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持入经注》最古的佛经注释书之一

《阴持入经注》是中国佛学史上最古的经典注释书之一。《高丽藏》题为陈慧注解,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则作吴陈慧撰。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卷。YS1中华典藏网

陈慧,生平不详。吴代学者。会稽 (今浙江省绍兴县) 人。曾从安世高学习小乘佛教,与南阳 (今河南省南阳市)韩林、颖川 (今河南省颖川县) 皮业并称为安世高之入室“三贤”。著名译经大师康僧会曾从其学习佛经,并协助注释佛典。《阴持入经注》可能是与康僧会合著的。YS1中华典藏网

《阴持入经注》,2卷,卷首有序。本注是对汉安世高译《阴持入经》所作的注解。《阴持入经》是中国佛教初期翻译的经典,属于佛教中的小乘经典,主要阐述法数和解脱之道。所谓“阴”、“持”、“入”,是小乘佛教中最基本的概念。“阴”,后译为“蕴”,其中又分为色、受、想、行、识5类,故名“五阴”;“入”,后译为“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被总称为 “十二处”;“持”,后译为“界”,即在“十二处”的基础上,再加上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构成为“十八界”。所谓“阴”、“持”、“入”,亦即是被以后佛教列为“三科”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简称。《阴持入经》称之为“三部并行”,要求从这三个方面统一起来观察人生和社会,达到成佛之道。本经因系旧译经典,因而文字甚为难解。为便于人们深入理解,陈慧遂撰成此注。他广引经论,如 《道理经》、《安般守意经》 (安世高译)、《法镜经》 (安玄译)、《慧印经》、《维摩诘经》、《沸迦沙经》、《了本经》、《大明度经》、《老母经》 (支谦译)、《七真经》(不见传本)、《法句经》、《中心经》 (文皆与今释藏诸本不同,不知谁人所译)等,计13种。其中所引《安般解》,可能是所佚道安《安般解》。卷末附有“佛说慧印百六十三定解”。YS1中华典藏网

《阴持入经注》因系佛教初传时期的经典注释书,对于了解当时的佛典译语和人们理解佛教的程度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将“八正道”中之 “正思维”译为“正行”,注解说:“非三尊净行,终而不行也”,指出 “正思维”是泛指一切实践行为,而非限定在思维的范围。把 “正业”译为 “正治”,注解说: “以天欲为治”,认为 “正业”的根本在于 “无欲”,等等。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并不完全理解佛教原来的体系,而是根据当时中土流行的道德修养的需要进行发挥的。此外,本注还把“苦”、“空”、“非身”这些对社会人生的判断,看成是由“非常”这个概念推演出来的,而忽视了 《阴持入经》中着重强调的 “诸法天我”的道理,这反映了从《四十二章经》以来,人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水平。YS1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