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重订喉科家训

    重订喉科家训

    《作者:刁步忠喉科著作。4卷。清刁步忠(惠三)撰。刁质明(守愚)编辑于1918年。卷1论《内经》咽喉经义及咽喉所归脏腑。次述诊断、喉部识经、喉证虚实辨证及预后。再列咽喉外治各法,包括通关、针法、探吐等法,后列常用方药。卷2为咽喉内治辨证与方药。卷3介绍白喉治法。卷4为喉痧证治,强调喉痧先宜解表,并详言喉痧顺逆治法等。现存《三三医书》本及单行本。<br/><br />

  • 咳论经旨

    咳论经旨

    《作者:凌德内科著作。清凌嘉六辑。四卷。嘉六字晓五,湖州 (今属浙江) 人。言医必本于经,所辑亦不越 《内经》 、《难经》 、《甲乙经》 、《金匮要略》 、《伤寒论》,故名。约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 。约五万余字。选录诸经中有关论咳证条文,并附前人注疏于后。卷一,录《内经·素问》有关条文,附唐王冰、清薛雪注。卷二,录《内经·灵枢》 、《难经》 、《甲乙经》 条文,附元滑寿、清丁锦、徐大椿注释。卷三,录《金匮要略》 条文及方,附明赵以德、徐忠可、清周扬俊、沈目南、尤在注释文及方论。卷四,录《伤寒论》 条文及方,附明方有执、清喻昌、张璐、周扬俊、柯琴注文及方论。末选录王叔和《脉经》有关条文。为归类辑录性书籍,对专科研究有所裨益。有 《三三医书》本及单行本。

  • 奉时旨要

    奉时旨要

    《作者:江涵暾清代江涵暾撰。全书以阴阳五行分属,列为七卷。全书共收录了伤寒、中风、温病等六十余种疾病,以阴阳五行为纲,辑《内经》之要言,诸家之正论,并结合著者数十年的实践精华,对所收诸病的病因、病理、症候、诊治等进行了阐述。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并在每一病症之后附有汤头歌诀,便于读者临床使用。

  • 时疫白喉捷要合编

    时疫白喉捷要合编

    《作者:黄炳乾喉科著作。清黄炳乾撰。一卷。炳乾字陶普,湘西 (今属湖南) 人。有感道光年间,白喉流行于江浙、湘鄂、黔滇一带,而治疗专述甚少,遂撷取张善吾《白喉证论》 之经效验方,潜心研学,博访旁咨,兼及己之临证验案,雕版以布后世。前列时疫白喉证论、续论,白喉诊治法,针法等诸篇; 后选急救等方剂十六首;末附药方歌和八种白喉不治之症。文笔简捷明了,便于实用。有光绪九年(1883) 初刻巾箱本。

  • 喉科金钥

    喉科金钥

    《作者:袁仁贤喉科学著作。又名 《喉科金钥全书》。2卷。清袁人贤 (浏阳人) 编撰。刊于宣统三年 (1911)。是书上卷为喉科热证现象表、喉病寒证现象表等26篇;下卷为实火门、虚火门、热疫门、寒疫门。首先综述喉病诸证现象、脉象、病因、药性调度、针灸穴法及用药等;继从实火、虚火、热疫、寒疫四者入门,详述病证;治法则分内服药、外吹药两类。其方或承师传,或采时贤经验,亦有出自家藏秘本者。

  • 集喉证诸方

    集喉证诸方

    《作者:佚名喉科著作。不分卷。清黄惺溪集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惺溪,清代医家,生平履历不详。先论喉风36证证治。次述喉风针灸口诀。又载治喉风诸方,包括方药组成、加减及具体用药法。作者吸取前人有关喉病之学术经验,以个人临床心得予以简要论述。现存初刻本。

  • 跌打损伤方

    跌打损伤方

    《作者:杨成博中医伤科,清代杨成著。该书以人身五形与脏腑的关系为基础,强调伤后按六脉定虚实以判断生死的重要性,指出心、肝、肾、脾、肺受伤分别对应面红、青、黑、黄、白的面色变化。书中详述了人体周身七十二穴在遭受跌打损伤后的各类症状及治疗方法,包括不同季节受伤的用药原则和君臣佐使的配伍要点,还列举了大量针对头、乳、胁、腹、腰、脚等不同部位损伤的具体药方,以及熊胆、珍珠、牛黄等药材在治疗中的功效与运用,是一部对中医跌打损伤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疬科全书

