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法相宗是什么?
法相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本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辩中边论、大
-
略论道教正一派授籙渊源及天师法籙
前言:道教正一派授箓历史悠久, 是正一派道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神职人员的必经之路,在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授箓也随着时代在演变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授箓仪式的演变及箓种的介绍,让大家 对道教正一派授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龙虎山天师道的授箓传度历史悠久,远在东汉末年(约公元215-220年),祖天师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自汉中 迁还龙虎山,遂在天师草堂处建传箓坛,逢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升坛传度授箓,弘扬道教,开创了龙虎山天师道升坛授箓传度的先例。
-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要比黄帝内经成书要早?
说《长沙马王堆医书要比黄帝内经成书要早》,真的是这样吗?马王堆出土了12本医书,到底记载着哪些内容尼?读完本文你就会明白。提到马王堆,许多人都会立刻想到那具历经2000余年,依旧保存完好的女尸。其实,对于马王堆的价值并不止于女尸。当时,马王堆先后挖掘出了三座汉墓,女尸是一号墓的墓主,在其余两座汉墓中,也都有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中,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与医学相关的资料。这批医书分别书写在大小不同的5张帛和200支竹木简上。从内容来看,涉及的医学领域非常广泛,涉及方剂、脉学、导引气功、经络、房中术等多门学科的
-
什么是三藏
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巴利语 ti^n!i pit!aka^ni。又作三法藏。藏,梵语pit!aka,意谓容器、谷仓、笼等。(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
-
日僧秋篠善珠生平及其《明灯抄》版本研究
因明学作为佛教“五明”之一,到陈那时已经臻于完备。玄奘法师将陈那因明引进中国, 开创了以唐疏为源头的汉日因明传承,其所传因明以《门论》和《入论》为主,后者是对《门论》的解释,然而《入论》同样艰涩难懂,窥基遂据玄奘师说作《因明大疏》。《大疏》作为慈 恩宗因明学研究的最高成果,包含了玄奘、窥基两代佛教大师的心血,郑伟宏先生认为其是 “打开陈那新因明大门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①窥基之后,慧沼、智周在其基础上继续进行因 明研究,如慧沼续成《大疏》完本、智周作《前记》
-
身体之为“窍”: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
在先秦儒学与医学之中,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精神”的“孔窍”、“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其中,耳、目、口三窍尤为儒家修身所注重。阴阳五行理论兴起后,身体之“窍”与天地
-
论《升庵诗话》反复古倾向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以“议大礼”事件被贬云南永昌(今保山),永远充军。杨慎少有诗名,十四岁时便以诗文入文坛泰斗李东阳门下,东阳戏呼之为“吾小友”[2](P202),格外垂青。作为茶陵派领袖,李东阳对明初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诗风拨乱反正;倡言复古,颇有影响。清人钱谦益以李、杨二人私交甚笃而得出如下结论:及北地侈言复古,力排茶陵。海内为之风靡,用修乃沉酣六朝,揽
-
《论语》中“而”的考察
在古代汉语中,“而”是一个应用频率高,用法多样,语义灵活的语词。“而”的本义是指人两颊下垂的胡须。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为,“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臣铉等曰:‘今俗刖,作髵非是之切。”随着汉语的发展,“而rdq
-
孔子“仁”思想的政治含义初探
一、从政治学的角度理解“仁”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尽管“仁”字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但把他们明确作为一种思想提出来,孔子是开创者。不过,两千多年以来,学者们大都囿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解释“仁”,把“仁”的思想作为儒家的伦理学说。如,近代以来的学者中,冯友兰认为“《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
-
《汉书·古今人表》考论
《汉书·古今人表》一向是研究《汉书》的学者所注意的篇章。有学者认为〈古今人表〉并非班固(32-92)所撰,而是其妹班昭(约49-约120)之作;对〈古今人表〉不列汉人,又被人评为体例不纯;不书汉人而称为《古今人表》又认为是名实不乎。中国史学史上的断代史始祖《汉书》,其〈古今人表〉是否确有上述问题?本文欲一一探讨。一《汉书·古今人表》受学者批评,是史学史上已经讨论很久的问题。〈古今人表〉的作者是否班固其人,多被学者质疑。学者赵连稳认为《汉书》的八表是班昭所创。[1
-
李白的访道人生及其死因诌议
李白的一生充满传奇,就其生卒系年也存在很大的学术争议,为研究方便,今以日本神户大学教授览久美子的《李白年谱》为参照。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四川江油[1],四川是一个道教传统及其浓重的地区,特别是当时的道教胜地青城山就素有“青城天下秀”的美称。李白从小对这种文化耳濡目染,并曾赋诗道:“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加上性格放达,这就对他早期的人生思想和理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
-
论晏几道对晏殊词的因革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云:“方立(按:当为宋葛立方)有《归愚集》,已著录宋人之中父子以填词名家者惟晏殊晏几道。”可见,晏氏父子之词在宋时已经大有名气。而世人对二晏词的研究,也是精彩纷呈。对于晏几道对晏殊词的因革问题,前贤已有相当精辟之论,如叶嘉莹先生《论晏几道词在词史中的地位》(收入《灵谿词说》)、《大晏词的欣赏》(收入《迦陵论词丛稿》);傅义先生更是写出《论晏几道对晏殊词的继承与超越》;等。再次提及,难免有续貂之嫌。然千虑之余,或有一失。今意欲深究二晏词中之异同,试图作
-
什么是净土宗
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之宗派。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净土乃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即清净功德所庄严之处所。又称莲宗,盖东晋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之他力,祈获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西方净土思想乃依据释迦于耆阇崛山所说之无量寿经、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祇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等三经。佛陀入灭后约九百年,天亲所造往生净土论,以及马鸣、龙树诸论师赞述以上三经之要义,弘传此宗。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来华
-
先秦儒学是一种宗教信仰体系吗?
