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圣朝鼎盛万年清

    圣朝鼎盛万年清

    《作者:佚名又名《万年清奇才新传》、《乾隆巡幸江南记》、《乾隆游江南》。章回小说。作者不详。八卷七十六回。叙清乾隆帝私访江南,收周日清为义子,结伴游历南京、镇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乾隆帝因有五宝衫护体,又得神人暗助,故每每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肃贪官、斩恶吏、除恶霸、去盗寇,所向无敌;同时察访民情、招贤纳勇。最后以高进忠等豪杰协助官府大破少林寺,乾隆回京,“四海胥安歌帝德”结尾。本书托史衍事,纯属虚构。作者笔下的乾隆既是无奸不察的“圣明”天子,又是除暴安良的侠客义士,这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忠君观念,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天真幻想。加之书中记述江南风土人情,又有浓厚的平话色彩,因而影响广泛,并成为戏剧和曲艺的重要题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该书归入晚清侠义小说之列,以为“历康熙至乾隆百三十余年,威力广被,人民慑服,即士人亦无贰心”,“心悦诚服,乐为臣仆”,故产生此类作品。前四卷四十四回有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英商五彩公司石印本、光绪二十二年上海书局石印本,八卷七十六回足本有民国间上海共和书局本、民国间广益书局石印本。近有198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 七侠五义

    七侠五义

    《作者:石玉昆近代白话章回小说。石玉昆《三侠五义》的重订本。《三侠五义》于光绪五年(1879)刊行,至光绪十五年(1889),俞樾(曲园)始见此书,遂予重订、改名,于同年由广百宋斋刊行,作者署“石玉昆述,俞曲园重订”。卷首有光绪十五年七月既望曲园居士俞樾《重订〈七侠五义传〉序》和人物绣像30幅。俞樾“重订”的《七侠五义》,与原本《三侠五义》仅有3点不同:其一,俞樾认为《三侠五义》的“第一回叙述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故“援据史传,订正俗说”,加以“别撰”。其二,俞樾又认为,“书中所载,南侠(欧阳春)、北侠(展昭)、丁氏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因改题《七侠五义》,以副其实”。其三,俞樾还认为《三侠五义》后半部主人公颜查散的“查散”二字“殊不可解”,“疑‘查散’二字乃‘昚敏’之讹。昚”为古文“慎”字,以“昚敏”为名,取慎言敏行之文”,故又改“颜查散”为“颜 敏”(以上引文均见俞樾《重订<七侠五义传>序》)。除以上3点以外,《七侠五义》与《三侠五义》完全相同。《七侠五义》产生后,与《三侠五义》并行于世,其影响与《三侠五义》不相上下,尤其在南方流行更广。

  • 明朝开国演义

    明朝开国演义

    《作者:佚名却说从古到今,万千余年,变更不一。三皇五帝而后,汉除秦暴,赤手开基, 天下平定。方得十代,有王莽自称皇帝,敢行篡逆,幸有光武中兴。迨及灵、献之朝,又有三分鼎足之事。五代之间,朝君暮仇。甫至唐高祖,混 一天下,历世二百八十余年,却有朱、李、石、刘、郭,国号梁、唐、晋、汉、周。 皇天厌乱,于洛陽夹马营中,生出宋太祖来,姓赵名匡胤。那时赤光满室,异香袭 人,人叫他做“香孩儿”。大来削平僭国,建都大梁。传至徽、钦二宗,俱被金人 所虏。

  •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作者:吕抚原名《纲鉴通俗演义》。章回小说。清吕抚著。四十四回。一至四回叙盘古开天辟地及三皇五帝事,五至十二回叙夏、商、周三代事,十三至十七回叙荆轲刺秦王至王莽篡汉、光武中兴诸事,十八至二十四回叙黄巾起义、三国归晋及南北朝等事,二十五至三十回叙北周并北齐、杨坚建隋、李渊父子建唐及赵匡胤陈桥兵变等事,三十一至三十五回叙宋太祖一统中原至元亡等事,三十六至四十回叙朱元璋建立明朝至清兵南下等事,四十一回罗列各朝帝王年号,四十二回论述神鬼皆幻,儒家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要。其后所述为历朝各地异物矿产、天时灾异及风俗。参照《资治通鉴》、《通鉴纲目》、《二十四史》写成,内容庞杂,情节单调,且多迂腐说教。有雍正五年(1727)原刊本、雍正十年吕抚自序本以及正气堂活字本、上海广百宋斋石印本、章福记书局石印本等。近有1986年岳麓书社排印本,书名无“通俗”二字。

