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十六胃腑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胃腑脉论第一
胃虚实第二
喉咙论第三
反胃第四醋咽附
呕吐哕逆第五恶心附
噎塞第六哽附
胀满第七
痼冷积热第八寒疝 骨蒸附
胃腑脉论第一
论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广胲①大颈张胸,五谷乃容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诸小肠,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满更虚,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精气也。五脏不足,调于胃。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后《甲乙》作圊,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故平人不饮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七日而死矣。
① 胲(gǎi 改) 脸颊。《汉书•东方朔传》:“臿齿牙,树颊胲,吐唇吻,擢项颐。”颜师古注:“颊肉曰胲。”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苦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治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①。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苦肠中伏伏一作愊愊,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治阳,在足上动脉②。
① 足太阴……一寸 此下《脉经》卷二•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林亿注:“即公孙穴也”。
② 足阳明……动脉 此下《脉经》卷二•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林亿注:“即冲阳穴也”。
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动作头痛重,热气朝者,属胃。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③,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④髀痛⑤。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闭塞不通,身痛体重《灵枢》云: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③ 折髀 股部疼痛如折断的病证。见《素问•脉要精微论》。髀为足阳明经循行之部,胃脉搏坚而长乃脏气窒塞为患,气机壅塞则经脉流行因之而滞,故病“折髀”。《类经》卷六•搏坚软散为病不同:“胃脉搏坚,土乘木也,加之色赤,则阳明火盛,木火交炽,胃经必伤。阳明下行者,从气冲下髀抵伏兔,故病髀如折也。”
④ 食痹 病名。因胃气上逆所致,症见胸膈闷痛,饮食不下等。《素问•至真要大论》:“食痹而吐。”王冰注:“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杨上善注:“胃虚不消水谷,故食积胃中,为痹而痛。”
⑤ 髀痛 《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作“髌痛”。
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下取三里。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刺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胃疟,令人旦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则能食。脾前受病,移于胃,脾咳不已,呕吐长虫。
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脾应肉①,肉坚大者胃厚,肉麼②者胃薄,肉小而麼者胃不坚,肉不称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约,肉不坚者胃缓,肉无小果累标紧者胃急,肉多小果累者胃结,胃结者胃上脘约不利。
① 肉(jùn 俊) 肌肉隆起部。《素问•玉机真脏论》:“身热,脱肉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王冰注:“,谓肘膝后肉如块者。”
② 麼(mó 膜) 细。《字鉴•果》:“麽,《说文》:细也。”
扁鹊云: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脾胃若病实则伤热,热则引水浆常渴;虚则伤寒,寒则苦饥常痛。发于风水,其根在胃,先从四肢起,腹满大,通身肿。方在治水篇中。
胃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肿,溺血,大便赤泄。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③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④,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⑤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⑥,抵伏兔⑦,下膝入髌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①入大指间,出其端。是动则病凄凄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②。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㖞,唇紧,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乳、气街③、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昏寒栗,胃中寒则胀满,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
