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蔚

- 姓名:李文蔚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李文蔚,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元代杂剧作家,曾任江州瑞昌县尹,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曾于白朴《天籁集》中录出一首词,名为“得友人王仲常、李文蔚书”,认为此即元剧作家李文蔚。词中内容虽尚不足以证实其论断,然白朴、李文蔚均曾居于真定,且又同为剧作家,相识为友极有可能。若此论可成立,则李文蔚之生活时代当与白朴相近。其所作杂剧今知共有十二种,现存者二种:《张子房圮桥进履》、《报冤台燕青扑鱼》;存有剧目者十种:《燕青射燕》、《金水题红怨》、《秋夜芭蕉雨》、《风雪推车旦》、《晋谢安东山高卧》、《濯锦江鱼雁传情》、《谢玄淝水破苻坚》、《汉武帝哭死李夫人》、《蔡萧闲醉写石州慢》、《卢亭亭担水浇花旦》。《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雪压青松”。观其现存二剧,成就并不甚高,王季烈评《圮桥进履》说:“四折前后情形,既不甚贯串,末折寥寥三曲,尤为草率了事。曲文亦平平,惟第一折乔仙所唱[上小楼]四支,较多清新及本色语。”(《孤本元明杂剧提要》)《燕青扑鱼》一剧亦有相似特点。其生平创作见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臧懋循《元曲选》。
猜你喜欢的书
和靖集
宋代诗文别集。尹焞撰。尹焞由宋高宗赐号为“和靖处士”,因以名集。此集有8卷、10卷、4卷、3卷等不同版本。《四库全书》所著录为江西进呈的8卷本:卷1、2为奏札,卷3为诗、杂文、书,卷4为壁帖,卷5至7为师说,卷8为年谱。其中卷4之末附有朱熹、张栻跋,而其《师说》3卷则为其门人王时敏编辑。据《朱子语录》说,尹焞文字中有关朝廷者,多为门人代作。此集中诗仅6首,5首为七言绝句,另1首为墓铭诗。其中只有《自秦入蜀道中绝句三首》之一尚有意趣:“绿阴深处竹篱遮,也有红花映白花。却忆故乡卿相第,不及张三李四家。”尹焞是宋代颇有影响的理学家,其集较受历代学者重视,版本也较多。本集的10卷本较常见,今存有明嘉靖九年(1530)洪珠刻本(即《四库全书》底本)、明天启年间刻本(刘宗周辑)、清刻本等;3卷本有明隆庆三年(1569)蔡国熙刻本(有附集1卷);4卷本有明刻本(王明敏辑);8卷本主要是清抄本,当为《四库全书》编成后才抄成的。
康熙浙江通志
五十卷,首一卷。清赵士麟、王国安等修,张衡、黄宗羲等纂。赵士麟,字玉峰,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康熙三年 (1664年)进士,卒于康熙三十八年 (1699年)。二十三年 (1683)以副督御史巡抚浙江,城杭内河淤塞数百年,下令疏浚,水道复通,还善治城隍,修建学校,后于西湖一书院肖像祀之。张衡 (1630—1696),字友石、晴峰。清景州 (今河北景县) 人。顺治十八年 (1611)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升工部郎中,后为浙江学政,补陕西榆林道,年七十乞休。在浙江上任纂 《浙江通志》。著有 《禊亭华轩诗稿》、《听虞阁集》、《燕台新咏》。黄宗羲 (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与顾炎武、王夫之同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父尊素,为东林名士,以劾魏忠贤,被害死狱中。年十九,即入京为父讼冤。崇祯末,又与东林后裔一百四十八人作《南部防乱揭》,声讨阉党八孽阮大铖。清兵南下,复集合志,起兵抵抗。后入四明山,组织“世忠营”,结寨自固。复追随南明鲁王于海上,任左副都御史,辗转流徙,坚持抗清。事败后,毕力著述。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皆力辞不就。