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
-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作者:关汉卿》简名《单刀会》。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末本。本事源出《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及裴注,颠倒敷衍而成。剧写刘备取西川后,东吴欲向刘讨还前所借之荆州。中大夫鲁肃恐荆州守将关羽不让,拟定计设宴擒之,再出兵夺取荆州。国丈乔公以关羽英雄无比,劝肃罢之。隐士司马徽历述关羽千里单骑、五关斩将之勇武,亦劝肃罢之。肃不听,下书请宴。羽慨然应允,只带周仓单刀赴会,令关平调船接应。席间肃索讨荆州,羽慷慨陈词,肃理屈词穷,欲动伏兵,为羽识破,一剑砍断桌案,手揪鲁肃,要其送至船上。会关平率船来接,遂威风凛凛上船而归。剧中屡赞“汉家气节”,歌颂羽之英雄气概,为明初《三国演义》所继承。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此重印。明传奇《荆州记》已佚,清宫大戏《鼎峙春秋》亦袭用此剧三、四折,近世昆剧及地方戏中尚有《训子》、《刀会》、《临江赴宴》等折上演。
-
邓夫人苦痛哭存孝
《作者:关汉卿》简名《哭存孝》。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旦本。本事出《五代史·李存孝传》及《五代史平话·唐史》,衍饰而成。写李克用破黄巢后,命义子家将康君立、李存信镇邢州,李存孝守天党。康、李嫌邢州险恶难守,怂恿李克用易存孝镇之。二人恐存孝记恨,矫传父命,令存孝改名;又回报克用,诬存孝怨恨易守而换姓反叛。克用欲兴兵讨之;夫人刘氏往邢州探明冤情,携存孝及其夫人邓氏回归,以便澄清。康、李恐事败露,谎称刘亲子亚子坠马受伤,赚刘往救;又灌醉克用,乘机进谗,克用令车裂存孝。及克用酒醒,得知实情,追悔莫及,立令收缚二奸。邓氏身背存孝骨殖,痛哭回乡。克用夫妇押二奸至存孝灵前车裂之,以祭冤魂;复以城池一座与邓养老送终。剧将正史中存孝附梁通燕伐晋诸事皆讳去,又将康、李之死改为车裂。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以排印。元末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清叶稚斐《英雄概》传奇及近世秦腔《存孝归天》均述此故事。
-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作者:关汉卿》简名《鲁斋郎》。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剧写权豪势要鲁斋郎强夺银匠李四之妻,李四拟告状而病倒街头,为六案孔目张珪所救。张初言助李,但得知被告系鲁斋郎时,大惊失色,力劝李四罢休,以免遭祸。后鲁见张妻美,复威胁张送妻至鲁宅。张畏其权势,只得屈从。鲁对李妻已厌,诈称己妹而送与张为妻。张携李妻归家,会李因儿女失散来张家寻找,与妻重逢。而张之儿女为寻母亦失踪。张于绝望中出家修道。龙图阁待制兼开封府尹包拯寻访民情,途中收养了李、张两家子女,闻鲁专夺人妻事,欲绳之以法,但又恐皇上袒护权豪,故于奏文中将“鲁斋郎”写作“鱼齐即”,御批下“斩”字后,复将“鱼齐即”添足而立予处决。李、张两家夫妻儿女皆得团圆。剧假借宋代清官包拯之名反映元朝现实,“智斩”正曲折地反映了元朝权豪势要享有法律特权。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
-
刘夫人庆赏五侯宴