③(è 厄) 鼻梁。《说文解字•页部》:“,鼻茎也。”
④ 客主人 经穴名。即上关。《甲乙经》卷三•耳前后凡二十穴:“上关,一名客主人。”
⑤ 气街 经穴名,即气冲。《素问•气府论》:“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气街,动脉各一。”王冰注:“气街,穴名也。在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气冲。
⑥ 髀关 经穴名。位于膝上,伏兔后交分中,在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之间。
⑦ 伏兔 经穴名。位于膝上六寸起肉间,即股直肌的肌腹中,形似一兔伏卧,故名。
① 别跗上 “别”字原脱,据《灵枢经•经脉》补。
② 骭厥 病名。足阳明经经气逆乱之病。《类经》卷十四•十二经病:“贲响,肠胃雷鸣也。骭,足胫也。阳明之脉自膝膑下胫骨外廉,故为胫骭厥逆。”
③ 气街 “气”字原脱,据《灵枢经•经脉》补。
胃虚实第二脉二条 方三首 灸方一首
胃实热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头痛《脉经》作腹中坚痛而热,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痛,名曰胃实热也。
泻胃热汤方
栀子仁 射干 升麻 茯苓各二两 芍药四两 白术五两 生 地黄汁 赤蜜各一升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以意加减。
胃中热病 灸三里三十壮,穴在膝下三寸。
胃虚冷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鸣《外台》作耳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
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
防风 柏子仁 细辛 桂心 橘皮各二两 芎 吴茱萸 人参各三两 甘草一两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补胃虚寒,身枯绝,诸骨节皆痛,人参散方
人参 甘草 细辛各六两 麦门冬 桂心 当归各七分 干姜二两 远志一两 吴茱萸二分 蜀椒三分
上十味治下筛,食后温酒服方寸匕。
喉咙论第三
论曰:喉咙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其层围十二重,应十二时,主通利水谷之道,往来神气。若脏热,喉则肿,塞气不通,乌翣膏主之,方在第六卷中。若腑寒,喉则耿耿如物常欲窒,痒痹涎唾。热则开之,寒即通之,不热不寒,依脏调之,其方具第六卷中。
反胃第四醋咽附① 脉三条 方十六首 灸法三首
① 醋咽附 原缺,据本书目录补。
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出者②,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之微涩。
② 吐出者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脉经》卷八•平呕哕下痢脉证“出”并作“止”。
趺阳脉浮而涩,浮即为虚,涩即伤脾,脾伤即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为胃反③。趺阳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③ 胃反 病名,又称反胃,翻胃。因脾胃虚冷,命门火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症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等。详参《金匮要略》卷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治胃虚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参一两 泽泻 甘草 桂心各二两 橘皮 干姜各三两 茯苓四两 青竹茹五两 大黄六两
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黄。
治反胃而渴方
茯苓 泽泻 半夏各四两 桂心 甘草各三两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姜四两。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方
人参 泽泻 桂心各二两 茯苓四两 橘皮 甘草 黄芪各三两 大黄一两半 生姜八两 半夏一升 麦门冬三升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羸人六合,已利去大黄。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讫腹中刺痛,此由久冷方
橘皮三两 甘草 厚朴 茯苓 桂心 细辛 杏仁 竹皮各二两 槟榔十枚 前胡八两 生姜五两 人参一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有甘皮二两。
又方 橘皮三两 白术 人参各二两 蜀椒一百二十粒 桂心一两 薤白一握
上六味咀,以水二升渍一宿,纳羊肚中缝合,以三升水煮,水尽出之,决破去滓,分三服。
治反胃大验方
前胡 生姜各四两 阿胶一两 大麻仁五合 橘皮三两 吴茱萸四合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 大枣十枚
