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听月楼》作品介绍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又名《听月楼全传》、《第一情书听月楼》、《第一情书》、《第十九种奇情传》。二十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现存主要版本为清嘉庆二十年(1815)忠恕堂刊本,藏浙江大学中文系资料室;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积秀堂刊本;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同文堂刊本,藏郑州大学图书馆。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忠恕堂刊本,1993年华夏出版社《明清言情小说大观》、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国古
-
《英云梦传》作品介绍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又名《英云梦三生姻缘》、《三生姻缘》、《英云三生梦传》。八卷十六回。题“震泽九容楼主人松云氏撰,扫花头陀剩斋氏评,嵩山樵子梅村氏较”。作者真实姓名无考。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聚锦堂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嘉庆十年(1805)书业堂刊本,藏南京图书馆;清经元堂刊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光绪十四年(1888)扫叶山房仁记重刻本,藏天津图书馆。198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古代中篇小说》排印书业堂刊本,198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ldqu
-
《数书九章》作品介绍
原名为《数术大略》。共九卷。元代人称之为《数学九章》,又有人改九卷为十八卷,并于明代初期收入《永乐大典》。明代,王应遴从《永乐大典》抄录时,便定名为《数书九章》。清代,编《四库全书》时,沿用元代之书名《数学九章》,卷数仍用九卷。但是,赵琦美、宋景昌都用《数书九章》。而现今比较流行的名称,则是《数书九章》。《数书九章》是一部数学名著,此书也采取问题集的形式,全书十八卷,共列有八十一问。这八十一问厘为九类,每类九问,这九类分别是:“大衍类”、“天时类”、ldq
-
宋代数学家秦九韶的主要成就
中国数学家。字道古,四川安岳人,生活在南宋末年。父亲秦季槱(you),当过潼川(四川三台)郡守(1226)。秦九韶在自己所著的书中自题鲁郡秦九韶,鲁郡是山东滋阳、曲阜一带,大概是他的祖先居住的地方。秦九韶早年曾从隐君子学数学。18岁“在乡里为义兵首”。以后离开四川,在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到梅州(广东梅县)不久就死在那里。秦九韶学识渊博,在数学上有突出的成就。1244年,母亲故去,秦九韶在湖州守孝期间,潜心写作。1247年9月,完成《数学大略》或《数书九章》
-
《绣球缘》作品介绍
又名《烈女惊魂传》、《巧冤家》。不题撰人。四卷二十九回,咸丰 元年 (1851) 广东桂富堂新刻小本。书叙明代万历年间,神宗皇帝的妹夫镇国公胡豹回故乡襄阳为母祝寿。其外甥唐玉龙来拜寿时,因伤人命逃往大雁山落草为寇。胡豹素怀贰志,嘱云龙 招兵买马,预谋反叛。其三子胡云福依仗权势横行不法,强抢民女朱秀霞,杀 死朱母,秀霞被逼撞石而死。知县雷象星巴结权贵,将证人张玉诬为凶手,当 堂夹毙,又将朱父百容打入牢狱。知府何象峰虽欲为朱家伸张正义,却被李巡 抚阻拦,遂嘱秀霞之弟朱能赴京部控。朱能与绸缎商黄世荣之女素娟原有
-
《笏山记》作品介绍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十九卷六十九回。题“东莞冷道人守白氏宝安吾庐居士戏编”。作者蔡召华,字守白,号吾庐居士、冷道人,广东东莞鸣珂巷人。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现存主要版本有清钞本,藏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广智书局排印本。1988年中国书店影印上海广智书局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钞本,1993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排印上海广智书局排印本。笏山在云南蒙化之西,山水环注
-
《归莲梦》作品介绍