《作者:关汉卿》简名《五侯宴》。杂 剧剧本。元关汉卿作。五折一楔子,旦本。本 事出《五代史》、《五代史平话》、《刘知远诸宫 调》等,多所增饰。剧写李氏典身于赵太公家当 乳母三年以葬其夫。赵私改文书中“典身”为 “卖身”,逼李弃亲生子王阿三于野中。适逢李 嗣源猎追白兔而遇阿三,遂收为义子,改名李 从珂。十八年后,从珂为五虎大将,路遇李氏受 赵子脖揪凌逼欲寻自缢,因救。李氏见从珂貌 似阿三,啼悲不止。从珂诘之,知其弃儿出生年 月日时与己同,因疑己非嗣源亲生。归问嗣源, 嗣源支吾其词。会嗣源母刘夫人设五侯宴,从 珂不饮,必欲刘言明此事,否则拔剑自刎。刘始 说破前因。从珂即率兵诛赵氏子,迎亲母李氏 而归。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评此剧“曲 文率直,绝无俊语,惟其本色处……皆非后人 所能及”。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 曲选外编》据以复排。元刘唐卿《麻地捧印》杂 剧、南戏《刘知远白兔记》,情节均受此剧影响。 今人或疑非关汉卿所作,然证据不足。
-
须贾大夫谇范叔
《作者:高文秀》又作《须贾谇范叔》,高文秀所作。4折,1楔子。末本,正末扮范睢。本事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剧写战国时魏丞相魏齐派须贾、范睢出使齐国,齐国设宴待之,但重范轻须,并让须贾回国后让位给范睢,须贾因而疑心范睢出卖了魏国的机密。回国后,魏齐听信了须贾的汇报,将范睢打死,扔在茅厕中。范睢死而复苏,在须贾院公的帮助下逃出魏国。后来,他到了秦国,改名张禄,做了丞相。时须贾也来到秦国,范睢装扮成穷人试探须贾,须怜之,赠以锦袍。范睢将他领至丞相府,须明白了范的身份,十分惊恐。范睢当众羞辱了须贾,但念他有赠锦之情,便放他回国去取魏齐的头。该剧情节跌宕有致,很富于戏剧性。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也比较细腻。语言本色,表现力强。孟称舜论此剧云:“一饭不忘,睚眦必报,英雄极快心之事,得此雄快之笔发之,乃足相称。恩恩怨怨,凄凄楚楚,都从血性男子口中出来,作此剧者定是马东篱、乔梦符辈上人。”(《古今名剧合选·酹江集》)今存明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本、臧懋循《元曲选》本、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酹江集》本。此外有《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影印本、王季思等《全元戏曲》编校本、王学奇等《元曲选校注》本。
-
刘玄德独赴襄阳会
《作者:高文秀》又名《刘先主襄阳会》。简名《襄阳会》。杂剧剧本。元高文秀作。四折二楔子,末本。本事出《三国志平话》“古城聚义”、“先主跳檀溪”两节。剧写刘备兵败徐州,无立身之地,特去荆州向刘表借地屯军。表次子刘琮恐备据荆州,定计杀备。在三月三日“襄阳会”上,表请备接管荆州,备固辞,力荐表长子刘琦接任。刘琮设下埋伏,而琦则暗示备速逃。琮派家将王孙盗备之“的卢”马,而王孙为备之德所动,送其出城。刘备马跃檀溪而脱险。后误入鹿门山,得徐庶为军师。曹仁、曹章奉曹操之命,率十万大军来攻新野。徐庶调兵抵御,指挥张飞等人大破曹军。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此校印。金院本已有《襄阳会》(见《辍耕录》),南戏亦有《刘先主跳檀溪》(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俱佚。今京剧有《襄阳宴》,川剧、秦腔、湘剧等均有《马跳檀溪》。
-
好酒赵元遇上皇
