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太上清静元洞真文玉字妙经

    太上清静元洞真文玉字妙经

    《作者:佚名太上清净元洞真文玉字妙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南北朝隋唐道士之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由九段玉诀及一首韵文组成,其内容为解释「真文玉字」,即解释符文。书中仅存注解而无符文,注解文辞亦颇隐讳。大旨教人译读和书写符字之法。又教人呼念神仙魔鬼之名,以除凶灾。

  • 太上修真玄章

    太上修真玄章

    《作者:佚名太上修真玄章,撰人不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全书分十章,言内丹家修炼性命之道。其说祖述张伯端金丹论,兼采宋儒之性气说,殆出于宋元道上之手。大旨以人身性命原理为立论之本。谓神为性,气为命,顶门泥丸为性根,脐中丹田为命蒂。性命皆有先天与后天之分。修道者于性命不可偏废,修性不修命则形难固,修命不修性则神不明,故须性命双修,而性先命后。又称:「炼金丹者以形譬鼎器,气喻药物,神喻火功。」修炼之要在于忘机绝虑以定鼎器,摄心归一以采药物,神不外驰以调火功。「忘形以养炁,忘炁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所谓忘者,非懵然无知,而是圆活

  • 太玄宝典

    太玄宝典

    《作者:佚名太玄宝典,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宋间。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本书分为〈修真冲寂门〉、〈修真符圣门〉、〈修真致妙门〉、〈炼凡生神门〉、〈炼凡出象门〉、〈养气构神门〉、〈养气增灵门〉、〈炼凡全真门〉。凡八门,五十余章。内容主要论述炼养形神,保固精气之道。书中称:「太虚者,在天地之中,无方无所,非气非形。」太虚化生三才,「清而为天,浊而为地,清浊分而生人」。修真炼养之要,在于「炼虚灵而涤昏浊」,保养精气,返还太虚。其法先虚心养气,炼气养神则精坚固。精坚则可以保命。但男女修炼之法不同,男子炼气成真而保精,女子炼血成真而保神。

  •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作者:牧常晁元代全真道道士牧常晁撰,黄本仁编集。七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牧常晁诗文,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为论说类,包括《无极太极图序》、《三教同源譬说》、《万法归一图说》等,共三十五章。 其二为问答类,包括问金丹性命约八十条,问太极四十余条。 其三为诗偈类,包括金丹诗六十六首,禅宗公案三十条,杂颂诗词约三百余首。 其四为劝戒类,包括劝报父母十恩及人天十替。全书大旨以合三教,齐万法为宗。谓中庸、真常、常住为三教之极,皆指千古不易之至理。儒、释、道三家「同一太极共一性理,鼎立于华夷之间,均以教育为心」。作者主张融会三教性理之说,而归

  • 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

    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

    《作者: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元朝陈致虚撰。原为《金丹大要》之附篇,《正统道藏》本单出为一卷,收入太玄部。本篇列举全真道祖师十六人小传,旨在说明钟吕丹法传承源流。其传法谱系为:东华帝君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洞宾。吕传刘海蟾、王重阳、刘海蟾传董凝阳、张伯端,王重阳传马丹阳等全真七子;马丹阳传黄房公、宋德方;宋德方传李钰、李钰传张模、张模传赵友钦,赵友钦于己巳年(1329)之秋传陈致虚。上述传法谱系,是研究唐宋金元内丹道传承之重要史料。

  • 上阳子金丹大要图

    上阳子金丹大要图

    《作者: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图,元朝道士陈致虚撰。原为《金丹大要》之附篇,《正统道藏》单出为一卷,收入太玄部。本篇以图像指示内丹之要。书中有太极图、太极分判图、先天太极图、后天太极图、金丹九还图、金丹七返图、金丹五行图、太极顺逆图、元气体象圈、金丹三五一图、清浊动静图、宝珠图,金丹四象图、金丹八卦图、物形相感图、明镜丹道图、紫阳丹房宝鉴图、紫清金丹火候图、金丹法象投壶图等等。每图皆有说明,简要提示内丹原理。其说融合道教内丹与儒家易学,大略以太极顺逆为本。谓太极为阴阳之本始,阴静阳动而顺生万物;修丹者若逆其道,以阳静阴动而使阴阳

