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蝶仙

- 姓名:陈蝶仙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钱塘人
- 出生日期:1879年7月22日
- 逝世日期:1940年3月24日
- 民族族群:
陈蝶仙(1879年7月22日-1940年3月24日),原名寿同,字昆叔,后改名栩,字栩园,号蝶仙,别署天虚我生、太常仙蝶、惜红生、国货之隐者等。浙江钱塘人,生于1879年7月22日(清光绪五年六月初四)。他的父亲陈福元,以行医和相命为业,并擅长音律[1]。蝶仙为庶出,7岁丧母。其嫡母喜爱说部弹词,常让他为之诵读。加之塾师也经常教作五七言诗,因此少年时对小说诗词以及音律等非常爱好。十余岁时已能吟咏,曾将自己的习作刊印,题名《惜红精舍诗》。后又将所著辑为《粟园丛书》。他原来也想以科举进身,曾得优附贡生。后放弃科举,悉心著述,以惜红生笔名写一些诗词,在上海《同文沪报》副刊《消闲录》上发表。1895年主杭州《大观报》笔政,曾著《潇湘影弹词》等作品印行出版。当时写情小说兴起,他受其影响,于1898年著长篇写情小说《泪珠缘》,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1901年,陈蝶仙在杭州开设萃利公司,次年又开设石印局,规模都不大。萃利公司主要销售书籍文具纸张,偶而贩卖一些欧美的化学仪器以及留声机、无声影片等,曾引起守旧亲友们的讪笑和反对。不久,萃利公司收歇,石印局亦因火灾被焚。1907年,陈前往上海办著作林社,出版文艺杂志《著作林》,至二十余期停刊。他撰写了《花木兰传奇》、《自由花传奇》等小说在该刊发表。
1909年起,陈蝶仙在江浙一带的绍兴、靖江、淮安等县当幕僚和小官吏。民国元年,代理镇海县知事时,往邻县慈溪访友,见遍地乌贼骨,认为用来制作牙粉原料,可不费分文,而取给无穷。便与其四弟蓉轩(名华同,时任镇海警察局长兼罪犯研艺所所长)商议,由研艺所制造牙粉,并呈文上司要求拨款2000元作制造经费,结果遭到训斥,遂愤而辞职,寓居上海,重操文字生涯。
当时,正是鸳鸯蝴蝶派兴盛时期,陈蝶仙是代表人物之一。1913年主编《游戏杂志》,次年又主编《女子世界》,同时为鸳鸯蝴蝶派的主要阵地——《申报》副刊《自由谈》作特约撰述。1916年任该副刊的主编。他先后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玉田恨史》、《黄金祟》等长篇小说。还在鸳鸯蝴蝶派所主编的《礼拜六》等许多杂志上大量投稿,先后发表了《琼花劫》、《井底鸳鸯》等长篇小说。此外还与人合译了《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等外国小说。他前后所著小说数量达百余篇之多,内容大半都是描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正如鲁迅所说“良家女子和才子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但有时因为严亲,或者因为薄命,也竟至于偶见悲剧的结局”[2]。陈蝶仙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是当作游戏和消闲。他主编的《游戏杂志》,即以游戏文字著称。他的人生观充满了颓废思想,曾说:“人生于世,实在梦中”,“李白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虚诞耳。”[3]他署名天虚我生,号蝶仙,其意皆源于此。当时鸳鸯蝴蝶派作家多以鸳、蝶等取名,也自陈氏始。1916年5月陈加入“南社”。
陈蝶仙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却抱着比较积极的态度。在他主编《申报·自由谈》时,特辟“常识”栏,撰述小工艺日用品制造法,颇得社会人士之欢迎[4],后汇集为《家庭常识》八集,印行出版。同时,亲自试制牙粉,由其子小蝶和时任中学教员的李常觉(字新甫,鸳鸯蝴蝶派作家)协助,以他们共同的稿费收入为试制费用。此时他发现乌贼骨作牙粉原料有伤牙齿,便往舟山群岛岱山一带,向盐场收购制盐中废弃的苦卤,提炼制作牙粉的基本原料碳酸镁。试制成功,每百斤碳酸镁的成本不过十二元左右,仅及日货碳酸镁售价的一半。1917年制成牙粉,定名“无敌牙粉”(蝴蝶之谐音,并以蝴蝶为其商标图案),在农商部登记立案。开始时没有正规的厂房,雇工很少,家人亲友也参加制作,产品委托烟纸店代售,是为家庭工业社之伊始。
