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世宗宪皇帝实录》159卷。全称《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实录》。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乾隆皇帝在继位之初,令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开馆纂修,至乾隆六年 (1741) 书成。书中记载了胤禛自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十一月继位至雍正十三年八月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活动,如登极、典礼、祭祀、诏谕、选举、官制、文教、邦计、截漕、平粜、辑安边疆等等。这些资料对于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及对于雍正皇帝的正确评价,都具有重要价值。

  •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圣祖仁皇帝实录》300卷。全称《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实录》。雍正元年(1723)命大学士马齐、朱轼等人开馆纂修,九年(1731)十二月成书,书中记载了玄烨自顺治十八年 (1661) 正月继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卒共61年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如登极、亲政、册封、巡幸、定礼乐、免赋税、开疆拓土、兴修水利等等。这些资料对于正确考察和客观评价康熙帝的政绩,及其所开创的 “康乾盛世”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作为《清实录》曲笔问题之始的《清太祖实录》,因经多朝的改修.先后出现 了“崇德初纂本”、“顺治改缮本”、“康熙重修本”、"雍乾定本”等多个不同版本。 崇德年间,皇太极在位时,《武帝实录》即已纂成;后顺治年间对其进行了再修, 改动较小;康熙年阆又进行了重修,此次重修较之前内容上改动极大,书名亦由《武皇帝实录》改为《高皇帝实录》;雍乾年间,又对实录进行了字句方面的校对。而多次的改修与校订,亦使其真相不存,曲笔问题为最甚。经过对《清太祖实录》的 两个不同本子《清太宗武皇帝实录》与《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的对比之后发现,前者虽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但其行文质朴,载有许多其他文献未见之事,还是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的;而后者在经史官们的改订、删减、增补以及润色后,对一些史事的隐讳与文饰较之前更为详密,可信度大为下降,部分内容令人难以据信。

  •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一百四十四卷。清巴泰等修。巴泰,清光禄大夫,内阁大臣,吏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该书原题为《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康熙六年(1667)正式设立实录馆,命大学士巴泰、图海等人纂修,至十一年成书。前有御制序、进实录表、纂修凡例。是书有满、蒙、汉三种文字,并写三部。存贮内府者,不易轻见;存辽宁者,今已不可考其卷数;另有传抄本流传到日本。今有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藏稿本,南浔刘氏藏抄本。

  • 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

    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系咸丰皇帝奕詝在位时的大事言行录。356卷,清官修。监修总裁官贾桢,总裁官周祖培等。1937年,日本大藏出版公司据沈阳清故宫崇谟文阁藏清代诸皇帝实录的清抄本影印出版,总名之曰《大清历朝实录》,此书为其中的一部分。全称《大清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实录》。咸丰十一年(1861) 十月,大学士贾桢、周祖培等奉敕纂修,同治五年(1866)成书。书中记载了奕詝自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继位、至咸丰十一年六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特别是对在此期间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记载得较为详细,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对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和鸦片战争史及太平天国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宣宗成皇帝实录》(清实录道光朝实录)476卷。全称为《大清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实录》。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咸丰皇帝继位之初,令大学士文庆、花沙纳等开馆纂修,至咸丰六年 (1856) 十一月成书。书中记载了旻宁自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继位,至道光三十年正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道光年间是清朝国势明显衰弱的开端,特别是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而被迫签定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走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较多地保存了这一时期的有关史料,对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清史及鸦片战争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

    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仁宗睿皇帝实录》(清实录嘉庆朝实录)374卷。全称《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道光皇帝继位之初,令大学士曹振镛、戴均元等人开馆纂修,道光四年 (1824) 成书。书中记载了颙琰自嘉庆元年(1796)继位,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嘉庆年间是清朝由极盛而走向衰弱的转折点和过渡时期,虽然各种危机尚未爆发,但各种弊端却已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此书对于清史和爱新觉罗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高宗纯皇帝实录》(清实录乾隆朝实录)1503卷。全称《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嘉庆初年大学士庆桂、董诰等奉敕修纂。书中记载了清高宗弘历自雍正十三年(1735) 八月继位,至嘉庆四年 (1799) 正月卒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如登极、典礼、祭祀、视朝听政、册封、巡幸、诏谕、诗文、文教、武功、遣使、出征等等。这些资料对于研究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对于研究“康乾盛世”的形成和所达到的程度,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 国史四十四讲

    国史四十四讲

    《作者:王国维《国史四十四讲》是一部由多位历史名家撰写的通史。它上起先秦,下迄清末。该书的每一个章节均由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学术权威人物来撰写。比如由王国维来讲解先秦的历史,吕思勉来讲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该书的每一编都有一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总体概述,同时又有数篇专门的文章对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较为重要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它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

