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
西征石城记
《作者:马文升》纪实性著作。不分卷,全1册。明马文升撰。马文升(1426~1510),字负图,别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河南钧州(今禹州市)观耜园村人。景泰年间进士,50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几起几落,历任按察使、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累次成为朝中重臣,先后多次为朝廷解决边患和变乱,为官清正,尤重名节,卒后谥号“端肃”。成化四年(1468年),蒙古番王孛来毛里孩侵扰固原,固原民张把腰、满四等人乘机掳掠,平凉卫总兵缉拿张把腰、满四等,张把腰等逃入石城。明廷敕令都御史陈介率陕西、宁夏卫兵平叛,出师不利,后又遣都察院右都御史项忠为总督,以兵五万征讨,弘治十六年(1503年)平叛成功。该书即是对上述史实的记录。事又见《明史》卷一七四。《西征石城记》今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见第一百册。
-
尧山堂外纪
《作者:蒋一葵》明代笔记。100卷。蒋一葵撰。蒋一葵字仲舒,常州(江苏武进)人,“尧山堂”是他书斋的名字。本书杂采各书中所记载的轶闻琐事,一般来说,尽量辑入不太常见到的内容,其事涉及至明为止的各代,均以人名来标作细目。本书论曲家部分,历来受到重视,近人任讷还将这部分内容辑为《尧山堂曲纪》,作为《新曲苑》的第九种。仅以论曲家部分而言,其中关于元代以贯云石(酸斋)与徐再思(甜斋)并称的记载,不见于他书,而且对于论列元曲流派也颇有启示性;但也有称张可久名为张伯远这类有张冠李戴之嫌的提法,很令人生疑。正因为它的内容庞杂,《四库全书》编者对它评价不高,认为“雅俗并陈,真伪并列,殊乏简汰之功。至以明诸帝分编入各卷之中,尤非体例矣”(《四库全书总目》),仅将其列名于“子部杂家类存目”。本书传本较少,有明代原刻本传世。
-
春秋别典 [四库本]
《作者:薛虞畿》十五卷。明薛虞畿撰。书前自序称尝阅往牒,见春秋君臣往迹,不下千事,散见百家,皆三氏所未录。间或微掇其端,而未究其绪,存其半而不采其全。所以作者略仿《左传》之例,分十二公以统其世,稽三传人名以系其事。书目后跋文由虞畿之弟虞宾所作,称书未脱稿其兄不幸下世,虞宾特广阅博览参互考订,削繁补缺而成书,可见此书实系薛氏兄弟合著而成。全书十五卷,旧无刊本,《四库全书》所录系朱彝尊家藏抄本,各条之末未书明出于何书,盖明人之习使然。然此书网罗繁富,颇足以广见闻,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
纲目续麟
《作者:张自勋》明张自勋撰。二十卷,又《校正凡例》、《附录》各一卷,《汇览》三卷。成于崇祯十六年(1643)。是书摘列《通鉴纲目》及考异、书法、发明、考证之文,而一一辨正其是非。《校正凡例》列朱熹凡例与刘友益书法凡例,而各著所疑。《附录》备列朱熹论《通鉴纲目》手书十二篇及有关序文,证明其书不但分注非朱熹手定,即正纲亦多出其门人赵师渊之手。《汇览》则列增删正纲的三千六百四十余字,订正分注的四百四十余字,为改正之本。而本书则发明改正之因由。分注不能悉载,《汇览》仅改岁首年号、君名、谥号之类,由于文字太繁,其他所当改者,则散见于本书之中。作者以为义详《续麟》,辞载《汇览》。二者详略互见,相辅为用,可相参阅。
猜你喜欢的书
曾巩文集
文集,曾巩著。曾巩的散文创作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成就。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见称,讲究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叙事、议论委曲周详,节奏舒缓平和,用词素朴有分量,表现沉着,思致明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文集精选《寄欧阳舍人书》《醒心亭记》等曾巩文章8篇。一一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曾巩的文学造诣。
康平县乡土志
地方志书。约为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由李绍纲、徐芳修纂。此志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一册不分卷。绍纲,时任县劝所总董;徐芳,县巡警总局董事。按清末固定目录程式填报成书。约四千五百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分历史、政绩、兵事、耆旧、户口、地理、山、水、物产等十五目。记事简略。是为康平县设治百余年第一部志书。沈阳市图书馆藏抄本。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两篇道法。其一为《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其法择日斋戒入室,依次存思五帝来人身中,体内五脏之神及下丹田之神各镇其所,并存思饮咽五星及日月二景之精光,使映照五脏及下丹田。据称修行此道九年,可致飞霄登空,召役神灵,五脏不朽,魂魄保镇。其二为《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其法以平旦人室,凝神内思身中诸神(如面部七神、五脏六腑之神、精血骨节之神等等),使各自镇守其所。据称修行此道三年,可致身体不朽,召役神灵,「神飞形举,白日登晨」。以上两篇道法,《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已引述,《无上秘要》卷九七亦录载其文。
易汉学
清惠栋撰。八卷。搜集自汉至三国时期孟 喜、虞翻、京房、荀爽等人的《易》说,“采辑遗闻,钩稽考 证,使学者多略见汉儒之门径”(《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经部》易类六)。汉儒治《易》多讲阴阳灾异,以卦象配 自然、人事。《经训堂丛书》本。此书大旨,乃追考汉《易》学说,掇拾其余绪,陈述其要例。全书所考,凡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玄《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末一卷为惠氏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
致身录
《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命主政户部"但被推辞.建文帝授其明经出身,命为翰林院侍书,从此为官直到燕王陷南京,参与了建文帝一朝的重大事件.建文帝改定官制,他上书谏言;《致身录》之说历来争议极大。疑托名史仲彬所著的伪书。
春秋繁露译注
十七卷,汉董仲舒著。《汉书·董仲舒》载其“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宋代有四种本子,多少不一。至明楼郁,乃定为十七卷,八十二篇,缺三篇,实七十九篇。颜师古注以《竹林》、《玉杯》、《蕃露》都是书名,而今《春秋繁露》中有《竹林》、《玉杯》,故《崇文总目》、程大昌等都有怀疑、攻驳之论。但大多数认为,其书基本可信是董仲舒所作。书中以孔子为素王,《春秋》为一王大法;提出三统、三世诸说;对《春秋》笔削褒贬,微言大义探讨极多;借阴阳五行论说《春秋》灾异,建构天人感应的学说;借解释“春王正月”,论证君权神授与大一统等等,较为全面论说了《公羊》学的基本理论。是汉代《公羊》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对其后的《公羊》学发展影响深远。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