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柳河县乡土志

    柳河县乡土志

    《作者:张翼廷清代典籍。张翼廷修,张士达、奎斌、邹铭勋纂。一册,不分卷。翼廷,字翊宸,河北承德人。士达,生平不详。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月,翼廷以柳河知事聘士达编纂是书,并亲自审定。约八千字。为柳河县第一部方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内容包括:历史、政绩录、耆旧录(缺)、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等,计15目。现有光绪三十三年抄本藏辽宁省图书馆。

  • 昌吉县乡土志

    昌吉县乡土志

    《作者:佚名佚名修纂。清末推行新政,设立编书局,饬令各地采辑乡土志以充小学教材,遂修是志。内容简略,仅2000余字。列10目,叙该县历史、民族、地理、物产等。记事至光绪末年。1986年日本辑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刊行。

  • 昌吉县呼图壁乡土志

    昌吉县呼图壁乡土志

    《作者:佚名清不著撰人名氏。书名全称应该叫“昌吉县呼图壁县丞乡土志”。书当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后。行政上,呼图壁县丞(呼图壁分县)隶属于新疆省迪化府昌吉县管辖,全称:“新疆省迪化府昌吉县呼图壁县丞(或呼图壁分县)”。

  • 昌平山水记

    昌平山水记

    《作者:顾炎武明顾炎武撰。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居亭林镇,又称亭林先生。明诸生。以后参加抗清斗争。清顺治十六年 (1659) 至康熙十六年 (1677)的十九年中,他多次拜谒明陵,并把在沿途和周围旅行的见闻写成了是书。书共2卷。上卷主要描述了明代帝后所葬在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处的十三座陵寝: 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怀宗思陵的具体位置、建制装饰等许多情况,并介绍了各朝皇后合葬、附葬的陵寝。下卷则主要记述明陵所在昌平州的历史地理情况。明代昌平包括顺义、密云、怀柔三县,作者关心 “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记述了元丞相脱脱引白河水种稻、顺义土地许多被皇庄占去等许多史实。顾炎武为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所著是书虽然篇幅不长,却详略得当。是书记录了明陵陵域内,原有数十万株苍松翠柏的去存,至为具体,不失为有用的宝贵资料。是书不但是介绍明代帝、后最后归宿处的专著,同时也为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参考。《顾亭林先生遗书汇辑》、《顾亭林先生遗书十种》 等均收有此书。1962年,北京出版社将是书点校,与 《京东考古录》合订出版,1980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据1962年版重新排印出版。

  • 道光晋江县志

    道光晋江县志

    《作者:周学曾周学曾撰,七十七卷,晋江地方志

  • 光绪新竹县志

    光绪新竹县志

    《作者:郑鹏云台湾地方志。清郑鹏云、陈朝龙、曾逢辰修纂。六卷。鹏云字毓臣,福建永春人。光绪廪生,官淡水厅训导。朝龙有《新竹县采访册》已著录。光绪十八年始修县志,十九年(1893)成书。后因书稿散失,二十三年郑、曾二氏重新厘订,因《新竹县采访册》分立类目。有封疆、建置、赋役、学校、典礼、职官、选举、列传、古迹、兵燹、文征、风俗十二门。翌年又因建制变更而中断。留下四卷十二篇,以八景居首,列传、古迹、兵燹、文征实属残稿。1959年11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整理其稿本,移八景于山川后;立“封域志”,将沿革移至山川前;风俗、古迹、兵燹改为考一、考二、考三;将卷四各考与文征合并。凡错字、脱字,均予订补。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福建师大、台湾和日本藏有抄本。

  • 新竹县采访册

    新竹县采访册

    《作者:陈朝龙地理杂志。清陈朝龙等撰。十二卷。该县旧无专志,光绪年间,奉檄设局,聘人采访,由朝龙等编辑,约于光绪二十年(1884)成册,约十九万字。悉依台湾省通志局颁发程式。冠总目、总括。正文分沿革、城池、山川、庄社、街市、水利、碑碣、风俗等三十二目。一部分系陈氏实地勘查采访记录,另一部分摘抄府志、厅志和档册中有关新竹县资料,分门别类,加工整理成篇。其中山川分堡记述,山以百计,河港数十,各载起顶分脉,源流汇合,纪胜五十处。所收碑碣文字六十二通并附考异。全书共有人物简历四百余条。史料价值较高,有传抄本,1962年《台湾文献丛刊》本, 1968年《台湾丛书》本。另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 光绪彰武县乡土志

