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简析陶渊明诗文中的鸟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依赖于物象而存在,物象经过两方面的加工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这两方面即:“一方面,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物象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1]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写到鸟,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桂冠的渊明对鸟情有独钟,渊明不仅以鸟自况,更以鸟言志述怀抒情喻理。鸟这一大自然的寻常生命经过渊明的观察与创造,形成意趣各异蕴藉丰厚的意象集

  • 北宋中期的儒门分歧——文史之争   

    北宋中期,儒学借古文运动而得以复兴,其中的代表人物从政治上分为两派:即旧党和新党。但他们在对待史学和文学的态度上却划分的不是那么明显,而反倒彼此有重合之处。其中新党反对史学和文辞之学,旧党中则有尊史而反文的,如朔学司马光一派,尚文史的如蜀学三苏一派,以及反对文史之学的,如洛学一派。洛学之反文史,朔学之反对文辞之学,与政治上敌对的新党持相近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对待文学和史学的态度成为区分各新兴儒学学派的重要特征。而从这种重合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北宋中期学术争斗的真实情况远较其表面层次复杂。一、史学之尊贬北宋古

  • 心焦如焚——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李贽的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能使个体不恰当地使用防御机制,导致神经症状。而神经症状对于饱读诗书、思维活跃的文人来讲,又更多地体现为怪诞的思想和行为。说到思想行为怪诞,莫不以晚明因异端而著称的李贽为典型:自小所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却常常抨击孔孟之道,甚至在《焚书·论证篇》中讥讽后儒“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形若狗彘然也”;李贽身为儒者,却立下要求施行伊斯兰葬礼的遗嘱;内心并不笃信佛教,却又抛妻弃子,落发为僧;既已做了和尚,却偏偏不守佛家清规戒律,收女弟子,在佛堂上

  • 儒家音乐思想理论《乐记》的美学读解   

    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历来都受到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的重视,尤其是对对社会历史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大家之作,原理之作的解读,已经是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运作的重要途径了,这里对儒家音乐思想的系统总结《乐记》的解构重读,无疑是认识儒家美学思想的有效管道,尼采和德里达都曾认为文本的不确定性和多层次性是其本身极富魅力的方面,没有谁敢说一家之言已全部掌握本文的“真实”世界。希望文章从如下几个角度的解读能给我们以新的启示。一、“音”、“情”、“

  • 浅谈汉学与中国武学   

    前言中华文明历来为世界瞩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其成就的日益辉煌,整个世界正再次掀起一场持续而不断深入的中国文化研究的热潮。许嘉璐先生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演中说:“纵观人类的和中国的文化发展史,文化的兴盛总是伴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出现的,也总是因其博大的胸怀、清醒的头脑和宏远的眼光而出现的。”汉学研究历经发轫、确立、发展,现已进入全面繁荣并日趋火热的时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学以其特有的魅力亦日益为世人所关注。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中国武学远远没有像其它中国文

  • 鬼狐之下藏真态 云鬟雾鬓入梦来   

    一、引言古今中外,总有这样一些人,自己过着一文不名的生活,却向无数人传播着精神的财富。他们可谓是无名小辈,因为在达官显贵的名单上,从来没有他们的位置;他们又是真正的大师,因为几乎所有后辈的脑海中,都留有他们思想的印迹。蒲松龄曾这样概括他四十余年的考试生涯:“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蒲松龄《蒙朋赐贺》)他一生执着于考取功名,无奈屡试屡挫,“72岁高龄才成为岁贡生,得一‘候选儒学训导’的虚衔[1]”。然而,就是

  • 将孔、释、耶、穆及祖先揖入一堂   

    在西方宗教文化的冲击与对照下,现代新儒家的多数代表性人物对宗教问题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第一代现代新儒家来看,熊十力和梁漱溟不仅对宗教问题兴趣盎然,而且还通过会通儒、佛搭建起自己哲学思想的框架。就第二代现代新儒家来看,徐复观、唐君毅、牟宗三也对宗教问题有诸多探讨,牟宗三曾提出儒学是“道德宗教”、“人文教”的主张。不过,对照地看,唐君毅有着更为强烈的宗教意识自觉,他不仅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宗教的产生进行了探讨,而且还明确提出建立新宗教以应对现代化之“物

  • 论女娲神话的流变   

    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形态被创造出来以后,是作为一个确定统一的形态流传千古呢?还是被不断加工和重新书写?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所知的神话,是蛮荒时代的祖先早就编造出来供后人享用呢?还是由后人在不同的意识背景下再造的?只要对中外任何一种神话作考察,答案不言而喻。卡西尔《人论》论及神话时指出:“不能把神话归结为某种静止不变的要素,而必须努力从它的内在生命力中去把握它,从它的运动性和多面性中去把握它,总之要从它的动力学原则中去把握它。”[1](97)正是从动力学原则出发,女娲神话研究者杨利慧博士

