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丹溪心法
《作者:朱震亨》中医综合类著作。5卷。元朱震亨(1282~1358)撰。朱震亨,字彦修,人称丹溪先生、丹溪翁。义乌(今属浙江)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成为“滋阴派”代表人物。师事罗知悌,得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人的理论学说。本书主要是朱氏门人整理而成,明程充校订。成书于1347年。《丹溪心法》全面地、系统地反映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等学术思想。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各科病症,约一百余种。每一病症,先记朱氏原论,次述他的弟子戴元礼论述及方药。书末附有明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及戴良的《丹溪翁传》。该书是一部研究内科杂病和朱氏学说的重要参考书。有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刻本、明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程充校刊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
金匮钩玄
《作者:朱震亨》由名《平治荟萃》,综合性医书,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元礼校补。卷一~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三为妇人、小儿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方面的学术经验。内容收入内科病症87种,喉科、外科病症12种,妇科病症16种,儿科病症22种,共计137种。每病症均简要地论述病因病机、治疗方药,并贯穿气血痰郁的辨证纲领,充分体现了丹溪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运用。书后所附的“六篇大论”,是戴氏对丹溪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因此,本书成为代表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我们今天学习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
-
遵生八笺
《作者:高濂》一名《雅尚斋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生卒年不详)撰。该书撰成于万历十九年(1591)。共十九卷,分为八个部分。卷一、卷二为清修妙论笺,摘录历代养生格言,其宗旨多出于医家、道家;卷三至卷六为四时调摄笺,记录按四时不同进行修养的口诀;卷七、卷八为起居安乐笺,专门介绍各种可资颐养的宝物器具等;卷九、卷十为延年却病笺,介绍服气导引的方法;卷十一至卷十三为饮馔服食笺,开列利于养生的食品名目,附以服饵诸物;卷十四至卷十六为燕闲清赏笺,皆论赏鉴清玩之事,以种植花卉之方法附于后。卷十七至卷十八为灵秘丹药笺,介绍各种习见的经验方药;卷十九为尘外遐举笺,记载了历代善于修身养性的一百名隐逸者的事迹。此书从各方面论述养生之道,对于各种养生方法、饮食记述颇详,征引丰富。对于古器物、单方验方等也详加记录。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有重要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明万历十九年雅尚斋刊本,明崇祯间刊本,清嘉庆十五年(1810)弦雪居重订本等。近年又出版了多种排印本。
-
明医杂著
《作者:王纶》综合性医书。6卷 (一作8卷)。明王纶 (节斋) 撰,薛己(立斋)注。成书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 后薛己将此书重予整理,并加按语,附录医案,刊于嘉靖二十八年(1544年)。鉴于原著略于诊法,因补入元滑寿《诊家枢要》 (见卷3末)。其书以 《内经》 为本,博取诸家之长,并明确提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同时强调朱氏尤为“集诸儒之大成”。故此书之学术临床,更多宗法于朱丹溪。前5卷包括医论及各科病证,如发热、痨瘵、泄泻、痢、疟、咳、痰饮、梦遗、暑病等内科杂证、眼、耳病证及妇科、小儿诸证、小儿用药法等。卷6为附方。作者在临床方治方面在朱氏基础上亦有所变创发明,其补阴丸、化痰丸等均别具匠心,成为后世临床常用效方。此书与薛己《内科摘要》合辑,名为《评辑薛立斋内科》。与黄承昊《折肱漫录》合刊,名为《医家撮精》。现存弘治间刻本等多种明刻本及清刻本、日刻本等。建国后有排印本及影印本。
