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
定情人
《作者:天花藏主人》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原刊本全称《新镌批评绣像秘本定情人》,十六回。未题作者。卷首有序,称“此书立言虽浅,而寓意殊深,故代为叙出。”语气非作者自序,序署“素政堂主人题于天花藏”,素政堂主人或即天花藏主人,其所作序,一般均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独此书稍别。作品的思想倾向、文字风格及个别情节,与天花藏主人的其他作品十分相似,有可能亦是天花藏主人的作品。叙青年男女婚姻自主的故事。四川双流县宦家子弟双星不满老母包办和媒妁之言,立志“不遇定情之人,情愿一世孤单”,遂离乡出蜀,“游婚姻之学”。至浙江山阴,偶遇先父同年好友致仕的少师江章。江女蕊珠,才高色隽,两人一见倾心,私订婚约。当双星返乡应试时,江章即面许婚约。邻县显宦公子赫炎求婚蕊珠不成,适朝廷选妃,乃买通姚太监,点选蕊珠入宫。
-
飞花咏
《作者:佚名》清代白话章回小说。全名为《新镌批评绣像飞花咏小传》,又名《玉双鱼》。16回。无名氏撰。卷首有“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的序。今大连图书馆和日本内阁文库有藏本。作品讲的是一对青年男女辗转流离,终归团圆的故事。松江华亭县昌全有子昌谷,7岁时与端居之女端容姑订亲,以玉双鱼为聘礼。不久,昌全因编入军籍充边,被迫举家迁徙塞外,行至临清,把昌谷托付给郎中唐希尧为义子,改名唐昌。端容姑10岁时被无赖宋脱天抢去,后趁宋酒醉时逃走,恰遇杭州知府凤仪,试以《飞花诗》,爱其才而收为义女,改名彩文。凤仪与唐希尧本为表兄弟,所以当他进京述职时,把家眷留在唐家。唐昌与彩文因咏和飞花诗互相爱慕,私许终身。不久彩文进京,两人无奈而别。唐希尧有侄唐涂,为图叔父财产而忌恨唐昌,设谋打死唐昌,弃在郊外。恰巧端居路过救起,收为义子,改名端昌。凤仪在朝得罪了当权者曹吉祥、石亨,被贬为榆林驿丞,赴任时遇兵乱,与彩文失散。此时昌全因功擢升重任,恰遇彩文,收为义女。不久衣锦还乡。端昌得端居教诲,学业精进,进京应试,高中榜眼及第。回乡后端居、昌全老友重逢,知子女皆失,又各得义子义女,相对叹息,又想重议婚姻,但端昌和昌小姐都坚辞不允。后无意中见旧作《飞花咏》,方知端昌原是唐昌,昌小姐正是凤彩文,才喜结良缘。这时凤仪复官,和唐希尧一同来会端居、昌全,互诉往事,方才真相大白。《飞花咏》故事情节曲折反复,变幻离奇,是才子佳人小说所能达到的极至,却又结构完整,叙述生动,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确难得。但是,由于作者过分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忽视了故事的合理性,所以漏洞迭出,又是其不足之处。
-
泣红亭
《作者:尹湛纳希》近代长篇小说。尹湛纳希(蒙古族)著。约成书于19世纪末叶。作品系《一层楼》的续篇。《一层楼》以璞玉结婚不到两年,妻子病故,而炉梅、琴默、圣如流落他乡的悲剧结束。本书以璞玉梦中寻访炉梅、琴默、圣如3位小姐开篇。这时,炉梅汗字他人,未婚夫为年近半百的商人;琴默的未婚夫是个丑陋不堪、驼背口吃的傻子;圣如则未婚先寡,孤苦伶仃。炉梅、琴默不满家庭包办的婚姻,炉梅于成婚前女扮男装出逃,琴默则投江被救。最后几经磨难,2人与璞玉在杭州重逢。这时圣如也由金夫人作主与璞玉订婚。小说以璞玉同时娶3位小姐为妻的喜剧结束。作者在《泣红亭》结尾处有诗云:“茫茫三年事,午梦荒唐语。若考其中实,兔生犄角龟生羽。”它恰似谜底,道出了作家的本意:4位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不过是红楼一梦,并非封建社会的现实写照。尹湛纳希通过这部爱情的传奇故事,对封建势力予以入木三分的嘲讽和有力的鞭挞。然而作家受其世界观的制约,其作品仍不乏封建主义的糟粕。作品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结局也落入了俗套。但小说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全篇穿插着的优美词赋歌谣,又构成了作品独具的艺术风格。《泣红亭》除出版有蒙古文版,尚有曹都、陈定宇翻译的汉文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