  • 崇祯实录

    崇祯实录

    《作者:佚名十七卷。清初编成。是书以崇祯皇帝的活动为中心,按年月详细记述了崇祯朝的国政大事,保留了当时朝廷中所呈缴的章奏、批件和派往各省地官员所收集的情况,是了解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和明末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的重要史料。明代惯例,下一代嗣君登基后,组员编辑先朝《实录》。而末代毅宗因为清人撰写,则一方面比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明末的许多史实,而另一方面又对涉及到清朝初年的一些问题多有掩饰。《崇祯实录》与明代其它各朝实录总汇一起,成为完整的《明实录》,1962年台湾影印的原北平图书馆所藏“红格本”,就有明代历朝所编《实录》及校勘记、《崇祯实录》、《崇祯长编》、《皇明宝训》等。另外,《明实录》在传抄中流传多有舛误,现所见的版本已有十余部。《崇祯实录》此版为吴兴刘氏藏旧抄本。

  • 蜀碧

    蜀碧

    《作者:彭遵泗《蜀碧》,清彭遵泗撰,四卷。彭遵泗,字磬泉,四川丹棱人,乾隆二年进士,官翰林编修。此书记载明末张献忠军在四川的活动,起自明崇祯元年,止于康熙二年,对于研究明末民变有一定的价值。作者记事多据传闻,因而所记不尽可信。本书有《借月山房汇钞》和《明清史料记编》等版本。鲁迅评此书:这是“讲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

  • 海东逸史

    海东逸史

    《作者:佚名撰人不详。原题翁洲老民手稿。十八卷。纪传体。记南明鲁王政权事迹。前两卷为鲁监国纪,卷三为家人传,记监国诸妃,卷四至十三为诸臣列传,卷十四至十七为忠义传,卷十八为遗民传。称郑成功先后奉监国驻金门、澎湖,为他书所不载。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

  • 漱华随笔

    漱华随笔

    《作者:严有禧该书以记载明末清初两代名臣、文士言行轶闻为主,对当时的政坛大事、典章制度、文坛风气以及社习俗也多有涉及,是一部较重要的野史笔记。今以守山阁本为底本。

  • 明熹宗实录

    明熹宗实录

    《作者:佚名明官修。八十四卷。起泰昌元年(1620)九月,讫天启七年(1627)七月。崇祯元年(1628),命朱纯臣为监修官,温体仁、张至发、张贞运、贺逢圣、黄士俊等为总裁官,负责纂修。然因当时纲纪废弛,史官旷职,至崇祯末始成书。清军入北京后,实录仍在皇史宬。清顺治二年(1645)诏修《明史》,明降臣冯铨任总裁,以其事阉党丑行备载于天启四年实录,遂私自窃去毁灭。又天启七年实录亦缺六月一卷,至今遂无完本。通行的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天启四年实录十二卷,虽已由后人据《熹宗旧纪》、《两朝从信录》、《明史稿》诸书补纂,聊存梗概,而七年六月一卷仍阙。

  • 明光宗实录

    明光宗实录

    《作者:佚名明官修。八卷。记光宗在位期间史事。天启初年,以叶向高等为总裁官,与《神宗实录》同修,三年(1623)成书。后魏忠贤当国,以其党霍维华主持改修,对原稿大加涂抹。改本未及上而熹宗死,至崇祯元年(1628)始进呈。事后,霍本与叶本并存皇史宬。今之影印本为叶本。

  • 明神宗实录

    明神宗实录

    《作者:佚名明官修。五百九十六卷。记神宗在位期间史事,起隆庆六年(1572)五月,讫万历四十八年(1620,即光宗泰昌元年)七月。天启元年(1621)三月始修,以张惟贤为监修官,叶向高、刘一燝、韩爌、史继偕等为总裁官。次年,命董其昌往南方采辑先朝奏章、遗事,录成三百册,又选录留中奏疏,别为四十卷,以备修纂之用。三年,叶向高、史继偕等相继去位,改命顾秉谦、丁绍轼、黄立极、冯铨等为总裁。书未成而熹宗死,至崇祯初,始由温体仁等续成。其时朋党之争已烈,纂修官各持门户之见,是非难于统一。然其记载建州事迹则详,多不见于《明史》诸书,颇为可贵。

  • 蜀记

    蜀记

    《作者:佚名甲申六月,四川闻京师之变,威宗烈皇帝殉难后,中原无主。是时,流寇张献忠号八大王。先是,榖城就抚复叛,破襄阳,杀襄王。督师阁部杨嗣昌,自以剿抚无功,致贼猖獗,遂仰药死。献忠焚劫楚地,大肆杀戮。闻闯贼李自成陷京师,献忠遂欲称雄并立,乃由夔巫逆流而上,水陆并犯,于甲申六月攻蜀之重庆,不数日,城陷。蜀抚陈士奇率师御贼,不克,被执;囚见献忠,骂不绝口,贼断其手足,剜目割舌,死之。

