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本草" 相关古籍结果如下
-
本草衍义补遗
《作者:朱震亨》本草类著作。元朱震亨撰。一卷。震亨有《格致余论》已著录。朱氏医理精深,治验宏富,并对本草学颇有研究。认为寇宗奭《本草衍义》虽有可取之处,但亦有补遗必要,故撰是书。载药近二百种,其中有《本草衍义》未载药物四十五种,对本草学的发展有所贡献。如龟板一药,《本草衍义》失载,而是书详载“龟板大有其补阴之功,兼去瘀血、续筋骨、治劳倦、止血、治四肢无力等症。论述药物有独到见解,实补寇氏之不足。李时珍评赞:“比书盖因寇氏 《衍义》之义,而推衍之,近二百种,多有发明。”但以“兰草之为兰花,胡粉之为锡粉,未免泥于旧说”,实为白玉微瑕。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丹溪心法附余》本。
-
本草约言
《作者:薛己》4卷,卷一、卷二为“药性本草”,卷三、卷四为“食物本草”。《药性本草》2卷,分草部(134种)、木部(57种)、果部(18种)、莱部(13种)、米谷部(8种)、金石部(26种)、人部(6种)、禽兽部(12种)、虫鱼部(14种)等9部,共收药287种。卷首列“医学启源”“药性要旨”“脏气法时补泻法”“各经引用”“五味所用”“用药各定分两”“药性生熟用法”“药用根梢法”等8个短论,简要介绍药物归经、气味药性、升降沉浮、君臣佐使及药物基本炮制作用等中药基础知识。此后按部属分类,各药先列气味、阴阳、升降、归经、功效主治、炮炙方法及临床配伍使用等,有时也进行一些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等方面的讨论。次引前贤对于此药的论述,有时也加以一些按语,发表薛立斋本人的用药经验体会。总之,此书主要讨论药性、用药法及药物炮炙。《食物本草》亦2卷,分水部(34种)、谷部(35种)、菜部(87种)、果部(57种)、禽部(56种)、兽部(38种)、鱼部(58种)、味部(23种)等8部,共载品物385种,多为日常食品。各物品均先注出性味功效,次引前人的论述,偶尔记载此物的形态、产地及优劣选择。如“井水”条指出:“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河中渗来者欠佳。又城市人家稠密,沟渠污水杂入井中成碱,用须煎滚,停顿一时,候碱下坠,取上面清水用之,否则气味俱恶。”“粳米”条也指出此米有早、中、晚三熟,而以白晚米为第一。书中还记载落花生的形态为:“藤蔓茎叶似扁豆,开花落地,一花就地结一果,大如桃。深秋取食之,味甘美异常,人所称羡。”
-
本草单方
《作者:缪希雍》明缪希雍撰。十九卷。希雍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已著录。缪氏著述颇丰,多行于世,唯此不轻易示人。谢世十余载后,由康文初与庄敛之搜讨诠次,分门别类,历二年而成书于崇祯六年(1633)。分内、外、妇、儿及杂病五科。卷中以病症为目,归纳诸方。伤寒方因有仲景《伤寒论》可稽,故不录; 药品价昂难求及药性峻烈者不收; 方中品味多者,虽效著,但难于制得者亦不载。卷一至卷九,为内科病证。载有卒中暴厥、疟疾、痰饮、反胃、胸痛、黄疸等八十九类病证。卷十至卷十一,为五官科病证。载有眼目、耳、鼻、口等十五类病证。卷十二至卷十三,为妇科病证。载有调经、经闭、产难等二十类病证。卷十四至卷十五,为儿科病证。载有初生、疳、滞颐等二十八类病证。卷十六至卷十八,为外科病证。载有痈疽、疔疮、手足皲裂、金疮等四十五类病证。卷十九,杂病。分奇病、服食、杂治、解中诸毒等七类病证。凡二百零四类。门类齐全,载方多,纲目清晰,易于查寻。其方以单方为主,药简易得、运用方便。尤可为基层医生临症参考。有崇祯六年刊本。
-
本草品汇精要
《作者:刘文泰》本草类著作。明刘文泰等纂。四十二卷。成书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共五十六万字。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载药一千八百一十五种。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太医院王道纯等又补撰续集十卷,仍分十部,并附《脉诀四言举要注释》二卷,《考证》一卷。每种药物按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膺、图等二十五项论述。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叙述简要,为重要中药文献。谢观评曰:“细阅内容,觉此书搜采之广,较《本草纲目》为多。而分类去取之谨严,又较《纲目》为精审。”有清乌丝格朱墨精写本,一九三八年商务印书馆据故宫旧抄本排印本。
-
本草汇纂
《作者:屠道和》清屠道和 (生卒年不详)撰。屠道和字燮臣,孝感 (今属湖北省)人。著有《医学六种》等书。此书成于同治三年 (1863)。为广采诸家本草之精华,整理编辑而成。书中取本草常用药物五百余种,按药物功效分为温补、平补、补火、滋水、温肾、温涩、寒涩、收敛、镇虚、散湿、散热、吐散、温散、平散、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温血、凉血、下血、杀蛊、发毒、解毒、毒物三十一门。其服食诸品,以谷菜、禽、兽、麟分类。每品摘其精华,论其功效、应用。时附效方于后,又列脏腑主治之目。此书参考本草诸多文献,选材较精。所采本草诸书,自《本经》以下至清初诸家,共二十余种医籍。但此书分类过于求详,颇嫌繁碎。有同治二年 (1863)刊本 (三卷本)、光绪二十九年 (1903)思贤书局重刊本、1931年北京国医砥柱月刊铅印本。
-
本草原始