  • 上阳子金丹大要仙派

    上阳子金丹大要仙派

    《作者: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仙派,元朝陈致虚撰。原为《金丹大要》之附篇,《正统道藏》本单出为一卷,收入太玄部。本篇分〈仙派〉及〈钟吕二仙庆诞仪〉两部分。〈仙派〉列举从内丹派教祖至陈致虚之传承谱系。以「太极先天老子」为教祖,谓其世世显化,在周朝降生为李耳,亦即「后圣玄元太上老子」。太上为东华帝君之师,从东华帝君经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等人代代相承,传至陈致虚。〈钟吕二仙庆诞仪〉列举奉请祖师之法事科仪及贺表,送神文等。所请祖师有太上老君以下得道仙师尹喜、河上公、安期生、马呜生、阴长生、徐从事、魏伯阳、葛仙公、许真君等人;又有东华帝君

  •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作者: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北宋刘温舒撰。《通志•艺文略》着录刘温舒《素问论奥》四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三卷,收入太玄部。另有《四库全书》本三卷,其后附录《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此书前有元符乙卯年(1099)作者自序,宣称《素问》书中「气运」之说,最为补泻养生之要。但原书篇章杂乱,使人难以惯用。作者因此而「栖心圣典,究源附说,解惑分图,笺明奥义」,撰成此书。全书分三十篇,二十九图,大抵以《素问》经文为据,着重阐发其气运生化理论,以气运为治病养生之要。书末附录《五行胜复论》一篇,假设胡源与客人问答,讨论五运六气之道。

  • 太上洞玄灵宝三一五气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一五气真经

    《作者:佚名太上洞玄灵宝三一五气真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南北朝道士所作。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一引《皇人守三一经》,疑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经文称轩辕黄帝往峨嵋山求见天真皇人,皇人授之存思服食要道。皇人称人身之神、血、炁为三一;泥丸、绛宫、丹田(即人体上中下三丹田)为三一之宫;又称五方之精炁为五牙,五牙即五气。修道者若能依法存守三一,服食五牙,割欲绝粒,则能身壮年寿,却邪成仙。故本书名曰「三一五气真经」。经文中又言存守真一之道。其内容已见于《抱朴子•地真篇》。

  • 上清太渊神龙琼胎乘景上玄玉章

    上清太渊神龙琼胎乘景上玄玉章

    《作者:佚名《上清太渊神龙琼胎乘景上玄玉章》,撰人不详。似为唐宋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称汶水真人蒙上清上玄玉女赐以神龙之珠,并得妙炁之符。得道升真之后,又对丹元讲道传经,并授龙珠和符箓。经文称若依法烧香拜祝,明目看珠,则珠化为龙,负人上游九天,取龙炁炼形,可以出入龙之口鼻。若以黄笔书升龙符于青素之上,置鲤鱼口中,则赤鲤化龙,载人上升成真。

  •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

    《作者:佚名《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为东晋南朝上清派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乃金阚上保检仙司命杨君(杨羲)传授,体例与《真诰》相似。经文言存思之法。其法先精思澄观,招光吸影人于两瞳,焚香诵咒,存思北斗九星。又存思自身明堂宫中出紫炁,二目瞳子引导太一至天庭,人拜太一求长生,乘北斗游行虚光。谓行此法九年,太一上帝即下降己身。