《作者:高文秀》元杂剧剧本。简名《赵元遇上皇》或《遇上皇》。高文秀作。剧写开封府军士赵元嗜酒如命,日日不能无酒。岳父、岳母劝戒无效,妻子欲与之离异。开封府司官与赵元妻私通,乃借故派他限期申解文书。其妻断言他一定误期违限处死,逼他立写休书。开封府司官遂与其妻婚配。赵元路遇风雪,进酒店饮酒,忧闷愁苦。见3个文士无钱付账,受店主殴打,乃仗义代付酒账。其中一人为赵宋皇帝,感念赵之侠义,与其结为兄弟。得知赵元苦情,乃代为修书,保其安然无虞。赵元申解文书到达,已经误期半月,有司欲依律治罪。赵元展示其义兄所写的书信,有司见是皇帝亲笔敕命,赦赵元无罪,并任其为南京(开封)府尹。有司大惊,慌忙下拜。赵元返归开封,参见皇帝,辞官不就,并说当官不如百姓自在,愿做“汴梁城的酒都监”。皇帝遂准奏,并将开封府司官和赵妻捉拿治罪,为赵元报了仇。此剧关目、语言较为粗疏,且剧中称开封为“南京”。考开封宋为东京,金为南京,元为南京路,后改汴梁路。所以,此剧当系金代或金末元初的作品。又,元刊本中“上皇”为宋徽宗,脉望馆本为赵匡胤。“上皇”系指生前逊位给儿子的前代皇帝,所以剧中“上皇”应为宋徽宗赵佶。本剧经《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等著录。现存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
黑旋风双献功
《作者:高文秀》元杂剧剧本。一作《黑旋风双献头》;简名《双献功》或《双献头》。高文秀撰。末本。本剧是元代著名的“水浒戏”。情节梗概为:运城孔目孙荣将带妻子郭念儿上东岳烧香还愿,恐遇坏人,特地到梁山请故交宋江派人保护。李逵自告奋勇愿前去护送,并立下军令状,保孙荣夫妇无事,平安而归。宋江嘱李逵诸事忍让,并派戴宗随后打探,以便接应。郭念儿原与权豪白衙内私通,途中趁孙荣、李逵外出离开旅店时,随白衙内私奔。孙荣、李逵回到旅店后,发现郭念儿逃走,并知为白衙内拐去。孙荣去官府告状,谁知坐在堂上的竟是白衙内。原来白衙内恐孙荣告官,便先去借衙门坐3日,结果孙荣反被打入死囚牢内。李逵扮作农民探监,设计用蒙药麻醉了禁卒,救出孙荣。白衙内与郭念儿正饮酒取乐,李逵突然出现,杀死2人,带人头回梁山献功。《双献功》虽主要是写梁山英雄,但剧情不见于今本《水浒传》,可能是作者在元代民间传说基础上的创造。在众多的“水浒戏”中,此剧的成就较为突出,不仅歌颂了梁山英雄见义勇为的精神,而且对白衙内这样的“权豪势要”借官府之势夺人妻子、残害无辜的行为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剧本在人物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尤其是第三折写李逵探监,以巧妙的喜剧性安排,刻画了李逵外表粗莽,内心精细的性格特点。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元曲选》本。
-
尉迟恭单鞭夺槊
《作者:关汉卿》元杂剧剧本。简名《单鞭夺槊》。无名氏撰。又作尚仲贤或关汉卿撰,皆无据。末本。尉迟恭,字敬德,为隋末刘武周手下勇将,惯用竹节水磨鞭,有万夫不当之勇;被唐元帅李世民率徐世勣等围在介休城。世民爱其勇,欲招降之。敬德谓,唯主公刘武周死后方降。世勣等用反间计杀死武周,传首敬德。敬德出降。世民为取敬德牌印回京。世民弟三将军李元吉,曾在赤瓜峪被敬德打过一鞭,怀恨在心。敬德今降,欲报一鞭之仇。趁元帅不在,诬敬德欲反,下入牢中,世勣赶回元帅,放出敬德。元吉畏罪,谎称敬德已走,自己持槊赶上,敬德举鞭便打,被自己夺鞭擒回。敬德谓,我可骑马空拳,让三将军持槊来赶,试能擒否。演武场中,元吉欲擒敬德,3次均被敬德夺槊而坠马。洛阳单雄信领兵欲犯,世民领世勋等往讨。值世民等观察洛阳城池际,单雄信出,追赶世民至榆科园。世勣为救世民,死拽雄信袍褂不放,雄信念世勣故人,不忍杀害,割袍断义。正危急时,敬德赶到,一鞭将单雄信打伤,夺其枣木槊,救出世民。此剧事出《唐书》尉迟恭本传。正末前为李世民,后为探子。为迁就四折一楔子的体制,第四折徐世勣又教探子将敬德救主事复述一遍,是为蛇足。今京剧《御果园》内容与此相同。“御果”为“榆科”之误。现存主要版本有:《古名家杂剧》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
包待制智勘后庭花
