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国学的重要经典《古文观止》 从唐宋入手

国学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文化思想的精髓,但是哪些文化思想是精髓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从孔子六经、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到宋明理学,国学浩瀚难以尽书,四库全书以经史子集分类试图囊括中国的典籍,但是庞大繁杂的内容却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消化吸收的。在历代图书中,杨中介教授认为有一本书可以比较系统地把中国思想文化整理得简洁而有代表性,那就是《古文观止》。 郑州晚报记者 吴幸歌nsJ中华典藏网

■特别提示nsJ中华典藏网

阅读《古文观止》从唐宋以后文章入手nsJ中华典藏网

市面上的《古文观止》有许多译注本,大部分是用中华书局版本修改而成的,选择版本时,只要是正规的大出版社有现代语文翻译与注解的版本,都能作为入门的选择。nsJ中华典藏网

阅读《古文观止》的时候不一定从第一篇开始阅读,因为《古文观止》的选文,历史越早的文章越难读,所以可以先从唐宋以后的文章入手。这些文章较为接近白话,比较容易读懂,一般没有古文阅读经验的读者,阅读的时候可以先看看翻译,把文章的意思看明白,再回头看本文,逐句比对,慢慢阅读,多看看词句的注解,多阅读几遍,就会理解文章的内涵与精髓。前面几次逐篇耐心阅读之后,就会有许多心得,慢慢就能掌握古文的体例与结构,相信整本《古文观止》读完之后,就可以向国学的殿堂迈出一大步。nsJ中华典藏网

看似文学选集,横跨历史两千多年nsJ中华典藏网

在杨教授看来,《古文观止》虽然是以古文为名,看似一本单纯的文学选集,但是全书200多篇的选文,横跨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作者有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诗人、思想家等不同的身份,作品题材有史书、游记、抒情文、笔记、议论文、墓志铭、书信等不同的领域。正是这种多样性,《古文观止》反而可以帮助现代人以较少的时间去探寻中国人传统思想文化的面貌与精髓。nsJ中华典藏网

文字简洁易懂,蕴含众多古人智慧nsJ中华典藏网

《古文观止》是清朝吴楚才、吴调侯叔侄两人选编和注释的一本文言文选集,编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4年),是清朝以来最普遍的古文选本之一。作者选编了从周朝到明代的220篇散文作品,作为私塾启蒙的读本,其中绝大多数为古文,但也有一些骈文中的经典。《古文观止》选取的作品题材广泛、代表性强、文字简洁易懂,篇幅短小精练,文藻华丽优美,这些传诵久远的文学佳作,蕴含着历史知识的奥秘、人生哲理的体会以及中国人对天地宇宙的看法,可以让当代中国人从中感受到古人那种深邃从容的智慧与人生态度。nsJ中华典藏网

《古文观止》收录的文章有:nsJ中华典藏网

以《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等各篇章为主的周文。nsJ中华典藏网

以《战国策》《楚辞》等各篇章为主的秦文、楚辞。nsJ中华典藏网

以晁错、司马相如、李陵、诸葛亮等人文章为主的汉文。nsJ中华典藏网

以陶渊明、魏征、韩愈、王勃、柳宗元等人文章为主的六朝文与唐文。nsJ中华典藏网

以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曾巩、王安石等人文章为主的宋文。nsJ中华典藏网

以方孝孺、归有光等人文章为主的明文。nsJ中华典藏网

许多成语、经典名句都来自《古文观止》nsJ中华典藏网

《古文观止》不但选录了中国古文的精华,而且许多成语、经典名句都来自这些文章之中,研读《古文观止》对于个人的文学功底、古文造诣也很有帮助。nsJ中华典藏网

《古文观止》选文中较为有名的词句有:nsJ中华典藏网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nsJ中华典藏网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左传》《曹刿论战》。nsJ中华典藏网

“唇亡则齿寒。”——出自《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nsJ中华典藏网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出自《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nsJ中华典藏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nsJ中华典藏网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出自《史记》《屈原列传》。nsJ中华典藏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nsJ中华典藏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自刘禹锡《陋室铭》。nsJ中华典藏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韩愈《杂说四》。nsJ中华典藏网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韩愈《师说》。nsJ中华典藏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nsJ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