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这个问题,学识界争论以久。(1)不承认儒学是宗教的,有胡适、陈独秀等五四新文化健将,第一代新儒家熊十力,北大教授季羡林,复旦教授蔡尚思等诸多知名学者。他们力辩儒学不是宗教基本基于儒学不具备一般宗教的特征这样一条理由,以季羡林教授的论证为例,季教授从三方面认定:儒者一般不信鬼神,儒学没有宗教组织和宗教仪式,儒学没有彼岸世界。(2)相反,也有众多的学者认为儒学是宗教,有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社会功能的(3),有从学理的角度考察其文本的,如牟宗三根据儒家承认道德本体,得出儒学是一种道德宗教的结论,
-
司马迁与《史记》创作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作,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它代表了古代散文最高的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也正是从史学和文学两方面肯定了它的性质和伟大成就。但《史记》取得如此崇高的地位,并非是历史发展的偶然(正文将从外、内因两方面着重论述)。司马迁不朽的巨著《史记》记述了我国自上古至汉武帝时代约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他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他在新社会条件下,加以发展创造而完成的。司马迁完成《史记》创作的成就是伟大的
-
意淫——试论贾宝玉的性爱境界及情韵
一 好色即淫 知情更淫一贾宝玉成为古今中外所有艺术形象中最为独特的一位,他的魅力长久不衰,使一代代的读者沉浸其中,玩味一生,其滋味却越品越浓。这浓的化解不开的滋味,是他传奇的一生,是他丰富又矛盾的思想,是他为人处世的怪诞,是他眷恋美好的痴情,是他灵魂痛苦的探索,但这一切都还不够!宝玉那最为独特的该是他对男女之爱的深刻理解和丰富又纯洁的性爱境界。宝玉把他那无从化解的痴情给了所有身边的异性,这给予是无私的奉献,是最深的同情,是最真挚的体贴。这情不同与以往所有的情,这情深入骨髓,浸润灵魂,宝玉这独特的对异性情的
-
“二爷当家”——贾府管理与权力争夺的怪圈
《红楼梦》书如其名,自其问世至今二百多年,中国人都沉醉在这个迷梦之中,“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在这个美妙的梦境里,有鲜活个性的人物角色,也有瑰丽灿烂的中国文化。每一个角色的定位,每一个道具的使用,似乎都饱含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无限魅力。但读《红楼梦》却绕不开贾府的权力争锋,无论是宝黛钗的凄美爱情,还是邢王二夫人的明争暗斗,抑或丫鬟婆子的口舌之争,都在向我们揭示着贾府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不过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真实内幕。相信读者都能很清楚地发现贾
-
《阴持入经注》最古的佛经注释书之一
《阴持入经注》是中国佛学史上最古的经典注释书之一。《高丽藏》题为陈慧注解,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则作吴陈慧撰。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卷。
-
也谈“董永故事”的源流
月前,笔者才有幸读到早在1996年发表在河南南阳市文化局编辑的《汉代画像石砖研究》中王建纬先生的文章:《汉画“董永故事”源流考》。可喜的是,作者在该文中对董永故事作了较为细致地考证,使此故事在汉代之后的演变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但是笔者对王先生所持董永故事源自西汉的看法,[1]不敢苟同,今以本文与王先生商榷并乞指正。一、“董永故事”,并非发生在西汉的实事,而系流传在民间的神话常识告诉我们,实事与神话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是指社会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之事;而神话则
-
崇祯本《金瓶梅》的评改者为汤显祖考论
《金瓶梅》崇祯本写定者是谁?评点者又是谁?这个问题和《金瓶梅》的作者一样一直是个谜。但它不象《金瓶梅》的作者那样有许多候选人,原因当然是它没有留下哪怕是可以让人索隐的线索,因此,对它的讨论就相对寂寞。到目前为止,崇祯本的写定者现在学界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沈德符与冯梦龙合写说;第二种是冯梦龙说;第三种是李渔说。而其批评者为谁只有冯梦龙与李渔两种说法。魏子云先生最早认为“沈德符与冯梦龙合写说”,魏先生在《从金瓶梅的问世演变推论作者是谁》[1]一文中说:“所谓l
-
《水浒传》中女性的“性”自主权利的缺失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英雄传奇的一个巅峰之作,同时也是一曲描写农民起义的悲壮挽歌。但因书中主要塑造的是男子形象,即便有几个女性,也可以看作为描写男性的衬托,在正统的封建思想里,女子受三纲五常的束缚,并且没有话语权,尤其是在视万恶淫为首的男性文化中,女子只是男人的私有品,她们没有选择爱情的权利,所以,《水浒传》的女性具有一定的悲剧性。而性(包括性情)自主权利的缺失是造成他们悲剧的重大原因。一、敢于选择 自酿苦果在这方面,最大胆的要数与和尚裴如海私通的潘巧云,她丈夫早死,改嫁一身好武艺的杨雄。杨雄在肖
-
浅析苏轼对词体革新的历史性贡献
宋初诗文为“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体所笼罩。作品多作于酒筵歌席遣兴娱宾之际,内容多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君持酒对斜阳,旦向花间留晚照”等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与“缀风月,弄花草”的西昆体诗文既无什么差异,亦未逸出花间词的侧艳樊篱。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