上九味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二服。
华佗治胃反,胃反为病,朝食暮吐,心下坚如杯升,往来寒热,吐逆不下食,此为关上寒澼所作,将成肺痿,治之方
真珠 雄黄 丹砂各三两 朴消五两 干姜十累
上五味末之,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三丸。若小烦者,饮水即解,然无所忌,神良无比。一方用桂心一两。
治胃反,食即吐方 捣粟米作面,水和作丸如楮子大七枚,烂煮,纳醋中细细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
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呕吐,大半夏汤方
半夏三升 人参二两 白蜜一升 白术一升 生姜三两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和蜜扬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气方
芦根 茆根各二两,细切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之,得下良。
又方 烧先死鸡肶胵灰,酒服,男雄女雌。
又方 饮白马尿,即止。
又方 淘小芥子曝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反胃,食即吐出上气 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
又 灸脐上一寸二十壮。
又 灸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壮。《外台秘要》三指作一指。
治醋咽方
曲末一斤 地黄三斤
上二味合捣,日干,以酒服三方寸匕,日三服。
治噫酢咽方
吴茱萸半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先食服一升,日再。
治食后吐酸水,治中散方
干姜 食茱萸各二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胃冷服之立验。
呕吐哕①逆第五恶心附② 脉一条 论一首 方二十七首 灸法十五首
① 哕 即干呕。《医林绳墨》卷四:“盖哕者,有声无物之谓,乃干呕也。”
② 恶心附 原缺,据本书目录补。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寸口脉紧而芤,紧即为寒,芤即为虚,寒虚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即噎。关上数,其人则吐。趺阳脉微而涩,微即下利,涩即吐逆,谷不得入。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如死,宽缓即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
论曰: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后服余汤,即流利更不吐也。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室圣药。
半夏汤
主逆气,心中烦闷,气满呕吐,气上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茯苓 桂心各五两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若少气,加甘草二两。一名小茯苓汤。
前胡汤
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结聚,彭亨满,不得食,寒热消渴,补不足方。
前胡 生姜各二两 甘草 朴消各二两 大黄别浸,各二两 茯苓 麦门冬 当归 半夏 芍药 滑石 石膏 栝楼根 黄芩 附子 人参各一两
上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四服。
治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方前
胡 芎? 甘草 当归 石膏 人参 桂心 橘皮各二两 芍药三两 半夏四两 生姜五两 大枣三十枚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三升下黄芩三两合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不用黄芩。
治呕吐不止,小麦汤方
小麦一升 人参 厚朴各四两 甘草一两 生姜汁三合 青竹茹二两半 茯苓三两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呕而膈上寒,猪苓散方
猪苓 茯苓 白术各三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饮服方寸匕,日三。渴者,多饮水。
治呕逆,胃气虚,邪风热,不下食,犀角人参饮子方
犀角 人参各三两 薤白五两 粟米一合
上四味咀,以水四升半煮取一升七合,下米煮令米熟①,分四服,相去七里久进一服。
① 熟 原作“孰”,今改。按“孰”,同“熟”。《说文解字•部》“孰,食饪也。”段玉裁注:“后人乃分别熟为生熟,孰为谁孰矣。”
治春夏时行伤寒,寒伤于胃,胃冷变啘方
白茅根一升 橘皮 桂心 葛根各二两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数进服,尽更合。有热去桂。
治诸呕哕,心下坚痞,鬲间有水,痰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出第十八卷中。
治呕哕方
人参一两 胡麻仁八合 橘皮一分 枇杷叶八两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煮枇杷叶,取五升,下药煮取三升,纳麻仁,稍饮之。
治气厥呕哕不得息方
豉一升 半夏八两 生姜二两 人参 前胡 桂心 甘草各一两
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大枣十五枚 橘皮二两 豉一升 附子一枚 生姜 甘草各一两
上六味咀,以水九升煎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治呕哕方
