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

  • 文房四谱译注

    文房四谱译注

    《作者:苏易简古代笔、墨、纸、砚专著。又名《文法四宝谱》。五卷。北宋苏易简撰。苏易简,字太简。陕西武功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仕途得意,官至翰林学士。徐铉说,其“始以世家文行,贡名春官,天子临轩考第,首冠群彦,出入数载,翱翔青云,彩衣朱绂,光映里闬”(《文房四谱序》)。苏易简认为,泱泄古先之道,发扬翰墨之精”莫不由此四宝。“苟缺其一,虽敏妙之士如廉颇,不能将楚人也。尝观《茶经》、《竹谱》,尚言始末成一家之说,况世为儒者,焉能无述哉?因阅秘府,遂检寻前志,并耳目所及,交知所载者”(《文房四谱后序》)。宋雍熙三年(986)撰成此书。 《文房四谱》前二卷为笔谱,汇集了各家造笔的经验和技术。卷三为砚谱,叙述各地名砚制作工艺。卷四为纸谱,介绍各种纸的名目、加工、用途。卷五为墨谱,记载名家造墨经验。各谱体例为一、叙事,说明沿革、产地;二、叙制作,介绍研制技术;三、杂说,采纳有关典故、轶闻;四、辞赋,汇集有关赞咏诗词。苏易简在书中“讨其根源,记其故实,参以古今之变,继之赋颂之作,各从其类次而谱之,有条不紊,既精且博”(徐铉《文房四谱序》)。此书是系统研究我国古代笔、墨、纸、砚的重要资料。 通行版本有《丛书集成》本。

  • 砚谱

    砚谱

    《作者:佚名一卷。作者不详。旧载左圭 《百川学海》中,既无序、跋,也没有所作年月。是书仅三十二条,杂录砚之产地及其故实。中间载有欧阳修、苏轼、唐询、郑樵诸人之说。收录既不广博,也有一些错谬疏漏。如以端溪子石为在大石中生,是沿袭旧说,未加考证。又如许汉阳以碧玉为砚,其事出谷神子《博异记》,实际上是龙女之砚,不是汉阳之砚,这是作者征引之误。但有的记载也可见作者的真知灼见,可供后世检核古砚之用。现存《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等。

  • 钦定西清砚谱

    钦定西清砚谱

    《作者:佚名二十五卷。清于敏中、梁国治、王杰、董诰、钱汝诚、曹文埴、金士松、陈孝泳等八人奉敕编写,门应兆奉敕绘画。于敏中(1714—1779),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金坛 (今江苏金坛县) 人。乾隆年间进士,初授编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他在军机处二十年来,交通内侍,广收地方贿赂。后事败露,曾受追究。死后数年,又被撤出贤良祠,子孙也被剥夺世职。除编有《钦定西清砚谱》外,还著有《临清纪略》。梁国治(1723—1786),字阶平,号瑶峰,一号丰山 ,卒谥文定,会稽 (今浙江绍兴市) 人。乾隆年间进士,初授编修,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好学爱才,名士多投其门下,清廉有名,工书法,除参编《钦定西清砚谱》外,还著有《敬思堂文集》。《钦定西清砚谱》前有序言一篇,卷一至卷六,所记载之砚,皆陶之属,上从汉未央宫东阁瓦砚,下至明旧澄泥四直砚共五十五品。卷七至卷二十一,所记载之砚,皆石之属,上从晋王廞璧水暖砚,下至清朱彝尊井田砚共二百品,绘图四百六十四幅。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为附录,所载诸砚四十一品,绘图一百零八幅。使当世松花、紫金、驼基、红丝诸砚品及仿制澄泥各种砚品,皆备列,使人目不暇接。书中每砚各图,其正面、侧面、背面,凡奉有御题、御铭、御玺及前人款识印记,全部按体临摹,并详细叙述其尺寸、材质、形制及收藏鉴赏姓名,系说于后。此书内廷所贮二十四册,当时按册为卷,而以原目为首卷,故为二十五卷。现存清钞本二十二卷、《四库全书》 本等。

