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廷玉

- 姓名:郑廷玉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彰德(今河南安阳)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郑廷玉,一作郑庭玉,彰德(今河南安阳)人。元代杂剧作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录鬼簿》将其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故知其为前期作家。其所作杂剧今知有二十三种,现存有全剧者六种:《布袋和尚忍字记》、《楚昭王疏者下船》、《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包待制智勘后庭花》、《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崔府君断冤家债主》。存有剧目者十七种:《孙恪遇猿》、《风月七真堂》、《曹伯明复勘赃》、《汉高祖哭韩信》、《冷眼刘斌料到底》、《风月郎君双教化》、《齐景公驷马奔阵》、《采石渡渔父辞剑》、《孟县宰因祸致福》、《奴杀主因福折福》、《吹箫女悔教凤凰儿》、《老敬德铁鞭打李焕》、《子父梦秋夜栾城驿》、《卖儿女没兴王公绰》、《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一百二十行贬扬州》。另存有套数残曲一首。由现存剧本与剧目观,其多写通俗剧与道德剧。《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佩玉鸣銮”,显系指其词采音韵。其代表作为《看钱奴》,该剧关目复杂紧凑,人物绘写亦佳。凌濛初《拍案惊奇》卷三五曾将其改编为拟话本小说。生平创作见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臧懋循《元曲选》、隋树森《全元散曲》。
郑廷玉是元代前期的一位高产杂剧作家。他熟悉社会生活,洞察人情世态,作品题材广泛,艺术技巧高超,语言生动、质朴,表现的思想内容也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元代的社会生活、市井百态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描摹和反映,既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丑恶现象的无情揭露和鞭挞,又有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与憧憬,具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郑廷玉着力于艺术形象的塑造,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富于立体感,既注意使人物性格特征在发展变化中充分展示,又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发展变化,对人的良知与高尚品德进行热情讴歌。赵鹗(《金凤钗》)是一位寒士,虽然历经坎坷,善良忠厚的本色却始终不渝,即使在卖诗周桥借以谋生的艰难时刻,也能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在他的笔下,《看钱奴》中的贾仁、《忍字记》中的刘均佐、《冤家债主》中的乞僧,同样是大财主、悭吝人,却存在着性格上的差异,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郑廷玉的杂剧中宿命论、因果报应观念相当浓重,使作品的丰厚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另外,某些描写技法比较陈旧,例如被狗舔吃了手指上的油这类细节,元人杂剧中屡见不鲜,而在郑廷玉作品中又不止一次出现。总之,郑廷玉杂剧的思想内容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艺术方面也熠熠闪光,是中国古代戏曲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的书
子午流注针经
针灸著作。金何若愚撰,阎明广注。三卷。若愚善针灸,曾探讨经络之原,针刺之理,撰《流注指微论》,原书佚,其义仅存于流注指微赋。此书约二万言。卷上载流注指微针赋(作于1153年,有阎氏详细注解)、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等篇,论述手足阴阳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附有图示。卷中为井荥俞经合部分图与五子元建日时歌,专论子午流注。卷末为针经井荥歌诀附图,及五行造化。共附插图五十八幅。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日时干支变化。为现知最早论述子午流注学说的专书,为针灸学界所重视。元至大四年(1311)被著名针灸学家窦桂芳收入《针灸四书》。其中大部分内容为明以后各针灸名著所转载,是学习和研究子午流注针法的必读参考书。有《针灸四书》本,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
孔易阐真
二卷,清刘一明撰。此书即门氏《易理阐真》末二卷之单行本
最后的幸福
长篇小说。张资平著。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7月初版。写于1926年11月1日至12月6日。作品描写了女主人公美瑛先不愿嫁人,年纪大后想嫁农民阿松又嫌对方穷,想嫁小商人松卿又觉得他丑陋,最终与表兄成亲仍后悔,遂与妹夫勾搭同居。去南洋寻夫时,她与松卿发生了不正当关系,染上梅毒流产将死。
德谟士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德谟士》孙毓修著。德谟士即德摩斯梯尼,古希腊政治家、演说家。生于雅典,家境富裕。为了解决遗产问题,曾拜演说家伊塞乌斯为师,学习修辞,刻苦锻炼辩才。公元前354年,开始参加政治活动,成为后期雅典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此间,马其顿军队不断向希腊城邦扩张,为激发雅典人保卫祖国的热情,多次发表演说,号召希腊人团结一致,同企图奴役希腊人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作斗争。其演讲获得广泛的支持,很快成为雅典的实际领袖,率军抗击马其顿的征服。公元前338年,因在喀罗尼亚战役中失败,被迫亡命在外。公元前323年,返回雅典,继续组织反马其顿运动,失败后自杀。今存其演说辞约40篇,为古代雄辩术的典范,对后世亦有影响。
春秋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东汉桓谭、班固皆认为此书为左丘明所撰,左丘明乃孔子弟子。魏晋诸儒对此均无异议。唐啖助、赵匡始提出 《左传》作者左丘明与《论语》中之左丘明为两人,《左传》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人,宋元诸儒多承其说。宋叶梦得据《左传》记事终于智伯,认为左氏是战国时人。清人对此多有辩驳。《四库全书》编辑者仍定为左丘明撰。
放牛经
一卷,秦罗什译。为增一阿含经放牛品之别译。以放牛之十一法譬比丘之十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