  • 从虚拟物象看《庄子》的美学境界   

    庄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蒙地乃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史书上关于其生平事迹的记载很少,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对他有三百来字的记载。庄周的思想,主要见于《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流传于世的西晋郭象注本《庄子》只有三十三篇。通行本《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内篇》有七,乃《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此七者,文气酣畅、浑圆天成,历来认为是庄子亲笔所作;《外篇》十五,乃《

  • 论辩之先秦儒家流程考辨   

    论辩之于先秦儒家之意义,彰显了先秦儒家一贯的外王生存主张与和谐行道理念。孔子、孟子、荀子,以各自的方式维持了游历诸侯的论辩说服策略,历史性的展现了先秦儒家论辩发生、发展、完善之线性流程。孔子之论辩“孔子的生平言行,见载于其门人弟子之所记,复经其再传三传门人弟子之结集而成之论语一书中。”[1]所以,对于孔子的论辩记载,本文着重考察《论语》[2]一书。《论语》中没有出现语词“辩”,与之相近的是语词“言”,据杨伯峻的《论语词典》统计:名词言

  • “世外桃源”:论郁达夫和陶渊明   

    郁达夫的作品中多次出现陶渊明的名字,以及与陶渊明有关的诗文、字句,具体来说有:1、诗歌。《〈不知〉二首》:“不知彭泽门前菊,开到黄花第几枝?”《自述诗十八首·其四》:“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自述诗十八首·其八》:“左家娇女字莲仙,费我闲情赋百篇。”《客感寄某两首》:“陶潜痛哭谈燕侠,庄舄哀歌激楚声。”《迁杭有感》:“伤乱久嫌文字狱,偷安新学武

  • 唐代谏诤风气与文学家谏官的命运   

    从理论上说,唐代君王都重谏,把劝谏与纳谏作为为政之本,无论是开国之秋、大治之际,还是衰变之期、灭亡之时,统治者都将求言纳谏作为安邦图存的良药,因而从唐太宗、唐玄宗一直到唐懿宗、唐僖宗,都发布过劝谏求谏的诏令,“求直言”诏不绝于史,“从谏则圣,共理惟贤”唐德宗:《君臣箴》,《全唐文》卷55。是这些君王为政的共识。然而,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由于各人政治素质的差异,特别是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这些有纳谏意识的君王们并不能去奉行其理想的政治,或者说不能真正劝谏纳谏。概

  • 唐代说话话本《庐山远公话》   

    作者佚名。现存敦煌写卷一件,据卷末题记“开宝五年(972)张长继书记”,知为北宋初年抄本。尾稍残,约存一万五千余字,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编号为斯2073。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八十五时,于“进旨”以下若干行,编者以笔迹行款与前稍异,未细加考读,便视为一独立文章,遂使整篇拆为两段。前段拟名《惠远外传》,后段拟名《进旨》。编校《敦煌变文集》(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时,已纠其谬,合为一篇,收入卷三,用篇首原题《庐山远公话》。故事讲晋时雁门有兄弟二人,兄惠远

  • 明代笔记《见只编》详细介绍   

    《见只编》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三卷,明姚士粦撰。卷首有其友人屠中孚序谈此书之作:姚每携三寸管,脚著游屐,身背囊橐,行迹半天下,以“溯千古,验来今也。事不逾条数十百,而多耳目外事、公朝间语、能人铦手于情理,缩远异于眼中。”可见此书为撰者云游天下时所见所闻的记录,其中多传奇、轶闻故事之类,也偶杂记名胜事物等。由于此书与明时其他某些抄撮古书旧籍的笔记不同,诸多是撰者采自社会采自生活的实录,因此,不少作品有其独具的价值,值得引起注意。例如“壬午浙中兵民两变”一则,

  • 明代传奇《归元镜》详细介绍   

    《归元镜》,明僧人智达作。写佛教净土宗(也叫“莲宗”)主要人物庐山(慧远)、永明、云栖(莲池)三祖的身世故事和衣钵相传的经过。剧名全称《异方便净土传灯归元镜三祖实录》,故又名《传灯录》。全剧共四十二分(即四十二出)。有乾隆间刊本,又有上海有正书局民国七年(1918)石印本。(另有吴晓铃收藏的《增广归元镜》抄本,长达八十五出。)剧情是:释迦牟尼佛因凡夫不晓佛法而想出一方便法门,令苦海众生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七日而心不乱,即可往生极乐国土。舍利弗自愿下凡传此净土法门,宣扬流布弥陀经,巧遇贾

