本。马致远撰。剧叙范仲淹与张镐是幼年的朋友,范奉旨到江南访贤,临行宋公序嘱其为女访婿。范仲淹访张镐,见其在张浩家课馆为生,便劝他入朝为官,并给了他3封引见书信。张镐投递第一封信给黄员外,黄次日急病死亡;张镐投第二封信,到黄州时,收信人刘仕林已死去。张镐于是灰心,无意去投第三封给扬州太守宋公序的信。范仲淹举荐张镐为县令,使者误传旨意与张浩,张浩乘机去赴任。张镐归途中遇雨,在古庙题诗讥骂龙神。张浩冒名上任,路遇张镐,派仆人去杀张镐,仆人了解真相后放走了张镐,张浩又要杀仆人灭口,恰为宋公序撞见,带了张浩和仆人进京。张镐困居荐福寺,长老拟将寺内颜真卿书碑文拓几本卖钱,资助他进京,却因张镐曾题诗得罪龙神,龙神将碑击碎。张镐欲自杀,急难中遇见范仲淹。范带张镐进京,中了状元。宋公序也带了张浩来到。于是杀张浩,赏仆人,张镐娶宋公序之女为妻。关于荐福碑的传说,宋人《冷斋夜话》、《续墨客挥犀》等书中均有记述,本剧增饰了张镐两次投书失败,又被人冒领官职的情节,进一步突出了穷通得失皆由天定的宿命论观点。今存主要版本有继志斋刊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
-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戏曲剧本。元王实甫撰。五本二十一折。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家,著有十三种杂剧,仅存《破窑记》等三种和《芙蓉亭》、《贩茶船》各残存一折。此剧写书生张君瑞进京应试,途经普救寺,偶与崔相国女儿莺莺相遇,一见钟情,由于老夫人反对,中途拆散,侍女红娘竭力相助,终成眷属。故事最先出自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后经金董解元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实甫据后者改编。富有浓厚的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思想,首次提出愿天下有情人均成眷属的主张,因而遭到后世王朝的封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男女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封建社会中典型的才子佳人形象,特别是红娘这一人物,颇受人们喜爱。语言优美,诗意浓郁,主题有积极意义,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杰作。金圣叹评之为第六才子书,列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施耐庵之后。此剧注释版本甚多,明清以来不下四十种,其中通行本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北京岳氏刻本,崇祯间汇岁锦堂刻三名家合评本,毛晋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著名评注家有汤显祖、徐渭、李贽、金圣叹、陈眉公等。一九五四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吴晓铃校注本、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季思校注本和潘兆明《王实甫和西厢记》(1980年中华书局)等书可供参考。先后译成英、法、日等文本,在海外流传甚广。
-
花间四友东坡梦
《作者:吴昌龄》元杂剧剧本。简名《东坡梦》。吴昌龄撰。末本。宋苏轼,号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被王安石谪为黄州团练。路过浔阳,得歌妓白牡丹。苏有好友谢瑞卿,15年前在庐山东林寺出家为僧,法号佛印。苏欲使此人还俗,共登仕路,对付王安石。故引牡丹上山,诱惑佛印。初次见面,互斗机锋,东坡不胜。佛印特置酒食,款待东坡。东坡再使牡丹随佛印入方丈,令其云雨和谐,亦告失败。东坡还席时,不觉酒醉睡去,梦花间四友(梅柳桃竹四仙子)来会,尽欢而去。醒后方知为佛印所遣。东坡又携牡丹于佛印坐禅时问禅,意欲难倒佛印,逼其还俗,不料佛印寥寥数语,竞使牡丹猛醒,反为佛印度脱为尼。东坡亦悔,愿为佛门弟子。此剧弘扬佛法之主旨显而易见。本事疑出《东坡问答录》等书。佛印主持润州金山寺时,东坡过润州,为留数月。守杭时,有妓琴操,颇通佛书,东坡戏为问答,言下大悟,削发为尼。剧中所叙,事迹类似。现存主要版本有:《元曲选》本。
-
张天师断风花雪月