《作者:郑廷玉》又名《包龙图智勘 后庭花》。简名《后庭花》。杂剧剧本。元郑廷 玉作。四折,末本。剧写宋仁宗以王翠鸾赐廉 访使赵忠,鸾母同去侍候。赵妻妒忌,命家人王 庆害死翠鸾母女,王转令下属李顺下手。时王 与李妻张氏有私。张氏为害李,怂其放走二人, 王遂以李“违误官司”为由,逼令出具休书。李 悟其奸,欲告状,王惧事泄而杀李,投尸井内。 鸾途中与母散失,只身投宿狮子店,被店小二 持斧逼奸吓死,投入井中。鸾母与书生刘天义 亦来店寄宿,鸾魂与天义相晤,互赠《后庭花》 词。鸾母见天义手持鸾词,即疑天义藏鸾。赵 忠因翠鸾母女走失,遂请包公断案。是时鸾母 亦向包公控告,呈上《后庭花》词为证。包公见 词有“不见天边雁,相侵井底蛙”,疑鸾死于井 中,词为阴魂所作;经查访,从李顺家井中捞出 李尸,由李顺哑子证实王庆即凶手;又在狮子 店井中捞出鸾尸,于是抓获凶犯,案情大白。有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明 沈璟《桃符记》传奇即敷衍《后庭花》故事。
-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
《作者:郑廷玉》简名《金凤钗》。杂剧剧本。元郑廷玉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剧写穷秀才赵鹗与妻子李氏及儿子福童困居旅店,欠下房钱。赵鹗应举,得中头名状元,又因早朝时失仪落简被贬为庶民百姓。为维持生计,他到桥头卖诗,得二百钱。恰巧此时谏议大夫张天觉微服私访,被无赖李虎拦住索要二百钱,赵鹗从旁解救,却为此遭到妻子痛骂,但后来张天觉偿还他十只金钗,赵鹗用一只金钗付了店小二的房钱。贼人李虎偷了杨衙内手下六儿所带的十只银匙箸并杀了六儿,也来旅店中投宿,听到赵鹗夫妇谈话,偷偷用十只银匙箸换走了另九只金凤钗。杨衙内搜查时将赵鹗当作贼人抓住,赵鹗有口难辩,被判死罪。后李虎与店小二先后来到银匠处用金钗换钱,店小二认出金钗,抓住李虎送到官府。张天觉也已奏明皇上,为赵鹗洗脱冤情,加官赐赏。
-
布袋和尚忍字记
《作者:郑廷玉》元杂剧剧本。一作《布袋和尚醉屈忍字记》,简名《忍字记》。郑廷玉撰。末本。写弥勒尊者化身为布袋和尚度富翁刘均佐出家。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汴梁富翁刘均佐原是罗汉化身,平时吝啬成性。偶然在风雪中救起刘均佑,与他结为兄弟,让他替自己看管家财。此时弥勒尊者化身为布袋和尚前来点化刘均佐,在他手心写了一“忍”字,劝他出家,他不肯听从。又有一人刘九儿前来讨钱,被刘均佐意外打死,布袋和尚救活此人后,刘均佐勉强同意在家里后花园中出家修行。他后来听说妻子与义弟刘均佑饮酒作乐,本要持刀杀人,后来心灰意冷,见了“忍”字,随布袋和尚出家。但刘均佐仍然凡心不断,放不下万贯家私和娇妻儿女,三个月后终于忍不住,回家后才发现人间已过百余年,孙子都已成老汉,省悟到人生如梦。于是由布袋和尚接引,刘均佐复为罗汉。
-
楚昭公疏者下船
《作者:郑廷玉》元杂剧剧本。一作《楚昭王疏者下船》;简名《楚昭公》或《疏者下船》。郑廷玉撰。末本。叙春秋时吴王阖庐所藏湛庐宝剑,飞入楚国,屡索不与。遂命伍员、孙武攻楚。楚兵败,楚昭公与弟芈旋及夫人、儿子出奔。过江时,仅有一小船。因后有追兵,4人尽载而渡。船至中流,狂风骤起,波涛汹涌,船中进水,不堪重载。艄公让“不着亲的,快请一个下水去,才救得一船人性命。”即所谓“疏者下船。”芈旋认为自己疏,便要下水,为楚昭公所阻。夫人认为自己是别姓,乃是疏者,即主动投水。船仍不负载,还须下去一人。芈旋再次请死,又被昭公拦阻。儿子认为自己不亲,投水死。船济岸后,兄弟各投他国。后来申包胥从秦国请来救兵,得复楚国,兄弟相见。夫人及儿子均由龙王救起,合家团聚。此剧重在宣扬封建道德的“友悌”观念,再辅之以子孝妻贤的说教,由此才能感动上帝,差龙王救护昭公妻儿。本事出《左传》及《国语》,但所演关目不尽实据典籍。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
保成公径赴渑池会