  • 墨谱法式

    墨谱法式

    《作者:李孝美制墨专著。北宋李孝美撰。三卷。李孝美,字伯扬,自称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书前有绍圣乙亥(1095)年间马涓及李元膺序言各一篇,叙述为孝美《墨谱》作序的缘由,盛赞孝美好墨为世罕有,不惧千里观墨的辛劳,收藏古墨的用心,求问墨工亲自造墨的求实精神,以及是书的功用。上卷曰图,绘有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制、入灰、出灰、磨试八图,图左一一有文字说明。中卷曰式,载有祖氏、奚庭珪、李超、李庭珪、李承晏、李文用、李惟庆、陈赟、张遇、盛氏、柴珣、宣道、宣德、猛州贡墨、顺州贡墨、以及无名氏墨,凡十六家之式。每式各绘面图、漫图,图左有文字说明。下卷曰法,载有牛皮胶二法,鹿角胶一法,鱼胶一法,减胶一法,冀公墨一法,仲将墨一法,庭珪墨二法,古墨三法,油烟墨六法,叙药一法,品胶一法,凡二十法。各法有文无图,持论剖析详尽,具有精理。明代以后虽不用此法制墨,但是书保存了古墨的制法和款式,可供后代参考借鉴。现存有刊本、许氏有影宋钞本、路有钞本、《四库全书》本等。

  • 端溪砚史

    端溪砚史

    《作者:吴兰修清吴兰修撰。三卷。首卷记端州产石各坑;次卷论石质,并详琢砚、藏砚诸法;卷三记开坑及余事。

  • 晁氏墨经

    晁氏墨经

    《作者:晁说之晁说之撰。制墨之书

  • 砚史

    砚史

    《作者:米芾宋代米芾著。全书一卷。是书首冠以用品一条,论石当以发墨为上。后附性品一条,论石质之坚软;样品一条,备列晋砚、唐砚、宋砚形制之不同。中记诸砚,从玉砚至蔡州白砚共二十六种,特别对端砚、歙砚,辨之尤为详尽。

  • 歙砚说

    歙砚说

    《作者:佚名一卷,辨歙石说 一卷。作者不详。《歙砚说》,主要记载歙砚石采掘之地,琢石之法,以及珍贵砚石的性质、声音、硬度、纹理、颜色等,并列举了“眉子”、“罗纹”、“金鈫”等珍贵砚石三十一种之多,也列举了砚石的十种病象。《辨歙石说》,专论珍贵歙石的纹理、星晕,凡二十七种。如,论“暗细罗纹”:“罗状虽细,晦而不露,纹理隐隐,石色微青黑。”又如,论“对眉子”:“石纹如人画眉而细,遍地成对者。”辨识颇为详尽,可资后世参考借鉴。现存《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等。

  • 砚笺

    砚笺

    《作者:高似孙古砚专著。宋高似孙撰,共四卷。此书集录前人众家论述,详而有据。一卷撰端砚,二卷撰歙砚,三卷撰砚品,四卷集前人论砚诗文。二卷附砚图四十二式, 已佚。是书成于嘉定癸未(1223)年间,前有自序一篇,文字隐晦、艰涩,难明其意。卷一记端砚,分十九个子目,其中砚图一类列二十四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四十二式,查《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砚笺》原文为二十四式),砚图下有注:“歙石亦如之。”然而书中有式无图,恐为传写时所佚。卷二记歙砚,分二十个子目。卷三记载各种砚台六十五种之多。卷四为傅玄、李白、王粲、韩愈等古代名人吟咏、记载砚台的赋、诗等等

  • 文房四谱

    文房四谱

    《作者:苏易简我国古代系统介绍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第一部专著。又名《文房四宝谱》。北宋苏易简撰于雍熙三年(986年)。凡笔谱二卷、砚谱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各述本末、制作及故实并有关诗词文赋,援引类书及唐五代以前旧籍,广搜博采,体例仿欧阳询《艺文类聚》,分门隶事,后附诗文,但专举一器一物辑成一谱始自此书,多为后人所宗,为研究书法的重要资料。

  • 文房四说

    文房四说

    《作者:蔡襄宋文学家蔡襄撰。笔、墨、纸、砚杂评。

  • 歙州砚谱

    歙州砚谱

    《作者:唐积一卷。宋唐积撰。书为记述歙州砚台种类、制作的专书。全书分采发、石坑、攻取、品目、修斫、名状、石病、道路、匠手、攻器十部分。所记开凿制造之法十分详尽,以端样最为珍贵。《书录解题》称该书为《歙砚图谱》,米芾称为《歙州砚图》,该书原来有图有谱,而今传世本有谱无图,这是因为左圭刊入《百川学海》时,认为绘图繁费,删而不载,现已无从考补。现存《百川学海》本、明华氏刊本、《说郛》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