  •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作者:佚名《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又名《青童道君列纪》或《太保玉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乃金阙帝君授青童道君,后由魏华存授许远游。经文言存思身中洞房宫三真及诸神之法。其法闭目内视,思念脑部洞房宫三真,得日月结炁成符,揖之以采日精月气。又称人体内二十七真各有真讳,知此神宝真讳可身为神仙,书中列举日月、五官、五脏诸神真讳,谓修道之上闭目内视存想,则诸神下降身中,与身中诸神结合,以致己身与天合一,寿无穷年。

  • 上清太玄集

    上清太玄集

    《作者:侯善渊上清太玄集,金朝全真道士侯善渊(号太玄子)撰。十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收录侯善渊所撰论文六篇,铭文二十一篇,诗词千余首。其论文铭文皆阐述道德清静之玄理,以老庄思想为本,兼融儒理佛法。大旨以重玄为宗,谓太易之先寂寥杏冥,真精感激,元气流通而万物化生。大道无形无名而无不形名、无为而无不为,无所不包,无所不化,是谓大通。有无动静体用相须,非有非无而有无自应,非动非静而动静自随。「有尤相济,动静同源,静之日道,动之曰神」。道为佛儒仙所同奉,神乃人鬼星所共禀。入道修真,当以清静为门,弃欲绝尘,积功累行,勤普不争,释伪存真。「宗崇三宝,考敬二宗,戒除

  • 醉花窗医案

    醉花窗医案

    《作者:王堉清末介休名医王堉著,《醉花窗医案》内容篇幅不大,仅有5万余字,但所载医案中外感病18种、肝类病12种、心脏类疾病3种、脾胃病24种、呼吸病6种、肾类病6种、预断死亡病例5种、五官及外科12种、妇产科14种、儿科5种,其中还有药物介绍及医者心得等。此书原为手抄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该书于1961年在介休县(今介休市)被发现,后经中国中医研究所刘寿山等人句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整理,于1979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作者:佚名《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为东晋南朝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言存思「无英真童」之法。无英真童是人体内神君之一,《上清大洞真经》中有存思此神之法。本篇所述道法则更为详明,经文称无英真童在人身中,思之即来,来即同游,混合而变。存思之法,闭目向日月,静候无英前来,见红紫宝色中有百花纹,转如车轮,以鼻引之贯人丹田。令无英内游身中,久之则可见无英形状,成为上清仙真。

  • 内丹秘诀

    内丹秘诀

    《作者:佚名内丹秘诀,编纂人不详。似出于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选辑内丹歌赋七篇:其一〈内丹赋〉,撰人不详。以华美之辞叙述内丹修炼及其神功。 其二〈阴丹诗〉,撰人不详。乃五言古诗,歌咏房中术。 其三〈海蟾子还丹赋〉,刘海蟾撰,叙述内丹旨要。 其四〈至真歌〉,撰人不详。为一首长篇七言古诗,咏述内丹要旨。其说以神气为丹本,谓「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渐定」。又称修炼先须玄应无心,处处无为,动静两忘,专气致柔,神安气住,自结圣胎。此歌或题为〈灵源大道歌〉,为早期丹诀中精品。 其五〈牛颊先生赠马处士歌〉,畅叙牛颊先生与唐末处士马自然相逢狂

  •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作者:王志谨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金末元初全真道士王志谨(号栖云子)撰述,约成书于丁未年(1247)。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乃王志谨门人「刘公」记录,论志焕编次,收入王志谨语录九十余条。书言全真道炼心修性之真功真行。其说以《清静经》为本,兼摄禅宗心性论。谓修道之人先要明了自己本分事。所谓「自己本分事」即自我形骸底一点灵明主宰,是从道里禀受得来,「自古及今,清静常然」。其次要通明教化,遣除偏执成见,识别万缘虚幻,使本源清静,真宰自明。故曰:「心不逐物,谓之安心,心不爱物,谓之虚心。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又称:「凡人之心,不肯刳情去执,弃妄除邪

