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18世纪中国被忽视的忧患意识   

    18世纪中国的康乾盛世,特别是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后出现的“全盛”局面,无论是在疆域版图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统治能力、文化繁荣程度上,都远远超越前代,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繁荣昌盛的奇迹,正如时人所谓“轹古凌今,遘史册罕逢之盛世”(于敏中:《素余堂集》卷25,《贺平定西域表》)。而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则将“持盈保泰”作为自己的主要施政目标,所谓“益励持盈保泰之心,夙夜倍切,永兢此意,愿与中外臣民共之”(《乾

  • 看《楚汉传奇》,学中华成语   

    秦末汉初,即俗称的楚汉战争时期,是一段充分表现我们先辈聪明智慧的历史时代。如果从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武装反秦起义开始,直到垓下之战霸王乌江自刎,汉朝胜利,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2年间,短短七年,我们的先辈竟给后人创造了许多中华成语,它们既有人格方面的哲理,又体现了那一时期人的聪明才智,教给人们怎样精辟地生活以及处理政治、战争中的难题。前段时间电视台热播的《楚汉传奇》故事,尽管本身的确有不合历史常规的场景,但这部电视剧在内容中收进了若干描写和叙述我国古代成语的生动故事。以人生年龄长短和男女性别作为关联内容

  • 从《西厢记》看古代戏曲“凡例”的出版意识   

    凡例亦称例言、发凡,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中称“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后世把说明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叫凡例,多放在书的正文之前。凡例在体制上较为短小,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编选原则说明,其中时不时地闪现出编者、预期读者等诸多相关的出版意识,尤其是明清两朝戏曲俗文学盛行时,戏曲凡例中的出版规划、出版细则因戏曲文体及读者、演员的庞杂更为明显。以明清时刊刻甚广的《西厢记》“凡例”为例。出版原则。唐代元

  • “和而不同”歧义辩正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经常被人们引用,但从实际引用情况看,许多人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存在偏颇之处。为了防止一些人任意引申、故意曲解“和而不同”的本义,甚至拿“和而不同”为自己的一些错误言行辩解,从学理上再对“和而不同”的本义作些论析,对一些歧义作些辩正,很有必要。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出自《论语bull;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

  •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易经》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其后数千年,诸如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绘画等各类艺术形式无不融合着这部典籍的内涵主旨。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

  • 《论语》“忠”“恕”本义考   

    孔子是中国文化奠基人,《论语》影响中国文化甚巨,对外影响正在扩大,孔子学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当今中国学术界一大课题。近日全面注释《论语》,思考很多问题,发现有些注疏颇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释从源头就不确切,后世则模糊不清。本文拟对《论语》中非常关键的两个字“忠”和“恕”的本义进行考索,从源头解决,这样对于正确理解孔子思想和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会有很大补益。先看《论语》中此二字出现的几个关键地方: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本义辨析   

    《论语》自从问世以来,备受重视,有“经”的品质和意义。正因如此,对其中任何一句话,都值得仔细研究和推敲,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关键语言,更要详细考证,尽量真正理解阐释出孔子的原义。这是一切评价和议论的出发点。下面就关于“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这句话的本义进行考证辨析。《论语·阳货篇》其中一章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1](p2526下)本章颇为后世诟病,被认为是孔子歧视女性最重要而直接的证

  • 文学吟诵与诗人杜甫   

    传统的文学吟诵,呈现三大特征:按照不同文体自身的要求吟诵,文有文的规则,诗有诗的规律,读法本来就是依据不同文体特点和实用要求来确定的;调由心生,表达心声流露真情的“言”是“文学”吟诵的依凭,它要求依字行腔,按义体情,声情一体,抵制过度的“乐音”化和单纯迎合美听的倾向;重视文学吟诵原本的“教化”与审美的功用,尤其强调通过吟诵养性修身,改变或重塑自然性情,重新面对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国传统的诗的历史表明,文学吟诵乃是

