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升

马文升
  • 姓名:马文升
  • 别名:字负图,别名约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河南钧州(今河南禹县)
  • 出生日期:1426
  • 逝世日期:1510 年
  • 民族族群:

马文升(1426~1510年),字负图,别名约斋,又号友松道人,世居河南钧州(今河南禹县)。明代中期著名政治家,为官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朝,被誉为“五朝元老”。


景泰二年(1451 年),二十五岁的马文升中了进士,开始了他一生的官宦生涯。首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由于勤力自勉,深得上司的礼遇和器重,又先后出使山西和湖广,所到之处,剪暴除奸,震动很大,人们赞颂他为“神君”。天顺七年(1463年),他出任福建按察使,一上任,就果断解决了拖延17年之久的一起冤案。由于他为官清正,功绩显著,于成化元年(1465年)升为南京大理寺卿①,成为朝中掌管司法的官员之一。


马文升不仅是一名清正的司法官,他在巩固边防方面的功绩更加卓著。成化四年 (1468年),平凉、固原一带满四变乱,官军进讨失利,形势紧急,朝廷急召马文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协助总督项忠等讨伐。马文升迅速赶到固原,擒获了满四,解除了西北边陲之患,他因功擢升为左副都御史,继续巡抚陕西。他在陕西修筑关塞要隘,增设卫所,选将练兵,迅速壮大了骑兵部队,使防务能力得到加强,之后,他又平定了西北一带的割据势力。


成化九年(1473年)冬,残元军队分多路进犯边镇,马文升率将士将其一一击败,并擒获其平章迭烈孙。他在陕西苦心经营数年,基本实现了西北地区的安定。成化 十一年(1475年)春,马文升晋职为提督,主管甘、凉、宁夏三镇军务,不久,马文升晋职为兵部右侍郎,成化十四年(1478年)又晋职为兵部左侍郎,成化十九年(1483年)再晋职为左副都御史。这期间辽东多事,马文升先后三次受朝廷派遣巡抚辽东,整顿辽东军务,安抚辽东女真等少数民族部落。他组织修城堡,练兵士,利兵甲,特别注意抚恤军民,整肃军纪,从而使辽东各族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


弘治初年,新疆哈密卫被吐鲁番人占据,为了恢复明政权对哈密的控制,朝廷采纳了已任兵部尚书马文升的建议,封元人后裔陕巴为哈密新忠顺王。弘治六年(1493年),吐鲁番统治者阿黑麻劫走了陕巴和明朝廷授予的金印,引起明朝廷的密切关注,于是,马文升奉命挑选精兵,联合西北军一道日夜兼程奔袭哈密,终于迫使阿黑麻送回了陕巴,哈密重归明政权控制。


弘治年间是马文升仕途上较受朝廷器重的时期,孝宗皇帝知马文升之贤,继帝位后召见了他,拜为左都御史命掌院事。自此,马文升成为孝宗身边的重臣和近臣。


弘治二年(1489年),因马文升久历边事,熟知军务,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兼提督十二团营,此后,又累官至吏部尚书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他忠心耿耿供事于朝,在辅佐朝政上颇有建树。主要有:


第一,整肃军旅。 鉴于正统以来明廷与各少数民族特别是北方瓦剌、鞑靼等部落的冲突频繁,而明廷的军事力量逐渐削弱,马文升在兵部任上时,极力主张整肃军旅,并采取了很多措施。他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军中将校进行了严格的挑选,凡不合要求的,一律予以汰除。他冒着种种压力毅然罢黜了一批贪懦将校。马文升主持兵部十三年,不但在严明军纪、选用将士、组织操练、普及兵法和改良武器诸方面有所建树,而且在屯田、马政、储备等方面多次上奏,献计献策,他自己还亲自制定了五花营八阵法教授给将士。


第二,辅君恤民。 马文升从他的亲身经历中领悟到,民心的得失是直接关系明廷统治能否巩固的首要因素,他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心之向背,天命之去留,宗社之安危系焉”,“自古人君之有天下,未尝不以爱养斯民为首务也”。马文升还把节俭同爱民联系起来,多次上疏提出“爱民者必先于节用”,他提醒皇帝要“视民如己之子,节财如己之肉”,“存一分,国有一分之益。宽一分,民受一分之赐”。他主张在漕运、赈济、赋税、徭役等方面减轻百姓的一些负担和痛苦,他在职权范围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心推行“爱民”的政治主张。


弘治初年,马文升综合当时社会各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孝宗上《陈治道疏》,提出了“选贤能以任风宪;禁摭拾以戒赃官;择人才以典刑狱;责成效以革奸弊;申命令以修庶务;逐术士以防煽惑;择守令以固邦本;严考核以示惩敬;禁公罚以励士风;广储积以足国用;恤土人以防后患;清僧道以杜游食;敦怀柔以安四夷;节财用以苏民困;足兵戎以御外侮”等十五条时政主张。


第三,整顿吏治。 马文升针对当时吏治混乱,贪官污吏肆行无惮的腐败现象,极力主张通过整顿吏治以振作朝纲,他提出必须“申明律意”,即要重视《大明律》的作用,以法治国。他要求天下大小衙门并两京都属官吏,都必须备置《大明律》一部,“朝夕熟读,用心讲解,务晓其意”。并通过各处巡按、御史、按察司、分巡官,遵照《大明律》的规定,对官吏进行考察,凡不称职者,谊降该罚,依律施行。