-
内经知要
《作者:李中梓》医经类著作。明李中梓(1588—1655)撰。二卷。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今上海)人。博学多闻,后因多病及其子被庸医误治,究心医学,对《内经》、《伤寒论》的理论有较深研究。医术高超,颇负盛名。在学术上受李东垣、薛立斋、张介宾等人影响较大,主张脾肾并重,强调阳气的重要性,治疗上擅长温补。一生著述较多。根据《内经》、《伤寒论》理论,参阅诸家著述,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撰有《医宗必读》、《士材三书》、《颐生微论》、《伤寒括要》等著作。本书撰于崇祯十五年(1642),是《内经》的节注本。约五万字。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八类。分类系统,选材精当,注文联系实际,重点突出。实为学习《内经》的一部较好参考书。为后人所重,流习甚广,为学习 《内经》必读之书。至清薛生白重校加按语,即后世通行本。有金阊传万堂刻本,清道光五年(1825)太邑赵氏重校刻本,一九三七年上海世界书局影印本。杨春波《论李中梓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成就》(《福建中医药》1963.8)、徐荣斋《略论李士材学说》(《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8.2),可供参考。
-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作者:王国瑞》一卷。元王国端 (生卒年不详)撰。王国端,婺源 (今属江西)人。其父王镜泽为当时名医,擅长针灸。王国端继承父业,亦以针灸闻名。曾托名扁鹊相传,专论针灸之法,参以家传经验,此书成于天历二年 (1329)。首为一百二十穴,玉龙歌八十五首。次为 “注解标幽赋”一篇;“天星十一穴歌诀”十二首; “人神、尻神、太乙、九宫歌诀”; “六十六穴治证”;“子午流注心要秘诀”;“日时配合六法图”;“盘石金直刺秘传”又附以 “针灸歌”及 “杂录切要”。后又有天历二年国端弟子周仲良序,称因重扁鹊之医道及神法而托名之。书中名目多涉鄙俚,文义浅近,不出方技家之习。而所涉医学,皆有授受。所论亦简明易懂,剖析深透,循览易明,《四库全书总目》评曰:“非精于斯事者亦不能言之切当若是也。”有 《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根据《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子部医家类》影印本。
-
本草蒙筌
《作者:陈嘉谟》本草著作。又名《撮要便览本草蒙筌》、《撮要本草蒙筌》。12卷。明陈嘉谟(廷采)撰。刊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卷首列历代名医图14幅,系转绘自《医学源流》。其后为总论,分18个专题讨论道地药材、野生家种、采收季节、最佳药用部位、贮藏保管、真伪优劣鉴别、炮制方法等内容,其中“贸易辨假真”一节,列举了众多药品作伪之例,强调鉴别真伪的重要性。正文收药448种,附录388种。其排列顺序宗王纶《本草集要》,分为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人等10部进行论述。每药述其气味、阴阳升降、良毒、归经、产地、形态、炮制、功效、主治、用药配伍等。每药后有“谟按”,或引前贤之论,或附作者个人见解,以扩未尽之旨。陈氏撰述采用不规则的对语体裁,颇利于初学。另附图559幅,其中药材图30余幅。此书在明中期影响很大,故李时珍评曰:“创成对语,以便记诵,间附己意于后,颇有发明……”。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明刊本,建国后有校注本。
-
万病回春