  • 墨法集要

    墨法集要

    《作者:沈继孙一卷。明沈继孙撰。古法以松煤製墨,南唐李廷珪始兼用桐油,元、明以后多用油烟。此书专论油烟製墨法,自浸油至试墨之各道工序,叙说详明,有图示二十一幅。旧时论墨著述,皆言说松烟墨,是编乃油烟墨专著之嚆矢。叙次详核,条理整然,遂为近代墨坛所祖。继孙早岁为墨匠,惜无遗品可考,故其巧拙不甚了了。而是编所言,皆据实録,价值殊高。载明·洪武三十一年 (1398) 自序。原书已佚,现存本为清·乾隆时(1736—1795)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刊有《美术丛书》本。

  • 墨经

    墨经

    《作者:晁贯之《墨经》是一部论述制墨之书。全书共论述二十个问题:一论松,主要论述造墨所用之松,以及何松为上,何松次之,何松为下。二论煤,主要论述如何建窑,如何扫煤,以及如何辨煤之优劣。三论胶,主要论述胶对制墨的作用,胶的优劣,胶的制法。四论罗,主要论述如何筛煤。五论和,主要论述如何和煤,以及胶、煤、水的比例。六论捣,主要论述如何把墨泥捣均匀。七论丸,主要论述制墨丸的方法。八论药,主要论述历代制墨掺药之法。九论印,主要论述用何物制墨印的底版。十论样,主要论述什么式样的墨为最佳。十一论荫,主要论述使墨干燥之法。十二论事治,主要论述对墨如何事治。十三论研,主要论述如何研墨。十四论色,主要论述以墨的色彩、光度鉴别墨的优劣。十五论声,主要从敲击、研墨的声音论述墨的优劣。十六论轻重,主要从墨的轻重论述墨的优劣。十七论新故,主要论述故墨优于新墨。十八论养蓄,主要论述养蓄新墨之法。十九论时,主要论述制墨的时间。二十记工,主要记载历代制墨的良工。

  • 端溪砚谱

    端溪砚谱

    《作者:佚名一卷,不着撰人名氏,卷未有淳熙十年东平荣芑跋曰:“右缙云叶樾交叔传此谱,稍异于众人之说,不知何人所撰。称徽祖为太上皇,必绍兴初人”云云,是当时已不详其出自谁手矣。其书前论石之所出,与石质、石眼;次论价次,论形制;而终以石病。唐柳公权《论砚》:“首青、绛二州,不言端石”;苏易简《文房四谱》亦尚以青州红丝砚为首;自是以后端砚始独重于世,而鉴别之法遂愈以精密。此谱所载于地产之优劣、石品之髙下,皆剖晰微至,可以依据。至如当时以子石为贵,而此独辨其妄,故荣芑以为“稍异于众人之说”,葢指此类而言。自米芾《砚史》已云:“遍询石工未尝有子石”。芾为含光县尉,尝亲至端州得其详,而其言正与此合,亦足以知其说之真确也。 

  • 墨史

    墨史

    《作者:陆友三卷。元陆友撰。其著作除《墨史》外,还有《砚史》、《印史》,诗文集有《杞菊轩稿》,现均已亡佚。其作《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七言古诗,可作研究《水浒传》故事演变的资料。今传世著作有《墨史》、《研北杂志》。《墨史》为一部集古来精于制墨者事迹的书。上卷,主要记载魏、晋、刘宋、唐各代著名制墨家事迹。于魏记韦诞一人,于晋记张金一人,于刘宋记张永一人,于唐记李阳冰、祖敏以下十九人。中卷,主要记载宋代制墨家的事迹。记宋代柴珣、陈朗以下一百三十余人。下卷,除记宋代制墨家外,于金记刘法、杨文秀二人,又记载了高丽、契丹、西域之墨,并载有杂记二十五则,均为墨之典故。是书搜罗精全,记载广博,并时有辨析考证,言之有据。如其论奚廷珪非李廷珪一条,作者旁证博引,从世家、子嗣、姓名、居地论证奚、李为二人,不过名字偶同罢了,较有说服力。现存知不斋本三卷、项药师刊本、刘泖生据厉樊榭钞本过录三卷、《敏求记》 载此书也作三卷、《四库全书》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渊鉴类函