  • 清庵莹蟾子语录

    清庵莹蟾子语录

    《作者:李道纯清庵莹蟾子语录,元朝全真道士李道纯撰述,弟子柴元皋、赵道可等人编集。约成书于至元戊子年(1288)。六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李道纯讲道语录及诗词丹诀,分别由柴元皋等六位弟子每人编成一卷。李道纯号清庵,又号莹蟾子,本为南宗创始人白玉蟾的再传弟子,其丹法融汇三教,在内丹法中自成一家,被后世道教称之为内丹「中派」。其语录主要论述修炼心性与金丹之道。谓修炼心性不在多闻广学,只要潜运默会,仔细参详。中下之士须先穷物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上智之人则不然,但穷得一理尽,万理自通,尽性至命一时都了,如禅家戒、定、慧一同也。」其说融摄禅

  • 三论元旨

    三论元旨

    《作者:佚名三论元旨,原不题撰人名。据卷首序文及书中内容看,作者似为晚唐五代时岩泉隐居之士。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分〈道宗〉、〈虚妄〉、〈真源〉三章,论述修心契道,见性成真之旨。大抵以唐代道教重玄哲学为宗。谓大道自然无为。湛尔常存;道、心、性三者为一,「即心是道,心之与道,一性而然」。故修道之要在于修心见性,清静无为,遣滞破执,「无执之妨,则真常之性见」。修心契道之次第方法称作「三定四等」。一日安定,摄心归一;二曰灭定,灰心忘一;三曰泰定,悟心真一,谓之三定。修时由粗而细,由细而微,极微至妙,妙极合道,谓之四等。若能澄心静观,了达空惑,则真

  • 龙虎元旨

    龙虎元旨

    《作者:佚名龙虎元旨,原不题撰人。据篇末跋文称:东岳董师元于贞元五年(789)受丹法于罗浮山隐士青霞子,开成五年(840)传授成君。可知此篇当出于晚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本篇包括论文及七言歌诀七首,论述外丹药物及法度火候等要旨。书中称龙虎即铅汞二物,为还丹主要药材,另需以曾青为气,雄黄为史。汞、砂、铅、金分别取震、离、兑、坎四卦,尽归中宫戊己土而产黄芽,乃名还丹。炼丹须依阴阳消息,五行生守克之理,合天地之大道。汞铅二药得天地之元气,水火销铄,石沉金浮,君臣相返,然后阴阳相须,君臣相得。又须应六十四卦以分药物铢两,依十二月阴阳消长而定煅炼火候。还

  • 鸣鹤余音

    鸣鹤余音

    《作者:彭致中鸣鹤余音,元朝仙游山全真道道士彭致中编集,约成书于至正七年(1347)。九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前有元代学者虞集序文,叙述此书编集始末。正文中广泛采集唐、宋、金、元道士所撰诗词歌赋及杂文,总计约四百七十篇。入选作者约四十人,其中多为全真道道士。如祖师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马丹阳、丘长春、郝太古、宋披云、冯尊师等。另有朗然子、虚靖天师、徐神翁、白玉蟾等宋代道士诗词,以及宋仁宗、辛天君、八仙等帝王仙真之诗。虞集词十二首亦编入书中。所收诗词歌赋,皆阐述全真教旨,或感叹人生无常,世间如火坑,劝人出家修道;或抒写避世出尘,逍遥林

  •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作者:王冰十七卷。唐王冰撰。此书专论五运六气之说,共二十四篇:五运元通纪、迎随补泻纪、运符天地纪、天元定化纪、观象应天纪、天运加临纪、占候气运纪、天罚有余纪、阴亏平正纪、运临超接纪、运通灾化纪、灾祥应纶纪、南正顺司纪、北正右迁纪、司天配轮纪、正化令转纪、司天间化纪、三元配轮纪、地应三元纪、地合运胜纪、胜符会对纪、地土间物纪、五行类应纪、六元还周纪。所谓五运六气,是古人研究气化运行,借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学说。王冰研究气运学说,比较注重客观实际。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来源于伟大的自然界变化之中。四时行,万物备,这是气化运行

