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宋史·陆九渊传
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字子静,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进士。历仕敕令所删定官、知荆门军等。在政治上反对求和,主张收复。在任颇有政绩。在学术思想上,与朱熹齐名,而学术见解则多有不合。主张“心即理”,反对到心之外去寻求大道。为“心学”一派的创始人。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曾应吕祖谦之邀到信州鹅湖寺与朱熹会讲,遂酝酿成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其学说为明代王守仁所继承发扬。著作有《
-
国学知识汇总:中国人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两仪、三才、四象、五脏、六腑、七情、八卦、九流、三皇、五帝、五岳、五湖、四海、四书、五经、六艺、八股、九属、十恶、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唐宋古文八大家……这些名词的含义,你能说出几个?【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两仪】阴、阳【三才】天、地、人【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
-
如何学好国学经典? “聊斋”是上乘入门读本
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学中华古代经典 不妨选择有趣味有故事的文章 提高兴趣有一些读者来信咨询我关于如何学好国学经典的问题,面对大家的信任,本人真是诚惶诚恐,不是我说谦虚的话,而是本人“真心”地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在国学研究方面连门都没入,实难承担给人指点迷津的责任。然而,诗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面对读者的信任,我总得有回报吧。国学是一个殿堂,但构成这个殿堂的砖瓦是文言文,那么,我在这里就本人这些年来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大家作一个交流。读者朋友请我推荐一本入门
-
《论语》含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要放在平等地位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相生相克、用养结合、因地制宜的生态理念。我们专门从诸子百家的典籍中、从历史名人的传记中和历朝历代的政规法令中精心进行了编辑梳理,特地推出《生态史话》栏目。力图以史为鉴,汲取经验教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生态保护的思想。“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孔子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指四季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强调了顺应
-
试析《青楼梦》中所蕴含的封建文人的士子情结
一、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凸显封建士子的人生理想俞达的《青楼梦》,在狭邪小说史上以“溢美”姿态描写名士名妓的生活而闻名。此书同时以效仿名著《红楼梦》而出名,虽比不上《红楼梦》的深刻大气,但单就文本来说,书中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如金挹香、邹拜林、钮爱卿等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从现实的角度,表达了作者渴求功名利禄的人生理想。而金挹香“得美人、求功名”的近乎完美的人生,也凸显了封建文人的士子情结,凝结了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名士梦。金挹香这一形象最早可以溯源到唐传奇。《枕
-
道可道,非常道: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这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
-
《三字经》的历史架构:不足500字 朝代未遗漏
中国的孩子,自小就接受历史的教育、培养大历史观、中华观,乃至全球观。这方面的教育方式,一是讲历史故事,一是背诵。背诵方面,倒是古代童蒙读物有优势,因为古代读物讲究语言形式的对仗,讲究韵律,且简练,《三字经》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我们来看看《三字经》里的历史部分。《三字经》的历史架构:篇幅不够五百字每个朝代都没有漏掉我们小时候,关于中国历史有一句简略的口诀:“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简练是做到了,却是漏洞百出,误人子弟。十个字,把隋朝、魏晋南北朝全扔掉了。为培养孩子的历史观,古代有不
-
国学入门:古代字典常识知多少
《说文解字》 公元100年(东汉) 许 慎 9,353 加上重文1163字,共计收字头10516,字头为小篆,按540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字林》 (晋) 吕 忱 12,824 按《说文解字》540部首排列,已佚。《玉篇》 公元543年(南朝梁) 顾野王 22,726字 按542部首排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楷书字典。《龙龛手鉴》 公元997年(辽) 行 均 26,430字 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共242部,其中平声97部,上声60部,去声26部,入声59部。收录俗字较多。《广韵》 公元101
-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集体本位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文化的存在。“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滋养,就像春风化雨一 样,所到之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正是因为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 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于我们国家独有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心存敬畏。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集体本位中国文化具备鲜明的内在超越的品格。中国人通过参与集体事业实现其对永恒和无限的至上追求:个体的人生是有限
-
阅读国学的重要经典《古文观止》 从唐宋入手
国学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文化思想的精髓,但是哪些文化思想是精髓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从孔子六经、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到宋明理学,国学浩瀚难以尽书,四库全书以经史子集分类试图囊括中国的典籍,但是庞大繁杂的内容却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消化吸收的。在历代图书中,杨中介教授认为有一本书可以比较系统地把中国思想文化整理得简洁而有代表性,那就是《古文观止》。 郑州晚报记者 吴幸歌■特别提示阅读《古文观止》从唐宋以后文章入手市面上的《古文观止》有许多译注本,大部分是用中华书局版本修改而成的,选择版本时,只要是正规的大出版社有现代语
-
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