  • 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哲学精神   

    中国古典绘画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积累,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中国古代哲学浓缩和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必然渗透和影响着我国古典绘画的内在韵味和价值。将每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展出,就如同在欣赏着一幅历史长卷,体验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累下来的艺术底蕴。绘画体现着精神,而精神又融于画中,从我国古典绘画中尤其能够体会到“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等古代重要的哲学精神。“天人合

  • 六十四卦快速记忆口诀   

    八卦符号及拼音:☰乾(qiaacute;n),☷坤(kūn),☴巽(xugrave;n),☳震(zhegrave;n),☵坎(kǎn),☲离(liacute;),☶艮(gegrave;n),☱兑(duigrave;)。八卦背诵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六十四卦快速记忆口诀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覆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磕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

  • 道教常识(一百八十问)   

    ​​一、道教教义1、什么是道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宗仰黄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炼理论及方法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我国特有的本土宗教。□2、道教是何时产生的?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时。宇宙混沌,日月未光,太上老君生于其间,化名为盘古;经过五太(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极),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

  • 周公考述   

    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初封在周,爵位是“公”,故有“周公”之称号,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也是儒家推崇的圣人之一。他的后人继承他的封邑和爵号,沿用周公之名,故后又有很多位周公。现在网上介绍周公的内容很多,但是都笼统简略,既不注明文献出处,也不做深入分析、考察其说的可信度,只相互抄传,辗转稗贩,以讹传讹者时时有之。故作此文,略作考辨,冀能澄清一些谬说。一、周族的起源先说说周这个国号的来源。周人的高祖是后稷,后稷是有邰氏之女姜原(后来也加“女”部

  • 秦朝的廷议   

    在中国历史上,开创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新局面的是秦朝。秦朝国祚虽短,但在政治制度上建树颇多。廷议就是秦始皇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建树,然而学术界似乎一直对它关注不夠。笔者从史籍上找到有关秦始皇廷议的三条记载:第一条,见于西汉刘向编纂的《说苑》卷十四《至公》:“秦始皇帝既呑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

  • “僮”在宋时就是民族称谓   

    早在五十年代,壮族学者黄现璠教授就指出:“僮”(壮族旧称)是南宋时的民族称谓。后来,他在1988年出版的《壮族通史》中说明“壮(僮)旧史书作‘僮’或‘撞’”时,曾引用“(南宋)淳祐间,宜州丁壮有:土丁、民丁、保丁、义丁、效丁、撞丁,共九千余人,而撞丁可用”一说。该史料源自南宋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李曾伯淳祐年间所上《帅广条陈五事奏》(李曾伯奏章皆见《可斋杂稿》

  • 崔莺莺们的唇膏—关于口脂的文学考察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唐传奇《莺莺传》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崔莺莺收到张生从京城捎来的手札和物品,回信道:“捧览来词,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这里提到的口脂,又名唇脂、唇膏,是一件颇有意思的物什,它大致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口红相似,但细细考究又有其独特的时代魅力。一点唇以红,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宋玉《神女赋》描写神女:“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这里的“丹r

  •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乡村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民众的生活空间,研究古代乡村社会如何运转,是理解传统社会基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及民众行为方式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对于唐代的乡村研究,学界注意力相对集中于乡村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对于乡村社会内部“权力网络”的关注仍显不足。本文力图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从结构变迁、运作模式、节点建置等角度对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进行一些探索。乡里乡村:乡村权力网络结构变迁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唐六典》卷1)

  •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译文   

    马骥,字龙媒,商人之子,生得丰姿俊美,正值少年风流倜傥之时。他喜欢歌舞,因而学着戏园弟子的样子,用锦帕缠头,可谓美如妙龄少女,因而又有“俊人”之号。他十四岁便考入府学,当即成为知名人士。其父因年老体衰,弃商闲居,他对马骥说道:“几卷书,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我儿仍应当继承父业去经商。”马骥自此慢慢地学起经商来。在一次跟随别人渡海做生意时,被飓风吹去;随风漂流几个昼夜,到达一个都市。这里人都奇丑无比,当见到马骥到来,以为是妖怪,众人惊呼而逃。马骥起初

