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女王的悲剧
作者:茨威格章节列表
升序↑- 序言
- 人物表
- 第一章 冲龄践祚 1542年—1548年
- 第二章 少小在法国 1548年—1559年
- 第三章 孀居的王后和在位的女王 1560年7月—1561年8月
- 第四章 回到苏格兰 1561年8月
- 第五章 巨石滚动(1) 1561年—1563年
- 第六章 政治新娘拍卖行中的热闹 1563年—1565年
- 第七章 再嫁 1565年
- 第八章 霍利鲁德的险恶之夜 1566年3月9日
- 第九章 忠诚的叛徒 1566年3月—6月
- 第十章 难以穿越的密林 1566年7月—圣诞节
- 第十一章 爱情的悲剧 1566年、1567年
- 第十二章 走向谋杀 1567年1月22日—同年2月9日
- 第十三章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叫他疯狂 1567年2月—4月
- 第十四章 走投无路 1567年4月—6月
- 第十五章 废黜 1567年夏
- 第十六章 失去自由 1567年夏—1568年夏
- 第十七章 流亡女王的套索 1568年5月16日—6月28日
- 第十八章 套索收紧 1568年7月—1569年1月
- 第十九章 幽居 1569年—1584年
- 第二十章 最后一圈 1584年—1585年
- 第二十一章 走向结局 1585年9月—1586年8月
- 第二十二章 伊丽莎白的矛盾心理 1586年8月—1587年2月
- 第二十三章 我的终结便是我的开始 1587年2月8日
- 独幕喜剧 1587年—1603年
猜你喜欢的书
快乐的死
《快乐的死》为加缪的小说处女作,完成于他二十四岁那年,但直至他去世后才出版。 在一桩精心设计的谋杀案之后,梅尔索获得了人人羡慕的财富,过着财富与时间都有充分余裕的生活。然而,梅尔索仍然不幸福。 一个人如何才能快乐?为什么有了金钱,孤独却并不离开? 梅尔索的抉择和省思,也预告了加缪日后的其他小说和论述。
陈垣论文选集
论文集,陈垣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几种专著、百余篇论文的丰富遗产。陈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中原音韵
北曲音韵专著。元周德清撰。本书前一部分为韵谱,以北方实际语音(一说为大都音、一说为洛阳音)用韵为标准,分列19部,各部下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此即是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它是北曲最早的韵书,后世北曲甚至南曲曲韵著作,以及演员唱曲,正音咬字,都以此为根据。后 一部分为《正语作词起例》,作者强调声律至关重要,并对元曲的辨音、用字、格律、务头等问题,作了专门论述。原书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有周氏自序。元末已有刻本,今不传。现存的最早刊本为明正统六年(1441)讷庵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中华书局据以影印。存本甚多,通行者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近人任二北有《中原音韵作词十法疏证》,收入《散曲丛刊》。
双龙传
此剧由真假皇帝拉开整个剧情,明朝后期,皇帝数十年未临朝,宦官当道,朝廷党争,民不聊生。在御医告知皇帝病危期间,乞丐何天养被宦官抓进宫充当假皇帝,以达到其篡权目的。一个真皇帝整天不理朝政,成天和妃子们饮酒作乐,一次在和妃子行房事的时候被民间白莲教的刺客行刺,行刺没能成功皇帝因为受到惊吓而昏迷不醒。
王三
现代独幕话剧剧本。又名《醉了》。熊佛西著。1928年4月11日写于北平。初刊1928年5月上海《东方杂志》第25卷第9号。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6年6月初版。收入1930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版《佛西戏剧第二集》。又收入《近代独幕剧选》(1931)、《中学生文学读本》(1932)、《现代戏剧选》(1934)、《现代最佳剧选》(1940)等。1928年8月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在北平首演,熊佛西导演。 剧本描写清代一个“刽子手”的醒悟。王三迫于生活,充当统治阶级的“刽子手”,曾屈杀无数无辜的“犯人”。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醒悟到:“这那是人干的活”,“我就是饿死,再也不指望衙门里的那几块造孽钱。”他决心洗手不干。但是母亲病危,房东逼租;要做小生意,又没有本钱。衙门又派人催他去杀人。他被灌得酩酊大醉,放声痛哭,一刀砍死前来逼租的赵五。“这不仅是熊氏的成功之作,即在近来的剧坛上也不愧为稀有的剧作”,“使我们深深地感到社会经济压迫之可怕,这无疑是对时代所需要的作品。”(马彦祥:《现代中国戏剧》)1957年8月,《剧本》月刊选此剧为“五四以来优秀独幕剧名著”重新发表,认为剧本“短而精,实在令人喜爱,确是见功夫”,“深刻地表现社会冲突”,“主要以人物的思想感情起剧烈变化的过程组织为戏剧动作”,“细微而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命运”,“叫出内心深处的巨大的怨愤和激怒”(刘沧浪:《重读〈王三〉杂记》)。
史通通释
清人浦起龙撰。成书于乾隆十七年(1752)。以疏解唐人刘知几《史通》,故名。二十卷。一依刘书次序,采用随文作注、篇末按语形式,刊正字失、句违、节淆、简错,释解文义篇意,间驳正刘氏,虽病明人郭延年《史通评释》臆评、王惟俭《史通训诂》善匿,然阴用其说甚多。引据多详明,足称该洽。但有疏于考究、轻率臆改之处。有乾隆时求放心斋初刻本,刊印后浦氏多次修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王煦华校点本,系据初刊本最后一种印本排印,末附陈汉章《补释》、杨明照《通释补》及罗常培《史通增释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