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直夫

- 姓名:李直夫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女真族
李直夫,元代戏曲作家。本姓蒲察,人称“蒲察李五”。女真族人。生卒年不详,约元世祖至元末前后在世。居德兴府(今河北涿鹿县)。大德末年,曾官湖南肃政廉访使。著有杂剧十二种,今仅存一种:《便宜行事虎头牌》;还有残曲一种:《邓伯道弃子留侄》。《虎头牌》写银住马将军镇守夹山口,好饮失职,其侄山寿马为上司而以军法惩治之,然后亲至其门以叔侄礼暖痛。剧中伸张法不徇情之大义,有一定的思想和社会价值。元蒙、女真,皆为游牧民族,率性自由,颇不拘法纪之检束;入主中原后尚多违法乱纪者,既不利其政权之巩固,也不利于各民族之融洽,故剧中整饬军纪事亦有观实意义。所作当行,长于科诨;历史剧少,而反映观实生活的剧目多;采用一些北方民族的曲牌,也增强了粗犷豪壮的民族气息,于元杂剧中别具风韵。语言本色,秀气飘逸,故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梅边月影”。明·贾仲明补《录鬼簿》之吊词云:“蒲察李五大金族,《邓伯道》,《夕阳楼》,《劝丈夫》。《虎头牌》,《错立身》,《怕媳妇》。《谏庄公》,《颍考叔》。俏郎君,谎郎君,各自乘除。《淹蓝桥》,尾生子;教天乐,黄念如;是德兴秀气直夫。”
任湖南肃政廉访使,与当时著名文学家元明善有交往。著有杂剧12种,今存《便宜行事虎头牌》1种,又《邓伯道弃子留侄》一剧,仅存第2折曲词两段。《虎头牌》写女真族人山寿马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银住马抚育成人,后以军功升任兵马大元帅,掌虎符金牌,有便宜行事、先斩后奏大权。银住马镇守夹山口,违反军令,贪酒失地。山寿马拒绝婶娘、妻子和部属的求情,依法惩罚叔父,事后又同妻子牵羊担酒去给叔父暖痛。作品歌颂了山寿马法不徇私的优良品德,也真实地表现了他责打叔父时痛苦而复杂的心理:打的来一棍子,一刀锥,一下起,一层皮。他去那血泊里难禁忍,则着俺交椅上怎坐实!这是一部女真族作家描写女真族生活的优秀剧作,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它不仅记述了一些女真族的风俗习惯,而且剧本第二折还采用了不少源出女真族音乐的曲牌。这一折在元、明间颇为流行,通名十七换头,它和王实甫《丽春堂》的十二换头同著称于时。
李直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妖怪博士
本书讲述了以小五郎的少年助手小林为团长的少年侦探团团员中先是相川泰二被人催眠回来偷走了父亲的机密文件,此后又有几名团员相继失踪等许多怪事,小五郎为此展开了艰难而危险的调查的故事。
天道与人文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一位卓越的大学教育家,许多文史工作者在选用素材时,都有“六经注我”或堆砌编排的特点,其最终分析可能失之偏颇。竺可桢选用材料十分讲究,对历史的分析基本上做到了唯材料是举。《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对气候变迁的分期,既不是根据温度变迁的周期,也不是根据历史朝代的不同,更不是根据纪年方式的变更。而纯粹是“根据手边材料的性质”。把气候时期分为“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这种分期方式与气候变迁本身并无关系,表面上看来极不合自然逻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最方便实用且能最接近客观真实的一种方式,典型地体现了他所反复提倡的“求是”精神。
剑经
明代抗倭名将、武术家俞大猷的武术专著,书名为《剑经》,实则主要论述棍法理论和技术。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嘉靖时中武举,历任参将、总兵等职。在平定倭寇方面多立战功,与抗倭名将戚继光齐名。他素好武术,尤擅棍法,时称“俞家棍”。明嘉靖四十年(1561),他路过河南少林寺时,曾收少林寺僧宝擎和普从二人为徒,尽传其棍法,故少林棍法后来也名闻遐迩。棍法击技性和实用性强,俗称“棍打一大片”,故戚继光在他编的《纪效新书》中全部收录了《剑经》,并给予高度评价。《剑经》是俞大猷在个人练武经验基础上吸收各家武术理论和技术而编写成的,因此其理论不仅适用于棍法,而且是各家武术经常吸收引用的共同理论,一直被武术界公认为杰出的武术经典著作之一。
旌孝堂医案
医案,清赵履鳌撰,《旌孝堂医案》记载医案近二百。常先论病机,次述脉证,立法处方有当。所载医案包含内、外、妇、伤、五官等多种疾病,从目录上看,涉及四十余种病证。反映出医家学识广博,勤于实践,具有多方面的医疗经验。
汇评金玉红楼梦
汇评金玉红楼梦正文以程甲本为底本。批语包括程甲本:(王德化)东观阁本《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王希廉(护花主人)《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姚燮“蛟川大某山民加评”《增评补图石头记》、张新之(太平闲人) 《妙复轩评石头记》,三家评点《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手批本:黄小田、刘履芬评语,程乙本 :陈其泰(桐花凤阁主)《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蒙语简本 :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其他批语:涂瀛(读花人)《红楼梦论赞》、诸联(明斋主人)《红楼评梦》、蔡家琬(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等。
唐诗品汇
明初洪武间高棅编选的一部比较全面而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唐诗选本。此书广选全唐一代之诗,诸体皆备,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大都选入,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全貌。全书凡90卷,共选作者602人,诗5769首,分体编排,计五古24卷,七古13卷(附长短句),五绝8卷(附六言绝句),七绝10卷,五律15卷,五排11卷,七律9卷(附七排)。后又编《唐诗补遗》10卷,附于书后,足成百卷之数。该书卷首附有《历代名公叙论》,评述有唐一代之诗。“其有评论本人之诗者,则附于姓氏之后;有评论本诗者,则附于本诗之前;有评论本句者则附于本句之下”(《凡例》)。且偶有作者笺注。这些评论对读者都很有帮助。该书的最大特色在于首次把唐诗分期明确定为初、盛、中、晚四期,并把入选作家和作品,按时期和体裁区分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等九格。“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不以世次拘之”(《凡例》)。高氏承袭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之说,提倡规仿盛唐,对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颇有影响。明代馆阁皆以此书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