柳非烟
《作者:陈蝶仙》写情小说,二十章。天虚我生著。载《月月小说》第十一至十八号, 清光绪丁未(1907)十一月至戊申 (1908)六月出版。标“侠情小说”。共二十章,然有两个第十六章,故实为二十一章。《柳非烟》以侠客陆位明为经线,以佳人柳非烟和才子施逖生的爱情为主题,叙述了一个侠情交织的传奇性故事。其主要情节是:主人翁柳非烟生得“如花似玉”、“貌美非常”,“和画上的美人儿一般”。 由是,才子施逖生、财主卫默生、侠客陆位明都想娶这位“绝世美人”为妻,而柳非烟却单单对才子施逖生“一见便觉倾心”,专心致意要与他结为百年之好。对此,贪图钱财的母亲方氏大不以为然,她嫌“逖生手头竟不名一文”,并“指唆着卫默生驱逐了施逖生”。卫默生原即为方氏的姘头,心里早想“老菱芋艿”一锅煮,于是就处处陷害施逖生,企图强占柳非烟。侠客陆位明虽然也慕爱着柳非烟,然而更同情非烟与逖生的爱情,见卫默生倚势压人、欺人太甚,就决计制裁卫默生,并竭力促成非烟与逖生的美满姻缘。为此,他利用“易容术”乔装打扮,出生入死,几经磨难,最后终于使非烟和逖生双双团圆。
-
绮楼重梦
《作者:兰皋主人》原名《红楼续梦》,又作《蜃楼情梦》。有坊刻本,首有嘉庆四年(1805)西汵萴园居士序。本书第四十八回作者自称“兰果主人”,第一回又自称“兰臬居士”,第一回还提到“吾家凤洲先生”,凤洲乃明王世贞,故作者或姓王。此书尚有光绪戊戌(1898)上海书局石印本,首有叙、图,但图像与书中内容多不合。共六卷四十八回。描写贾宝玉转世,成为自己的遗腹子小钰,文武双全,出将入相,最后与转世为湘云之女的黛玉联姻。小珏锐意仕宦,全不似宝玉当年的厌恶官场,于是宝玉在这部续书中俨然变成了自己的不肖子。不过,续书最出奇之处在于对小珏情爱经历的描写。作者在情色方面流露出一种奇特的恋物癖,这种恋物癖并不以三寸金莲或者身体某一部位为迷恋对象,更不同于原著中宝玉“爱红的毛病儿”,而是特别针对处于污秽状态的女性身体——无论是呕吐,行经,大小便,或者烫伤。小钰的怜香惜玉表现为不顾腌臜,对这些因为处于特殊生理情况而软弱无助的女性身体予以照管和爱抚。这样的癖好,在古典小说里还是仅此一见。
-
合锦回文传
《作者:李渔》清代白话章回小说。16卷。李渔撰;题“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卷首有图,每卷后有素轩评语。有嘉庆三年(1798)宝砚斋刊本和道光六年(1826)大文堂刊本。唐武则天藏有至宝回文锦璇玑图,战乱时失落,至唐僖宗年间,襄州梁孝廉得半幅。其子梁栋材因写《璇玑图诗》而大有才名,求婚者众,但他称必有另半幅璇玑图者才娶。桑侍郎之女桑梦兰也有半幅璇玑图,正在恶少栾云家借居守孝,栾云好色求婚,但梦兰声言必有璇玑图者方嫁。栾云便出重金向梁栋材购买,遭拒绝。梦兰得知栋材有图,传诗唱和,订下终身,又互换璇玑图为聘。栾云恼怒,逼走梦兰。梦兰到华州投亲不成,走投无路,欲自杀,幸遇柳太守相救,携之进京。梁栋材为找梦兰,一路追赶,途中被栾云派出的骗子时伯喜灌醉,偷走了璇玑图。栾云得图进京,献给奸臣杨复恭,做其义子,并借势往柳府骗婚,被柳公识破。梁栋材被骗,一贫如洗,幸遇表兄薛尚文,送他进京应试。到了京城,才知梦兰在柳府,急往寻之,有情人喜重逢,由柳公主持完婚。栋材殿试,高中状元。正值叛军反朝,柳公与新状元带兵出征,一举获胜。杨复恭奸情败露,被满门抄斩,找回了半幅璇玑图。此书是李渔所作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弥漫着浓厚的褒忠斥奸的气味,这在李渔小说中并不常见。作品虽不出才子佳人蹊径,但前半部的行文琐细有法,显示出李渔一贯的写作风格;后半部则稍嫌驳杂仓促。
-
泪珠缘