《作者:吴昌龄》简名《张天师》、《风花雪月》。杂剧剧本。元吴昌龄作。四折一楔 子,旦本。本事散见于《博异记》、《夷坚志》及道 教传说。宋官本杂剧有《风花雪月爨》,金院本 有《风花雪月》二本。剧写陈世英赴举经洛阳, 寓叔父陈全忠太守宅。中秋夜醉后玩月鼓琴, 时月宫桂仙为罗睺、计都二星所缠,赖琴声感 动娄宿星前往搭救。桂仙深感世英,遂潜下人 间,偕封姨、桃仙至世英馆中,酌酒交欢,并约 以明年此夕再会。后世英相思成疾,适张天师 过,谓全忠园内有花月之妖,遂设坛勾摄梅、 菊、荷、桃及风、花、雪、月诸仙毕至堪问。诸仙 咸怨桂仙思凡而累及众,各以词折辩。天师问 明,牒往西池众仙之总长眉仙处置。以桂仙为 酬恩下凡,情有可矜,竟得释免。而世英疾亦 愈。《曲海总目提要》评此剧:“盖必当时举子秋 榜获隽而不能得志于春闱者,故剧中以桃、桂 二仙偕至,桂仙留而桃仙不留,是其寄托也。” 清梁廷枏《曲话》称此剧“布局排场更能浓淡疏 密,相间而出”。明朱有燉有《张天师明断辰钩 月》,即据此改作。今存《元曲选》本。
-
便宜行事虎头牌
《作者:李直夫》元杂剧剧本。一作《武元皇帝虎头牌》,简名《虎头牌》。李直夫撰。末本。剧写金国山寿马幼孤,由叔父银住马养大。后山寿马任金牌上千户,镇守夹山口,因屡立奇功,升天下兵马大元帅、行枢密院事,敕赐双虎符金牌便宜行事。银住马遂向他谋得原镇守夹山口的金牌千户。银住马上任前,其兄金住马为他饯行,嘱其不要因酒误事。中秋节,银住马因醉酒失了夹山口,后又率兵夺回。山寿马因夹山口失守,决定按律处斩银住马,并拒绝了婶娘、妻子和邻属的求情。后得知银住马已夺回夹山口,才将功折罪。但因银住马曾不服勾传,殴打差人,判杖责一百。次日,山寿马与妻子担酒牵羊去给叔父暖病,并说明法律无私,不能循情枉法。剧本在描写山寿马处理叔侄亲情与秉公执法间矛盾时较有特色。一般认为,此剧是写金代故事,但剧本所叙并无历史记载。作者以女真人写女真事,反映了金代社会的一些民俗、习惯。剧中第二折用了许多源于女真音乐的北曲。如〔阿那忽〕、〔不拜门〕、〔也不罗〕、〔醉也摩娑〕等。由于是用17个曲牌组成的套曲,通名“十七换头”。现存主要版本有《元曲选》本。
-
破苻坚蒋神灵应
《作者:李文蔚》元杂剧剧本。简名《破苻坚》或《蒋神灵应》。李文蔚撰。末本。剧叙北朝秦帝苻坚,不听军师王猛和中大夫苻融的劝谏,执意图晋。发兵百万,先据寿阳。晋大司马遣侍中王坦之至谢府请吏部尚书谢安选将。谢安遂荐其侄谢玄为帅。王坦之与谢安奕棋,请谢玄旁观。谢玄从棋局中悟出出奇制胜之理。谢玄率军驻扎钟山。因山神蒋子文福祐下民,改山名曰蒋山。蒋神有求必应,谢玄率众将烧香神前,乞求阴助。随即迎战苻坚于淝水。谢玄谓苻坚:我军只有十万,不堪一击,请秦军退过淝水,回去请命后,便来投降。此时蒋神显灵于八公山,令满山草木尽为晋兵,苻坚大惊,秦兵不战自乱。谢玄挥师追杀,由是得胜,班师回朝。与战人员尽受封赏。此剧本事出自《晋书》,由作者增饰而成。舞台上场人物多,可以想见当时演出气氛之热烈。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钞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
醉思乡王粲登楼
《作者:郑光祖》元杂剧剧本。简名《王粲登楼》。郑光祖撰。末本。剧情梗概为:汉末,书生王粲父卒于官。父执丞相蔡邕数次来信叫他进京,王粲于是辞别母亲去长安。蔡邕曾与王粲之父指腹为婚,准备将女儿桂花嫁与王粲。因见王粲满腹文章,只是胸襟孤傲,为函养其锐气,有意将王粲冷落在旅馆,并于酒筵上当着曹植的面故意羞辱王粲。王粲因此一怒而去。蔡邕却又托曹植暗助王粲资财,使其去投刘表。王粲路途中生病,资财用尽,见刘表后因骄傲失礼不为刘表所用,流落荆州。友人许达请王粲到溪山风月楼游赏,两人饮酒叙谈,各抒心中不平。王粲叹自己怀才不遇,流落他乡,感而作诗,并欲自杀,被劝阻。此时朝中使臣来宣王粲回长安,皇帝见有他的万言策,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管左丞相事。王粲回京,谢曹植往日相助和代奏万言策之恩。蔡邕来见,王粲先是拒绝相见,后又故意羞辱。这时曹操说明一切都出于蔡邕的暗助,王粲方悟,于是拜谢丈人。王粲、蔡邕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剧本只是依据王粲的《登楼赋》虚构情节,多与史实不符。因剧本写出了不得志文人的怀乡之感,且曲词典雅优美,故深得元明曲论家赞赏。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
-
㑇梅香骗翰林风月
