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湛纳希

- 姓名:尹湛纳希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忠信府村
- 出生日期:1837
- 逝世日期:1892
- 民族族群:蒙古族
尹湛纳希(1837—1892),汉名宝衡山,字润亭,是近代蒙古族最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古典文学大师和蒙古族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鼻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还是翻译家、诗人,且多才多艺,琴棋书画皆通。在研习绘画中,尤擅长山水花鸟,有著名的《梅雀图》传世。他的一生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尹湛纳希是成吉思汗28代嫡系远孙,忽必烈的后裔。他出生于当时的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忠信府村(今辽宁省北票市下府蒙古族乡中心府村)一个知识层次很高的封建贵族家庭,父兄多擅文墨。其父旺钦巴勒(又称旺钦巴拉)是当时颇负盛名的蒙古族史学家和古籍收藏家,著有《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简称《青史演义》),写至第八回后,投笔从戎,成为一名爱国将领。其长兄古拉兰萨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五哥贡纳楚克也是一位诗人、书法家;六哥嵩威丹精不但是诗人,还是翻译家。可以说,尹湛纳希一生的辉煌成就和生长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且充满着强烈文学艺术氛围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社会陷入了动荡不安的混乱之中。而此时,尹湛纳希的家乡爆发了农民起义,他的贵族家庭也开始家道中落。社会的动荡和家庭生活的急剧逆转使尹湛纳希对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鄙视封建贵族的腐朽、虚伪和不学无术,同情广大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产生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进步思想。这对于封建贵族出身的尹湛纳希来说,不仅反映了他的一种叛逆的精神,还具有非常重要的进步意义。
家道的没落使尹湛纳希被迫开始为生计奔波,同时他也开始发奋著书立说。他在整理翻译《红楼梦》时清醒地认识到,在封建桎梏下,有情人要成眷属,只是红楼一梦。这一共鸣激发了尹湛纳希强烈的创作灵感,继而产生了长篇小说《一层楼》和《泣红亭》。
因为《一层楼》和《泣红亭》借鉴了《红楼梦》的某些艺术表现手法,所以被称作蒙古族的《红楼梦》,曾被译成日、俄、法文在国内外发行,而尹湛纳希也因此被人称为蒙古族的“曹雪芹”。后来,尹湛纳希还创作了《月鹃》和《红云泪》(未完成)等长篇小说,以及杂文、诗歌等;并将汉文《红楼梦》、《中庸》和《纲鉴通目》翻译成蒙古文(有一部分已散失),译文流畅,语言生动,丰富和发展了蒙古族文学。
尹湛纳希35岁的时候,决心继承先父遗志,将他父亲未完成的《青史演义》续写下去。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呕心沥血创作了这部巨著,这部代表蒙古族文学发展水平的演义小说,对于我们了解蒙古族历史很有帮助,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
尹湛纳希毕生致力于蒙古文和汉文事业,为丰富民族文学宝库,促进蒙、汉文化交流以及丰富和发展蒙古族文学体裁和文学语言,作出了巨大贡献,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现在,很多国家的学者、专家都在研究他的作品,尹湛纳希的名字和他的作品,已从大凌河畔走向了全世界。
猜你喜欢的书
许真君仙传
不题撰人。传中称许逊元代封号“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盖撰于元代。柳存仁《许逊与兰公》一文认为,本书为宋白玉蟾《旌阳许真君传》所本(见《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本书鲜见其他传本。该书为许逊传,后附吴猛、彭伉、时荷、周广、甘战、施岑、曾亨、陈勋、旴烈、黄仁览、钟离嘉和胡惠超等十二真君传记。
三国演义
长篇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作。系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三国戏和某些有关传说资料创作而成。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又对嘉靖本辨正史事、增删文字、更换论赞,并合二则为一回,以对偶标目,成为现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至王濬平吴结束,描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近百年间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反映人民在动乱时代所受灾难和痛苦,暴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提供许多生活斗争经验和策略。作者“拥刘反曹”,始终以蜀汉为全书主导方面,把刘、关、张和诸葛亮当作小说中心人物。在一百二十回中,自桃园结义至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五十一年间事占一百零四回,以后四十六年仅写十六回即草草结束。所写四百余人物,多栩栩如生,曹操、关羽、诸葛亮、张飞等形象尤为我国人民所熟悉。作品善于表现战争,千变万化,各具特点,如“温酒斩华雄”、“空城计”、“安居平五路”等许多故事都脍炙人口。文字用浅近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但作品诋毁黄巾起义,描写人物亦有“夸过其理”之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影印明嘉靖壬午刊本和1973年排印本等。
陆游词集
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蔚为大观,其词作量虽远不如诗作巨大,但成就和影响却也很大。前人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超爽处似辛弃疾。本书备搜陆游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精彩评论,还加以简单的注释,此外更有词学泰斗夏承焘先生的导读和编年,为读者欣赏和研究陆游的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北狩行录
杂史。宋蔡鞗提点,王若冲纂修。1卷。鞗,蔡京子,靖康元年从徽宗北行。绍兴三年,徽宗欲录北迁以来所历风俗异事,鞗荐随行宦官若冲为之。是书自靖康二年(1127)二月初七日徽宗初出青城起,详记其北迁过程中思念故土、以衣易书、放生、善学、赋咏等起止言行,凡25条,故又名《太上道君北狩行录》。虽多谀颂之词,犹有他书所不备者,可供取资。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据以排印。
大乘义章
凡二十卷。隋代净影寺慧远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一部佛教类书,类聚佛书要目并详释之,以诠显大乘深义。要目分:教法聚、义法聚、染法聚、净法聚、杂法聚等五聚。各聚概依增数法立义门,总揭二百二十二门(缺杂法聚),更设细段而详释之。本书引证赅博,义旨明晰,相当于佛教百科辞书之性质,故历来佛教术语之说明大多引用本书。依续高僧传卷八慧远条载,本书原为十四卷,二四九科。现行本有二十卷本与二十八卷本(义天录)两种。本书对染法聚中烦恼义之阐释,从二障义至八万四千烦恼义共分为三十门。又各篇之法数多从小数逐渐增至大数,每篇分为四门以至八门来解说。此种将佛教术语以法之数别排列说明而成为辞典体裁之作法,不知起自何时。然慧远之师法上即曾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及增数法门(内法数林)四十卷,此事载于续高僧传卷十。此外,天台智顗亦撰有法界次第初门一书,由修禅之立场而建立六十科之法数。上列所述大多与大乘义章之项目相符,准此观之,此种类书颇流行于六世纪前后之佛教界。本书五聚之分类或系根据成实论之发聚、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等观念而来者。
法镜经
全一卷(或二卷)。东汉安玄译,严佛调笔受。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与大宝积经卷十九康僧铠所译之郁伽长者会,及竺法护所译之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皆为同本异译经。然本经系古译本,将释尊译作众祐,舍卫国译作闻物国,长者译作理家等。内容叙述释尊应郁伽(梵Ugra ,本经译作‘甚’)长者之请,为在家、出家之菩萨说戒行。[杂阿含经卷三十、大唐内典录卷一、历代三宝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