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
从公录
《作者:戴肇辰》清戴肇辰撰。一卷。戴肇辰,江苏丹徒人,咸丰末年任登州(今蓬莱)知府。是书即系集其1861年(咸丰十一年)秋登州知府任内守城御捻的有关公牍而成。包括“筹办郡城防堵”、“南捻窜入蓬莱边境经团勇击退”、“大股南捻窜逼郡城布置防剿情形”、“连日防剿捻匪及派兵勇出城剿办情形”,“登属一律肃清郡城酌撤募勇仍严密防守“等给山东巡抚谭廷襄的禀文多件,及“劝捐掩埋胔骼告示”一件。记载了当年捻军由莒州(今莒县)、平度、掖县(今莱州)攻入黄县(今龙口),直逼登州府城与官军相持及复由莱阳、海阳,经胶州、即墨退回的大致经过,所载史实与《东牟守城纪略》相符,详略互补。为研究捻军首入登州府地区的规模及其斗争、活动范围等情况,提供了较详尽的原始材料。有同治九年(1870年)刊本行世。后收入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出版)第3册。
-
吕著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是我国二十世纪初期著名史学家吕思勉一部史学论著。该书系抗日战争期间吕思勉为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纂写而成,1940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上册,下册受当时条件限制于1944年出版。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探讨吕思勉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成就,不仅对于我们把握吕思勉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探讨其断代史、专门史与通史之间的关系,以及推进当今史学大众化和展望21世纪中国通史撰述在形式和内容的更好表述等方面具有必要性,而且通过对其研究,总结吕思勉通史撰述的成就,有助于分析和总结20世纪新型中国通史在体裁、体例方面的创新成就,进而分析体现在通史编纂与撰述中的历史观的变化和发展,展示通史撰述对于中国史学的重要意义。
-
甲戌公牍钞存
《作者:王元稚》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文煜、福建巡抚王凯泰奏<br/><br /> 为琉球国夷人遭风到闽,循例译讯抚恤,夷伴有被台湾生番杀害,现饬认真查办,恭折驰奏,仰祈圣鉴事。窃据署福防同知张梦元详报,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准台湾县护送琉球国两起难夷松大着、岛袋等五十七名到省,当即安插馆驿,妥为抚恤;一面饬传该国留闽通事谢维垣译讯。据难民松大着供:伊是头目官,马依德是夷官,连同跟丁、舵水,一共四十六人,俱系琉球国八重三岛人,坐驾小船一只,装载方物,往中山府交纳;事竣,于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九日由中山开行,是夜陡遇飓风,漂出大洋,折断船桅,船只任风漂流,十一月十二日漂至台湾洋面,幸遇船救护,伊等四十四人登岸,原船冲礁击碎。
-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清实录光绪朝实录)595卷。陈宝琛、世续等修纂。1986—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实录》中包括该实录。清代实录是一种编年体的史籍,资料来源于内阁和皇史宬的各种档案,以及各衙门的则例和禀牍奏疏,尤为重要的是皇帝的文集和御笔。有清一代实录,虽然卷帙不等,但体例不变,记载的主要类别是相同的。领衔修纂德宗实录的陈宝琛,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为溥仪的师傅,并任弼德院顾问大臣。在已修成的清代12朝实录中,德宗朝的份量最大,共有597卷,是在清亡后1927年修成的。从卷437至卷492,共有57卷记载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三年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及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情况,其中记载义和团事变颇详。
-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作为《清实录》曲笔问题之始的《清太祖实录》,因经多朝的改修.先后出现 了“崇德初纂本”、“顺治改缮本”、“康熙重修本”、"雍乾定本”等多个不同版本。 崇德年间,皇太极在位时,《武帝实录》即已纂成;后顺治年间对其进行了再修, 改动较小;康熙年阆又进行了重修,此次重修较之前内容上改动极大,书名亦由《武皇帝实录》改为《高皇帝实录》;雍乾年间,又对实录进行了字句方面的校对。而多次的改修与校订,亦使其真相不存,曲笔问题为最甚。经过对《清太祖实录》的 两个不同本子《清太宗武皇帝实录》与《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的对比之后发现,前者虽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但其行文质朴,载有许多其他文献未见之事,还是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的;而后者在经史官们的改订、删减、增补以及润色后,对一些史事的隐讳与文饰较之前更为详密,可信度大为下降,部分内容令人难以据信。
-
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系咸丰皇帝奕詝在位时的大事言行录。356卷,清官修。监修总裁官贾桢,总裁官周祖培等。1937年,日本大藏出版公司据沈阳清故宫崇谟文阁藏清代诸皇帝实录的清抄本影印出版,总名之曰《大清历朝实录》,此书为其中的一部分。全称《大清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实录》。咸丰十一年(1861) 十月,大学士贾桢、周祖培等奉敕纂修,同治五年(1866)成书。书中记载了奕詝自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继位、至咸丰十一年六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特别是对在此期间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记载得较为详细,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对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和鸦片战争史及太平天国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宣宗成皇帝实录》(清实录道光朝实录)476卷。