《作者:郑光祖》元杂剧剧本。简名《㑇梅香》或《翰林风月》。郑光祖撰。旦本。谓唐时晋公裴度征淮西时被困,被白参军舍命相救。白参军临终前嘱裴照顾少子白敏中。裴为感恩,将女儿小蛮许字白敏中。裴死后,敏中持信物往探裴夫人,意欲完婚。裴夫人让小蛮与敏中兄妹相称,绝口不及婚事,敏中由是相思成疾。小蛮侍女樊素号称“㑇梅香”,从中撮合,2人得以于月下相会。不料被裴夫人撞见,将白敏中训斥一顿。敏中感到羞愧,进京赴考,一举而得状元,官拜翰林院大学士。后奉旨到裴府完婚。以老夫人尝待以冷面,故见时若不相识。樊素以辞调侃,原是裴夫人有意安排,旨在激敏中应举,以光门第。遂欣然如故。此剧主角为樊素,极似《西厢记》中之红娘。清人梁廷柟曾评云:“德辉(郑光祖)《㑇梅香》如一本小《西厢》,前后关目,插科打诨,皆一一照本摹拟。”(《曲话》)此剧虽用唐人姓名,情节则完全虚构,随意捏合。白敏中是白居易从弟;樊素、小蛮皆系白居易宠姬,均属作者妄引。现存主要版本有:息机子刊本,顾曲斋刊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并有法文译本。
-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作者:王实甫》元代杂剧剧本。简名《破窑记》。王实甫撰。旦本。剧叙宋代故事:洛阳员外刘仲贤,颇富家资,令女儿刘月娥抛绣球招婿。寇准、吕蒙正住城南破窑,意待刘员外招婿后献诗求钞。不料绣球打中吕蒙正,刘员外嫌蒙正家贫,将其夫妻赶出。白马寺僧人撞钟开斋,蒙正每日去赶斋就食。后寺僧改为斋后撞钟,蒙正再至,斋饭已无。蒙正知是辱己,题诗于壁,含恨而去。至破窑,见锅碗尽碎。月娥道是适才其父怒而为之。寇准借得两锭银子,与蒙正赴京应举。二人俱中。蒙正授洛阳县令,未至其家,先遣媒婆劝月娥改嫁,为月娥所拒。蒙正又扮寒儒归,月娥亦无怨言。蒙正叹为贞节。夫妻同至白马寺烧香,刘员外牵羊担酒,前来认亲,蒙正拒不相认。适寇准奉命前来进香,道昔日斋后撞钟,打破锅碗,均是刘员外为激其上进所用苦心。蒙正始悟,拜认岳丈。按,吕蒙正妻姓宋,蒙正无住破窑事,亦无斋后撞钟事。此剧内容当为作者所虚构。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钞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猜你喜欢的书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本书是杜尔凯姆晚期代表作,内容涉及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对现代政制的建构颇多启发。作者系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从而揭示了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同时,还从国家和个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的特殊关系。后,追溯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演变,进而批驳了天赋人权的观点。作者主张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研究的对象,因此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纯粹伦理理论的探讨,而是结合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实践,从而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社会学视角。
秘传断易鬼灵经
鬼灵经自大宋陵罗子所做,专论堪舆一道,其中之妙,灵应异常,非别书所能比也,世之论风水者,纷纷不一,然无秘诀,终难入道,为人开山点穴,焉能趋吉避凶,此书之奥,不究来龙去脉,砂水罗盘,只要见景生情,触机应变,一动一静,一草一木,皆可参详,知往查来,百无一失。未登山先知家道之盛衰,才进门便决丁财之旺弱,观新坟覆旧墓,视宅基审气色,纤毫不爽,正是妙法不多三五句,千金不与世人传,后有乡人张子,为人孝义合里咸知,惟家贫衣食无计,适遇师颇有缘,欲传之,苦不识字,遂口授之,不数日,一一通晓,后名重当世,成为巨富。
昌谷集