  • 盛唐气象的误读与重读   

    林庚于1958年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盛唐气象的特质,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猛烈地批判,这当然是受极左思潮影响的一种极不正常的文学现象,因而那些政治批判性的文章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反响,林庚的盛唐气象理论在唐诗研究中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林庚的文章是相当精彩的,它既是对盛唐文学的总结性研究,又具有开拓性意义。但是,不可否认,林文关于“盛唐气象”的规定,又的确存在着许多含混而令人疑惑之处。林庚认为:“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气象不只由于它的

  • 百年以来韩偓研究述评   

    韩偓(842ndash;923)字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少有诗才,李商隐曾称赞他“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因呈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唐昭宗龙纪元年进士,累迁左谏议大夫、翰林学士,进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等。天复元年因构罪朱全忠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闻朱全忠杀崔胤、劫昭宗迁都,遂弃官南下,经湖北、湖南、江西最终携家避地入闽。后

  • 试解《逍遥游》   

    《庄子》为庄门后学所編纂,《逍遥游》被置于编首,应当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至少起着表达编者理解的作用。正如《关雎》置于《诗三百》之首,“学而时习之”置于《论语》之首,都代表着编者对所学所宣扬的理解,不仅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而且对后学的理解有着难能的启发作用。黄鹏: 男,1953年生,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导师,古籍整理研究所专职教师。从事唐宋文学文献研究.有《贾岛诗集笺注》(巴蜀书社,2002年)等问世。薛红: 女,江苏丹阳人,1956年生,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二中语

  • 《西游记》寓言的解读   

    一神话故事乃至神话小说,其生命都在于其中的寓言意义,即,超越世俗,战胜自我,敬畏神圣。可以说,神话即寓言;都是通过特定的象征形象表达出特定的生活感悟。以前关于《西游记》[1]的各方面研究也不算少了,但不敢说对理解其中的寓言意义有多大帮助。本文试图解读其寓言意义,旨在对阅读、评价小说有所帮助。《西游记》小说一经问世,就被人看作富有哲理的书。明代谢肇制在其《五杂俎》[2]中说:“《西游记》曼延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

  • 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   

    春秋末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诸子争鸣竞起,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开创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各种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打出了不断变幻的旗帜,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上演了彼此交锋亦相互融合的场面。其中,儒、墨、道三家对后人影响尤为深远。正如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所指出的,儒者、墨者和道者代表了理智的三种趋向:“一是道德意味突出的以人格修养为追寻目标的理智;一是崇尚现实以利益实现为追寻目标的理智;一是以精神超越与人格永恒为追寻目标的理智。”①而道家又与儒家、墨家

  • 从负重生活到艺术生活—佛教与盛唐诗人生活态度   

    佛教东传以来,经历数百年的磨合,终于由一种域外文明消融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影响中国人生命观念和生存形态的三大文化之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完全融合,是在初盛唐之间实现的,在盛唐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作为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是在盛唐完全定型并得以推广开来的。因此,盛唐诗人与佛教的关系,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之后对文人生活构成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程度。本文即从这一文化现象入手,分析盛唐诗人在感受佛教教义、运用佛教观念之后,生活态度由负重生活向艺术生活的转变,探讨盛唐文学与佛教的深厚因缘。一中国古代

  • 由“真我”到“良知”—牟宗三关于“良知”本体的建构   

    作为熊十力的亲炙弟子,牟宗三对熊十力的心性儒学评价颇高。他说:“先生(熊十力——引者)文化意识之强,族类意识之深,盖鲜有伦比。彼以其丰富之思想,精熟之义理,宏大之悲愿,直将生命贯注于古往今来,而孔孟之教,宋明之学,亦正因之而苏甦活转于今日。”[1]92熊十力以心本体为基础的理论建构,不仅使他“继往圣”,传承了孔孟之教和宋明之学,而且“开来学”,使得整个儒学“苏苏活转”,有了新的生机。受乃

  • 清代学者对《鬼谷子》研究的贡献   

    《鬼谷子》一书之真伪,自汉以下便成了一桩疑案。伪托之说,几乎已成定论。1984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仍持“文颇奇诡,不类汉以前人所作”之说。《中文大辞典》则强调“鬼谷子事迹不明,此书亦后人伪作。”1979年修订的《辞海》索性删去“鬼谷子”条目。数年前出版的《中国历史辞典·思想史》,也断定其“系后人伪作”,或较含糊地说:“苏秦之书”,“东汉人作”

