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前孔子时代之“仁”观   

    一“仁”字出现的非常早,甲骨文、金文中就可能已经出现[1]。目前,流传下来的典籍中最早记录“仁”字的是《尚书·金滕》篇“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但其内涵与春秋及以后的内涵相差甚远。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地域风俗原因,各国文字存在差异,特别是那些各国自创出的字,写法上差别就更大,这些不同的字形是探讨各国风俗民情的重要依据,但秦始皇“书同文字”后[2],统一使用小篆,六国文字被废除,许多

  • 私心著史,丑诋厚诬—论王世贞丑诋高拱之缘由   

    明代嘉、隆、万时期,涌现出两位彪炳史册的人物,这即是王世贞(1526-1590年)与高拱(1513-1578年)。王氏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高氏则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们平素虽然少有交往,但却结怨颇深。故此,王世贞在其史学名著《嘉靖以来首辅传》卷六《高拱传》中,用文学虚构或夸张的手法,描写高拱其人是如何倾轧同僚,报复朝官,排斥异己,贪污纳贿,对其总体评价是:“大约新郑狠于信州(夏言),而汰小未甚”;“拱刚愎强忮,幸其早败;虽有小才,乌足道哉!”[1]其

  • 秦始皇云梦祭舜的难言之隐   

    西汉学者刘向批评秦始皇“上小尧舜,下邈三王。”可是他在走上不归之路之前,却到云梦来望祀“五帝”之一的虞舜,这是为什么?本文就此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方家雅正。《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这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九年前,秦始皇路过云梦到洞庭湖湘山祠去,遇大风而怒不可遏,羞辱、惩罚虞舜。而这一次他却到云梦来遥祭九嶷山,对虞舜顶礼膜拜。他前后两次来

  • 驳高拱留下“烂摊”说   

    近年来,史学界不断掀起明史热潮。在这一热潮中,有学者为了塑造张居正“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极力贬损乃至丑诋、厚诬高拱,并反复强调“高拱留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1](p.141),“张居正接高拱留下来的那可是个烂摊子”[1](p.193),“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1](p.156)这种所谓的“烂摊”说,不仅抹煞了高拱的治边功绩,而且也同历史事实相悖。故此,有驳斥之必要。高拱(1513-1

  • 论庄子“苦生乐死”生死观的现实原因   

    一、庄子“苦生乐死”生死观的提出庄子是一个以生为苦,以死为乐,坦然面对死忙到来的人。在庄子看来,整个人生就是一个“苦身疾作”(《至乐》)而又“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齐物论》)的辛苦劳作过程,况且人生充满痛苦,无长久而真实的快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惽,久忧不死,何苦也!”(《至乐》),那么死就是一种解脱、一种休息:“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rd

  • “寄死窑”的文化谜团:弃老习俗与传说   

    对民间传说的进一步发掘与保护,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弃老传说已成为形态鲜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的中国民间口头文学经典之一,称得上是一个宏大的民间传说圈。在1000多年的广泛传承中,有力地推进着从弃老向敬老这一重大社会习俗的转变,完全应该进入中国非遗保护国家名录之中,受到如同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四大传说同样的珍爱与保护。特别是在中国和许多国家正跨入老龄社会的今天,这一颂扬老人智慧、倡导孝养老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更显现

  • 曹操诗句“乌鹊南飞”句义考辨   

    曹操的《短歌行》中的“乌鹊南飞”的句义,历来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乌鹊南飞”比喻人民流亡,无家可归;第二种观点认为比喻客子无所依托;第三种观点认为比喻贤才无依身之地。我认为,这三种理解都没有充足的依据,不正确。一、《短歌行》的写作年代要解答“乌鹊南飞”的句义问题,必须弄清《短歌行》一诗的写作年代。现行的有关教学资料都回避了诗作的背景,而这恰恰是研究诗作不可回避的问题。根据《短歌行》诗中“周公吐哺”句,我

  • 略议宋玉及与赋与楚辞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史上最早的又一座文学高山。战国诗人除屈原外就是宋玉。宋玉承先启后成为楚辞的殿军、汉赋的始祖。因此,要弄清宋玉,必须弄清楚辞与赋的辩证关系。一、关于辞楚辞,又名辞,楚国流行之辞,源起于楚国。楚辞从民间诗词养料引发,一枝独秀,屈原以情入诗,一唱三叹,波回云转,吟兮不止,从而,标新立异为一种纯文学样式,具有划世代意义。楚辞是南方的。南方当时的民间诗词养料便是巫觋文化。大自然的变化,很多东西人们无法解释也无法抗拒,俯仰变幻莫测的天地,便想象出许多天神地怪来,祈求通过祭拜、唱颂、贡礼而解决,巫