马文升整顿吏治的又一措施是裁汰冗官,选任贤能。弘治初年,他协助当时的吏部尚书王恕考察五品以下官员,裁汰冗职两千余人。弘治十四年(1501 年),年近八旬的马文升被破例升为吏部尚书,不久,他即上言三事:一曰裁冗官,二曰杜奔竞,三曰革滥进。三件事都获孝宗采纳。弘治十七年(1504年)八月,孝宗嘱托马文升对天下诸司百官“用心访察,以求择黜至当”。次年五月,孝宗死,马文升以承遗诏的名义毅然裁掉传奉官763人。表现了他整顿吏治的决心和魄力。


马文升八十四岁时去世,谥“端肃”。


马文升还是一位学识博深、著述颇丰的政论家和诗人,史籍载他“好学读书,春秋虽高,手不释卷,凡子史及性理诸书皆能熟记,为文尚理趣,诗亦典重,有《约斋集》及《奏议》《三事记》若干卷行于世”。

猜你喜欢的书

八月之光

八月之光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小说。1932年出版。包括两个故事。农村姑娘莉娜·格劳夫与洛卡斯·柏奇相爱而受孕,到杰弗生镇来找柏奇,天真地指望和他结婚。她在镇里遇见老实厚道的青年工人拜伦·班奇。班奇了解到莉娜的遭遇,把她暂时安顿下来,然后设法找到了柏奇。不料柏奇又丢下莉娜逃走。班奇看到已经分娩的莉娜,不禁爱上了她。一个月以后,两个人搭上马车,离开了杰弗生。这是一个结局光明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厌恶资本主义文明、“返朴归真”的思想。与此相对立的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残忍而又悲惨的故事。就在莉娜到杰弗生镇来寻找情人的8月, 流浪汉乔·克里斯麦斯杀死了他的情人,白人老小姐勃登,然后放火灭迹,逃跑途中被人抓住给打死。原来克里斯麦斯是个私生子,而且血管里流着黑人的血液。他出生后不久就被憎恶黑人的外祖父弃置在保育院的大门前。他5岁的时候偶然窥见女厨师的隐私,因此被诬告为黑白混血儿而被赶出保育院。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了流浪生活,犯下一系列罪行。克里斯麦斯不幸而罪恶的一生本来是种族主义造成的恶果,但福克纳迴避了社会原因,而单纯从生理遗传方面去寻找犯罪的根由。他认为克里斯麦斯的血液里遗传有野蛮残暴的基因,他的命运是注定了的。

朱舜水文选

朱舜水文选

明清之际朱之瑜的著作汇编。朱氏于明亡后定居日本,其学重实际,尚事功,反对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之学。主张为学之道,“必须身体力行”。1912年日本东京文会堂刊《舜水先生文集》,28卷。1913年马浮订定《舜水遗书》,包括文集25卷。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朱谦之标点本,题为《朱舜水集》

言兵事疏

言兵事疏

又名“上书言兵事”,西汉晁错任太子家令时,给汉武帝的奏疏。内容以边事为主,兼议政事。晁错认为戍边的关键在于择用良将。在战争中,取胜主要条件是:“得地形”、“卒服习”和“器用利”。战备方面,主张利用矛盾,破坏其联盟,这样汉王朝的边疆可自固。文章结构严谨,议论深刻,切中要害,言辞犀利,简洁明畅,被视为作者代表作,亦被人看作是西汉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明宣宗实录

明宣宗实录

记宣宗在位期间史事,起洪熙元年(1425)六月,终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德十年七月始修,以杨士奇为总裁,正统三年(1438)书成。此前修实录以文武勋臣充任监修官,自是录始只任勋臣一人充任,不再用文臣监修。

般若心经正眼

般若心经正眼

般若心经正眼,一卷,明大文述,日本知空跋。

十诵律

十诵律

凡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合译。又称萨婆多部十诵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本书将戒律分为十项(十诵)叙述,故有此称,为萨婆多部(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之广律。此律之梵本多已发掘出土,且已刊印出版。律藏系整理佛陀所制定之戒律,故各部派所传,原则相同,但细部则不一致。十诵律首举比丘戒法有波罗夷法四条、僧残法十三条、不定法二条、舍堕法三十条、波逸提法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四条、众学法一○七条、灭诤法七条,合计二五七条,除戒条外,并一一解说。其次为七法、八法、杂诵二法等十七法(十七章),系说明僧伽之组织与管理,约为他律之犍度部。其次说明比丘尼戒,计三五五条。最后附增一法、优波离问法与比丘诵。唐代义净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十诵律与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同为有部之根本律。兹以十诵律与有部毗奈耶五十卷及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相较,义净所译者相当于十诵律之比丘、比丘尼戒法,而内容较十诵律广泛,多载录本生因缘故事。据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律来汉地四部序录载,大迦叶所传之法藏原为八十诵,至优波掘多时,因恐后世钝根者无法完全受持,遂删为十诵。或谓罗什所译者系迦湿弥罗国所传之略律,义净所译者则系摩偷罗国所传之广本。又传来我国之四广律中,十诵律最早译出,盛行于南方,南朝之僧业、僧璩、道俨、智称等师皆精研此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