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曾

梁希曾
  • 姓名:梁希曾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东嘉应(今梅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梁希曾,清末医家。字柘轩。广东嘉应(今梅县)人。原习儒,后究心古典医籍,遂精内外科,遇奇难症多应手奏效。尤精于治颈疬(颈淋巴结核)、花柳(性病)。外治颈疬以药点之,内治则审证施药,取其潜消默化;疗花柳则专用内解法。游医于外洋,历数十岛屿,名扬海外。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新加坡,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任职于汕头检查验病所,兼受同济、延寿两医院之聘。同年撰《疬科全书》,述病源、证治、点疬药品、点疬法、疬家忌食、疬家宜食诸篇。谓疬之成症,原与痨瘵相表里,同属阴火与痰为患,除注重内治外,兼顾食疗、食忌,颇有特色。

梁希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抚豫条教

抚豫条教

四卷。清尹会一遗稿,张受长辑。尹会一 (1691—1748),字元孚,号健余,直隶博野 (今属河北)人。雍正进士,乾隆时官至河南巡抚。其时,黄河、沁水泛滥成灾,尹会一赈灾抚民,甚得人心。张受长为尹会一受业门人。乾隆初年,河南吏治戎政,已多窳废。官吏贪脏、索陋规、克扣粮饷、多占空粮等案层出不穷。尹会一崇奉朱学,以律己化人为本,于是频颁戒谕,要各地官吏咨询民隐,戒贪婪,并取得了一些政绩。尹会一死后,受业门人张受长于乾隆十五年(1750)将其抚豫遗稿编为四卷,卷一为与寮属开诚布公,振兴吏治;卷二为分社敷教,力行规劝条约;卷三为训俗型方,致严于非礼非义之禁;卷四为罪己、恤灾、赈济事宜,并在书前撰有序言。有《畿辅丛书》本。

纤言

纤言

《纤言》,清朝陆圻撰,所记皆为晚明清初要事。上部记晚明“三案终始”;中部记“三案”馀波及清初南京、淮扬文武诸臣事;下部记南明弘光、隆武、鲁王诸事,其中“金陵七十三人”、“大悲和尚”、“酒色串戏”等篇,尤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今据神州国光社排印本整理。

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

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

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一卷,日本圆仁撰,编号二一六五。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六卷,明深有撰,明闻删订,袁宗道序,顾起元序,有行由。前三卷答诸方书,后三卷杂著

师子奋迅菩萨所问经

师子奋迅菩萨所问经

一卷,失译。华积楼阁陀罗尼经之旧译也。师子奋迅菩萨,新译作师子游戏菩萨。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又名《菩提道次第论》,藏传佛教论书。中国宗喀巴著。宗喀巴,青海湟中人,16岁时赴西藏学习佛法,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本论完成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共24卷,作者以《菩提道灯论》的内容为基础,以下士、中士、上士的“三士道”为修行实践的渐进次第,以出离心、菩提心、中观正见为解脱的要道,详细地论述了解脱及修行次第的问题。作者认为“下士道”是修行佛法的开始,可使人弃恶扬善,修行世间善法,对“下士”说明三界轮回生死之理,可引发其“出离心”,使之入“中士道”。“中士道”太厌离三界生死,追求个人解脱,对“中士”说明救度他人利乐众生之理,可引发“中士”的“菩提心”,使之入“上士道”。“上士”则要不断研习,寻求“中观正见”,由此而斩断烦恼,道济众生,涅槃成佛。此外,作者强调了恪守戒律的重要性。本论标志着宗喀巴佛学思想的成熟,在西藏地区流传极广,先后有多种注本问世,对藏传佛教影响重大。明永乐十三年(1415)宗喀巴曾将此论括其精要,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论》。汉译本由法曾译,1936年重庆汉藏教理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