  • 知天命,立人极——试述孔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由   

    自由作为人生存的动机或目的,在人们的意识中或隐或显地存在着,驱动或吸引着人类的前进,支撑着人类的文明。自由为何?“自由”的词源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由”一词实际源自隋文帝的家庭暴力。隋文帝杨坚有个妃子叫独孤伽罗,他是个“妻管严”。一次,杨坚趁着独孤后生病的时候,悄悄和一位叫尉迟贞的美女发生了关系。独孤后得知他偷腥后,一气之下将尉迟贞杀了。杨坚知道此事之后,觉得自己作为皇帝连小老婆都保护不了,失去了自己做男人的尊严。于是一气之下甩袖子,

  • 谈范仲淹的词   

    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时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他虽然不是词的专门家,然而也写了一些词,并且对当时及后来的词坛有很大的影响。《东轩笔录》云:“范希文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东轩笔录》卷十一)可是,关于写边塞生活的词,“今只存‘衡阳雁去a

  • 孔子生年生日详考   

    目前,国学很热,孔子也再度热起来,近来每年一度的祭孔大典都非常隆重,日子都是9月28日。但这个日子是缺乏依据的。关于孔子生日这样非常实际而迫切的大问题,却一直没有非常权威可信的说法,令人困惑。如果没有文献可资考证,也无话可说,如果有文献可以考证确定,则应该重新讨论并确定之。因为这关系到到底把哪一天作为孔子诞辰纪念日的问题,故必须极其慎重。就目前看,孔子生日主要说法有两种,即周灵王二十一年十月廿七(即夏历八月二十七,本月朔日是9月8日),公历则是公元前551年10月4日。或者说是周灵王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对

  • 20世纪以来黄仲则研究综述   

    清代是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朝代,有清一代,斯文大盛,不论是诗词歌赋,抑或经史朴学,无不兴盛一时。正如蒋寅所说“20世纪伊始,古典文学衰亡与现代文学孕育相交织的文学史,在黄昏的挽歌中迎来黎明的欢欣。” 其中尤以诗坛为著,康、乾二朝,大家辈出。然而清代的诗人,往往受唐宋名家所拘束,清代诗派概而言之,有尊唐及宗宋二派,其中又尤以四家诗说影响最大。所谓四家诗说是指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及翁方纲的肌理说。康乾年间的诗人,大多受到这四种流派学说的影响。黄仲则可谓少数

  • 《贾奉雉》与中国“仙传”文学传统   

    蒲松龄“搜神谈鬼”(《聊斋自誌》)特色的创作无疑以中国志怪文学传统为背景。在志怪文学传统中,有一类“仙传”小说,近年来为学界所关注。孙昌武先生指出,从西汉末刘向的《列仙传》到西晋葛洪的《神仙传》,这期间产生了众多的神仙故事小说,都可以命名为早期“仙传”小说,它们为后世小说中的神仙道化故事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主题、人物事典和情节模式[1]。就情节模式而言,从汉晋“仙传”小说、到唐人传奇、明人拟话本小说、再到《聊斋

  • 道藏辑要目录   

    角集 亢集《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61卷《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3卷(元陈致虚)《元始无量度人上品经法》 5卷(陈椿荣集注)氐集《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元始说先天道徳经注解》(宋李嘉谋)《元始大洞玉经合》 4卷附太微帝君三部八景囘元经《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疏》 3卷及附《大乘妙林经》《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元始上帝毘卢遮耶说大洞救劫尊经》《元始天尊说药王救八十一难真经》《元始消灾梓潼本愿真经》《元始天尊说东岳化物济生拔罪保

  • 《论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本义考辨   

    《论语》中有很多至今争议很大的章句,对这些章句的正确解读是全面准确理解孔子思想的钥匙。本文就孔子“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谈自己的看法,请学术界同仁批评指正。《论语》(为政篇)中第十六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1】(p2462下)表面看好像不难,但越思考越感觉难以把握其实质。前人在注疏中出现三种意见,其中有两种意见是截然相反的。我们先把前此主要观点罗列出来。再进行归纳分析。一、研究和学习异端的学问有害何晏注曰:“攻,治也。善道有统,殊