    光绪彰武县乡土志

    《作者:唐宗源地方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唐宗源修,无序文。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编纂,内容简略。约四千二百字。分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 山、 水、 道路、物产、商务十五目。是为彰武最早的志书,有参考价值。沈阳市图书馆藏呈送本。

  • 光绪恒春县志

    光绪恒春县志

    《作者:屠继善台湾地方志。清陈文纬修,屠继善纂。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文纬事迹不详。继善自号啸云居士,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光绪十八年开设台湾通志局,命各属县修志。本志以档册和采访笔录为主要资料来源。约于光绪二十一年(1885)脱稿,十三万余字。全书分疆域、建置、职官、营汛、招抚、田赋、户口、杂志等二十二类。卷首有城署图。该县周有基、游乐诗、汪乔年于光绪三年勘察全县并有详细调查记录,本志从中摘引资料,并保存了一些中日谈判的史料。有光绪二十一年稿本,《台湾文献丛刊》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 光绪拉池县丞志

    光绪拉池县丞志

    《作者:佚名打拉池县丞,设自光绪元年,全无旧志遗存。叠奉上宪议颁二十七条饬令,遵照访编,阅数月而始成。其于条目中之所未载及载而未全者,委属无从采访。是役也,乃贡生陈希魁、训导谢文俊、廪生杨希贤为编次,附生赵子绅、魏崇文、杨文舒为采访,附生陈德俊、陈祖虞、陈重德、董元辅为誊录,兹辍数言而弁帙首。

  • 顺治招远县志

    顺治招远县志

    《作者:张作砺十二卷。清张作砺修,张凤羽纂。张作砺字石斋,河北人,文林郎,顺治十七年(1660)任招远县知县。张凤羽,邑人。招远县原为掖县属罗峰镇,始于金天会二年析地置招远县,属定海军,后属莱州,明洪武初开登州为府,割莱州之招远、莱阳,属登州府。张作砺掌招远后,与张凤羽等谋创修邑志。顺治十七年(1660)成书,约十万字。

  • 招远县续志

    招远县续志

    《作者:陈国器四卷。清陈国器、边象曾修,李荫、路藻纂。陈国器,道光年间任招远县知县。边象曾,道光间曾任招远知县。李荫、路藻招远县志,自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张作砺创修后,又已二百余年未经续作。陈国器莅任后,就集邑中绅士,倡议设局修志,分负采访之责,广搜佚文,博谘近事,历数月而续志成。《招远县续志》道光二十六年 (1846)刻本。全书四卷,志目为:星野仍旧、灾祥续、沿革仍旧、疆域仍旧、山川、桥梁附续、城池仍旧、公署续、学宫仍旧、祀典续、乡都、坊市附续、古迹仍旧、寺观仍旧、风俗仍旧、物产续、赋役续、封建仍旧、职官续、科贡、封荫、武科附续、人物续、列女续、仙释续、艺文续。此志体例、记事,全袭旧志,只增近事而已。然简陋芜杂。

  • 广宁县志

    广宁县志

    《作者:范勋辽宁地方志。清张文治等修,范勋纂。八卷。文治, 山西介休人。康熙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任广宁(今辽宁北镇)知县。十六年,会同府派主纂范勋(参见《锦州府志》条)为编纂《盛京通志》而修此志。十八年完成初稿。明年成书。约一万五千字。卷首图十一幅。凡八卷: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典礼志、武备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 康平县乡土志

    康平县乡土志

    《作者:佚名地方志书。约为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由李绍纲、徐芳修纂。此志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一册不分卷。绍纲,时任县劝所总董;徐芳,县巡警总局董事。按清末固定目录程式填报成书。约四千五百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分历史、政绩、兵事、耆旧、户口、地理、山、水、物产等十五目。记事简略。是为康平县设治百余年第一部志书。沈阳市图书馆藏抄本。