  • 纤言

    纤言

    《作者:陆圻《纤言》,清朝陆圻撰,所记皆为晚明清初要事。上部记晚明“三案终始”;中部记“三案”馀波及清初南京、淮扬文武诸臣事;下部记南明弘光、隆武、鲁王诸事,其中“金陵七十三人”、“大悲和尚”、“酒色串戏”等篇,尤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今据神州国光社排印本整理。

  • 明宪宗实录

    明宪宗实录

    《作者:佚名二百九十三卷。述宪宗在位期间史事,起天顺八年(1464)正月,终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弘治元年(1488)闰正月,以刘吉为总裁纂修,四年八月成书。因刘吉与宪宗末年大学士刘珝及吏部尚书尹旻不和,故记事中多有曲笔。

  • 明孝宗实录

    明孝宗实录

    《作者:佚名二百二十四卷。详记孝宗在位期间史事,起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终于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正德元年(1506)始修,刘健、谢迁等主其事。后刘、谢去位,李东阳、焦芳等任总裁。正德四年四月书成。

猜你喜欢的书

最长的一天

最长的一天

这是决定世界命运的24小时。 1944年6月6日(D日),来自12个国家的15.6万名士兵、1.1万架飞机、7千艘海军舰艇,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等待他们的是希特勒用拒马、地雷、碉堡、火炮阵地精心打造的“大西洋壁垒”。无论对盟军还是对纳粹德国,这都是“最长的一天”:残酷、血腥而艰难,战斗惨烈程度前所未有……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长的一天》正是 “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叙事史”。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励精图治,用10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进行了3000多场访问后,终于写成了这部旷世巨著。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争奇观,写下了双方普通士兵作为个人所遭遇的史诗般的命运,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兄弟情谊……

古都

古都

《古都》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中篇小说。书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该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闻》连载,1962年1月出版。该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千重子和苗子是一对孪生姐妹,由于家境贫寒,千重子被弃掉,结果被一富户收养。两姐妹在贫富不同的家庭长大,后来重逢。千重子一再邀妹妹来家一起生活,苗子害怕影响姐姐的幸福拒绝了。织工秀男爱慕千重子,为她织了一条华丽的腰带,但他误把苗子认做了千重子。后来他明白了自己和千重子身份悬殊,便移情于苗子。小说以感伤的笔调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阳羡风土记

阳羡风土记

晋代地方风土人情杂记。又名《风土记》。地理杂志。晋周处撰。周处字子隐,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仕吴为东观左丞。归晋,迁御史中丞。原书久佚,此乃王谟由《御览》、 《太平寰宇记》、《艺文类聚》等十余种古籍中抄出。约五千字。详考阳羡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山川湖泊、吴越风俗、四季节序。

西夏纪事本末

西夏纪事本末

三十六卷。清张鉴 (1768—1850)撰。张鉴,字春冶,号荀鹤、贞疾居士,别名秋水。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一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早年讲学阮元之诂经精舍,谋划海防,倡导海运,赈济灾区。工诗擅文,精考据学。终生撰述,著作除《西夏纪事本末》外,还有《东南半壁纪事》、《隋朝行宫录》、《蕃厘观志》、《历统岁实消长表》、《十三经丛说》、《古文尚书脞说》等。《西夏纪事本末》,始自李思恭,迄李砚,载有夏一代史实。录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的资料,排比成书。党项羌族据银、绥400余年,先后与宋、辽、金抗衡。立国后,实录、国史具备。元修宋、辽、金史,附西夏于外国。西夏轶闻往 事,多湮没不传。清有西夏史书10余种,惟张鉴之书首尾完整。 每卷一事,卷首附图表二卷。集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资料编次勒成。《年表》、《西夏堡塞附图》、《历代疆域节略》及《职方表》,史料价值尤高。有光绪江苏书局初刊本,1992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光绪刊本影印。

发墨守

发墨守

一卷。汉郑玄撰。何休着《公羊墨守》,捍卫《公羊》学,郑玄针对何氏之书着《发墨守》,攻击何氏之学。今书只存四条,是宋王应麟从诸书中辑出的,与《箴膏肓》、《起废疾》合编为一书,《四库全书》仍之。清儒刘逢禄主《公羊》学,不满郑氏之攻驳何氏,撰《发墨守评》,谓今本郑氏《发墨守》可指说者惟一条,然多牵《左氏》,讥郑氏于董仲舒、胡母生之书研之未深。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凡三卷。宋代法贤译。略称妙吉祥大教经。属于密教杂密经之大威德法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系妙吉祥菩萨之化身大威德明王所宣说之法。内容计有上卷五分、中卷二分、下卷三分。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