  • 《史记》、《国语》中的范蠡形象比较   

    前言范蠡“功成身遂”的成功形象一直被后人所推崇,然而《国语》和《史记》中所塑造的范蠡形象却有着不同之处。一、充满智慧的政治家形象范蠡形象在《国语·越语》中完全是一个正面的人物。他在越王勾践打了败仗之后,不仅提出了实用的劝谏,而且身先士卒,甘愿充当吴国的谋士。他的政治才能被推崇与勾践的慧眼识英才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吴越争霸时,范蠡与文种分析了天下大势,料定能够争雄的只有吴、越两国,他们最先去的是吴国。但他们在吴国呆了一段时间没有被重用,就转向了越国。后来,他们得到

  • 王夫之与张载重民学说的异同   

    明末清初,天崩地裂,学几绝,道几丧。大变大恸触发王夫之等作出极其沉痛的反思。王夫之清醒地意识到朱子学末流的支离之弊以及阳明学末流的狂妄之病,提出要归本周子、张子之学。他对张载尤为推崇,认为“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1]并且认为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2]他的学说也志于以张载的学说为“匠者之绳墨,射者之彀率”,[3]绍述往圣,批评邪说。因此,总体来说,王夫之的学说

  • 三篇《劝学》比较   

    一说到“劝学”,人们自然会想起荀子的《劝学》。是的,只要是稍微有一点文学常识的中国人,谁不知道“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类既深刻又形象的比喻呢?但在我国的古文中,写“劝学”的并不只荀子一人。其中有影响较大的:在荀子之前,有尸子的《劝学》;在荀子之后,有颜之推的《勉学》。尸子名尸佼(约公元前390~前330年),晋国人(一说鲁国人),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法治,曾参与商鞅变法,商鞅被害后逃亡入蜀。著有《尸子

  • 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见《骈拇》、《马蹄》等篇)。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的命题,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基于此,《庄子?大

  • 窦娥之孝与宋元孝道   

    前言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1]的元代著名杂剧《窦娥冤》,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作品中窦娥的形象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窦娥是至善至孝之代表,有人则认为窦娥充当的是封建孝道的捍卫者的角色,她的孝不值得肯定,至少不值得标榜。本文通过对中华传统孝道的演变过程的梳理和对宋元时期孝道的形成原因及特点的探讨,重点论述了窦娥之孝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以佐证窦娥之孝是宋元孝道中的一个另类,是不同于宋元时期的愚孝的,甚至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宋元孝道的形成及特点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 四首回乡诗比较   

    有这样几首小诗,他们的题材相类,抒发的情感也相似。一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1】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另一是苏轼的两首诗:【2】《逍遥堂别子由》别期渐近不堪闻, 风雨萧萧已断魂。犹胜相逢不相识, 形容变尽语音存。《纵笔》寂寂东坡一病翁, 白头萧萧满霜风。儿童误喜颜色在, 那知一笑是酒红。上面四首小诗,贺知章的两首《回乡偶书》和苏轼的《纵笔》都是抒发久别归来的沧桑之感,《逍遥堂别子

  • 从杜牧诗“雨”的意象看其仕宦心境   

    一、杜牧仕宦生涯及其诗的真伪问题孟子曰:“颂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在探讨杜牧诗之前,探讨杜牧本人是必不可少的。关于杜牧的生平,史料记载主要有《旧唐书·杜佑传》附《杜牧传》及《新唐书·杜牧传》,《唐才子传·杜牧传》、《元和姓氏纂》及杜牧《自撰墓志铭》,今人有缪钺所作《杜牧年谱》和《杜牧传》对其生平及其事迹考证较详。其生年基本没有异议,但其卒年有争议。缪钺在其《杜牧卒年考》[1]中有较为细致的考证。现在大致认为其生于唐

  • 《封神演义》对儒家五伦的消解与重构   

    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适应古代中国宗法等级社会而产生,是儒家伦理体系中最基本的伦理关系。所谓“人无伦外之人”,五伦是传统社会人们立身处世和行为模式的根本准则,影响了后世封建纲常名教观念的形成,在儒家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传统社会对五伦非常重视,荀子云:“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1]“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所谓契敷五教,开中国人伦先河。《孟子