  • 康熙开原县志

    康熙开原县志

    《作者:刘超凡地方志书。清康熙十七年(1678)刘超凡修纂,有刘自序。二卷。超凡以开原知县与县耆老傍搜广采史料传闻, 仅就地理、山川、古迹、人物入志。上卷:县志图叙、疆域图叙、建置沿革志、星野志(附祥异)、疆域志(附形势景物)、山川志、城池志、(附屯堡)、关梁志(附边门船舰)、驿站志(附铺递)、公署志。卷下:职官志、学校志、选举志、户口志 (附里社)等

  • 道光彰化县志

    道光彰化县志

    《作者:周玺清李廷璧主修,周玺总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十二卷,首一卷。本志体例仿余文仪《台湾府志》及康熙《诸罗县志》志目折衷而成,志分封域、规制、官秩、学校、祀典、田赋、兵防、人物、风俗、物产、杂识、艺文。卷首有例言、圣谕等。本志多取《续修台湾府志》及《诸罗县志》等

  • 山东海疆图记

    山东海疆图记

    《作者:佚名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山东海疆图记》有两个版本。《山东海疆图记·五卷首一卷》清胡德琳、王尚珏辑,清抄本。藏于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海疆图记·九卷》清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全书分为天时、地利、人事三部,共含“山岛志”、“道里志”、“潮汐志”、“漕运志”等18志,保存了明清时期有关山东海疆的重要史料。

  • 岫岩志略

    岫岩志略

    《作者:李翰颖地方志。清咸丰七年(1857)台隆阿等修,李翰颖等撰,有二者序。隆阿字湘眉,满洲镶黄旗人。官通判。翰颖字芝岩, 辽宁辽阳人。贡生。著有《蕊峰集》。奉檄纂修,咸丰七年(1857)成书。约五万字。凡十卷:沿革、营建、舆地、山川、食货、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当时,岫岩通判兼辖凤凰城,不隶州县,由旗官台隆阿所辖。此为东北唯一由旗官所修志书,也为丹东地区所修纂志书中最早者。

  • 帝京岁时纪胜

    帝京岁时纪胜

    《作者:潘荣陛风俗志。清潘荣陛撰。不分卷。荣陛,大兴(今北京)人。雍正间供职皇宫。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和《昏仪便俗》等。是书为作者感“皇都品汇万方”而“岁时节令,风土景物”无所记述,乃以其耳目闻见著为是编。约成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二万九千余字。专记北京岁时风物。由正月至十二月,分记元旦、进春、星灯、喇嘛打鬼、天诞、上元、三元、烟火、中和节、花朝、清明、端阳、天坛、仲秋、赏菊、占雪、送寒衣、丢百虫等九十四条。对了解北京旧时四时八节、风俗颇有参考价值。特别有关厂甸、隆福寺、花市、什刹海、钓鱼台等市场和名胜古迹的记载,以及有关烟火、溜冰、放河灯等内容,为研究北京历史提供了颇为重要的资料。所记衣着饮食,雍容华丽,海味珍餐较多,对下层社会淳朴风习记载较少。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北京史迹丛书》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校改本。

  • 富克锦舆地略

    富克锦舆地略

    《作者:祁寯藻边疆地理著作。清祁巂藻纂。一卷。巂藻字春圃,号实甫,山西寿阳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礼部尚书致仕, 著《䜱䜪亭集》。其父为清代著名地理历史学家祁韵士,故巂藻于舆地之学亦有著述,此志即其一。记富克锦屯镇与卡伦等,凡相去里数、驻兵、未垦荒土地皆有叙述。共计屯镇十余处,较《吉林通志》记载翔实。为第一部专记黑龙江富锦及其周围地区屯镇、卡伦志书。反映道光、咸丰之际该地屯镇与卡伦驻兵情况。于清末黑龙江、吉林地方史的研究,可起拾遗补阙作用。无刻本,手稿存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室,有1985年黑龙江出版社点校排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诗艺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又名《昊天玉皇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为五言韵文,篇幅不长。大旨言金华天尊奉元皇玉帝之命,救人劫难。凡诵持此经者,则有七元天星君、破军天星君、天罡大星君、霹雳大仙君等神灵护卫,消除灾难,并可修成真道,超越三界。

周易参同契解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流亡

流亡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兜调经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