《作者:陈蝶仙》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集96回,另“楔子”1回。天虚我生(陈蝶仙)著。初集、2集32回本有两种本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大观报馆(杭州)铅印本;同年四月萃利公司(杭州)铅印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再版)。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萃利公司出版初集至4集64回铅印本。卷首有何春旭《弁言》2篇以及何春楙(懒鹤)、赵组章(冕英)、陈蝶仙、朱素仙(澹香)诸人题诗若干首。卷末附作者《自跋》及金振铎(懒盒)、华亭一鹤(梦石)、汪大可评论各1篇。小说主要叙述杭州宦门之后秦宝珠及其亲友的情缘故事。以“缘”字牵引出秦府第四代儿女的情怀,反映出清末大家庭的盛衰。书中描写人物众多,以秦氏宗族为主,旁及姻亲故旧宾朋闲客童仆奴婢等,人物·性格突出,生动刻画出清末社会的众生相。
-
人间乐
《作者:天花藏主人》清代白话章回小说。18回。清无名氏撰;题“天花藏主人编次”。今有清乾隆年间宝轮堂刊本。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又有清初刊本,目录叶有题“新镌批评绣像锦传芳人间乐”,卷首有“锡山老叟题于天花藏”的序。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松江府有个叫居敬的人,表字行简,老来无子,只生一位小姐,爱如掌上明珠,故名为掌珠小姐。居夫人思子,所以把小姐扮为公子,取名宜男。宜男自幼好学,才华出众,人称神童。一天,居宜男和嘉兴秀才许汝器(字绣虎)偶遇,两人都为对方的才华风雅所吸引,宜男称愿把妹妹许配给绣虎。从此,居宜男回家便着女装,仍称掌珠小姐,专待许绣虎高中后迎娶成婚。许绣虎的才华又被大冢宰来天官看中,想招为女婿,就用计把绣虎骗到家中,强逼他允婚,绣虎坚决不允。于是,被软禁在密室,又遇袁德妻子救出。许绣虎在京师应试,高中探花。这时,来天官又来逼婚。于是为解脱绣虎,居行简便以居宜男的名义答应娶来天官之女,而许绣虎则与掌珠小姐成婚。这样,居家头天迎娶“儿媳”,接着出嫁女儿,居、来二小姐共嫁探花许绣虎,成就美满婚姻。与其它才子佳人小说相比,《人间乐》的故事情节虽不算曲折复杂,但却构思巧妙,结构严整。应该指出,在题为“天花藏主人编著”的小说中,此篇作品在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文字表达上并非出色之作。
-
惊梦啼
《作者:天花主人》清代白话中篇世情小说,全称《新镌绣像惊梦啼》,六回。目次页题“天花主人编次”,首有序,署“竹溪啸隐题于白隄之草堂”。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作品写明末事,称之为前朝,当系清初人。序中云: “惊梦啼一说,其名久已脍炙吴门,乙卯秋, 其集始成,因嘱余为之序。”此乙卯当指康熙十四年(1675)。故事盛传于苏州,序写于杭州,可推断作者为江浙人。书流传不广,仅在乙卯序刊本。书叙明末嘉兴与县员外任三畏,年逾半百而无子,其妇妒,不敢纳妾。一日趁大妇醉,与丫环春桃有染。后被大妇知,怒将春桃卖与做豆腐的利大郎为妻。六月后,春桃生一子,盖三畏之子也。利大郎母子欲溺婴儿,赖春桃百般遮掩,幸得存焉,取名天寄。有金山寺和尚无相者,云游募化,三年积资千金,欲蓄发还俗。一日来到嘉兴,偶遇春桃,勾搭成奸,并相约潜逃。春桃朦胧之中,做得一梦。梦中无相已成百万富翁,春桃被厌弃,两人争吵之中,无相竞“把春桃揪翻在地,望心窝一刀刺入,春桃大哭道:‘负心贼我死也’。只这声啼哭,早惊醒了利大朗。利大朗见春桃梦中啼哭,知是作了恶梦,……春桃醒转,喉中尚是哭声,却一身冷汗如雨,半晌说不出话来。“《惊梦啼》者,其名由此而来也。春桃醒悟,与其夫利大朗巧计赶走无相,并得了无相的千金之资。两月后,无相探知原委,诉诸县衙。春桃当堂揭露无相,而春楼夫妇终无罪开释。其子天寄,后亦终归任氏。