《归莲梦》题苏庵主人撰,十二回。有得月楼刻本,泉州尚志堂刻 本,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铅印本。白氏遗女,自小父母双亡,到泰山涌莲庵作了真如法师的徒弟,取名白莲 岸。十八岁时,想要出山去作一番事业,遂别师下山。路上遇见积年得道的白 猿仙,授她一卷天书《白猿经》,学得了天文地理,战阵用兵等神通法术。恰逢 山东一路,荒旱异常,百姓流离困苦,多染疟疾。白莲岸得到了槐荫堂强盗们 留下的资财,用以赈济灾民。又用真如法师给的灵药,为百姓治病。名声大振, 百姓拥戴,俱称女大师。于是设下规矩,收拾人心,创立白莲教。四方归
-
《测圆海镜》作品介绍
数学著作。十二卷。原名为《测圆海镜细草》,后世一般称为《测圆海镜》。金、元间李冶撰。成书于戊申年(1248年)。李冶,原名治,字仁卿,号敬斋,金代真定府栾城(今河北栾城县)人。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生于其父任职之大兴城(今北京大兴县),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终年八十八岁,死后谥曰文正。李冶自幼天资聪慧,性格颖悟,喜爱读书,手不释卷,尤其酷爱数学和文学书籍。其机智程度为一般子弟所不及。稍长,即到元氏(今河北元氏县)求学,于金哀宗正大七年(1230)赴洛阳应试,中“词赋科进士
-
《职官分纪》作品介绍
《职官分纪》类书。五十卷。宋孙逢吉撰。成书于元祐七年(1092年)。孙逢吉,字彦同。生卒年未详。杭州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博学多文,习于典故。元祐间人。咸平二年(999年),华阴杨大雅采录历代文籍有关职官之事者,撰为《职林》二十卷,下限为五代,不及当朝之事。前此有唐杜英师《职该》及马永锡《唐职林》等,专记唐代职官。宋代官制虽承唐制,而多有变更,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官以定品阶、俸禄,称为寄禄官;职指殿阁学士、待制等,加于文学之士,以示尊宠;差遣为官职。又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参预政事
-
《韵府群玉》作品介绍
《韵府群玉》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分韵隶字,以字系事的类书。元阴时夫撰,其弟中夫注。唐颜真卿有《韵海镜源》为分韵隶事之祖,然其书不传已久。押韵之书,大盛于宋末元初,《韵府群玉》即为此时之作。有元大德二年(1298)刊本,残;元延祐元年(1314)刊本;明洪武八年(1375)刊本;明天顺元年(1457)叶氏刊本;明嘉靖元年(1522)刘氏刊本;明万历元年(1573)王元贞增修刊本;清康熙元年(1662)河间守徐可先之妾谢瑛,又取其书重加增删以广流传,已非原貌。《四库全书》所收乃明刻本,馆臣谬称元本,误。阴时夫(生
-
《子史精华》作品介绍
清代官修的类书很多,除《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函》及《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外,还有一种比较通行的类书——《子史精华》。《子史精华》是清代一部专门采集子书和史书中名言隽句的官修类书。清张廷玉、吴士玉、吴襄等40余人奉敕编撰。他们以雍正帝“采掇子史、芟芜撷秀”之语为宗旨,摘辑先秦诸子至历代朝野杂记等子、史两类书中历史故事、自然知识、学术文化等名言隽句、成语典故等类编成是书。该书始编于康熙六十年(1721),成书于雍正五年(1727)。主要的版本有:清雍正五
-
《渊鉴类函》作品介绍
《渊鉴类函》是清代一部在《唐类函》的基础上又广集唐至明17种类书之大成的官修综合性类书。由清人张英、王士祯等奉康熙帝之命编撰。圣祖认为明人俞安期之《唐类函》“博而不繁,简而能赅”,但“既缺宋以来书,而唐以前亦有脱漏”(《御制渊鉴类函序》),就命张英等在《唐类函》的基础上,增其所无,详其所略。康熙四十九年(1710)书成。此书版本很多,最早的本子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内府刻本;后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武英殿刻古香斋袖珍本;清同治、光绪年间南海孔氏三
-
《骈字类编》作品介绍
《骈字类编》是一部供查找典故和辞藻丽句用的大型专门性类书。清人张廷玉等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奉圣祖玄烨之命编纂,雍正四年(1726)书成,首尾共8年。“骈字”是指两字相连的词语,也包括联绵字。如“天地”、“天然”、“犹豫”等。《骈字类编》即专收二字合成的词语,进行分类编排。书成之后,雍正六年(1728)内府即刻印出版此书,前有清世宗胤禛雍正五年御制序,略述编纂之经过。此书最通用的本子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