全称为《大清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实录》。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咸丰皇帝继位之初,令大学士文庆、花沙纳等开馆纂修,至咸丰六年 (1856) 十一月成书。书中记载了旻宁自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继位,至道光三十年正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道光年间是清朝国势明显衰弱的开端,特别是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而被迫签定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走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较多地保存了这一时期的有关史料,对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清史及鸦片战争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意大利之旅
蒙田于1580年9月5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书房,他有机会深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下了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蒙田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对于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都表示同样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
在轩集
宋代诗文别集。黄公绍著。1卷。黄公绍入元不仕,曾取胡安国“心要在腔子里”之语,名所居曰“在轩”,因以名集。然此集所载,仅文39篇,词28首。其文多为寺庙所作榜文。《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当由文集散佚,零散篇什,为释子所收,故此集已不能反映黄公绍作品全貌。然黄公绍别无全集。曾作《古今韵会》,有名于世,亦不传。其诗无传。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录其《西湖棹歌》10首,即出自此集,作为诗余,原题作《端午竞渡棹歌》。其词多短倜,写节令风物,语言清新,有民歌风味,《全宋词》略有增补,共收其词30首。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又曾编入《元诗选》二集(只收入《端午竞渡棹歌》10首)。
东洲初稿
十四卷。明夏良胜(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夏良胜字于中,江苏南城人,生卒年不详,约明武、正德年间人。正德年间进士,累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因谏南巡廷杖归,嘉靖初(1523)复职,后为仇家所讦,再下狱论杖,谪戍辽东。著有 《中庸衍义》(已著录)、《东洲初稿》等。此集为诗文集,共十四卷,初刻于正德十五年(1520)。卷一至卷七为杂文,卷八为诗,卷九为考定皇极指掌诸图,卷十为天文便览,卷十一、十二杂录谏南巡下狱疏奏诗文及同时诸人投赠申救之作,卷十三、十四杂录家居诗文。自卷十三以前皆题门人滇池罗江编,卷十四则题门人钟陵江治续编。据《明史·艺文志》载:“《东洲稿》十二卷、诗八卷,”与此本卷帙不同。考集中所录诗文,其嘉靖以后诸作均未涉及,史所载者可能是其全集,但已散佚。夏良胜风节凛然,两次直谏被谪。其诗文无意求工,抒写个人感受,情真意切,不事雕琢。
小团圆
张爱玲创作于1975年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九莉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惊人的记忆,从幼年传统家族在新旧时代冲击中的争斗、观念对立的父母笼罩的阴影,到读书时女中千面百样的同学、战时人与人剑拔弩张的紧绷感,点点滴滴的细碎片段,无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记,并开出繁盛的文字。而就是这种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来拜访九莉。他说就算这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22岁还没谈过恋爱的九莉,觉得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事都不一样,让她不顾一切,即使他是有妇之夫。
大乘广百论释论
凡十卷。又称大乘广百论释论、广百论、广百论释。护法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系对圣天所造广百论本之注释书。内容分八品,各品有偈颂二十五首,合为二百偈颂。专为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迷执,证我、法皆空,开显真空无我之中道义。圣天为中观派大师,护法则为唯识派大师,广百论释论之形成,显示出后世一般以中观与瑜伽两系之教法乃空、有相对之看法,在本质上有欠允当,本论即证明两系之教法系相辅相成;论中,护法既说中观之真谛空,亦说唯识之俗谛有,故此书乃融和二学派而成。本论之注释书亦有多种,然仅存唐代文轨所撰之广百论疏(十卷)卷一。
辩意长者子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沙门俱。菩萨万人。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共会围绕说法。时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子。名曰辩意。从五百长者子。各有五百侍从。来诣佛所。前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卻坐一面。於时辩意长者子察众坐定。承佛威神从坐起正衣服。俨然而前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欲有所问。唯愿世尊慈愍敷演。世尊至真。三界无上道德神化。济度群萌普演权道令众得所。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