  • 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

    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

    《作者:佚名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原不题撰人名。据卷首吴筠序文称,此经乃李谪仙所授。序作于元和戊戌年(818)。是年吴筠已死四十年。可知序文乃中唐道士伪托,李谪仙疑即孟谪仙之误。《通志•艺文略》着录此经一卷。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经文分九章,言内丹。所述丹法实为集神存想,谓「集神以为道,神集则内丹成,存其形。」修持者先须去乱声,绝淫意。扣天鼓,瞑目存想太阳,于三元三七日斋心朝斗,于庚申之夜存思身中诸神上朝太上道君,心仰七星之光而存想左龙右虎。又须积善以修阳德,导引以通血气,避雷电风雨之阴忌,则自然神集而灵,气清而轻。「神集气清,是谓守形,是

  • 内丹还元诀

    内丹还元诀

    《作者:佚名内丹还元诀,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解释内丹之五行、四象、七宝、九仙真炁、八卦内属等术语。谓五行即五脏,肝之余炁流于上腭之左名金液,肺之余炁流于上腭之右名还丹,心之余炁流入上腭之右名神水,肾之余炁流于舌下右边名华池,脾之余炁流人唇内名黄芽。又称四象者,一为金翁,乃肺中之唾;二为姹女,乃心中之穴;三为婴儿,乃肾中之精;四为黄婆,乃脾中之涎。又称内七宝即津、水、唾、血、神、炁、精。九仙真炁者,即鼻中出入炁、口中吹呵嘻炁、家长出用炁、见人喜怒炁、谷炁。又称八卦内属,即肝属震、心属离、肺属兑、肾

  • 陈先生内丹诀

    陈先生内丹诀

    《作者:陈朴陈先生内丹诀,北宋道士陈朴撰。《通志‧艺文略》着录。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作者自称于元丰戊午年(1078)游南都,遇淮南野叟授以内丹诀,因记录成书。其丹诀分炼丹工夫为九转,每转以七绝诗歌一首、《望江南》词一阙为颂,又以口诀一段详述其修持法要。所述丹法自成一家,与钟吕内丹派诸家不同。大略谓天一真水藏于胆中,为性命之根,阴阳合和,降而成丹。其下手工夫以静坐闭息为主,使真气周流,水火相交,结成玄珠。又特重换形,谓此功法能使行功者形神俱妙。据说丹成三转可成地仙;丹成六转,则换尽凡形而成仙质,飞举上升犹如流星;丹成九转,则功行俱全,飞列仙班。

猜你喜欢的书

拿破仑文选

拿破仑文选

记述拿破仑执政前军事活动和对若干军事著作评论观点的文集。主要内容是拿破仑在晚年被囚禁时口述的笔录。由后人收集、编辑成书。中译本据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56年俄文版翻译,俄文本译自法文原版。原书为1卷本。中译本分上下两卷,共60万字,由商务印书馆于1982年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出版。译者陈太先,校者胡平。拿破仑一世(Napoleon Ⅰ1769—1821),即拿破仑·波拿巴,法国统帅,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国皇帝。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少年时即入军事学校。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成为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极少数军官之一。在镇压王党叛乱时表现果敢,取得重要兵权。后统兵作战,指挥了一系列战争,功绩卓著,威望日隆,成为法国的执政和皇帝。1814年兵败退位,被放逐于厄尔巴岛。1815年恢复短期统治,又失败,再次退位。1821年死于流放地圣赫勒拿岛。本书详细记述了拿破仑所参加和指挥的1793年围攻土伦的战斗、1796—179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1798—1799年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以及他在这些战争中向士兵发表的讲话、命令,他对交战国开展的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等等;收录了他对若米尼等人军事专著所作的几十条评论和批语。这些回忆录和评论、批语,体现了拿破仑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军事指挥艺术,反映了他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是研究拿破仑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尉缭子