其学师事刘宗周,博古通今,倡经世致用。其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又有《易学象数论》、《授书随笔》、《律吕新义》、《孟子师说》、《深衣考》、《今水经》、《四明山志》等。还辑有《明文海》、《明史案》、《宋元学案》、《南雷文案》等。《浙江通志》修于康熙二十二年 (1682),二十三年 (1683) 刻本。全书五十卷首一卷,分三十八门:有图考、沿革、星野、疆域、城池、公署、山川、形势、古迹、关梁、都会、水利、风俗、田赋、户口、监课、物产、学校、祠祀、寺观、陵墓、文职官、兵防、帝王、名宦、选举、人物、儒林、孝义、文艺、隐逸、寓贤、烈女、方伎、仙释、艺文,杂记等门。此志基本循嘉靖《浙江通志》体例,内容较疏略,但水利、疆域记载较详。
医镜
综合类著作。旧题明王肯堂撰,蒋仪校订。四卷。肯堂有《证治准绳》已著录。据蒋氏所撰凡例称:“先生手示此编,指其大要,令一披览而晓然于辨证用药,真昭彻如镜,遂以‘医镜’名编。”刊于崇祯十四年(1641)。书中分别述及临床各科病证。卷一至卷三,以内科病为主,兼述眼疾、喉痹、齿痛、口舌及疮疡诸症;卷四为妇人、小儿病症。凡分内外二十九目,杂门四目,疮疡八目,妇人十一目,小儿十五目,其内科又附以十九目。内容较《证治准绳》简要。《郑堂读书记》认为此书系蒋氏所撰,而托之肯堂,以重其书。有明崇祯间刊本,清康熙三年(1664)鸳水陈诞敷发兑本,清初刻本。
黄帝阴符经集注
黄帝阴符经集注,原题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筌等七家注。约成书于唐代。唐张果《阴符经注》已引伊尹、太公、诸葛亮、李筌诸家之说。《新唐书•艺文志》着录是书一卷,题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洽、李鉴、李悦、杨晟等十一家注。宋代公私书目着录是书,或作十一家,或改作六家或七家。今《正统道藏》本当源于宋本,收入洞真部玉诀类。是书经文据四百余字本,不分篇章,注文略采诸家之说以释经义。其中采李筌之注最多,亦较为可信,其余各家之注不过寥寥数语,间亦有不标名之注。案伊尹、太公等人皆为古之富于治国用兵谋略者,故是书注经颇取兵家之言,着重阐发圣人如何观天之道,执机达变,以求长生成仙、富国安民、强兵战胜之术。唐宋以来,此书流传甚广。除《正统道藏》本外,另有《说郛》本、《汉魏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子书百家》本、《四库全书》本。
悟真篇注疏
道家著作。3卷。宋·张伯端撰,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伯端一名用成,字平叙,天台(今浙江临海)人。自云熙宁中游蜀,遇异人传授丹诀。世俗传以为仙。是书专明金丹之要,道家将其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并推为正宗。书中多有阐发《参同契》旨意者。初时儒家罕有传授,至乾道中(1165—1173)翁葆光始析为三篇,作注以申释其义。又附以《悟真直指详说》一卷。至元顺至间(1300—1332),戴起宗访得旧本,重加订正,复为疏以发明之。据其书而论,则所云假真阴真阳之二物,夺天地之一气,以为丹饵,归于丹田气海之中,以御一身。后天地之气,则一身之气翕然归之,若众星之拱北辰,此为丹经之一种。据《四库全书总目》。
了本生死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之同本异译经有佛说稻秆经、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佛说大乘稻秆经等。出三藏记集卷六所载道安撰之了本生死经序,谓本经为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四谛四信之要旨。内容包括:(一)以内缘、外缘二缘为缘起之要素。(二)开示因相缚、缘相缚。(三)归纳内缘、外缘之起,皆需待非常、不断、不躇步、种不败亡、相像非故等五事之起。(四)说十二因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