《作者:李中立》本草类著作。明李中立撰。十二卷。中立字正宇,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少攻举子业,考中进士,曾任大理寺评事等官职。博学多才,兼通医理,尤精于本草。此书撰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书中将药物以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人为序分为十部。共载药物五百种。每品均以大字详其药性,主录《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原文,酌录诸家本草之言。对药物的名实、性味、产地、形态等详加考证,对药材的优劣详加辨析。又记药物的采收季节,药用部分,修制方法等,并绘有药材实物图谱,较为逼真。是书为我国较早的一部药材学专著,书以袖珍本刊行,便于携带,流传较广。有明万历四十年雍丘李氏刊本,清翠筠山房刊本,一九二三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
本草类方
《作者:年希尧》又名《本草纲目类方》。方书。清年希尧撰。十卷。作者有感于当时庸医不究医理、药性,仅以情度病,或侥幸以多收功。乃将《本草纲目》中附方,以及传自宫禁之秘方,分门别类,汇编成书。首按十天干之序将诸病证编成七言歌诀,以述病证、治法。继按诸证歌诀之序,分为十卷。列诸风、痉风、癫狂、吞酸嘈杂、黄疸、健忘、跌扑折伤、妇人经水、小儿诸病等一百一十三类,每类上均标以序号。包括临床各科病证。每类分列病证及所用方药。如怪症第一百十二中,细列血雍怪病、血溃怪病等四十二种怪病;服食第一百十三中,有服松柏法、地骨酒等六十一类。以病证为纲,下列子目,清晰明了,对学习、研究《本草纲目》及临床应用,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有雍正十三年(1735)处顺堂刊本,嘉庆十年(1805)古吴书业堂刊本。
-
神农本草经
《作者:佚名》本草类著作。简称《本草经》、《本经》。托名神农氏作,据专家考证,非一时一人所作,约成书于汉代。该书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共收录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并依据药物的功效,使用目的的不同,将上述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一般多是毒性小或无毒的滋补类药物;中品120种,既有有毒的,又有无毒的,多为补养并兼有攻治疾病等作用;下品125种,多为有毒性并可专用于治疗疾病。此外本书论述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律,如: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并注意到药物的采摘时间、炮制及贮藏方法。介绍药物的性味、别名、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根据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书中所载的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并保存了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方法。原书亡佚,内容多保存在历代本草著作中。现存多种辑佚本,主要有明卢复辑本,清孙星衍、顾观光、日本森立之的辑本。
-
食疗本草
《作者:孟诜》唐前饮食疗法和营养学的本草专著。三卷。唐孟诜撰。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孟诜,唐代汝州梁县(今河南临汝)人。约生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唐开元元年(713年),曾任同州刺史等职,故有孟同州之称。孟氏自幼好医药,上元元年师从名医孙思邈,潜心于医药研究和饮食疗法,成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必效方》、《补养方》、《食疗本草》。张鼎又在唐开元九年至二十七年(公元721~739年)间予以增补。原书名为《补养方》,记载药物138种,张鼎增补89种,总计227种,并改书名为《食疗本草》。其后,张鼎又作了补充。但原书已佚,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中。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宋代唐慎微撰著的本草著作。简称《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大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共32卷。成书于元丰六年(1083年)。此书系将《嘉祐本草》、《本草图经》两书合一,予以扩充调整编成。共载药1748种。药物分类大体沿袭《新修本草》旧例,仅将禽兽部细分为人、兽、禽3部。各药先出《本草图经》药图,次载《嘉祐本草》正文及《本草图经》解说文字,末附唐慎微续添药物资料。约成书于元丰五年至元符元年之间(1082—1098)。艾晟于大观二年(1108)予以校补,首刊于昆陵 (今江苏武进),此即 《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政和六年 (1116) 医官曹孝忠奉诏校勘 《大观本草》,更名 《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简称 《政和本草》)。《大观本草》和 《政和本草》形成了本书两大系统的版本 (共40余版次)内容大同小异。