-
赛红丝
《作者:天花藏主人》清代白话章回小说。全名《新镌批评绣像赛红丝小说》。16回。无名氏撰。卷首有题“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的序。今大连图书馆和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此书。春风文艺出版社于1981年12月出版了吴庆先的校点本。作品讲的是宋、裴两家的结亲故事。山东东昌府武城县秀才宋石(字古玉)生一子宋采,一女宋萝。因与妻弟皮象交恶,被诬入狱,幸遇新任蔺知府清明,辨明冤狱,但宋古玉家产却已荡尽,只得举家投奔姐夫贺秉正。贺秉正收养了亡友的一对儿女裴松、裴芝,请宋古玉为教书先生。不久,贺夫人为媒,把宋萝许配给裴松,裴芝许配给宋采。订婚之日,4人各题《咏红丝》诗,交换为聘礼信物。此后,贺秉正迁居,宋古玉也进京应试。歹人见有机可乘,造谣说裴家毁约,造成两家隔阂。后贺秉正进京,见到已中进士的宋古玉,始知宋裴两家婚约未践,便查明真相,惩罚恶人,使两对青年终成佳偶。《赛红丝》的基本情节和《两交婚》一样,都写两姓交婚。但它实际上已经突破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窠臼,作者的用力处不在男女爱情的刻划,而多在世间人情冷暖的描写上。
-
画图缘小传
《作者:天花藏主人》清代白话章回小说。4卷16回。无名氏撰;题“步月主人”。今大连图书馆藏有旧刊本,书题为《新镌评点画图缘小传》,卷首有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的序。此本当是原刊本。又有益智堂刊本,是据前者修改而成。作品讲述:两广大藤峡地方,地势险峻,一个叫瘟火蛇的峒贼据以聚众,劫掠州县,官军数次进剿,都因路径不熟而败归,所以朝廷下诏纳贤。温州秀才花天荷人才出众,文武双全,一日游天台山,遇仙人赠图两幅,一幅为两广山川地形图,另一幅则画了一座美丽花园。花天荷应诏献破敌之策,被授以监军一职,但左右多有钳制,不被重用,故愤然离去。一日过一花园,与仙人图处处符合。花园主柳青云少年风流,与花天荷相契。时遇歹人强占花园,花天荷出力救助。柳家感恩,将柳青云姐姐、才貌盖世的柳蓝玉许给花天荷,天荷便以仙人图为聘,便回乡会试。此时峒兵大破官军,夏御史奉命智战,得知花天荷有破敌之策,找到柳家,柳蓝玉便照仙人图绘制了两广地形图献上。夏御史按图进兵,大破峒兵,又保举花天荷任两广总兵,并与柳蓝玉团聚。《画图缘》写才子花天荷封高官,得佳人,靠的不是金榜题名,奉旨成婚,而是凭着两幅虚无飘缈的仙人图。在这部小说里,看不见青年男女为追求自主婚姻所做的狂热努力,一切早有安排,这样大大削弱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使《画图缘》的基调远不如其它同类作品那样高昂、积极。
-
济颠禅师语录
《作者:天花藏主人》明代幻化神魔长篇小说。不分回。沈孟泮著。明隆庆三年(1569)四香高斋平石监刻本,全名为《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题“仁和沈孟泮述”。明嘉靖年间晁瑮《宝文堂书目·子杂类》已著录有《红债难济颠》的话本,与此内容接近。叙济颠禅师的故事。南宋高宗时代,国清寺一罗汉到李茂春家投胎为子,名修元,18岁父母双亡,出家当和尚,法名道济,在别人眼中成为疯颠,又称“济颠”。他经常带领儿童们唱山歌,天真烂漫。他不爱钱财,生活无拘无束,经常吃酒,到处遨游;醉后与妓女同眠,一夜无染。因破戒被首座辇出寺,到净兹寺当了书记僧,3天内从皇后处化来3千贯钱修缮殿宇。然后又到处流浪,一去数月不归。但新长老再不许济颠回寺,济颠作诗骂他。济颠写募缘榜疏,化朝廷3万贯重修寺院,再化3千贯修整两廊影壁。他路救孝子免雷击;为人治疾,一文不收。他一顿吃三四十碗酒,常醉卧街头。冯太尉把他带去询问,他写了供词并诗,因而得释放。他预知未来,推知过去,处处为善良的百姓解难。他只给徒弟留下一张牒疏,无一点衣钵。济公坐化后,屡屡显圣。
猜你喜欢的书
松桂堂全集