    疬科全书

    《作者:梁希曾外科著作。清梁希曾著。一卷。希曾字柘轩,嘉应(今广东梅县)人。有感于时医治疗瘰疬病之疗效不佳,且易留后遗症,遂细心研究十余年,颇多心得,验之临床疗效满意。将其经验集为一帙,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首列点疬药品与点疬方法,次叙辨疬治疬法,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采用不同治法,多为内外合治。继叙辨疬养疬法,强调治疬须分虚实寒热,提出辨疬不可拘泥古人分经络之说,可总以热痰、寒痰、实证、虚证概括之,并分述辨疬有关事宜。末附患疬饮食宜忌。为流传较广的辨治瘰疬病专著。有宣统元年铅印本,宣统二年刻本,《三三医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作者:佚名伤科著作。又名《少林寺秘传应验跌打损伤奇方》。不分卷。撰人与撰年未详。少林伤科起源于隋唐时期,伴随少林武术发展而成熟。僧众习武过程中难免受伤,催生了以气血经络理论为基础、内外兼治为特色的伤科体系。《少林真传伤科秘方》成书于明清时期,由少林寺武僧与医僧代代口传手录,融合了佛门禅医思想、道家养生理念与民间验方,形成了一套高效、务实的创伤救治方案。除收载众多理伤医方外,更详述各部位损伤整复手法,有的方法源于民间的临证经验。现有清刻本传世。<br/><br /> <br/><br />

  • 青囊全集秘旨

    青囊全集秘旨

    《作者:黄廷爵外伤科著作。清黄廷爵撰。二卷。廷爵字虎臣,今湖南长沙人。因世间所传外、伤科方术者虽多,但指明穴络,确定方位者甚少,乃将家藏秘方汇为一册,成书于光绪十二年 (1886)。全书约二万四千字。内载针刀灸法,以按穴络而分部位。卷上,首为药性赋。以辨药之性味,明主治; 次为各种图说及以伤科为主之方百十余首。卷下,论述疔证为主。首为总论,述疔证的治疗原则及禁忌; 次则分述各种疔证的治法及手指各分属脏腑; 继则膏、丹、丸、散汤头歌,歌下列药味及加减。全书对外、伤科病症论述颇详,从辨症到治疗较为全面,既有图像,又有歌诀,对病因病机也有阐述。其论简赅精确。如扑跌之人,不可专攻瘀血,要求其源,固其本,兼调瘀血; 疔证治疗一要早,二要辨阴阳,三要分上下,在上宜针,在下宜灸。可为外、伤科临症参考。有光绪十二年刊本。

  • 外科备要

    外科备要

    《作者:佚名 外科著作。又名《外科证治方药备要》。4卷。清易凤翥(丹山)编辑。易凤翥生平不详。刊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书中列外科疾病为35部,分别阐述近300种疾病的脉候、症状、病位、经脉所属及其引经药物;并将医方、治法分为托里、补养、洗溻、吹药、敷贴、麻药、膏药、丹药、生肌散、金疮药、灸法、针法、验方等13类。全书详述经脉辨证,治疗用药内外并重,述证简明。现存易氏家藏原刻本。

  • 入药镜注

    入药镜注

    《作者:傅金铨《入药镜注》为清代傅金铨所著,是对道教内丹经典《入药镜》的阐释之作。《入药镜》全文 246 字,以三言韵语形式,托言设喻,简明扼要地论述了采药炼丹过程及火候。傅金铨的《入药镜注》运用其深厚的丹道知识,结合传统易学、中医理论等,对《入药镜》中先天炁、后天炁、火候、药物等内丹修炼的关键概念和方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隐晦的内丹术语和修炼要诀,揭示内丹修炼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 枕藏外科

    枕藏外科

    《作者:佚名《枕藏外科》作者佚名,成书时间约为明末清初。书分“诸症”和“必用诸方”。“诸症”绘八十形图,每图一至多症不等,标示病症名称、部位,偶及性状,图后附文论其病因、病机、传变、治法、禁忌、方药、预后。图直观,文精审,相得益彰。“必用诸方”录九十余方,多汤剂,其次为散、膏、丸、饼、药酒方,方水煎,或酒、姜汤送服,外用方以敷、洗浴为主。本次整理以乾隆三十二年(1767)胡瑔刻本为底本。【图片见PDF版】

  • 疡科捷径

    疡科捷径

    《作者:时世瑞外科著作。清时世瑞撰。三卷。世瑞字静山,道光间外科名医,亦善治内科,经验丰富,理论精湛。时氏鉴于外科著作虽多,或详而过繁,或简而过略,乃“选集诸篇,撮取要领,汇成一书,署曰 ‘捷径’,取其便于诵习云尔”,撰成于道光十一年(1831)。上卷为疡科总论,首以十篇歌诀论述痈疡的病源、辨证、治法及预后,而后记述头、面、项、背、腰、眼、鼻、耳、口、唇、齿部常见痈疽疔疮。中卷为舌、喉、胸、乳、腹、腋、肋、内 (脏腑)、肩、臑、臂、臀、股、膝、胫、足部外科诸疾,并附有十二经起止图与正面和背面疮疡全图。下卷为外科杂证如癣、丹毒、蛇咬、河豚鱼及砒霜中毒等。有道光十一年原刻本,光绪十年(1884) 重刻本及十一年新刻本。