《作者:高文秀》简名《渑池会》。杂剧剧本。元高文秀作。四折二楔子,末本。本事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剧写秦昭公欲夺赵国国宝和氏璧,许以十五城相交换。赵派蔺相如携璧使秦。相如至秦,知彼存诈而无诚意,遂乘深夜携璧返赵。赵成公以相如完璧归赵,升其为上大夫,廉颇妒而不平。秦又约成公在渑池相会,意在擒拿成公。成公命相如同往,廉留赵防秦来袭。渑池会上,相如以智勇使成公免受秦辱,又剑逼秦昭公护成公出关。成公因之封相如为上卿,廉妒而愈恼,遣人殴打相如。时秦军来犯,相如卧病在家,廉疑相如挟私记仇,故派副帅吕成入相府探视。相如向吕表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愿与廉失和。廉闻知后大为感动,负荆请罪。最后将相协力,大破秦兵。今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以重印。今地方戏有《完璧归赵》、《将相和》等,亦演此故事。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作者:白朴》杂剧剧本。元白朴著。明李开先《词谑》说:“《梧桐雨》中中吕,白仁甫所制也,亦甚合调;但其间有数字误入先天、桓欢、监减等韵。”清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清梁廷楠《曲话》说:“《梧桐雨》与《长生殿》亦互有工拙处。《长生殿》按《长恨歌传》为之,删去几许秽迹;《梧桐雨》竟公然出自禄山之口。《长生殿·惊变》折,于深宫欢燕之时,突作国忠直入,草草数语,便尔启行,事难急遽,断不至是;《梧桐雨》则中间用一李林甫得报、转奏,始而议战,战既不能而后定计幸蜀,层次井然不紊。”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王国维《录曲余谈》说:“余于元剧中得三大杰作焉。马致远之《汉宫秋》,白仁甫之《梧桐雨》,郑德辉之《倩女离魂》是也。马之雄劲,白之悲壮,郑之幽艳,可谓千古绝品。今置元人一代文学于天平之左,而置此二剧于其右,恐衡将右倚矣。”近人吴梅《瞿安读曲记》说:“此剧结构之妙,较他种更胜,不袭通常团圆套格,而以夜雨闻铃作结,高出常手万倍。惟杨妃秽迹,直言不讳,殊非隐恶扬善之道。顾元剧中关目排场等事,素不深究,亦未便以此绳纠也。”
-
裴少俊墙头马上
《作者:白朴》一作《鸳鸯简墙头马上》。简名《墙头马上》。杂剧剧本。元白朴作。四折,旦本。系据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增饰而成。裴尚书之子裴少俊休妻而留下女。千金回家后父母亡故。少俊骑马路过总管李世杰花园,和李女李千金隔墙以诗赠答,遂相爱慕而私奔,居裴家后花园7年,并生一子一女。后被裴尚书发现,强令少俊中进士后,去接她回来,她坚决不回。裴尚书夫妻去恳求,她仍不允。最后由于两个孩子的哭声打动了她,她才与少俊团圆。剧中塑造了大胆追求爱情的少女李千金的形象。她有别于其他杂剧中的大家闺秀:率真、泼辣,敢于蔑视封建礼教而私奔,还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没有闺阁女子的犹豫和软弱,而具有民间市井女子的性格特征。清代梁廷柟批评她出语“浅露”、“无状”,然而这正是这一人物可爱的地方。全剧富于喜剧性,通过戏剧冲突展示人物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剧本唱词优美,刻画人物细腻动人。
猜你喜欢的书
黄庭遁甲缘身经
黄庭遁甲缘身经。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参校.版本:《云笈七签》,该书卷十二、十四收有部分内容。《云笈七签》卷14收录《黄庭遁甲缘身经》,文字与本经几乎全异。述吞符服符、内视、服四极云牙诸养生法。
灵芬馆词话