  • 以美为谏的周代献诗   

    《大雅·卷阿》是一首颂美诗,借君子之游而献诗以颂,透露出一派雍容祥和的盛世气象。诗首章曰:“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可知《卷阿》必是臣下向天子献诗而作,它是周代献诗制度的产物。然而,对于这样一首颂美诗,《诗序》却以“戒”释之曰:“《卷阿》,召康公戒成王也。”这不禁令人疑惑:《卷阿》一诗究竟是美还是戒?此诗有没有“戒”义?《卷阿》首曰“矢音”,末曰“

  • 子学的性质及在当代的新开展   

    自《隋书·经籍志》以后,中国传统的典籍或知识体系分经、史、子、集四部,然早在《汉书·艺文志》就已有“诸子略”。虽然晚清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仿照近代西方学制而分七大学科,但还是参考了传统知识分类的体式,将四部之学厘定为独立的学科,保留“子学”而隶属文学科。随后,由于当时学界倡导“子学即哲学”的主张,1913年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规程》把子学统归哲学门,以西方的“哲

  • 勾践献给吴王的不是西施   

    被勾践献于吴王夫差的,其实不是西施。此话怎讲呢?其实,在吴越争霸结束以后,已有好几则材料把这事讲得清清楚楚了,这些材料分别在《国语》中的《吴语》《越语上》《越语下》当中。《国语》这部书,是战国初期编定的,这个节点正是吴越争霸大幕刚刚落下的时候,时间上挨得非常近。那这段话是由谁说出的呢?叫做诸稽郢,诸稽郢是何许人呢?就是勾践的世子,也就是太子。当时在他老爷子惨败的时候,他作为一个使者,被派到吴王夫差面前,说了以下一段话:句(同“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箒以晐(gagra

  • 《周礼》对朱熹政治思想的影响   

    朱熹主张以经学治世,认为士大夫精通经学义理的目的不仅在于修身,更应在于“变化风俗”“安人、安百姓”的切身政治实践。如他指出:“学者亦有当务。如孟子论今乐古乐,则与民同乐,乃乐之本,学者所当知也。”(《朱子语类》卷60)在他看来,“与民同乐”乃君主王道政治的一种表现,是乐之“大者”,为学者所必须深入了解的根本。故而乐之“明其声音节奏”、礼之“修缉礼书r

  • 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浅论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德治的国家,有着丰富的道德思想资源。但我们当下说起古代道德时,多习惯与儒家学说联系在一起,仿佛仁、义、忠、信等儒家观念即是古代道德的全部内容。这其实是对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一种误解——中国古代道德包含着多种道德形态、道德观念。人类社会存在着不同的族群、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团体,与之相应的,人群内部又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族群、团体乃至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活法”,如自然界生态系统一样形成不

  • 墨学中的经营之道   

    许多学者从哲学、军事学、社会学、政治学、逻辑学乃至自然科学等多角度解读《墨子》,读出了新意。笔者觉得还可以从经营学的角度来解读,或许从中能够悟出经营之道。一、从墨家的兼爱诉求中悟出协作精神。我理解的“协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团体内部的协作。在团体内部,各个成员、各个部门之间,必须倡导协作精神,倡导“兼”,反对“别”,谁也不能总打自己的小算盘。只有立足于“兼”,才能建设一支团结的队伍,一支有效率的队伍。儒家和墨