  • 外科医镜

    外科医镜

    《作者:张正外科著作。清张正辑。一卷。正字贞庵,号药樵,嵊县(今属浙江)人。先习儒,因其母患臀疽久治不愈,遂习疡医。“采摭前贤之精义,考验心得之无微”,念其“以儒习医,析理若镜”,故称。书中对一般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证治均予论述,然缺乏辑者临证见解。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 外科选要

    外科选要

    《作者:唐黉外科著作。2卷。清唐黉(芹洲)辑。刊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此书系以《外科正宗》、《外科大成》、《疡医准绳》诸书摘录而成,其中又以选录《外科正宗》内容为多。全书具有简要之特色,唐氏认为初学外科者宜于先读,以为阶梯,进之则可以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现有初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外科证治秘要

    外科证治秘要

    《作者:王泰林本书一卷,系清末无锡名医王旭高先生所著,内容概括了中医外科临床辨证论治常法,言简意赅,叙证扼要,用方平妥,故能由博返约,要言不烦,实为中医外科入门之书。该书虽文字简略,原为先生课徒之书,但对初期临证者确有帮助,因临床病证千头万绪,方剂药物繁复不一,初临病人,未免茫然。若能辨证得其要领,论治明其常法,则临床施治便有方向可循,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开辟门径。

  • 痘疹生民切要

    痘疹生民切要

    《作者:喻昌中医,儿科,清代喻昌撰,成书于清康熙三年(1664)。卷上列痘疹预防调理,治法二十八条,辨汗下两说,春冬寒盛、夏秋热盛用药准绳等;卷下列辨气血两虚,火攻法,以及小儿麻疹等证治。

  • 外科十法

    外科十法

    《作者:程国彭又名《华佗外科十法》。外科著作。清程国彭撰。一卷。国彭有《医学心悟》已著录。是书成于雍正十年(1732)。分别叙述外科十种治疗方法:第一,内消法;第二,艾灸法;第三,神火照法;第四,刀针砭石法;第五,围药法;第六,开口消脓法;第七,收口法;第八,敷药总论;第九,复论五善七恶;第十,将息法。后有外科治症方药百一十余首,并附论症名法治篇。选方多为外科验方,有一定参考价值。其间亦杂有宗教咒语等内容。有雍正十一年书粟轩刻本,抄本,见载于六卷本《医学心悟》。<br/><br />

  • 痘疹精详

    痘疹精详

    《作者:周冠儿科著作。清周冠撰。十卷。冠字甄陶,来水(今安徽来安)人,清代医家。周氏认为《痘疹心法》和《种痘新论》二书系发挥《活幼心法》而成。或失之详,或失之精,均有未尽之处,遂取二书合参,并博采诸书,参以己见而撰是书。后,其胞弟冕南加以补辑,而刊刻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卷一,总目;卷二,初热证治; 卷三,见点症治; 卷四,起胀症治; 卷五,灌浆症治;卷六,结痂症治;卷七,痘后症治;卷八,妇女症治;卷九,麻前症治;卷十,麻后症治。书中多以歌诀,概括其证治大法,附注以疏明其意,颇便初学。有乾隆五十九年刊本,嘉庆十年(1805)让三堂新刊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松阳钞存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辩诬笔录

辩诬笔录

在绍兴八年(1138)罢相之后,赵鼎多次受到奸佞小人的迫害,致使他屡遭迁谪。在其被贬期间,即绍兴十年(1140),朝中大臣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名,髙宗听信后便贬赵鼎潮州安罝。而赵鼎深感冤杆,在《辩诬笔录》中详细论列車情的经过,一件件驳斥,以彰自身清白。“据《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云:‘足编前有自序,称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期间岂无传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他细故,无足深较云云。’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孔子编年

孔子编年

南宋胡仔撰。五卷。为胡仔奉其父胡舜陟之命编撰。以《论语》为主,采《礼记》、《左传》、《公羊》、《穀梁》、《史记》及《孔子家语》等所载有关孔子言行事迹,按年编排,实即年谱,不称年谱而曰“编年”,意在尊圣。是编于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定在鲁襄公22年(前551年)。前有胡舜陟序,概述孔子重要经历说:“为中都宰一年,为司空二年,为司寇三年。”“去鲁凡十三年,适卫者五,适陈、适蔡者再,适唐、适宋、适郑、适叶、适楚者一,而复自卫返鲁。”原书采摭经传诸书均未注明出处。胡氏后裔,清胡培翚为之注,悉考所引诸书出处及后世考论孔子可以印证本书者注于下,提高了本书的价值。由于孔子的一些言行其时间地点并无明确记载,限于本书体例,胡氏不得不一一系年,自不免有断章臆附处。《四库提要》指出其对郑人游于乡校,仲尼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胡氏系此于孔子年十岁时,斥其“殊为疏舛”。胡培翚注引《左传》“杜注云: 仲尼于是十岁,长而后闻之。据此则所言不在斯时也。当以郑人游乡校事在此岁,故系于此”。可补本书之未备。本书为孔子编年的最早著作,其考寻根据经传,虽不免有疏失,但大体上尚审慎。有《四库全书》本及胡培翚注,清刻本。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