自无敌牙粉问世后,销路很好,获利丰厚。1918年7月,正式成立家庭工业社股份公司,资本一万元,陈蝶仙自任经理,小蝶任副理。这时,盐商们见苦卤制粉有利可图,遂趁机抬高卤价。陈为保持廉价的原料,便转而向散户盐民收购,同时将无敌牙粉批发给这些盐民销售。这样,既保持了廉价的原料,又扩大了产品的销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人民群众抵制日货的热情高涨,充斥中国市场的日制牙粉大受打击,家庭工业社的业务更是蒸蒸日上。这年增资5万元,次年又增资10万元,并建厂房于上海江阴街。1922年资本额达到20万元,在梅雪路购地11亩建总厂,附设印刷、玻璃、制盒等辅助厂。为了取得原料的方便和廉价的劳力,又在无锡、宁波、海宁设制镁厂,在镇江设蛤油、蚊香厂,在太仓设薄荷油厂等。为解决产品包装所需要的用纸,1929年陈蝶仙让李常觉担任经理,自己改任监理,脱身到无锡研究造纸,建成利用造纸厂。之后,又到杭州创建浙江改良手工造纸厂。这样,形成了一个以制粉为中心的包括原料、包装和副产品制造在内的生产体系。陈蝶仙虽然对现代科学技术很热心,但各厂的机器设备能力都很低,他以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手工操作来取得高额利润。截至抗日战争前,家庭工业社的资本已达50万元,工人达2000人,产品四百多种。开办二十年间,资本增长50倍。
陈蝶仙自创办家庭工业社后,创作活动大为减少,但仍然在《半月》、《红玫瑰》等杂志上投稿,多系一些短篇小说和杂文。1924年,将他13岁以来所著诗词曲稿等汇集为《栩园丛稿》刊行。1930年,他以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的名义,创办并主编《机联会刊》,宣传提倡国货,并自撰一些介绍化学日用品制造法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杂文。该刊于抗战前停刊。
1937年“七七”全国抗战开始,陈蝶仙时在杭州。他考虑到上海必遭袭击,便派小蝶向上海市商会提出组织迁厂的建议,并具体安排家庭工业社的迁移。由于李常觉不以为然,只将上海厂的半数资财运往汉口。陈由杭到汉,以汉口为中心,暂行总社业务。“八一三”后,上海总厂和无锡利用造纸厂均被日机炸毁。年底,国民政府西迁,陈亦溯江而上,将汉口厂分别迁设于湖北宜昌和四川重庆(后亦遭日机炸毁)。他还到四川铜梁作改良川纸的试验,生产了四川连纸。又到自流井,利用盐井的便利,制造碳酸镁,到巫陵制造碳酸钙。之后,前往云南昆明,筹建制粉厂。1939年冬,陈蝶仙在昆明得病,由小蝶护送回上海,于次年3月24日去世。
陈蝶仙对诗、词、散文、戏曲、小说、弹词样样皆能,且文思敏捷,下笔神速。他虽在30岁以后主要献身于工业,但从未停止写作,著作宏富,各种作品多达百余种。其中以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占了绝大多数。除前述者外,创作小说有《玉田恨史》、《美人泪》、《黄金祟》、《火中莲》、《情网蛛丝》等;翻译小说有《杜宾侦探案》、《桑狄克侦探案》、《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等;剧本有《桐花笺传奇》、《花木兰传奇》、《自由花传奇》、《媚红楼传奇》等;诗集有《栩园诗剩》等。
猜你喜欢的书
中峰文选
明代诗文别集。董玘(字文玉)著。为唐顺之所选。先由其子董思近于嘉靖间梓行《中峰文选》6卷、《应制稿》1卷。《文选》中有文5卷,诗1卷。嘉靖末,王国桢又重加诠次,刊刻成《董中峰文选》11卷,其中文9卷,诗2卷。集前有嘉靖四十五年(1566)董束序,末有嘉靖四十年王国桢后序。后序述及重梓原委:“予入闽之明年,予友守寻甸董君约山贻书曰:‘先大夫集,旧刻舛漶已甚,闽善梓者,谨谋君改图之,传诸家塾,幸甚!’是编出唐太史荆川选,兹惟诠次伦类,考正讹谬,仍其名《中峰文选》。”其文醇谨有法度,有时饶有文学色彩,弥足珍贵。其诗五古尚可,以陶韦为宗,雅淡闲逸,但有时过于浅率,诗味不浓。
鸽经
中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养鸽专著。作者张万钟,字扣之,山东邹平县人。贡生,出身于官僚世家,曾任南明镇江府推官,扶明抗清。《鸽经》记述的内容丰富周详,且有一定深度,可见作者亲自饲养过大量的家鸽进行观察研究,并读了不少有关鸽的书籍,在借鉴前人经验和总结自己实践知识的基础上,撰著成书。此书大约完成于17世纪初叶。全书不分卷,约6500字。依次分为“论鸽”、“花色”、“飞放”、“翻跳”、“典故”、“赋诗”六个部分。“论鸽”细分性、德、种类、羽毛、飞、鸣、宿、食、眼、嘴、脚、凤头、地产、沐浴、作巢、疗治数项。论述鸽的性情、习性、种类分布、产卵、孵化、形态特征、疾病防治等。“花色”着重介绍中国主要观赏家鸽品种,列举凤尾齐、巫山积雪、银棱、亮翅、坤星等30多个品种,并简要描述了其形态特征。