-
《佩文韵府》作品介绍
《佩文韵府》是中国古代分韵编排的辞书。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版本有康熙五十年(1711)内府刊本、光绪八年(1882)上海点石斋石印本、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本、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本。张玉书 (1642-1711),字素存,号润浦,江苏丹徒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内阁学士、刑部、兵部、户部尚书。曾数次视察黄河、运河工程,多所建议。著有 《文贞集》等。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严,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
-
《分类字锦》作品介绍
《分类字锦》又名《御定分类字锦》,是清代一部官修的专门性类书。何焯、陈鹏年等奉敕纂。据《原序》所载,康熙在山庄避暑,闲暇之时以翰墨自怡,卷帙充积,广博鲜要。遂于司马相如之言而感“词赋虽雕虫小技,亦必掞藻敷华,琢其章句。然后文质相宜也。”爰命何焯、陈鹏年荟萃百家之书,择其字之雅丽者,历时三载,全书告成。康熙帝亲为其作序。康熙六十一年(1722)刊行广布。现有康熙六十一年内府刊本;1967年台湾永和文友书局影印本;1984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分成精装17册。何焯(1661-1722
-
《喻林》作品介绍
《喻林》是集古人设譬之辞的一部专门性类书。明徐元太编。作者阅读经史子集及释道诸书,于譬语喻言,随手摘录,积20余年之功类编成书,取“汇喻为林”之意,因名《喻林》。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七年( 1579)刊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刊80卷本,原题“华阳子辑”(按:“华阳子”即徐元太别号);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自刻120卷本,原题“宣城华阳徐元太汝贤甫编辑,犹子徐胥庆无猜父校”;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苏
-
《玉海》作品介绍
类书。二百卷。宋王应麟撰。成书于宋末。(撰者事迹参见“《困学纪闻》”条)全书分二十一门,名目有: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门下分为类,凡二百四十一类。每类又按年代先后为次,分若干细目,以事物或图书等名称作为标题,下引有关资料。
-
《永乐大典》作品介绍
原名《文献大成》。类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明成祖敕解缙等撰,后复敕姚广孝等与解缙同监修。终成于永乐五年(1407年)冬。(解缙事迹参见“《解文毅公集》”条)姚广孝,生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卒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苏州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十四岁出家,法名道行,字斯道。洪武中,从燕王至北京,为心腹谋士。惠帝削藩,劝燕王起兵,为之筹划军事。燕王即位,是为成祖,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除此书外,曾任《明太祖实录》监修官。永乐元年(14
-
《小学绀珠》作品介绍
蒙学读本。十卷。南宋王应麟撰。初刊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前后。(撰者事迹参见“《困学纪闻》”条)据传,唐代燕国公张说读了很多书但常不能记住,后得一绀碧的大珠,握以自照,则平生所读所记,全然记起,故后人摘书小说奇事,谓之《绀珠集》。王应麟为使蒙学教育达到“见末知本,因略致详,诵数以贯之,伦类以通之”的要求,“乃采掇载籍,拟锦带书,始于三才,终于万物,经以历代,纬以庶事,分别部居,用训童幼。”终成《小学绀珠》。全书共分17类,包括天道
-
《万姓统谱》作品介绍
《万姓统谱》全称《古今万姓统谱》,是明代编纂的一部专辑人名的专门性类书。明凌迪知撰。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七年(1579)刊本和《四库全书》本。凌迪知(生、卒年不详),字稚哲,号绎泉,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嘉靖丙辰(1556)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除《万姓统谱》外,还编有《左国腴词》、《太史华句》、《西汉隽言》、《文选锦字》等。该书140卷,附《历代帝王姓系通谱》6卷,《氏族博考》14卷。前为作者自序及凡例。本书以韵为纲,略仿林宝《元和姓纂》,以姓为目。每姓之下,先注郡望、五音(宫、商、角、徵、羽)及得姓之源;