《作者:龚廷贤》综合性医书。明龚廷贤撰。八卷。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溪人。其父龚信曾任职于太医院。廷贤承家学曾任太医院吏目,有“医林状元”之称。撰有 《寿世保元》、《种杏仙方》、《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鲁府禁方》、《小儿推拿秘旨》等书。本书成于万历十五年(1587)。卷一载万金一统述、药性歌诸病主药、释形体、周身脏腑形状、人身背面手足之图、十二经络歌等篇,论述基础理论以及药性、诸病主药、形体、脏腑、经脉等; 卷二至卷八分述各科病证证治,载内科为主病证八十八种,妇科病证十三种,儿科病证六十三种,外种病证二十二种。末附“云林暇笔”、“龚氏家训”等篇。共载一百八十六种病证。内容丰富,所述病证脉因证治具备,辨证详明,论治恰切,选方精当。对后世影响较大,颇有临床参考价值。有万历三十年金陵周氏重刊本,清康熙元年(1662)刻本,同治九年 (1870) 书业德记刻本。万桂华《明代“医林状元” ——龚廷贤简介》( 《江西中医药》1982.3.31) 可供参考。
-
妇科玉尺
《作者:沈金鳌》成书于1775年。清代沈金鳌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铅印本。本书系妇科专著,全书共6卷,分月经、胎前、临产、小产、产后、带下、崩漏、妇女杂病8篇。炮制多在方药的脚注下。有关炮制药物80余种,记述较简单,但对妇科主药香附的炮制非常讲究,有童便醋艾制:香附一斤各半,童便、醋各浸九日,和净熟艾四两,加醋五碗,砂锅内炒干;酒醋盐童便制:香附一斤,用酒、醋、盐、童便各浸一分,焙,治妇女劳伤气血,诸虚百损(滋阴百补丸);盐姜醋栀子童便制:能调和经脉,香附一斤分四制,一盐水姜汁煮,略炒,主降痰,一醋煮,略炒,主补血,一山栀四两同炒去栀,主散郁,一童便洗,不炒,主降火;七制香附:香附米十四两,匀七分,一同当归二两,酒浸,一同蓬术二两,童便浸,一同丹皮、艾叶各一两,米泔浸,一同乌药二两,米泔浸,一同川芎、延胡各一两,水浸,一同三棱、柴胡各一两,醋浸,一同乌梅、红花各一两,盐水浸,各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晒干,只取香附为末,治月事不调,结成癥瘕或骨蒸发热。此外,明矾麸炒黑治气块(苍术香附丸)亦见于本书。
-
素女经
《作者:佚名》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言“房中”之术。中国自古即讲求房术,《汉书·艺文志》列此类著述入“方技略”;班固云:“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又云:“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此说足以代表汉儒对房中术的认识与重视。所谓“素女”,据高诱称,是“黄帝时方术之女”;而《素女经》之见于载籍,最早当推晋葛洪《抱朴子》之《遐览篇》。此前,东汉张衡《同声歌》有“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此后,南朝陈徐陵《答周处士书》有“优游俯仰,极《素女》之经文;升降盈虚,尽轩皇之图艺”;而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道书”类著录《玄女经》一卷、《素女经》一卷,《隋书·经籍志》“医方”类有《素女秘道经》一卷,注云“并《玄女经》”。由以上推知,此经成书或在东汉,至隋唐之世仍有流传。两唐《志》则均不著录,是宋人已无由得见;此后亦遂绝迹中土,不料却藉日本之遣唐使携入东瀛。叶德辉云:“日本宽平中《见在书目》有《素女经》一卷……虽未见有刊本,而载在彼国永观二年丹波康赖所撰《医心方》廿八卷中。”遂由叶氏录出刊行,其事始末略见其附于卷首之《新刊素女经序》。本书从医疗和养生的角度研究性学,认为“知交接之术”、“得阴阳之道”可以“男致不衰,女除百病”,从而“延年益寿”。有《双楳景闇丛书》本。
猜你喜欢的书
东西洋考
中外交通著作。明张燮(1574—1640)撰。十二卷。燮字绍和,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万历举人。无心仕途,寄情山水,从事著述,有(漳州府志》等十五种著作,仅三种传世。作者应澄海县令陶镕之请,仿赵汝适《诸番志》例,通检以往史地群书,广采当代资料,访问舟师、商人见闻,详加考证,分类编次,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成此书。约十五万字。分西洋列国、东洋列国、外纪等考十门,下分交阯、占城、柬埔寨、吕宋、日本等三十二目。有明万历刻本、清《四库全书》本、《惜阴轩丛书》本,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等。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谢方点校本(以万历刻本为底本),是迄今为止的最好版本。