渊鉴类函

此书为清圣祖敕撰,张英、王士禛等编纂。凡450卷,计分45部,有2500余小类。其扩充明人俞安期《唐类函》,博采《太平御览》、《玉海》、《山堂考索》、《天中记》等书,广收宋、元、明各代的文章事迹,远有所稽,近有所考,源流本末,一一灿然,以供文人驱遣故实词藻之用。45部顺序为:天、岁时、地、帝王、后妃、储宫、帝戚、设官、封爵、政术、礼仪、乐、文学、武功、边塞、人、释教、道、灵异、方术、巧艺、京邑、州郡、居处、产业、火、珍宝、布帛、仪饰、服饰、器物、舟、车、食物、王谷、药、菜蔬、果、花、草、木、鸟、兽、鳞介、虫豸。每部又分若干子目,每项子目著录5类内容:释名、总论、沿革、缘起;典故;对偶;摘句;诗文。如子目不具备这5项内容,则付阙如。每一类内容都分为“原”、“增”两部分,分别表示《唐类函》所辑唐人类书与清人编此书时所续增。《渊鉴类函》集搜采、分部、序类、剪裁之功。”计其所载,实倍于《御览》。……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皆亘古所无之巨制,不输宋三四大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因成书于众手,也有不少引文上的讹误疏漏。《渊鉴类函》成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有内府刊本、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1985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同文书局本等。

死去了的情绪

死去了的情绪

死去了的情绪,蒋光慈文学评论集。在书中作者谈了十月革命与俄罗斯文学、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现代中国文学界、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苏俄文学家皮涅克、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革命文学等。布林、米里慈可夫斯基、黑普斯……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当然占有相当的地位,但是他们是死了的人们了。他们现在能够写些什么呢?什么是他们创造的对象呢?写保皇党请求英法政府封锁俄国罢,这又有什么兴趣呢……

唐五代词境浅说

唐五代词境浅说

本书是词学大家俞陛云的词学代表作之一,全书共收有唐词二十三家、六十首,五代词(包括南唐二主)二十五家、一百八十三首。在编注过程中,作者强调了词人“以曼辞俳体寓其忠笃悱恻之思”的特色;于具体的词作阐释中,也每每知人论世,着意申发作者翠帘红袖的书写背后的家国之思、怨悱之旨和黍离之叹。书中对所选各词,不但附加笺释,而且剖析层次脉络,指出其关键和精警所在,兼及词人轶事,考证故实,有时还参引前人评介,是一本艺术鉴赏力极高的选释本。

散原精舍诗集

散原精舍诗集

近代诗集。又题《散原老人手书诗稿》。陈三立著。1961年台湾中华书局据手稿影印,平装1册。卷首刊有作者《题辞》、1961年俞大纲《序言》。此集收诗稿手迹169题200余首。写作时间始于1919年,止于1926年。开篇为《始春初堂望钟山余雪》,终卷为《为姚虞琴题吴柳堂侍御罔极图遗墨》。陈三立在《题辞》中说:“此手稿付新午收藏”。俞大纲《序言》说:“《散原先生手书诗稿》起民国八年己未,讫十五年丙寅,都如干篇,次第与刊本《散原精舍诗》同。惟稿本录存《为海客索赠鼓娘诗》、《雪娘曲》、《庸庵尚书逸社第二集诗》、《庸庵尚书来游白下赋赠》、《寄题曹公亭》及《胡琴初母寿诗》等篇汰不入刊本,盖一时酬答遣兴之什,去取间有所经界也。”“先生诗造辞精眇,不苟下一字,侔色揣称,务极深美之致,稿端窜异之迹斑然可征。颖悟之士,抽绎巧绘,宜有会心。”“先生书法法山谷,略参以北碑,不假钩勒而幽姿古趣横溢毫端”。按:此诗稿原件的收藏者陈新午为陈三立之次女,俞大维之妻。此书整理者及《序言》作者俞大纲为陈三立之内侄,俞大维之弟。

七系付法传

七系付法传

《七系付法传》,又名《宝源录》。成书于1600年,记述印度佛教密乘七个主要修法的传承源流和著名上师的传记。为研究佛教密乘的重要资料,其所述多属汉译佛典所缺。收在《大藏经补编》第十一册。是明末西藏的佛教学者多罗那他(1575~1634)就他所得的印度佛教密宗主要各系传承编撰的一部历史著述。全书共分九分,记述了佛教密宗中七个主要修法的传承源流,对于一些著名的大师分别作了详略不等的传记。这七系是︰(1)大手印教授,(2)拙火,(3)羯摩印,(4)光明教授,(5)生起次第,(6)辞句传承,(7)杂口诀。

十吉祥经

十吉祥经

一卷,失译。佛为离垢盖大士说东方十佛之名号功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