  • 《列子》考论   

    《列子》一书是否为伪书,颇多争议。人多以考据来论《列子》之真伪,然亦众说纷纭混乱难辨。我以为,人之思想乃发于心,其深浅如何非人力所能为,观思想即是观其人,其思真则其人真,其思假则其人假,此不能蒙混于人。且人之思想有来龙亦有去脉,前世与后代,其中亦有痕迹可寻。故以思想考《列子》胜于考据。《列子》一书其思不伪,而其故事则较为纷杂。就其思想而言,主要集中在我之精神的内敛专一和外在“势”[1]的存在上。这种思想向前紧承老子,向下直启庄周。就思想的内在关联性而言,《列子》确实应该存在于老子之

  • 说“绘事后素”   

    《论语·八佾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篇主要涉及“礼”的问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于《诗经·卫风·硕人》,而“素以为绚兮”

猜你喜欢的书

王阿嫂的死

王阿嫂的死

短篇小说。作于1933年5月21日,发表于同年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夜哨》,日期未详;后编入《跋涉》。署名悄吟。这是一个反映中国农村佃农阶级的悲惨生活的小说。王阿嫂的丈夫被地主逼疯、烧死,她也因为被地主踢了一脚,于产后死去,家里剩下一个领养的九岁的女孩小环,结果仍然是一个孤儿。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一、在揭露地主的罪恶时,不写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剥削,而是着重在人性方面,刻画其凶残的面目;二、“妇人们的集团”,既有同情王阿嫂的时候,也有充当看客的时候,但是,对于地主的本质始终缺乏认识。

许东雷诗存

许东雷诗存

一卷,诗集,民国许家惺著,王义胜笺注。许家惺,字默斋,号东雷。上虞人,清同治癸酉年(一八七三)生,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殁。其祖父许正绶为清道光九年进士,先后任湖州府学教授二十馀年,有重桂堂集光绪刻本传世,惜今日在民间已成绝版,万难觅得。在书香门第之熏陶下,家惺公幼承家学,自是媕雅善诗文。然四次乡试落第,既是打击,亦不啻是觉醒之初萌。此后,便绝意科举,毕生从事自谓之「佣笔」事。即前后任新闻报,中外日报之编撰及主笔。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1917—192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1917—192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以一百三十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勾勒了一段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三十三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刻画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处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处处都有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话题。这或许正是民国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教科书上已经定义好了的历史,而是就发生在民族生活的昨天的故事,动荡而令人充满惊奇。被称为是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两朝纲目备要

两朝纲目备要

《两朝纲目备要》16卷,作者佚名。此书是一部编年体的史籍,起自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迄止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共记两朝35年间事。南宋另有一部不知作者的《中兴两朝纲备要》18卷,记高宗、孝宗两朝事,而这部《两朝纲目备要》原名本作《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即续《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只因《永乐大典》所收此书没有“续编”2字,《四库全书》又是从《大典》中辑出来的本子,所以也不称“续编”,于是《四库全书》著录的这个书名以后就成了通称,其原名渐不为人所知。这两部佚名的《纲目备要》,其体例、格式、史笔以至最初的板刻都一致无二,因此它们很有可能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由于宋人记载高宗、孝宗两朝历史的著作较多,所以《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就远不如《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受人重视。此书虽不知作者,但为宋人所撰则无疑,书中凡遇“昀”字就注为“御名”(宋理宗名赵昀),第12卷嘉定三年五月附记理宗朝追赠朱熹官职,下及淳祐元年(1241),据此可知其书大略作于理宗后期。作者当时尚能看到宋朝实录、国史,因此书中所记大多可信,虽然内容较为简略,但仍可补《宋史》之不足。此书还间杂议论,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评议,一部分取自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库提要》称其“叙次简明,议论亦多平允”。

毛诗正义

毛诗正义

简称“孔疏”。诗文注。唐孔颖达撰。四十卷。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及祭酒。贞观十六年(642)奉唐太宗诏命与诸儒共撰《五经正义》,颖达为主编。此为其中之一种。原出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颖达总其成。其书乃是对《毛传》及《郑笺》的疏解。“笺”曰注,“正义”曰疏,合称《毛诗注疏》。“其书以列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四库全书总目》)盖以吸取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之成果,更以皇家组织编书队伍,披览宏富, 自能有所发现。如对《史记》孔子删诗说之质疑,则不拘于成说。训诂、注疏均持慎重态度,以“疏不破注”为原则。故亦难于超越《毛传》、《郑笺》范围,缺乏批判精神,而疏解亦尝流于烦琐。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讲述,1960年十二月上旬,美国旧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会讲堂。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