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贺撰。李贺,字长吉,福昌 (今河南宜阳)人。其祖上郑孝王亮,系唐高祖李渊从父,故李贺可谓唐王朝宗室后裔,故自以郡望称“陇西”,但家道早衰。李贺七岁能辞章。深得韩愈、皇甫湜赞誉。在应河南府试后,入京赴礼部试,但不第。后以恩荫得官,为太常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死时二十七岁。著有诗集五卷。李贺长于歌行,尤善乐府,辞尚奇诡,构思奇特。其诗作想象丰富,善熔炼辞采,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称为“李长吉体”。此集又名《李长吉歌诗》、《李贺诗集》等。又因李贺生于昌谷,故名《昌谷集》。有诗二百三十三首,分为四卷。杜牧为之作序,李贺亲自编定,授其好友沈子明,故得以传世。到了宋代,又增加《外集》一卷,并有五种版本流传,即京师本、蜀本、会稽姚氏本、宣城本、鲍钦止家本(又谓上党本)。宋以后,除鲍本外,其余四本皆不传世。现今通行的所谓金刻本,即碣石赵衍本。据赵衍称“此书原本系北宋司马温公旧物。”虽标金刻,实为元蒙哥六年,即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刻。《四部丛刊》据此影印,名为《李贺歌诗编》。元明时,刻本有复古堂本,复古堂本翻刻本,万历广平王家瑞刻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称此本“雕印极精”,可能出自碣石赵衍刻本。毛晋汲古阁本,依鲍氏本覆刻。
破苻坚蒋神灵应
元杂剧剧本。简名《破苻坚》或《蒋神灵应》。李文蔚撰。末本。剧叙北朝秦帝苻坚,不听军师王猛和中大夫苻融的劝谏,执意图晋。发兵百万,先据寿阳。晋大司马遣侍中王坦之至谢府请吏部尚书谢安选将。谢安遂荐其侄谢玄为帅。王坦之与谢安奕棋,请谢玄旁观。谢玄从棋局中悟出出奇制胜之理。谢玄率军驻扎钟山。因山神蒋子文福祐下民,改山名曰蒋山。蒋神有求必应,谢玄率众将烧香神前,乞求阴助。随即迎战苻坚于淝水。谢玄谓苻坚:我军只有十万,不堪一击,请秦军退过淝水,回去请命后,便来投降。此时蒋神显灵于八公山,令满山草木尽为晋兵,苻坚大惊,秦兵不战自乱。谢玄挥师追杀,由是得胜,班师回朝。与战人员尽受封赏。此剧本事出自《晋书》,由作者增饰而成。舞台上场人物多,可以想见当时演出气氛之热烈。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钞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仪礼经传通解
经学著作。南宋朱熹撰,黄榦、杨复续撰。37卷,续29卷。宋人多简称为《礼书》。此书初名《仪礼集传集注》,后改今名。为彻底搞清古礼并以为后世之鉴,朱熹对古礼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其法:以《仪礼》为经,而取《礼记》及其他书传所载有关古礼者附于本经之下,并具列注疏及诸儒之说,寓作于述,勒为一编,即成此书。卷一至卷五为《家礼》,卷六至卷八为《乡礼》,卷九至卷十九为《学礼》,卷二十至卷二十三为《邦国礼》,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七为《王朝礼》。初刊于嘉定十年(1217),时作者已卒。因前23卷是定稿,故改称今名;后14卷《王朝礼》是草稿,故仍用初名。以篇数计,全书共60篇,其中缺《书数》、《卜筮》二篇。《仪礼经传通解续》是此书的续作。朱熹整理古礼,尚有丧、祭二礼未及论次,因属弟子黄榦续成之。续作体例与朱氏原书不异。《续》之前16卷为《丧礼》,后13卷为《祭礼》。黄氏仅完成了《续》之前15卷,其余部分还是草稿,未及修订而卒。其后,朱熹另一弟子杨復据黄氏遗稿重加修订,方成完帙,故今本《续》之前15卷题黄榦撰,后14卷题杨復撰。变难读之《仪礼》为易晓,朱熹及其弟子实有开创之功。其后清人迭有著述,虽枝节不无胜处,而体例则一仿朱熹旧规。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
凡八十卷。明代德清撰。简称《华严纲要》《华严经纲要》。收于卍续藏第十二册。本书系提举澄观所撰《华严经疏钞》之要义,合八十华严之经文,而总成一部。作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成于天启二年(1622)。书中往往设补义之项目,记述作者之见解,以补澄观解释之不足,然仍难以脱出澄观之释义。于明代诸宗皆禅宗化之际,作者独祖述澄观之著作,实乃发挥异彩之举。据德清《年谱》卷下,当时“华严一宗将失传”,世人对《清凉疏钞》“皆惧繁广”,“但宗《合论》”。针对这一情况,德清“但取疏文”,总结其“大旨”,编集此书,以俾“观者易了”。书中有“补义”,是为弥补澄观释文之不足。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