-
神农本草经读
《作者:陈修园》又名《本草经读》。清陈念祖撰。一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陈氏有感于“宋元诸家,师心自用,药品日增,经文日晦”,欲阐发经旨,融贯《金匮》、《伤寒》之法于一帙,撰于嘉庆八年(1803)。其中辑录《本经》时用药物一百十八种,《本经》以外药物附录四十七种,计一百六十五种。按上、中、下三部分类,每品先列《本经》 及其他古籍原文,然后逐字加以解释。亦引用《本草崇原》等书具体内容,加以注释。详析药物气味、归经、有毒无毒、功效、主治等。继而阐发《伤寒》、《金匮》对药物的运用。间附按语于后,多有独到见解,有嘉庆八年橦书屋刻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商务印书馆《陈修园医书五十种》排印本及一九三七年上海大文书局《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排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蚟孙鉴
清朱从延纂辑、乾隆四十一年林德垓、庄乐耕重订。蚟孙即蟋蟀。古南方方言。《方言》第十一:“蜻蛚,楚谓之蟋蟀,或谓之蛬。南楚之间谓之蚟孙。”《蚟孙鉴》显然沿袭了明谱的内容,又杂以他谱,兼及旧谱所无的新内容,以为增广。就篇幅而言,此谱为明清两代虫谱之冠。内容驳杂,有关色品类,虽照抄明谱居多,但亦有所发展。此谱也强调定色的基本原则,其《前鉴》中《辨蛩五色》继承并发展了《秋虫谱》的有关论述:“大都青蛩要白线金翅,黄蛩要黄线乌牙,遍体如金;紫蛩要头浓红线,腿斑肉蜜;白蛩如冰;黑蛩如墨……”但由于此谱内容来源不一,又受此前数谱的干扰,故实际定名时,则既有合于分类原则者,亦有不合原则者。当是著者心中并无定见所致。
大明水记
杂记。北宋欧阳修作。全文约600字,夹叙夹议,言情达性。先叙唐代陆羽《茶经》论水要旨,次谈张又新《煎茶水记》所排宜茶水品的座次。接着,开门见山地指出,张氏说陆羽评为第四等的虾蟆口水,第八等的西山瀑布,第十七等的天台山千丈瀑布,“皆(陆)羽戒人勿食,食而生颈疾”。最后欧阳修说:「羽之论水,恶汀浸而喜泉流,故井取多汲者,江虽云流,然众水杂聚,故次于山水,惟此说近物理云。」对辨水之论做了一番较为公允的结论。
黄石公望空四字数
《黄石公望空四字数》 校订者周履靖(明)明万历间刊本,占卜类书籍。此法相传自于战国时期的黄石公,算时不用筹度,只要望空信口起一时辰,即于此时下寻断,无弗应验。此法不用筹数,与诸葛孔明所传马前课相类,即以月、日、起子位,月上起日然后从日上逆数当下之时辰,落於何位即求对应出断语。
古城春色
《古城春色》是一部以平津战役为背景,反映北平解放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小说。一九四九年春天,北京这座庄严雄伟的古城,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所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形势下,终于获得了解放,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反动统治,迎来了永恒的春天。小说洋溢着革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围绕第四野战军的一个连队展开了描写,以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首罗比丘经
亦称《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首罗比丘从大仙处得知月光王将于汉境出世,欢喜踊跃,讯问月光王出世的种种具体情况,何人可以得见,如何退破与月光王同时出世之大魔,如何避灾及问当世诸贤等;第二部分叙述大仙到君子国太宁寺,国王等人听到月光将出世,同赴月光所居之蓬莱山中海陵山下闵子窟,询问圣君出世之法则,月光作答,大仙国王等欢喜而去;第三部分为《五百仙人在太宁山中并见〈月光童子经〉》,叙述大仙在太宁山中见到《月光童子经》一卷,宣说咒语,宣扬诵经念咒之功德等等。经中出现大量中国地名、人名。预言申酉年时天下将逢一灾运,同时月光出世,持经行善者可得济度等等。研究者或谓此经是北齐僧人约于公元6世纪70年代前半叶所造。第三部分《五百仙人在太宁山中并见〈月光童子经〉》是北齐之邑师对《首罗比丘经》的说明与发挥,其时约当公元6世纪80年代初,似是僧庆所集。两经的造作地域乃以太宁山为中心地。本经以“末法”思想为理论依据,用月光童子出世作支那国王的预言为线索,结合道教信仰,宣扬修持三归、五戒、十善的简易法门,反映了民间佛教的流传形态。经中宣扬的“常行平等”、“赀租不输”的社会理想,揭露了上层僧侣的堕落,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社会要求。此经为隋《法经录》以下历代经录所著录,均被判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均不收,敦煌遗书有收藏,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但录文首部残缺,可据他本补齐。
萨钵多酥哩逾捺野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说劫尽七日出时相状,警人精进,早求解脱,中阿含七日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