  • 前后七国志

    前后七国志

    《作者:佚名长篇小说合集。包括前志《孙庞演义》和后志《乐田演义》。原为两部独立的讲史小说,书坊将其合刻在一起,称为《前后七国志》。前志20回,明代无名氏作。叙述战国时代孙膑、庞涓斗智的故事,采录民间传说而成,多有神怪成分,荒诞不经;文笔比较生动。后志18回,清代徐震(字秋涛、浙江嘉兴人)作。内容以演述战国时乐毅破齐、田单复国为主,多据史实写作,叙述呆板。有清代啸花轩刊本。《孙庞演义》另有明崇祯刊本《新镌全像孙庞斗志演义》等单行本。

  •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

    《作者:何梦梅章回小说。清何梦梅著。七卷四十五回。梦梅字雪庄,道光时 广东顺德人。书叙明正德皇帝即位,太监刘瑾 弄权,残害忠良,败坏朝纲。正德慕江南风光, 由征西大将军周勇保驾,微服出游,行至南楼 镇于龙凤酒店遇当垆女李凤,留恋不归。刘瑾 趁皇帝在外,命心腹兴兵劫驾,又暗结藩王朱 宸濠起兵接应。王守仁起兵护驾,败叛军,擒刘 瑾、宸濠,班师回朝。本书集当时平话为书,名 为讲史,实非。其中有些内容被后代演为戏剧。 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宝文堂刊本。

  • 仇史

    仇史

    《作者:佚名历史小说,二回,未完。作者原署“痛哭生第二著”,姓名、身世无考。载日本东京留学生会馆编《醒狮》第一、二期,黄帝纪元四千三百九十七年(1905)九月出版。其有《凡例》称“是书专欲使我四万万同胞,洞悉前明亡国之惨状,充溢其排外思想,复我三百余年之大仇,故名曰《仇史》。”《仇史》叙写明万历年间,政治懈怠,党派纷争,藩地属国,时来进犯。有沈阳范文程,积不第之怨艾,怀机诈与诡谋,投奔满洲,寻求出路。满洲贝勒努尔哈赤驰骋此地,志在复仇,便能以厚赏重用。范文程则献计进策,请效中原治理方略,明定称号,确立国体,改良思想,整顿兵马。经一番操演训练,果然军纪严明,面貌大变。随即议定兴师伐明。范文程拜为行军参谋,引先锋、步兵直向抚顺城杀来。抚顺守将李永芳向以苟且偷安,闻有归顺敕谕,早已开门投降。满人屠城掠物,血洗街巷。广宁总兵张承荫前来救援,杀退败将李永芳,终因势不力敌,拔刀自戕。努尔哈赤下令收兵班师,范文程请求纵火焚城。抚顺城头,顿时焰起,一片惨淡景象。

  • 哈弥野史

    哈弥野史

    《作者:佚名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五卷五回。题“东岳道人编演”。东岳道人生平不详。成书于清中后期。现仅存清抄本,藏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风陵文库。在渤海之东九千七百余里有个人皮国,国王哈弥大王,令文武众臣选取一个品貌端正、人物标致的西宫妃子,北法司木见景主动进言,愿意担当此任。木见景共有五个女儿,三女儿年方十八,长得袅娜娉婷,喜穿青色衣服,故称青衣女。但她生性放荡,与家奴志儿私通,被父母撞见,木见景为避免家丑外扬,决定将三女儿献给国王作妃子。

  • 樵史通俗演义

    樵史通俗演义

    《作者:陆应旸清代白话长篇讲史小说,八卷四十回。原题“江左樵子编辑”, “钱江拗生批点”,今人考得作者为江左松江府青浦县人陆应旸,字伯生,明末清初人。本书约在顺治八年(1651)稍后写定,刊刻,今存顺治年间刊本,在乾隆年间曾被禁毁,故传本极少。书叙明末天启、崇祯及弘光朝二十五年间的时事。天启皇帝十六岁即位,大婚未成,竟先私通乳母客氏。客氏三十余岁,美丽娇妍,天启封她为奉圣夫人,凭她任意出入禁宫。朝臣晓知此事者,无一人不惊骇。司礼监太监魏忠贤勾结客氏,借结拜兄妹之名,狼狈为奸,侮弄幼主于股掌之上,把持朝政,窃得国柄,纳贿鬻爵,横行天下。

  • 海角遗编

    海角遗编

    《作者:七峰樵道人清抄本《海角遗编》序书影清抄本《海角遗编》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时事小说。又名《海角遗篇》、《海角遗篇全传》、《七峰遗编》。两卷六十回。不题撰人。作者七峰樵道人,明末清初人,真实姓名无考。成书于清顺治五年(1648)。书叙顺治2年(1645)清兵攻占常熟事。