诗文别集。三十七卷,其中诗三十三卷。清彭孙遹撰。孙遹以诗词名家,清圣祖康熙间,举博学鸿儒,取为第一,生时即享大名,与诗坛领袖王士禛唱和,曾刊《彭王倡和集》。各种诗选、诗话亦多录其诗。 生前曾刊《南氵往集》三卷,收录康熙二年癸卯(1663)至五年丙午作品,录诗四百八十馀首。此集为孙遹游南粤三年之作。其手订全集,生前未能刊刻,授其子彭景曾。景曾家贫,后宦游又因挂累去官,一直未能刊刻,直至高宗乾隆八年(1743)方锓木问世。集前有钱陈群之序,详细叙述了,彭集问世过程。此集按年编纂,始于顺治十年(1653),迄于康熙三十八年。前三卷不编年,皆收应制之作,包括赋、乐章、省试及应制之诗。中间十一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至二十一卷皆未标明写作年代。乾隆八年刊刻此集时并附《南氵往集》三卷、《延露词》三卷,几乎包括了彭氏全部作品,但详检当时诗话及诗选本还有遗漏,仍可再辑。此《全集》收入《四库全书》,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有乾隆八年刻本传世。
识小录
明徐树丕撰。四卷。树丕字武子,号活埋麅道人,苏州长洲(今苏州)人,明诸生,入清不仕,著述自娱。是书札记读书心得,明代掌故逸闻,于明季史实及苏州人物风俗,尤有较多记述。向无刊本,1916年始据手稿影印。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灵宝中盟经目》第十七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1卷,为六朝灵宝经。敦煌遗经有本经残卷。吉冈义丰、大渊忍尔均认为第三部分为后人增入。吉冈还认为本经出自萧梁初年。述考校功曹及三元品戒罪目。
宁极斋稿
诗词别集。南宋末陈深撰。一卷。深字子微,室号宁极斋。 世称宁极先生。宋习举子业,入元杜门著书,弟子从游甚众。著有《读春秋编》、《宁极乐府》,诗词则反存此集。有古体二十五首,五律三十六首,七律二十六首,五、七言绝句三十二首,词七首,另有铭文一篇,赞语二段。其诗多应酬仕宦之作,清人疑为子陈植之作,未有确据,臆度而已。今综观之,诗意闲雅,气韵不失古风,《七律·晓望城有感》:“呜呜寒角动城头,吹起千年故国愁,才见专诸操匕首、旋闻西子载扁舟。霜寒古寺钟声早,月落南园树影秋。一笑浮华易盈歇,白云长在水长流”,有亡国之音,落笔不俗,不当为子植之作。有民国四年(1915)李云鼎宜秋馆刊《宋人集乙编》本, 另有《四库全书》、《天尺楼丛钞》本,均附有其子陈植《慎独叟遗稿》一卷。清康熙间顾嗣立辑《元诗选》,也收是集。
少帅春秋
本书是十余位亲历者对中国现代史传奇人物张学良沉浮一生的集体回忆,涉及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众多历史事件,以及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演变、与于凤至和赵四小姐的情感纠葛,为读者了解民国史提供了众多崭新视角和鲜见资料。这些亲历者,既有张学良的侍卫、女佣、英文教师,也有与其有过密切交往的外国记者、东北大学老校长,还有顾维钧、唐德刚等政、学界闻人,资料新颖全面,史料价值重大
靖海纪事
军事史料书。清初施琅撰。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随郑芝龙降清,康熙间任水师提督,率兵出征台湾。是书系其出征台湾及善后处理诸事的奏疏、告示、祭文以及官方嘉奖文等汇编。凡二卷,共39篇,皆按时序编次。记述了作者出征筹划、澎湖之役、平台湾之留弃、钱粮征收,以及有关清初东南沿海迁界之事等。有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刊本、《台湾文献丛刊》本、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王铎全校注本等。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