-
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
《聊斋志异》卷三《苏仙》全文五百余字,这样的短篇在《聊斋》的选评和鉴赏中最易被忽视。朱一玄先生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在“本事编”收录西晋葛洪《苏仙公》和唐代李隐《冉遂》作为该篇“本事”[1](P.101-104),明显只注意到了该小说作为神仙故事的一面。如果与两篇作为“本事”的故事对比阅读不难发现,尽管一些细节与“本事”一致[1],但柳泉先生并没有像“本事”故事那样突出主人公的神仙
-
再论《刘子》的著作者为刘勰
关于《刘子》一书的作者问题,笔者前已发表的《把〈刘子〉的著作权还给刘勰》一文①,认为否定两《唐志》记载《刘子》作者为刘勰的理由不能成立。根据近两年学者们对此问题的讨论,我认为还有再讨论的必要,今将浅见陈述如下,以就教于关注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一、关于用避讳学判定刘勰著作的问题有论者认为《刘子》中不避梁讳,有“顺”字和“衍”字,《文心雕龙》避讳“顺”字和“衍”字,以此否定《刘子》为刘勰作,坚持刘昼说。笔者觉得这一
-
管锥老子
有人说,不读孔子的书,难以深知什么是中国文化;那么也可以说,不读《老子》,就难以深知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智慧。以非凡的洞察、简练的语句,几千年前的老子用五千字总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老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汉字所特有的含蓄而深刻的表述方式,也带来了大部分哲辨思维和小部分宗教情怀,还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法宝。老子可以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孤独的思想家。他既不像孔子那样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也不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有一批批的学生,更不像释迦牟尼、耶稣
猜你喜欢的书
叶紫文论
本书收叶紫写的文艺杂感,包括编辑日记、作品序跋、作家印象、新作评论、文艺随笔之类;收作者以汤咏兰(叶紫夫人)之名出版的《现代女子书信指导》的节选;收作者最后一年(1939年)的日记,即系据北京图书馆藏作者自题为《回忆·感想·日记·笔记·杂记》的日记手稿;还收了几通信。
道德经异同字
道经异同字。唐无名氏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吴园易解
九卷,宋张根著。书用王弼注本,诠释主义理,不及象数,亦不言《河图》、《洛书》。注文简要。末附序语五篇,其论《系辞》尤于义理多所发明,《泰卦论》一篇,专明天道人事消长之机。《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亦题曰《吴园周易解》。此书系张氏诸多撰述中仅存的一种。《四库全书提要》云:“明祁承家有其本。此为徐氏传是楼所钞。自《说卦传》‘乾,健也’节以下,蠹蚀残阙。末有康熙壬申李良年《跋》,亦称此本不易得。有《四库全书》本。
唐诗品汇
明初洪武间高棅编选的一部比较全面而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唐诗选本。此书广选全唐一代之诗,诸体皆备,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大都选入,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全貌。全书凡90卷,共选作者602人,诗5769首,分体编排,计五古24卷,七古13卷(附长短句),五绝8卷(附六言绝句),七绝10卷,五律15卷,五排11卷,七律9卷(附七排)。后又编《唐诗补遗》10卷,附于书后,足成百卷之数。该书卷首附有《历代名公叙论》,评述有唐一代之诗。“其有评论本人之诗者,则附于姓氏之后;有评论本诗者,则附于本诗之前;有评论本句者则附于本句之下”(《凡例》)。且偶有作者笺注。这些评论对读者都很有帮助。该书的最大特色在于首次把唐诗分期明确定为初、盛、中、晚四期,并把入选作家和作品,按时期和体裁区分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等九格。“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不以世次拘之”(《凡例》)。高氏承袭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之说,提倡规仿盛唐,对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颇有影响。明代馆阁皆以此书为宗。
一贯问答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哲学著作。不分卷, 约一万二千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宋儒遂有“一 贯”之争。本书亦专为阐述“一贯”问题而作,大旨在於 主张“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并据以评论儒佛 道诸家言。大体是方氏出家后所作。不曾刊印,手抄本 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毗耶娑问经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而有结文。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