  • 罂粟花

    罂粟花

    《作者:佚名《罂粟花》(又名《鹦粟花》、《通商原委演义》) 版本:光绪三十三(1907)年自印本。二十五回。 叙述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失败签下南京条约的始末。

  • 大清三杰

    大清三杰

    《作者:徐哲身晚清时节,当西方大国强势崛起时,华夏大地上却皇朝暗淡、官场腐化,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农民起义,特别是太平军势如破竹,大清帝国危在旦夕。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本是传统意义上的士人,却欲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创办湘军,操练水师,握筹布画,与太平军展开一场殊死较量。

  • 西太后艳史演义

    西太后艳史演义

    《作者:李伯通章回体小说,全书共32回,以清朝道光十六年到宣统元年为时间跨度,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叶赫那拉 慈禧的一生。其中既有慈禧荒淫无度的艳史生活,书中有大量男女床笫云雨之欢、交合之悦的情节和场面(比如慈禧[兰儿]与咸丰、荣禄、洋人等的性爱),基本上是一部黄色淫秽小说;又有社会历史演变的广阔画卷,丰富大气的清末宫廷生活展示,是借“一部风流新艳史”,来“在野史中说法历史”的典型作品。作者通过形象塑造和情节推进,从内因及外因中总结出历史的教训,这是难能可贵的,也因而使这部小说有了它的生命力。不过,该书在写到太平天国时,对农民起义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这是应该指出的。作者在小说中提出“再不革命,是无天理;再不革命,是无国法;再不革命,是无人情;再不革命,这严复提的世界,要变做阿鼻地狱”。这一“革命”思想,使它被列为民国时期禁止出版之书,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禁书之一。

  • 定鼎奇闻

    定鼎奇闻

    《作者:佚名又名《新世宏勋》、《盛世弘勋》、《新史奇观》、《顺治过江》。二十二回。题“篷蒿子编”,或题“山樵道人编”。据柳存仁介绍,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藏福文堂本,题《大明传定鼎奇文(闻)》。又,北京大学图书馆、大连图书馆藏清庆云楼刻本,题《新世宏勋》,首有清顺治辛卯(1651)蓬蒿子序。天津图书馆藏嘉庆癸亥(1803)索古居刻本,题《新史奇观演义全传》南京图书馆藏道光丙申(1836)文渊堂刊本,署“山樵道人编”。作者真实姓氏无考。书成于清初,长篇小说,主要叙述明末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事,终于清朝立国。该书以《剿闯通俗小说》为底本,增益首尾,重新加工而成。因其时已是清朝,故该书不再称满人为 “虏”,而在结尾处称大清皇帝入主中原,山河一统。所以该书题《新世弘勋》,亦即指清朝重新整理山河的“弘勋”,又有《铁冠图全传》、《新史奇观》、《顺治过江》、《定鼎奇闻》等多种题名。

  • 汉宫二十八朝演义

    汉宫二十八朝演义

    《作者:徐哲身长篇小说。徐哲身著。1928年2月上海五权书社初版。《汉代宫廷艳史》即《汉宫二十八朝演义》,它以宫廷为中心,以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朝臣阉竖之间的纠葛争斗为主线,旁涉广取,把当朝重要史事都引入其中。它细节描摹方面不无夸饰,但大事上基本忠于史实。尤其是在趣味性和可读性上,超过了其他史传类著作。

  • 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

    《作者:褚人获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二十卷一百回。清褚人获撰,系据罗贯中《隋唐志传》、袁于令《隋史遗文》、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及正史野乘、唐宋传奇故事改编而成, “叙述多有来历”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最早刊本为四雪草堂本,全称《四雪草堂重订通俗隋唐演义》,首有康熙己亥(五十八年,1719)自序,此后文盛堂、文锦堂、崇德书院、东溪堂、自厚堂、文奎堂、奎璧堂、联墨堂、维扬堂等本,均系据四雪草堂本翻刻。《隋唐演义》的整体结构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的“两世姻缘”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从四川还都去世而终,记说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作者是(清)褚人获。全书共一百回,六十六万五千字。是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小说。以隋末农民起义为故事背景,讲述隋朝覆灭与大唐建立的一段历史演义。《隋唐演义》既是中国古代一部白话小说,也是一部演绎历史风云、歌颂的经典传奇英雄之作。

