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枕亚

- 姓名:徐枕亚
- 别名:名觉,以字行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常熟人
- 出生日期:1889
- 逝世日期:1937
- 民族族群:
徐枕亚(1889-1937),名觉,以字行,别署徐徐、眉子、泣珠生、东海三郎等。江苏常熟人。早年就读于常熟虞南师范学校,与同邑吴双热为同学。在校期间已积诗八百余首,并写短篇小说和小品文。毕业后即在本地任教。与其胞兄徐天啸皆以才气横溢饮誉乡里,有“海虞二徐”之称。1912年初,与同学吴双热及胞兄徐天啸同赴上海,受《民权报》经理周浩之聘,同任该报编辑,与该报主编戴季陶及编辑何海鸣、李定夷、蒋箸超等结识。徐枕亚撰哀情小说《玉梨魂》,刊于该报副刊,一鸣惊人。旋即以单行本行世,前后翻印三四十次,总计数十万册,为当时书籍印数之冠,远销至南洋各地,并被搬上银幕,成为鸳鸯蝴蝶派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品。1913年,《民权报》因触犯袁世凯而被迫停刊,徐枕亚应聘任中华书局编辑,撰《高等学生尺牍》。1914年改任《小说丛报》主编,并兼任《黄花旬报》编辑。将《玉梨魂》改写为日记体,扩大篇幅,增加诗词,取名《雪鸿泪史》,在《小说丛报》上连载,受欢迎程度不亚于《玉梨魂》。后因《小说丛报》社发生意见分歧,于1918年脱离该社,与徐天啸创办清华书局,并创刊《小说季报》。又编《旭报》和《小说日报》。中年两次丧妻,清华书局经营不佳,后关闭书局,回归故里,衣食无着,穷愁潦倒而卒,终年四十九岁。
徐枕亚工诗词,善书法与骈体文,以小说享誉文坛。其小说以哀感顽艳,与骈四俪六之文体为其显著特点,对鸳鸯蝴蝶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被公认为该派代表作家。其著作除上述者外,尚有长篇小说十余部,如《余之妻》、《双鬟记》(初名《棒打鸳鸯录》)、《让婿记》、《秋之魂》、《兰闺恨》、《刻骨相思记》、《蝶花梦》、《燕雁离魂记》等。另有杂著《枕亚浪墨》四集、《无聊斋说荟》、《情海指南》、《花月尺牍》、《挽联指南》、《近代小说家小史》,以及《悼亡诗》一百首、《杂忆》诗三十首、《鼓盆遗恨集》等。此外还编有《无名女子诗》、《谐文大观》、《广谐铎》、《锦囊》等。生平事迹见郑逸梅《南社丛谈·徐枕亚》、郑逸梅《艺坛百影·徐枕亚与〈玉梨魂〉》(1982年6月中州书画社出版)、严芙孙《全国小说名家专集·徐枕亚》(1923年8月上海云轩出版部出版)等。
猜你喜欢的书
礼拜六的晚上
《礼拜六的晚上》这本书收录了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鹃的散文,原发表于《上海画报》。本书书名取自书中收录的其中一篇散文名,该文《礼拜六的晚上》写“狼虎会”的一次夜宴,该会成员多为“礼拜六派”,因此文章的标题隐含双关。以吃喝为宗旨,个个以“狼吞虎咽”自诩。
敬修堂钓业
清查继佐撰。一卷。成书时间不详。作者曾任南明鲁王政权之兵部职方司郎中,上疏三十余篇,兵败后于杭州敬修堂讲学,将其于弘光元年(1645)至次年五月仅存的十五篇奏疏汇为本书。有浙江图书馆藏抄本、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本。
家诫要言
一卷。明吴麟征(生卒年不详)撰。海盐 (今属浙江)人。天启二年 (1622)中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明亡殉难。此编皆为吴麟征居官时,寄训子弟之书。由其子吴蕃昌摘录其语,辑为一帙,故名 《要语》。吴蕃昌字仲木,儒学家刘宗周的门人。
四贤记
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佚名。《今乐考证》著录。全剧38出。元代建康肃政廉访使乌古孙泽刚直廉洁,迁广东开府,安置妻杜氏于家乡陈州,只身赴任。杜氏贤惠,见乌古孙40无子,趁其在外,为纳妾王氏。接娶之夕,正好乌古孙与墨吏彻里帖木儿闹翻,挂冠归来。王氏虔诚祈祷,感动天帝,赐杜氏生一子,取名良祯,王氏精心教养,视如己出。良祯成人后,王氏出家修道。陈州棒胡聚众造反,乌古孙一家逃难途中遭乱军冲散。良祯走失,被曾受乌古孙恩惠的吉一收留,并亲送良祯上京赴试,良祯中式得官,告假寻亲,经一番波折,终于找到父母及庶母王氏,一门四贤,得以团聚。今存明汲古阁《六十种曲》本。
挞虏纪事
国家九边皆邻虏在宣大山西则有俺荅诸部在陜西三边则有吉能诸部在蓟辽则有土蛮诸部西驰东骛扰我
观无量寿佛经疏
佛教经典《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亦称《观经疏》、《证诚疏》或《四帖疏》。唐善导集记。4卷。此书由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组成。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净土。把称名念佛作为“正业”,而把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作为“助业”,认为“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死后均可往生净土。其特点是:①辨《观无量寿经》的宗体不同。以观佛三昧二义为宗,一心回向发愿往生净土为体;②显示往生的门路不同。即经中所说定、散二门,本书以十六观的前第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定善是韦提希启请,散善是佛陀自说;③净土的果体不同。众生所生的净土和所见的弥陀佛身,本书认为是报身报土,并主张凡夫身可以带业往生;④指出须要发三种心。即若有众生愿生净土者,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一为至诚心即真实心,二为深心即深信心,三为回向发愿心;⑤指出念佛的因缘有亲缘、近缘、增上缘三种;⑥说明二类净业。一类是依据净土三经一论所说,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五行。其中称名行,即念佛名号,念念不舍而入正定(心系一境),名为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等四行作为回向,名为助业。这两种业称正行。此外种种散善又成一类,称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