-
《图书编》介绍
《图书编》初名《论世编》,后改现名,又称《古今图书编》,取古代“左图右书”之意,是一部专辑诸书图谱的明代专门性类书。明章潢撰。嘉靖四十一年(1562)始编,万历十四年(1585)成书。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新建万尚烈刻本,崇祯年间金陵孙良富刻本和《四库全书》本。章潢(1527-1608 ),字本清,明代江西南昌人,笃志学古,工经史。曾主讲白鹿书院,授顺天府儒学训导。卒后,乡人私谥文德先生,与吴与弼、邓元锡、刘元卿并称“江右四君子”。著有《周易象
-
《天中记》介绍
《天中记》类书。六十卷。一本五十卷。明陈耀文撰。成书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陈耀文,字晦伯,号笔山。生卒年不详。确山(今属河南)人。年十二补邑庠生,乡里号为神童。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迁工科给事中。以慷慨言事,忤时相之意,贬魏县丞。三十八年,量移淮南推官,与吴承恩有交往。四十年,离淮南,官宁波、苏州同知。迁南京户部郎中、淮南兵备副使、按察司副使,官至陕西行太仆卿。不乐边塞,告归,杜门著述。卒年八十二。博极群书,自经史之外,兼及星历术数,富于著述。除此书外,撰有《经典稽疑》、《正杨
-
《宋朝事实类苑》介绍
日本活字本又称《皇宋事宝类苑》,简称《皇朝类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事实类苑》。史料汇编。足本七十八卷。宋江少虞编纂。书成于绍兴十五年(1145年)。江少虞,字虞仲。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常山人。宋政和年间进士,调天台学官,后历任建州、饶州、吉州太守。江少虞自幼博览群书,且以擅长文学而闻名于时。他在任官暇日中,没有其它的嗜好,唯以书史为事,将诸家记录中的有关宋代朝野事迹的记载,汇集在一起,选择类次,前后经过十四年的辛勤编纂而成书,名为《事实类苑》。此书完成之时,江少虞正在吉州太
-
《客座赘语》介绍
史料笔记。十卷。明顾起元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刻印成书。顾起元,字太初,又字璘初、邻初,号遁园居士。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卒于崇祯元年(1628年)。江宁(江苏南京市)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祭酒、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去官归里,筑遁园居之。家居时,常有客在座。自言“生平好访求桑梓故事,则争语德迹近闻以相娱”。并将其记载下来,汇集成书,名曰《客座赘语》。除此书外,作者还著有《尔雅堂诗说》、《中庸外传》、《金陵古金石考》、《说略》、《蛰庵日录》、
-
《事物纪原》作品介绍
《事物纪原》又名《事物纪原集类》,是我国流传下来比较早的一部考证事物起源和沿革的专门性类书。宋高承编撰。成书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主要版本有宋庆元三年(1197)建安余氏刊本;明正统十二年(1447)南昌闫敬刊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阎敬”误作“简敬”,《辞海》亦讹误;明成化八年(1472)平阳府通判成安李果重刊闫本,并加评点;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海宁陈氏刊巾箱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原李氏长沙重刊《惜阴轩丛书》
猜你喜欢的书
王常宗集
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明王彝(?—1375)撰。王彝,字常宗,其祖为蜀人,本姓陈氏。父为江苏昆山教授,遂迁嘉定(今属上海)。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书成赐金币遣还。寻选入翰林,以母老乞归养,自号妫蜼子。后以魏观《上梁文》 事,与高启一齐被诛。是集本名 《三近斋稿》。系弘治中都穆所编,凡四卷,其中文三卷、诗一卷。刘廷璋、浦杲又辑补遗一卷。而世所传钞本,又有续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辑。有清张蓉镜跋。但考其体例与全集相符,不似伪作。王彝之学出于天台孟梦恂,孟梦恂之学出于婺州(今浙江金华)的金履祥,本真德秀文章正宗之派,持论谨严,甚至有些过于偏激。因此其文学观较为保守,将元末较有生气、已成雄奇怪丽风格的杨维桢诗文,指斥为文妖。王彝诗文较为平淡,间或有精警之作。后人评价亦有不同。有人认为“其古文明畅英发”,王士祯《香祖笔记》则称:“今观其诗,歌行拟李贺、温庭筠,坠入恶道,余体亦不能佳,安能与高、杨相颉颃乎!”此评价贬抑较甚,不可为据。平心而论,其文大致淳谨,诗亦时有清畅之作,并非无可取之处。是集有明弘治刻本、清抄本存世,亦被收入《四库全书》。