  •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

    《作者:冯梦龙清代历史演义小说。二十三卷,一百零八回。原名为《新列国志》。冯梦龙著。清乾隆年间,秣陵蔡元放将《新列国志》增删补订,附以序、读法、夹注及评点,题为《东周列国志》刊行。小说本着“恪守正史”的原则进行艺术的加工润色,使其成为历史通俗化的范本,是除了《三国演义》之外,一部较有影响的历史演义小说。从西周末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写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为止,包括春秋战国500多年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作者在描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兴亡盛衰过程中,对那些腐朽残暴、骄奢淫侈的统治者,如周幽王、齐襄公、陈灵公、宋康王等进行了揭露和否定;对改变政治、促进社会发展的开明君主和官吏,如齐桓公和管仲、魏文侯和西门豹、秦孝公和商鞅等,予以肯定和赞扬。这是和目前广泛接受的历史评价是一致的。

  • 铁冠图

    铁冠图

    《作者:佚名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称《新镌绣像铁冠图忠烈全传》,全称《铁冠图忠烈全传》,一名《忠烈奇书》、《铁冠图全传》,又名《崇祯惨史》。八卷五十回。题“松滋山人编”, “龙岩子较阅”,首有无名氏序,未署年月。另有四卷本,题“南亩老农辑”,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郑振铎说: “此书的作者,不知何人。创作的时代大约总在清初,也许较《新史奇观》为略后些。” (《中国小说提要》,载《中国文学研究》上)可进一步推断在康熙六年(1667)后,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清前,依据见后。主要叙述李自成起事始末。

  • 飞龙全传

    飞龙全传

    《作者:吴璿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六十回。题“东隅逸士编”,首有自序,署“时乾隆三十三年(1768)岁在戊子仲秋之望 东隅吴璿题”,作者吴璿,清乾隆时人。主要内容却是赵匡胤当皇帝之前的青年时期的发迹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市井豪侠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在他身上,作者凝聚了市民阶层所认同的理想人物的多种品格:他大胆粗豪,敢作敢当,扶弱诛强,行侠仗义,忠信重义,一诺千金。这一形象具有强烈的民间文艺的气息,与水浒英雄的形象是一脉相承的。

  • 疗妒缘

    疗妒缘

    《作者:佚名清代白话中篇讽喻小说。又名《鸳鸯会》。八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延南堂刊本,路工藏;清坊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清日省轩藏板本,藏国家图书馆;清道光畹兰居刊本,原阿英藏。本书叙述浙江绍兴府官宦子弟朱纶与秦淑贞成婚,秦氏生性悍妒,将朱纶禁闭房中,严禁其与异性接触; 府中婢女亦均相貌丑陋,令人目不忍睹。朱纶对秦氏所为不敢非议,百依百顺。朱纶乡试及第后,秦氏禁止其赴京会试,以免有越轨之举。朝廷严旨令各省举子进京复试,秦氏无奈,将两只玉鸳鸯分开,夫妻各存一只,以为他日重逢之证。

猜你喜欢的书

松阳钞存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辩诬笔录

辩诬笔录

在绍兴八年(1138)罢相之后,赵鼎多次受到奸佞小人的迫害,致使他屡遭迁谪。在其被贬期间,即绍兴十年(1140),朝中大臣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名,髙宗听信后便贬赵鼎潮州安罝。而赵鼎深感冤杆,在《辩诬笔录》中详细论列車情的经过,一件件驳斥,以彰自身清白。“据《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云:‘足编前有自序,称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期间岂无传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他细故,无足深较云云。’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孔子编年

孔子编年

南宋胡仔撰。五卷。为胡仔奉其父胡舜陟之命编撰。以《论语》为主,采《礼记》、《左传》、《公羊》、《穀梁》、《史记》及《孔子家语》等所载有关孔子言行事迹,按年编排,实即年谱,不称年谱而曰“编年”,意在尊圣。是编于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定在鲁襄公22年(前551年)。前有胡舜陟序,概述孔子重要经历说:“为中都宰一年,为司空二年,为司寇三年。”“去鲁凡十三年,适卫者五,适陈、适蔡者再,适唐、适宋、适郑、适叶、适楚者一,而复自卫返鲁。”原书采摭经传诸书均未注明出处。胡氏后裔,清胡培翚为之注,悉考所引诸书出处及后世考论孔子可以印证本书者注于下,提高了本书的价值。由于孔子的一些言行其时间地点并无明确记载,限于本书体例,胡氏不得不一一系年,自不免有断章臆附处。《四库提要》指出其对郑人游于乡校,仲尼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胡氏系此于孔子年十岁时,斥其“殊为疏舛”。胡培翚注引《左传》“杜注云: 仲尼于是十岁,长而后闻之。据此则所言不在斯时也。当以郑人游乡校事在此岁,故系于此”。可补本书之未备。本书为孔子编年的最早著作,其考寻根据经传,虽不免有疏失,但大体上尚审慎。有《四库全书》本及胡培翚注,清刻本。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