儒家是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自古以来,儒家经典留下很多,一起看看儒家经典有哪些,拜读儒家的经典著作。儒家经典有哪些 儒家的经典著作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
-
儒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儒学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文化存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儒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却是一个因时而异、常讲常新、纷无定论的活话题。由于每一时代的人,所处的语境不一样,评价的尺度自然也就不一样。我们今天探讨儒学的价值,不必拘于前人的见解,但不能不对前人的见解有所了解。弄清楚儒学在前天和昨天的境遇,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儒学的价值,无疑是有帮助的。对于古代儒学,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把握所谓“前天”,是指中国古代社会。那时儒学很风光,被加以神圣化。借用鲁迅的话说,帝王们用种种白粉,把孔子打扮起
-
《周易》的圣人观与儒家的内圣外王
圣人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国内学术界对此的关注却非常不够。[2]以2000年世界易经大会[3]和今年香港 《人文》月刊发行第一百期为契机,本文着重对儒家的圣人问题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对《周易》的考察而揭示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历史真实性和现实可行性。本文的 探讨分四部分进行:首先,本文将《周易》有关圣人的记述进行了汇总,以综合把握《周易》对圣人的看法;然后,本文对《周易》的圣人之道进行了深入分解;接 着,本文对《易传》的圣人史观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最后,以《易传》的圣人史观为基础,本文对儒家的内
-
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野到俗的嬗变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除少数作品为当时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所写的以外,大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其 中有不少是游子和思妇之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估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大概不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 年,至晚亦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同是游子和思妇之诗,但思念的主体、表达方式及诗歌的风格也各有所不同。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中较多,思妇闺怨之诗就更多了,这时期作品的思念对象主要是家
-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 儒学的核心是经学
最近几年,国学热不 断升温。我常有机会去讲话,关于国学我总要谈到一点,国学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非常的广博,非常的复杂,可是在国学里面它有一个主流,这个主流是儒学;儒 学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是经学。我到处都这么说,不是因为今天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学:知识与信仰”的会议,才说这个话。我讲这个话,不是一个价值 判断,而是一个事实判断。我讲的是历史事实,就是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儒学是主流,它所占的比重和影响都特别大,而经学又是儒学的核心。不研究经 学,不了解经学,应该说就没有把
-
国学12道:老子、孔子、鬼谷子…道道经典!
孔子: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老子: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
-
《礼记》与礼学蕴涵的忧患意识
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地域环境、特定社会背景与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风格特征的。忧患意识即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特 质之一,这种无处不在、意味深长的“忧患感”根植于中国文化之整体并弥漫于一切细节。忧患意识始终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发展 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鲜明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轴心时代”,西汉至汉武帝时期是自先秦以来的“诸子”时代之发展后期。这一时期出现
-
孟子:想”不动心”先”养勇” “浩然之气”由心着手
儒家谈人生,首重修养。在这方面,孟子的体验可谓深刻。他描述自己如何做到“不动心”,并且培养了“浩然之气”,还指点了人心修养的具体步骤。这些体悟与见解,对今人而言,仍不失启思。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到了战国时代中期,出现了孟子。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因此孟子学说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司 马迁在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指出两点:一、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二、他在学习孔子学说方面,达到ldq
-
从孝道到德治:读《论语·为政》札记
按儒家经典《大学》所揭示的“家国一体”论的基本逻辑,“修身为本”的终极宗旨,乃是“治国,平天下”。因此,《论语》在“学而以修身”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进入了提出并履践“为政之道”的环节,缘是之故,《为政》篇遂紧接《学而》篇,而成为《论语》的第二篇。《为 政》篇共有二十四章。其主旨就是“为政”。这中间,直接阐说“为政”的有八章,间接涉及ldqu
-
国学经典中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管子 形势解》“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史记 李斯列传》“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盐铁论·非鞅》▼民主“民
-
《论语》 : 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基本思想都在《论语》中,所以《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论语》的治国思想春秋末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礼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浓缩而成的40句话!
