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

白朴
  • 姓名:白朴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226年
  • 逝世日期:约1306年
  • 民族族群:

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河曲隩州(今山西曲沃)。元代著名杂剧作家、诗人。父白华,字文举,号寓斋,金贞祐三年(1215)进士,官至枢密院判官。白氏世为郡中望族,并有浓厚之文学氛围。白华以诗名世,有《寓斋集》;伯父贲为词赋科进士,有《茅亭诗》;叔父宝莹则是位诗僧。白氏兄弟与当时文人如赵秉文、李冶、李献卿、程钜夫、李俊民、王鹗、刘祁、萧贡、邓文原、吴澄、杨果等均有交往,尤与著名诗人元好问为至交,两家子弟,每举元稹、白居易长庆故事,以诗文相往来。白朴生当金元相交之世。金天兴元年(1232),蒙古兵围汴,金主出奔,白华亦随同前往。次年春汴城失陷,七岁的白朴于乱兵中“仓皇失母”。时元好问亦在城中,因与蒙军主将张柔为亲戚,于退兵后得许北上,遂携白朴流寓聊城,寄居冠氏,约有四年时间。白华于金亡后先降宋,后又归元,至真定投靠史天泽。元好问亦送白朴姊弟至此,遂居于真定。白朴身经国破家亡之难,遂有“满目山川之叹”,乃采取洁身自守之退隐人生态度。他在此期间闭门读书,多得元好问指教,并与剧作家侯克中、李文蔚、史樟等往来。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史天泽屡荐其出仕,均被白朴拒绝,并于本年夏秋间弃家出游。此后乃飘流寓居大江南北十五年。他先由真定南下,滞留于九江。然后至怀州(今河南沁阳)杨果处。至元十三年(1276)重寓九江,其间曾两游洞庭,约两年后还九江。又于此滞留二载,然后至金陵,即终身定居于此,过着漫游山水、吟诗作文的平静生活。晚年曾一度北返,并屡游杭州、镇江诸处。元成宗大德十年(1308)他还曾到扬州,其后行年已不可考。后因其子为官,赠嘉议大夫、太常卿。


白朴一生创作颇丰。计有杂剧十六种,现存者三种:《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存有残曲者二种:《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存有剧目者十一种:《高祖归庄》、《阎师道赶江江》、《唐明皇幸月宫》、《汉高祖斩白蛇》、《秋江灯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十六曲崔护谒浆》、《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苏小小月夜钱塘梦》、《薛琼琼月夜银筝怨》。其散曲作品有小令三十七首与套数四首。并有词集《天籁集》二卷,收词二百馀首。白朴主要以杂剧名世,其创作在元代极负盛名,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太和正音谱》曾列其剧作为“古今群英乐府”第三,并评道:“风骨磊落,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夫之志,宜冠于首。”后明清两代关马郑白并称,已成曲家定论。今观白朴剧作,则以明丽典雅胜。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与《梧桐雨》二剧。前剧叙爱情故事俊俏明丽,后者抒人意心态凄楚悱恻。故明人孟称舜论曰:“《梧桐雨》摹写明皇玉环得意失意之状,悲艳动人;《墙头马上》说佳人求偶处亦自奕奕动神。真大家手笔也。”(《新镌古今名剧·柳枝集》)其词作虽不如其曲,然亦有可读之作,故王博文序其《天籁集》曰:“读之数过,辞语遒丽,情寄高远,音节协和,轻重稳惬。凡当歌对酒,感事兴怀,皆自肺腑出,予因以天籁名之。”其生平事迹见王博文《天籁集序》(见《天籁集》卷首)、钟嗣成《录鬼簿》、臧懋循《元曲选》、隋树森《全元散曲》。

猜你喜欢的书

女士及众生相

女士及众生相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享有世界声誉,是1945年之后德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1971年伯尔出版了他的重要作品《女士及众生相》,并于1972年以他在文坛的卓越成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女士及众生相》(又译《莱尼和他们》,1971),描写一个善良、正直的劳动妇女在社会上受到的种种迫害。小说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时空变化急剧,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力。