  • 清初“庄氏史狱”中的吴、潘二子   

    清初的文字狱中,“庄氏史狱”或许最富于“情节性”。因了“贪墨”而被罢黜的县官吴之荣,挟庄廷鑨“私撰”《明史》(即《明史辑略》,一作《明书辑略》)为奇货诈取钱财,因未偿所愿,即向官府告发,酿成了惊天大案。其间被敲诈者与相关官员的反应,都是“演义”的绝好材料。但此案在有清一代引起持续的关注,却不止因了案情的诡谲,也因牵连之广、涉案者中有多位知名人士,如查继佐、陆圻、范骧,如本文将要写到的吴炎

  • 传统文化:滋养中国梦的深厚土壤   

    中国梦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形象表达,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征途。中国梦不能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代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多种形式传达着对理想社会与人生的追求,它们是当代中国梦的深厚土壤。史前时期,流传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传说。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人和自然的矛盾,人们梦想征服自然力,争取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更大自由。虽然这些故事还有神话残存,但整体上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与现象学

哲学与现象学

舍勒思想的确立是受胡塞尔现象学激发而作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此书是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实际构成了从《逻辑研究》到《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轨迹。针对康德之形式先天论,舍勒试图论证“情感先天论”,认为情感是个体生活及其伦理行为的基本质料。不同于胡塞尔,舍勒强调,现象学是实事的现象学,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伦理现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爱尔兰青年从童年到20年后离开爱尔兰的生活片断。斯蒂芬·迪德勒斯在都柏林天主教和民族主义的环境中渡过童年,长大以后,逐渐认清了民族主义的狭隘和欺骗性,他曾一度迷恋天主教丰富的传统精神,但爱尔兰天主教同样渺少、庸俗。在海边的一瞬间经历使他感悟到艺术追求的博大,只有它才能使他的精神和肉体和谐,才能使他超脱于周围环境的平庸,他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追求艺术。主人公生活片断由一个总结构原则联系在一起: 作者只选人那些与他最后走上创作道路有关的因素。小说分为五章,每章都以主人公的胜利而告结束 (受鞭罚后斯蒂芬证明自己无辜; 在妓女怀抱中得到慰藉; 在圣洁,典雅的宗教气氛中的兴奋; 感悟到自己创作才能时的狂喜; 准备动身去法国时的决心)。但每章都是在平常、压抑气氛中开始。第三人称叙述的间接性使一种讽刺和移情作用成为可能。斯蒂芬是小说的绝对中心,其它所有人物都是因在他成长过程中与他相关而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肖像》又是一部心理小说,它表现了主人公心理、精神的发育成长。乔伊斯在小说现实主义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创作技巧,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乔伊斯又是一位摹仿大师,摹仿在小说中构成了与主题相适应的风格变幻基础,从开始时婴孩的呢喃儿语,到小学生幼稚客观的语言记录,牧师大段布道摹仿纽曼,找到艺术灵感时又采用了培特风格,大学中和朋友们关于美学问题的长篇讨论又摹仿19世纪末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

医寄伏阴论

医寄伏阴论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春脚集

春脚集

方书。清孟文瑞辑。四卷。文瑞字荇州,泃阳(今属河北)人。嗜岐黄之术,每遇良方必录而藏之,或家传,或旁搜博采,剂之大小不一,分量轻重不等,但必求其验。历三十余年,按人身不同部位所患病症分类编成此书,其不足者,以谢五堂所藏之《回生集》、《经验集》之方补之。全书约三万余字。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取“爱民恤物”者为“有脚阳春”之典,故名。卷一至卷三,分为头、目、咽喉、舌、牙齿等十七部,分列治疗该部疾患之方。卷四,分内、妇、幼、外科随录四部分。共载方约四百八十余首。每部下皆有论述,阐明其生理、病理,言简意赅。次选方剂,其方大多简要,药物易得,切实可用。少则一、二味,多则数十味。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为救急便用之书。可供临症参考。有道光二十六年潞河谢金声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善成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诸法勇王经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中本起经

中本起经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该容品、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爱品、大迦叶始来品、度奈女品、尼揵问疑品、佛食马麦品等十五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