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哲学精神

中国古典绘画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积累,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中国古代哲学浓缩和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必然渗透和影响着我国古典绘画的内在韵味和价值。将每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展出,就如同在欣赏着一幅历史长卷,体验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累下来的艺术底蕴。绘画体现着精神,而精神又融于画中,从我国古典绘画中尤其能够体会到“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等古代重要的哲学精神。IY3中华典藏网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IY3中华典藏网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对中国的古典绘画艺术影响至深至广。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各家在天和人的关系问题上的理论旨趣并不相同,却又都坚持了“天人合一”的逻辑思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及统一,以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IY3中华典藏网

儒家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尊重爱护自然界中的万物。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万物平等。“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强调的这种物我交融的心态,是天人合一状态中最理想的境界。这些言论和典故,为历代画家在绘画实践中加以广泛深入的运用。天才画家创作佳品时经常进入忘我的状态,如唐人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记叙张璪作画时“箕坐鼓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毫飞墨喷,捽掌如裂”。排除一切烦扰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时,才能做到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石涛的理论名著《画语录》被视为中国古典绘画的经典,他主张“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也”。还有南宋罗大经的“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都是在抒发自己绘画创作活动中的“物化”合一的状态。中国古典绘画家历来坚持师法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中有我在,我中也有自然。在中国古典绘画中,山水成为主流,花鸟的艺术成就也高于人物。IY3中华典藏网

“有无相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IY3中华典藏网

道家哲学提倡“有无相生”,注重“无”的作用。在老子看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宇宙之本为“道”,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有无相生,不似之似,画家以此来实现对“道”的体验。古典画家不会对物写生,看一笔画一笔,而是不役于物体的外表,在似与不似之间,方可追寻到万物“道”之本源。因此,他们笔下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万物,并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一种负载着画家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的自然。如齐白石语:“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形”是气之粗,“神”才是气之精。道家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还体现在绘画的创造性及审美的风格上,追求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深远的韵味。此外,儒家的“中庸”含蓄和佛家的“禅悟”说对画家的“有”“无”绘画思想的潜移默化也很明显。在绘画中,画家描绘客观物象不是目的,如何让画笔下的物象能更好地体现“道”的意境才是画家的着力点。IY3中华典藏网

中国古典画论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模糊反精到,虚空见充实”等众多理论的源生,正是在老庄哲学思想支配下艺术上的具体体验。苏东坡说过,“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中国传统画家不以表面的逼真和酷似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主张“言忘意得”。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就成了判断作品成败得失的标准。画面赏心悦目固可称为“美”,无限的余韵那才称“妙”,人们往往对那些远远超于物象之表、意趣出神入化的作品给予最高的评价。IY3中华典藏网

“君子比德”,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IY3中华典藏网

“君子比德”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儒家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不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恪守仁爱的美德。自然山水滋润着快乐自由的精神,有限的生命需要从无限的自然中找寻生命的意义,以达到内在心灵、精神的和谐。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主张“见素抱朴”,儒家也有崇素尚雅的审美观念。这些都让中国的水墨画将用墨的深浅浓淡运用到无与伦比的境界,仅靠水和墨、白与黑的简单线条,就表现出了中国古典绘画的精髓,使之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IY3中华典藏网

古人对画家的修养要求很高,画家很多同时也是哲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都得经历一段刻苦自励的修养过程。由于人品和学识的高低,画家对自然美的感受也就不尽相同,一张画便能反映出一个画家的学问、阅历、品德、情操和思想的深度。另外,古代的画作很多还同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张彦远曾说过: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展开中国古典绘画史,不难发现以道德教化体现精神价值的作品,如《劝诚图》就是表现道德的作品,《操尚图》则是通过自然中的花鸟山水来表现人的道德品质,还有我们所更为熟悉的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体现了中国人高雅圣洁、坚守气节、重视精神修养等审美精神。古典绘画中的垂钓主题、隐逸主题等体现了君子超凡脱俗、不慕名利的品格。还有一些蕴含佛教思想的佛像画以及形式多样的民间传统绘画,具有劝善、吉祥祈福之意,既充满了民间智慧,又与儒家哲学的价值观相契合。(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IY3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