尉缭子

中国古代兵书。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著。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编入《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必读的军事教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杂家《尉缭》29篇,并注“六国时”三字,另著录兵形势家有《尉缭》31篇。今本共5卷24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武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尉缭子》将战争分为“挟义而战”的义战与“争私结怨”的非义战两种,赞成“诛暴乱、禁不义也”之义战,反对“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之非义战,指出杀害无辜,滥施武力是强盗的行径。认为将帅应有良好的品德,“勤劳之师,将必从己先。故暑不立盖,寒不重裘,有登降之险,将必下步。”(《战威》篇)“凡将,理官也”,应“不私于一人”(《将理》篇),公正地处置各种事情。指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兵谈》篇)是将帅应具有的素质,而“心狂”、“耳聋”、“目盲”则是为将者的弊病,应加以避免。主张对士兵进行道德教育,“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战威》篇),认为只有“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重刑令》篇),才能使军队“天下莫能当其战矣”(《制谈》篇)。《尉缭子》的武德思想是以“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是反对“卜筮”、“祷词”等迷信做法而重视人的因素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具体表现。此书集先秦法兵家之大成,被后人称誉为“不在孙武之下”的兵书名著,在军人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产论

产论

产科著作。一名《子玄子产论》。4卷。日本贺川玄悦(子玄)撰。成书于日本明和二年(1765年)。卷1孕育;卷2占房;卷3已娩;卷4产椅、镇带论。全书共收51条论述、74条治则、13条治术,概述妇女胎前产后诸疾的病因证治,以及难产的处理方法。于“产椅、镇带论”中着重批评日本妇女妊娠5月以带束腹,及产后于产椅跪坐7日等不利胎儿发育和妇女产后养息的陋俗旧法。末附作者临证治验48则。现有日本明和二年(1765年)平安济世馆刻本。

劝戒图说

劝戒图说

《劝戒图说》,四卷。明邹迪光撰,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书林安正堂刻本。半页13行,行20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左文右图,有版画200幅。版框20.5cm×13.5cm。4册1函。首冠万历癸巳(二十一年,1593年)邹迪光自序。从自序中可知,此书是作者为官期间编撰的,选用了民间喜闻乐见的图绘,配以文字,编辑刊印。该书有版画200幅,图文并茂,是面向广大百姓的普及性读物。主要故事情节均为主人公行善而得到好报。成书的目的在于评断民间讼事并劝戒百姓要以善心对待人与事,在封建社会制度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卷四末有书牌,上刊“万历岁次甲午孟冬月书林安正堂刘双松梓”。此书最早的刻本为万历十七年(1589年)邹迪光的自刻本。此本为翻刻本,古代公私目录均不见著录。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仅此一部。

冷庐杂识

冷庐杂识

笔记。近代陆以湉著。八卷。全书系据作者读书所得以及日常见闻随手记录而成,内容以清代学者文士的学术、文艺撰述成就、言行事迹为多,对他们的师承交游关系、学术源流等的记载,可以作人物传记的补充史料。对清代以前的历史人物与经史著作、诗词典故、金石书画以及医药、地理等的考证、评述,也颇有参考价值。所录诗词楹联乃至印文、砚铭、箴言等,“亦清逸警炼”,“虽品格各殊,而皆可供人玩味”(崔凡芝《点校说明》)。所记清代著名文人有方苞、吴伟业、金农、胡天游、黄任、阮元、郭麐、陈文述、舒位、姚莹等。前有咸丰六年(1856)自序。有咸丰六年初刻本,附续编二篇,另有《笔记小说大观》本、《清代笔记丛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乌程庞氏刊本、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金刚经法眼注疏

金刚经法眼注疏

金刚经法眼注疏,二卷,清性起述。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