洹词

洹词

十二卷。明崔铣 (1478—1541)撰。崔铣字仲凫,一字子钟,亦字后渠,河南安阳 (一作乐安)人。弘治十八年 (1505)进士,授编修,见刘瑾长揖不拜,出为南吏部主事,刘瑾败,召充内庭,明世宗即位,擢国子监祭酒后,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谥号文敏。著有 《读易余言》(已著录)、《文苑春秋》、《晦庵文钞续集》等,此集之所以题为 《洹词》,是因为崔铣家居安阳,境内有洹水之故。凡十二卷,其中,一卷、二卷为 《馆集》,三卷为 《退集》,四卷为 《雍集》,五卷至十卷为《休集》,十一卷、十二卷为《三仕集》。各集均按时间顺序编排,不分体裁,杂著、笔记亦参错于其间。崔铣力排王守仁的学说,认为不应该舍良能而谈良知。故持论行己、一归笃实。其所作的 《政议· 十篇》,准今酌古,无儒生迂阔之辞;《他若漫记十条》,可以补宋史之未备;《讹传·两则》,可以靖明代之浮言。由此可见,崔铣虽不以文章著名,但其文章却可流传于世而毫不逊色。有副都御史黄登齐藏本。

古穰集

古穰集

诗文别集。明李贤(1408—1466)撰。三十卷。贤字原德。邓州(今河南邓县) 人。宣德进士。曾官文选郎中、吏部侍郎、翰林学士、华盖殿大学士。宪孝之世,名臣相望,多为贤所识拔。卒谥文达。尝奉勅编《明一统志》。有《古穰杂录》、《天顺日记》等。李贤子璋与婿程敏政编次。古穰县在邓州境内,而李为邓州人,因以名集。凡30卷,奏疏2卷,书1卷,记2卷,序3卷,说、题跋1卷,神道碑4卷,墓碑、碣1卷,墓表2卷,墓志2卷,行状、传1卷,祭文、铭、诔、赞、赋、哀辞1卷,古今体诗2卷等等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主要根据1978 年任应秋在中医首届研究生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包括25 篇《素问》文献的全文讲解、《灵枢》大部分文献的提要讲解和提问答疑。对没有讲课录音的部分,依据任应秋主编的《黄帝内经章句索引》进行整理。本书将《黄帝内经》的段落结构及其段意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任应秋治《内经》的主要方法、成果和学术观点。本书以《内经》系统的文献结构为线索进行整理,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把篇解、全文讲解、分段提要、提问答疑等内容结合起来编排,又使此书具有拓展思维的功能;在书后还收录了任应秋对学习《内经》方法的指导,可供读者参考。

布袋和尚忍字记

布袋和尚忍字记

元杂剧剧本。一作《布袋和尚醉屈忍字记》,简名《忍字记》。郑廷玉撰。末本。写弥勒尊者化身为布袋和尚度富翁刘均佐出家。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汴梁富翁刘均佐原是罗汉化身,平时吝啬成性。偶然在风雪中救起刘均佑,与他结为兄弟,让他替自己看管家财。此时弥勒尊者化身为布袋和尚前来点化刘均佐,在他手心写了一“忍”字,劝他出家,他不肯听从。又有一人刘九儿前来讨钱,被刘均佐意外打死,布袋和尚救活此人后,刘均佐勉强同意在家里后花园中出家修行。他后来听说妻子与义弟刘均佑饮酒作乐,本要持刀杀人,后来心灰意冷,见了“忍”字,随布袋和尚出家。但刘均佐仍然凡心不断,放不下万贯家私和娇妻儿女,三个月后终于忍不住,回家后才发现人间已过百余年,孙子都已成老汉,省悟到人生如梦。于是由布袋和尚接引,刘均佐复为罗汉。

念佛四十八法节要

念佛四十八法节要

一卷,妙空撰,观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众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钝根可得,大愿坚固更罕有,若不再从老实持名上出一头地,必致长沈苦海,永受轮回,千佛慈悲,亦难救度。老实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于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