二卷。清郭麐撰。郭麐著有《金石例补》,是有名的浙派词人。其论词推许南宋姜夔、张炎一派,于清代词人则奉朱彝尊为教主。本书论述清初及同时友朋之词,间亦及于宋元诸家。卷首即开宗明义,分词体为四派:风流华美,浑然天成,以晚唐花间诸人与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人为代表;施朱传粉,学步习容,含情幽艳,以北宋秦观、周邦彦、贺铸、晁补之等人为代表;一洗华靡,独标清绮,以南宋姜夔、张炎为代表;以绝代天才,凌厉气概,偶尔作歌,而自是雄词高唱,如苏轼、辛弃疾等人。郭麟说苏、辛“别为一宗”,略嫌其粗豪,而盛赞姜、张诸人于“词之能事备矣”,反映了浙派词人论词倾向的偏颇。卷二记载杨伯夔所作《续词品》十二则,所标轻逸、绵邈、独造、凄紧、微婉、闲雅、高寒、澄淡、疏俊、孤瘦、精炼、灵活之类,与朱彝尊主张的醇雅、清空、温雅、芊丽等等,如出一辙。《灵芬馆词话》对清代词人的作品多有品评,又特别记载了当时许多女性作家的作品,为研究清代词学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材料。郭麟本身是词人,其论词的拗调、拗句等言论,又都是经验之谈,对后人也有借鉴意义。有《灵芬馆全集》本,唐圭璋据以编入《词话丛编》。
楚昭公疏者下船
元杂剧剧本。一作《楚昭王疏者下船》;简名《楚昭公》或《疏者下船》。郑廷玉撰。末本。叙春秋时吴王阖庐所藏湛庐宝剑,飞入楚国,屡索不与。遂命伍员、孙武攻楚。楚兵败,楚昭公与弟芈旋及夫人、儿子出奔。过江时,仅有一小船。因后有追兵,4人尽载而渡。船至中流,狂风骤起,波涛汹涌,船中进水,不堪重载。艄公让“不着亲的,快请一个下水去,才救得一船人性命。”即所谓“疏者下船。”芈旋认为自己疏,便要下水,为楚昭公所阻。夫人认为自己是别姓,乃是疏者,即主动投水。船仍不负载,还须下去一人。芈旋再次请死,又被昭公拦阻。儿子认为自己不亲,投水死。船济岸后,兄弟各投他国。后来申包胥从秦国请来救兵,得复楚国,兄弟相见。夫人及儿子均由龙王救起,合家团聚。此剧重在宣扬封建道德的“友悌”观念,再辅之以子孝妻贤的说教,由此才能感动上帝,差龙王救护昭公妻儿。本事出《左传》及《国语》,但所演关目不尽实据典籍。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红拂记
戏曲。明张凤翼(1527—1613)撰。凤翼有《窃符记》传奇已著录。此剧取材唐人小说《虬髯客传》,演李靖、红拂女、虬髯客三人故事,并插入孟棨《本事诗》中所记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传说。写隋代杨素的妾女红拂对到杨府谒见杨素的书生李靖一见钟情,于晚上投奔李靖住处,一同出走,路遇见虬髯客张促坚,张仲坚侠义给予帮助,并与红拂女结为兄妹。后虬髯客在海外建功立业,李靖投奔李世民,辅佐李世民登基, 终成一代名将的故事。 剧本反映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慕、 追求, 讴歌慷慨任侠的思想行为。
三国志补注
六卷。附《诸史然疑》一卷。清杭世骏撰。杭世骏,仁和(今浙江钱塘县)人。字大宗,号董浦,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初年间召试鸿博,授为编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后又自号秦亭老民。他博闻强记,对经史词章无所不贯通,浙中耆宿,自黄宗羲后,以全祖望、杭世骏为冠首。有《史记考异》、《汉书疏证补》、《晋书传赞》、《北齐书疏》、《经史质疑》、《西汉蒙拾》、《榕成诗话》、《道古堂诗文集》等等。《三国志补注》六卷,补裴松之《三国志》注所脱漏,魏志四卷,蜀志一卷,吴志一卷。注释详细。附《诸史然疑》一卷,《后汉书》十四条,《三国志》六条,《晋书》三条,《宋书》三条,《魏书》八条,《北史》六条,《陈书》三条。引杂说甚详细,对史学有补益。有《昭代丛书》本,《食旧堂丛书》本,《杭大宗七种》本。
相宗八要直解
明智旭解。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百法明门论直解一卷,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直唯识量略解一卷,八识规矩直解一卷,六离合释法式略颂一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