1、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4、温故而知新,
-
不可不知:百句国学经典名言
国学:中 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 自 "西学东渐"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指以先秦的经典与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同时期的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 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等各类文化学术及同时期的以二十四史为主的史学。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 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
-
《西升经》的命运观解析
道教中有传说云:“老子西升,开道(导)竺干(古印度)”1,函谷关关令尹喜“望气,知有博大真人西游,乃齐庄遮道,邀迎至舍,请问乙密。”2老子虽已着《道德经》,“犹虑未足以尽妙”,于是“又为关尹言道之要,列为三十九章,目曰《西升经》。”3此将《西升经》归于老子名下,显系道教神话,不足凭信。由其托名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撰成此书来看,可能出于尊尹喜为祖师且力主老子“化胡”的楼观派道士之手。其成书年
-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从汉末大乱到隋的统一,历经东汉末年建安时期、魏、蜀、吴三国、西晋短期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与北朝魏、齐、周,约400年。这个时期,我国社会长期分裂,战乱频仍,动荡不安,文学也发生了许多工作变化。 编辑:每天学国学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上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r、徐 、应场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rdqu
猜你喜欢的书
王常宗集
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明王彝(?—1375)撰。王彝,字常宗,其祖为蜀人,本姓陈氏。父为江苏昆山教授,遂迁嘉定(今属上海)。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书成赐金币遣还。寻选入翰林,以母老乞归养,自号妫蜼子。后以魏观《上梁文》 事,与高启一齐被诛。是集本名 《三近斋稿》。系弘治中都穆所编,凡四卷,其中文三卷、诗一卷。刘廷璋、浦杲又辑补遗一卷。而世所传钞本,又有续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辑。有清张蓉镜跋。但考其体例与全集相符,不似伪作。王彝之学出于天台孟梦恂,孟梦恂之学出于婺州(今浙江金华)的金履祥,本真德秀文章正宗之派,持论谨严,甚至有些过于偏激。因此其文学观较为保守,将元末较有生气、已成雄奇怪丽风格的杨维桢诗文,指斥为文妖。王彝诗文较为平淡,间或有精警之作。后人评价亦有不同。有人认为“其古文明畅英发”,王士祯《香祖笔记》则称:“今观其诗,歌行拟李贺、温庭筠,坠入恶道,余体亦不能佳,安能与高、杨相颉颃乎!”此评价贬抑较甚,不可为据。平心而论,其文大致淳谨,诗亦时有清畅之作,并非无可取之处。是集有明弘治刻本、清抄本存世,亦被收入《四库全书》。
欧阳修撰集
诗文别集。宋欧阳澈著。澈集以宋吴沆所辑《飘然集》为最古,辑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并为之序。后陈思即据此本辑入《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九。嘉定十七年(1224),会稽胡衍又取其《上皇帝万言书》三篇合而刻之,厘为六卷。《宋史》本传所云之《飘然集》六卷,即此本。元季遭兵毁。明永乐十四年(1416)澈十世孙永康县丞齐重新编辑刊刻,更名为《欧阳修撰集》。金华唐光祖跋,称其书编为三卷,诗文、事迹为四卷,当时陈东同上之书,亦并取附为一卷,合为八卷。然永乐十五年崇仁知县王克义序,乃称“齐录公前后奏议,次继《飘然集》,分为六卷”。然仅分列不同,与八卷本实即一本。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澈二十世孙钺再刻,吴道南为序,而缺第八卷陈东之文。通行有《四库全书》本。七卷。卷一至三为《上皇帝万言书》、卷四至卷六为《飘然集》,收诗词及骈、散文各一篇,卷七为欧阳钺所辑《欧阳修撰事迹》。前有《欧阳修撰集》原序四篇。《乾坤正气集》所收之《欧阳修撰集》仅录其三书,无诗词。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
本书据大华书局1934年版影印。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谈了老子,《道德经》及其版本。读法。作者首先根据《庄子》和《史记》等书的记载,慨述了老子的身世及孔子问礼和道于老子的情形。接着,作者概述了各家关于《道德经》的论述,介绍了《道德经》各种板本。最后.作者强调读《道德经》的方法:第一要通其指意。老子之观道,始于“知常”,终于。斟玄”,两义一贯,就可以通道纪。第二要审其篇章。诸家对《道德经》分章未可信,原分章次盖不可知,读者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第三要旁籀渚子,即要阅读庄子、列子等诸子言老子的书,这样才能明白老子的指意。第四要会核众注,因为“一家之见,发义未宏。
易纬是类谋
旧题东汉郑玄注。一卷。《四库全书》本。又称《是类谋》,一作《筮类谋》。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马氏《经籍考》:一卷,郑康成注。其书通以韵语缀辑成文,古质错综,别为一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引其文颇多,与此本参校并合。盖视诸纬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禨祥推验,并及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者义相发明。而《隋书·律历志》载周太史上士马显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鸡’之语。则此书固隋以前言术数者所必及也。”
大学点睛补
蕅益子年十二。谈理学而不知理。年二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参禅而不知禅。年二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心无寄。然后知儒也。玄也。佛也。禅也。律也。教也。无非杨叶与空拳也。随婴孩所欲而诱之。诱得其宜。则哑哑而笑。不得其宜。则呱呱而泣。泣笑自在婴孩。于父母奚加损焉。顾儿笑。则父母喜。儿泣。则父母忧。天性相关。有欲罢而不能者。伐柯伐柯。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简称《毗尼切要香乳记》、《香乳记》。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书玉笺记。二卷。系清读体集《毗尼日用切要》的注释书。全书立五门:教兴、藏摄、宗趣、释题、解文。将《切要》中采集《华严经净行品》的五十四偈及密部中的三十七咒以类分作四十四门,依次注释。书后附戒相的注释。本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板印行。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