芦根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
治卒呕哕厥逆方
饮新汲冷水三升,佳。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者,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
治伤寒后哕,干呕,不下食方
生芦根切,一升 青竹茹一升 粳米三合 生姜一两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止服三剂。
又方 通草 橘皮各二两 生芦根切,一升 粳米三合
上四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干呕吐逆,涎沫出者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咀,以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日三。
治病人干呕方
取羊乳汁饮一杯。
治干呕方
酒浸马屎一宿,取汁服之。
干呕不止,粥食汤药皆吐不停 灸手间使三十壮。若四厥,脉沉绝不至者,灸之便通,此起死人法。
干呕 灸心主尺泽,亦佳。
又 灸乳下一寸三十壮。
治哕方
煮豉三升,饮汁,佳。
又方 空腹饮姜汁一升。
又方 浓煮芦根汁饮之。
哕 灸承浆七壮,炷如麦大。
又 灸脐下四指七壮。
治恶心方
苦瓠穰并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须臾吐并下如蛤蟆衣三升。
又方 服小便百日,佳。
又方 麻子一升熬令香熟,捣,取酒三升熟研,滤取一升,饮尽,日二服,尽一石瘥。一切病自能食饮,不能酒,任性多少。
治食已吐其食方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食饮辄吐方
顿服生熟汤三升,即止。
吐逆,呕不得食 灸心俞百壮。
吐呕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 灸膈俞百壮。
吐变不得下食 灸胸堂百壮。
吐逆,不得食 灸巨阙五十壮。
吐逆,食不住 灸胃脘百壮,三报。
吐逆,饮食却出 灸脾募百壮,三报。章门穴也。
吐呕,宿汁吞酸 灸神光,一名胆募百壮,三报。《甲乙经》云:日月胆募也,在期门下五分。
吐逆,霍乱吐血 灸手心主五十壮。
噫哕,膈中气闭塞 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
哕噫呕逆 灸石关百壮。
噎塞①第六哽附②论一首 方二十八首
① 噎塞 病名,即噎膈。《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
② 哽附 原缺,据本书目录补。
五噎丸
主胸中久寒,呕逆,逆气,食饮不下,结气不消方。《古今录验》云:五噎者、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胁所致也。
干姜 蜀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参各五分 细辛 白术 茯苓 附子各四分 橘皮六分
右十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五噎丸
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方。
人参 半夏 桂心 防风一作防葵 小草③ 附子 细辛 甘草各二两 紫菀 干姜 食茱萸 芍药 乌头各六分 枳实一两
③ 小草 药名,又名细草,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的茎叶。主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泄。
上十四味末之,蜜丸。以酒服如梧子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五丸。乌头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汤
治噎声不出方。
竹皮一方用竹叶 细辛各二两 甘草 生姜 通草 人参 茯苓 麻黄 桂心 五味子各一两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二升,去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干姜汤
主饮食辄噎方
干姜 石膏各四两 栝楼根《集验》作桔梗 人参 桂心各二两 半夏一升 吴茱萸二升 小麦一升 甘草一两 赤小豆三十粒
上十味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集验》名半夏汤。
通气汤
主胸满气噎方。
半夏八两 生姜六两 桂心三两 大枣三十枚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服。
羚羊角汤
治气噎不通,不得食方。
羚羊角 通草 橘皮各二两 厚朴 干姜 吴茱萸各三两 乌头五枚
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杏仁 桂心各三两
上二味末之,蜜丸如枣大。稍稍咽之,临食先含弥佳。
治卒噎方
满口著蜜食之,即下。
又方 捻取饭盆边零饭一粒食之,即下。
又方 刮舂杵头细糠含之,即下,神验。
治诸噎方
常食干粳米饭,即不噎。
又方 末火炭,蜜丸如弹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又方 老牛涎枣核大,水中饮之,终身不复噎。
论曰:凡疗病者,皆以其类。至如治哽之法,岂宜以鸬鹚主骨哽,狸虎治鱼哽耶。至于竹篾薤白嚼筋①绵蜜等事,乃可通为诸哽用耳。
① 嚼筋 “嚼”原作“爵”,据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治诸哽方
取鹿筋渍之令濡,合而萦之,大如弹丸,以线系之,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哽处,徐徐引之,哽著筋出。
又方 作竹篾刮令滑,绵裹纳咽中,令至哽处,可进退引之,哽即随出。