周易窥余
南宋郑刚中撰。十五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以程颐《易》学主“义理”,朱震《易》学主“象数”,遂参取两家,阐发其所未尽之义。《自序》称:“《伊川易传》、《汉上易传》二书,颇弥缝于象义之间,但《易》道广大,有可窥之余,吾则窥之。”故名其书曰《窥余》。书中《乾》、《坤》二卦及《系辞传》以下原缺不解。其本罕传,朱彝尊《经义考》注曰:“未见。”唯《永乐大典》尚存其文,但缺《豫》、《随》、《大畜》、《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四库全书云:“其七卦为原本所缺者,但录经文。”
水性杨花·闺中鹄影
冯玉奇著。1948年上海大明书局出版。1948年6月上海文粹书局出版。闺中鹄影又名∶闺中艳影。本书是一部长篇言情小说。小明与芳卿本是恩爱夫妻,却被恶毒继母拆散,逼迫小明入赘富商杨家,被虐待致死。同时又要将芳卿卖与恶霸为妾,幸好被见义勇为的青年鲍伯鸣解救,得以脱身。杨家恶女花美害死小明后与表兄私奔至上海,又遭遗弃,自杀身亡,其表兄也因作恶多端最终横死街头。整个故事起承转合浑然天成,充满了对善的呼唤,对恶的鄙夷,以动人的笔法将世间至情至性跃然纸上。
西湖二集
明末短篇小说集。周清源著。全书共34卷,每卷1篇,每篇故事都与杭州西湖有关。据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考查,本书的材料来源,很大部分取自《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情史类略》、《剪灯新话》、《南村辍耕录》等书。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对明代社会政治的窳败,贪官污吏的罪恶,人才的极度萎靡,民众的日益凋零,以至于当时的市井习俗等,都作了相当生动的描绘,特别是对官场和考场的污秽内幕,揭示得更加淋漓尽致。比如《巧妓佐夫成名》一篇,通过妓女曹妙哥的言行,猛烈抨击了官场的龌龊。吴尔如胸无文墨,独嗜赌博,并爱上了曹妙哥。曹妙哥根据自己妓院生活的经历,认定有钱即可中举,即可作官,因为她知道,那些中举的文人大多“文理中平”,“七上八下”,真正有学问的因不肯屈志于人,不肯营求钻利,反而忍受饥寒寂寞之苦。吴尔如言听计从,走进考场,竟也中举。通过这种描写,作者将自己有用世之心而无进身之路的满腹牢骚,将自己对明末黑暗现实的不平之气,都寄托在字里行间。《西湖二集》的刊行年代,据郑振铎考证,大约是在明崇祯年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以上海杂志公司排印的《西湖二集》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重新排版问世,是本书较通行的版本。
全史宫词
诗别集。二十卷。清史梦兰撰。此书皆为史氏自撰宫词,起自上古有熊氏,下迄明末,凡一千五百首,每首均详注史事,以与诗相印证。意欲以宫词之体综述五千年治乱兴衰,以为读史之助。故于每朝之前,皆列其统系,以便于掌握。许乃普序云:“其词绮丽,其气流逸,其韵铿锵,富于征引而无摭拾故实之迹,长于讽刺而有和平忠厚之风。令阅者晓然于正变之义,慨然于治乱之故。四千馀年兴亡一辙,莫不为之击节而歌,掩卷而泣,听其弦外之音,味其言外之旨,无声有声,如怨如诉,诗之教也。亦史才也。”可见作者较为成功地把诗与史结合起来。近人徐世昌谓其咏史之作“冲和朴厚,无轻佻噍杀之音”,并多警句(见《晚晴簃诗汇》)。此集有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枣林杂俎
笔记。明人谈迁撰。六卷。迁有《北游录》已著录。是书为作者避兵祸,隐居枣林期间,辑时人杂谈而成。以智、仁、圣、义、中、和六字名卷。分十六类。凡一千三百条,约二十万字。内容包括朝廷逸典、科举试规、文人轶事、诗文典范、宫闱淑媛、名臣小传、释道异闻、民间工艺、名胜古迹、宫室营建、珍贵器用、花卉树木、节日风俗、幽冥妖异等。其中《金陵对泣录》、《东宫》二篇录明代亡国实况,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宋濂攻苦》、《永和宫词》、《海瑞》、《魏忠贤》、《汤显祖》、《竟渡》、《火把节》等条广涉明代社会生活诸多方面,记事生动,有一定文学价值。有《笔记小说大观》本。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