“飞放”介绍了传书鸽的优良品种,计有皂子、银裆、玉腿、玉翅、银灰串子、雨点斑、紫葫芦、信鸽、夜游等,并分别记述其特征、生态习性和翱翔本领。其中信鸽为诸鸽之冠,“数千里外,终日可至。其性恋巢,故中途不肯留连”。夜游是鸽与鸠的杂交种,“信鸽同鸠哺子,即能夜飞”。“翻跳”记述小体型有翻跳(空中翻筋斗)本领的家鸽品种,依次介绍了凤头白、凤头皂、毛脚紫、莲花白等7个品种。这些品种翻、跳能力各不相同,其中翻分为高翻、腰翻、簷翻。跳则分为滚跳、戏跳、打跳。“典故”转述古代家鸽故事30余例,中国家鸽饲养悠久历史可见一斑。“赋诗”摘录了历代文人皮日休、孟浩然、宋三问、苏东坡等人咏鸽诗赋十余首。《鸽经》版本流传不广,现知仅见收载于《檀几丛书》第二集第五帙卷五十中。
马伯乐
长篇小说。萧红著。写于 1940年。1941年1月大时代书局出版了上部。1941年2月至11月在香港《时代批评》第8卷64期至第4卷82期上连载了下部。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把两部合成单行本出版。这是萧红寓居香港时创作的一部别开生面的讽刺小说。它描写九一八事变后,半壁山河沦陷,国难当头之时,在知识分子层中,还有那么一些人,口头上激昂慷慨,实际上千方百计往后方逃命。作品紧紧围绕着马伯乐这一个形象而展开故事情节。马伯乐受其家庭和父亲影响,极端瞧不起自己的民族和同胞。卢沟桥事变一发生,他便预见:“日本打中国,中国一定打不赢”。于是他的民族悲观主义就发展到了逃跑主义,从青岛逃到武汉后又要逃到重庆。他口头上也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实际上他除了吃就是玩。萧红运用冷嘲热讽的手法,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意在鞭挞一切逃跑主义和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嘴脸。作品对广大人民在逃难途中的遭遇作了纪实性的描述,形象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战争及国民党的投降路线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极大苦难。
古今书人优劣评
《古今书人优劣评》,或作《书评》、《评书》,旧題梁武帝撰。此编唐以前书俱未引及,始见于宋《淳化阁帖》,隋僧智果书,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有武帝《评书》 一卷,又《古今书人优劣》一卷,或即是编,故《宋史•艺文志》据以著录,今详核其文,多与袁昂《书评》相同,袁昂于武帝普通四年,奉勑评古今书,今本《书评》后,尚附载原启,知此书非出于武帝。今本中有为袁评所无者若干条,当为后人附益。宋朱长文辑《墨池編》,取两本会而录之,共得三十七人,《书苑菁华》所录二十八人。
蜕岩词
二卷。元张翥 (1287—1368)撰。张翥字仲举,号蜕庵,晋宁 (今属山西临汾) 人。著有《蜕庵集》,本编附载诗集之后而自为卷帙。《宋史》张翥本传称,张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殁后无子,其遗稿不传。传者有乐府律诗仅三卷,可知当时即与诗合为一编。但所说三卷,与所见本不合。诗集前有僧来复序,称:至正二十六年 (1366),僧大杼选刻其遗稿。又有僧宗泐跋,作于明洪武十年 (1377),仍称将刊版以行世。是大杼之编次在至正二十六年 (1366),其刊版则在洪武六年 (1373);而宋濂等修 《元史》则在洪武二年 (1369),未及见此足本。所以,据其别传之本,与诗共称三卷。来复序题《蜕庵诗集》、宗泐跋亦称右潞国张公诗集若干卷,均无一字说及词。然宗泐称大杼取其遗稿归江南,选得九百首; 诗集实收七百六十七首,合以词一百三十三首,乃足九百之数,则其词亦大杼之所编,特传写者或附诗集,或析出别行而已。张翥以一身历元之盛衰,故其诗多忧时伤乱之作,其词乃婉丽风流,有南宋旧格,而其于词学亦几近深境。有《四库全书》本。
被掳纪略
刀口余生撰。据原收藏人赵韵琴称“我的爷爷赵雨村,自咸丰十一年起参加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平军失败后回家隐蔽,著有《太平纪略》,因避清朝迫害,改为‘被掳’字样,记事立场亦加以变更。惟于当时太平军的制度、法令及英勇杀敌各史实,则照实记述”。所记为咸丰十一年夏至同治元年春间,在安徽太平军中的一些见闻。已收入《太平天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