欧阳修撰集
诗文别集。宋欧阳澈著。澈集以宋吴沆所辑《飘然集》为最古,辑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并为之序。后陈思即据此本辑入《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九。嘉定十七年(1224),会稽胡衍又取其《上皇帝万言书》三篇合而刻之,厘为六卷。《宋史》本传所云之《飘然集》六卷,即此本。元季遭兵毁。明永乐十四年(1416)澈十世孙永康县丞齐重新编辑刊刻,更名为《欧阳修撰集》。金华唐光祖跋,称其书编为三卷,诗文、事迹为四卷,当时陈东同上之书,亦并取附为一卷,合为八卷。然永乐十五年崇仁知县王克义序,乃称“齐录公前后奏议,次继《飘然集》,分为六卷”。然仅分列不同,与八卷本实即一本。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澈二十世孙钺再刻,吴道南为序,而缺第八卷陈东之文。通行有《四库全书》本。七卷。卷一至三为《上皇帝万言书》、卷四至卷六为《飘然集》,收诗词及骈、散文各一篇,卷七为欧阳钺所辑《欧阳修撰事迹》。前有《欧阳修撰集》原序四篇。《乾坤正气集》所收之《欧阳修撰集》仅录其三书,无诗词。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
本书据大华书局1934年版影印。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谈了老子,《道德经》及其版本。读法。作者首先根据《庄子》和《史记》等书的记载,慨述了老子的身世及孔子问礼和道于老子的情形。接着,作者概述了各家关于《道德经》的论述,介绍了《道德经》各种板本。最后.作者强调读《道德经》的方法:第一要通其指意。老子之观道,始于“知常”,终于。斟玄”,两义一贯,就可以通道纪。第二要审其篇章。诸家对《道德经》分章未可信,原分章次盖不可知,读者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第三要旁籀渚子,即要阅读庄子、列子等诸子言老子的书,这样才能明白老子的指意。第四要会核众注,因为“一家之见,发义未宏。
易纬是类谋
旧题东汉郑玄注。一卷。《四库全书》本。又称《是类谋》,一作《筮类谋》。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马氏《经籍考》:一卷,郑康成注。其书通以韵语缀辑成文,古质错综,别为一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引其文颇多,与此本参校并合。盖视诸纬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禨祥推验,并及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者义相发明。而《隋书·律历志》载周太史上士马显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鸡’之语。则此书固隋以前言术数者所必及也。”
大学点睛补
蕅益子年十二。谈理学而不知理。年二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参禅而不知禅。年二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心无寄。然后知儒也。玄也。佛也。禅也。律也。教也。无非杨叶与空拳也。随婴孩所欲而诱之。诱得其宜。则哑哑而笑。不得其宜。则呱呱而泣。泣笑自在婴孩。于父母奚加损焉。顾儿笑。则父母喜。儿泣。则父母忧。天性相关。有欲罢而不能者。伐柯伐柯。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简称《毗尼切要香乳记》、《香乳记》。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书玉笺记。二卷。系清读体集《毗尼日用切要》的注释书。全书立五门:教兴、藏摄、宗趣、释题、解文。将《切要》中采集《华严经净行品》的五十四偈及密部中的三十七咒以类分作四十四门,依次注释。书后附戒相的注释。本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板印行。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