  • 《兰亭集序》二题试解   

    一、“虽序亦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属浙江省绍兴县)的兰亭集会,修禊祈福,把酒吟诗。有十一人各作两首,有十五人各作一首,还有十六人并未成诗,会后编订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这便是《兰亭集序》的缘起。王羲之有“书圣”的美称,《兰亭集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俨然已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与象征。尽管在1960年代围绕《兰亭集序》的真伪曾经爆发过一场颇为激烈的l

  • 明代笔记《云间据目抄》   

    《云间据目抄》风土杂记。五卷。明范濂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原知县高进孝为之序。范濂,字叔子,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卒年不详。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他博学多才,胸怀大志。但愤世嫉俗,故终身未仕。但其道德文章,受到不少公正人士的热情称颂。所著除《云间据目抄》外,尚有《明空子》八篇,因论诋当世,遭到不少权贵的攻击。他长期远迹江湖,观察社会,有慨于衷,寓目即书。本书因主要是记云间(按即松江)之事,而且所记必据目之所睹,故名《云间据目抄》。本书内容分五项:卷一《纪人物》,卷二《纪风俗》,卷三《

猜你喜欢的书

王阿嫂的死

王阿嫂的死

短篇小说。作于1933年5月21日,发表于同年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夜哨》,日期未详;后编入《跋涉》。署名悄吟。这是一个反映中国农村佃农阶级的悲惨生活的小说。王阿嫂的丈夫被地主逼疯、烧死,她也因为被地主踢了一脚,于产后死去,家里剩下一个领养的九岁的女孩小环,结果仍然是一个孤儿。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一、在揭露地主的罪恶时,不写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剥削,而是着重在人性方面,刻画其凶残的面目;二、“妇人们的集团”,既有同情王阿嫂的时候,也有充当看客的时候,但是,对于地主的本质始终缺乏认识。

许东雷诗存

许东雷诗存

一卷,诗集,民国许家惺著,王义胜笺注。许家惺,字默斋,号东雷。上虞人,清同治癸酉年(一八七三)生,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殁。其祖父许正绶为清道光九年进士,先后任湖州府学教授二十馀年,有重桂堂集光绪刻本传世,惜今日在民间已成绝版,万难觅得。在书香门第之熏陶下,家惺公幼承家学,自是媕雅善诗文。然四次乡试落第,既是打击,亦不啻是觉醒之初萌。此后,便绝意科举,毕生从事自谓之「佣笔」事。即前后任新闻报,中外日报之编撰及主笔。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1917—192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1917—192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以一百三十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勾勒了一段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三十三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刻画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处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处处都有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话题。这或许正是民国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教科书上已经定义好了的历史,而是就发生在民族生活的昨天的故事,动荡而令人充满惊奇。被称为是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两朝纲目备要

两朝纲目备要

《两朝纲目备要》16卷,作者佚名。此书是一部编年体的史籍,起自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迄止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共记两朝35年间事。南宋另有一部不知作者的《中兴两朝纲备要》18卷,记高宗、孝宗两朝事,而这部《两朝纲目备要》原名本作《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即续《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只因《永乐大典》所收此书没有“续编”2字,《四库全书》又是从《大典》中辑出来的本子,所以也不称“续编”,于是《四库全书》著录的这个书名以后就成了通称,其原名渐不为人所知。这两部佚名的《纲目备要》,其体例、格式、史笔以至最初的板刻都一致无二,因此它们很有可能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由于宋人记载高宗、孝宗两朝历史的著作较多,所以《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就远不如《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受人重视。此书虽不知作者,但为宋人所撰则无疑,书中凡遇“昀”字就注为“御名”(宋理宗名赵昀),第12卷嘉定三年五月附记理宗朝追赠朱熹官职,下及淳祐元年(1241),据此可知其书大略作于理宗后期。作者当时尚能看到宋朝实录、国史,因此书中所记大多可信,虽然内容较为简略,但仍可补《宋史》之不足。此书还间杂议论,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评议,一部分取自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库提要》称其“叙次简明,议论亦多平允”。

毛诗正义

毛诗正义

简称“孔疏”。诗文注。唐孔颖达撰。四十卷。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及祭酒。贞观十六年(642)奉唐太宗诏命与诸儒共撰《五经正义》,颖达为主编。此为其中之一种。原出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颖达总其成。其书乃是对《毛传》及《郑笺》的疏解。“笺”曰注,“正义”曰疏,合称《毛诗注疏》。“其书以列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四库全书总目》)盖以吸取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之成果,更以皇家组织编书队伍,披览宏富, 自能有所发现。如对《史记》孔子删诗说之质疑,则不拘于成说。训诂、注疏均持慎重态度,以“疏不破注”为原则。故亦难于超越《毛传》、《郑笺》范围,缺乏批判精神,而疏解亦尝流于烦琐。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讲述,1960年十二月上旬,美国旧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会讲堂。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