又方 用绵二两,以蜜煎使热的的①尔,从外薄哽所在处,灼瓠以熨绵上。若故未出,复煮一段绵以代前,并以皂荚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哽出。《肘后方》云:治哽百日不出者。
① 的的 象声词。此喻煎蜜之声。韩偓《夜坐》诗:“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又方 煮薤白令半熟,小嚼之,以线系薤中央,捉线吞薤下喉至哽处,牵引,哽即出矣。
治哽咽方
以虎骨末若狸骨,服方寸匕。
又方 瞿麦末,服方寸匕。
治鱼骨哽方
鸬鹚屎服方寸匕。
又方 口称鸬鹚鸬鹚,则下。
又方 服橘皮汤。
又方 服沙糖水。
又方 烧鱼网灰,服方寸匕。《必效方》云:取鱼网覆头立下。
治骨鲠在喉,众治不出方 取饴糖丸如鸡子黄,吞之,不去更吞,渐大作丸,可至十丸止。
又方 烧虎狼屎,服之。
又方 吞猪膏如鸡子,不瘥更吞,瘥止。
治食中吞发,咽不去绕喉方 取乱发烧末,酒服一钱匕。
治吞钱方
艾蒿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即下。
又方 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
又方 服蜜二升,即出。
治吞金银镮及钗方
白糖二斤一顿渐渐食之,多食益佳也。
又方 吞水银一两,再服之。
误吞镮及指②方 烧雁毛二七枚末,服之。鹅羽亦得。
② (kōu 抠) 环类。《西京杂纪》卷一:“戚姬以百炼金为环,照见指骨。”
误吞钗方 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或生麦叶筋缕如韭法,皆可用,但力意多食自消。
误吞铜铁而哽者方 烧铜弩牙令赤,纳酒中,饮之,立愈。
误吞钉针及箭镞等方 但多食脂肥肉令饱,自裹出。
治误吞针方
取悬针磁石末,饮服方寸匕,即下。《古今录验》云:今吞针在喉中,而服磁石末入腹,若含磁石口中或吸针出耳。
胀满第七论一首 方八首 灸法十一首
论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按之痛者为实也。夫腹中满不减,减不惊人,此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得温药。腹满,口中苦干燥,腹间有水,是饮。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胠①下疼痛,此虚寒气从下向上,当以温药服之取瘥。腹满转痛,来趣②少腹,为欲自下利也。一云: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为欲自利。
① 胠(qū 屈) 腋下。《玉篇•肉部》:“胠,腋下。”
② 趣(qù 去) 趋向。《篇海类编•人事部•走部》:“趣,趣向也。”
温胃汤
主胃气不平,时胀咳,不能食方。
附子 当归 厚朴 人参 橘皮 芍药 甘草各一两 干姜五分 蜀椒三合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半夏汤
主胃中虚冷,腹满塞,下气方。
半夏一升 大枣二十枚 甘草 附子 当归 人参 厚朴各二两 桂心五两 生姜八两 茯苓 枳实各二两 蜀椒二百粒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附子粳米汤
主腹中寒气,胀满肠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方。
附子一枚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米熟,去滓,一服一升,日三。《集验》加干姜二两。
厚朴七物汤
治腹满气胀方。 仲景云: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数,饮食如故者。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心二两 生姜五两
上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呕逆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厚朴三物汤
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方。
厚朴半斤 大黄四两 陈枳实大者五枚
上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纳大黄煎取三升,去滓,服一升。腹中转动者勿服,不动者更服。一方加芒消二两。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一升 甘草 人参 桂心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生姜八两
上八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虚羸胸膈满,大桂汤方
桂心一斤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黄芪四两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男子卒劳内伤,汗出中风,腹胀大饥食不下,心痛,小便赤黄时白,大便不利方
大黄 葶苈 寒水石 栝楼根 苦参 黄连各等分
上六味末之,蜜丸。以豉汁和饮服如梧子二丸,日三,加至十丸。
胪胀胁腹满 灸膈俞百壮,三报。
胸满心腹积聚痞痛 灸肝俞百壮,三报。
胀满水肿 灸脾俞,随年壮,三报。
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 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 灸三焦俞输,随年壮。
胀满雷鸣 灸大肠俞百壮,三报。
胀满气聚寒冷 灸胃脘百壮,三报,穴在鸠尾下三寸。
腹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 灸中守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
胀满瘕聚,滞下疼冷 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忌不可针。
胀满气如水肿状,小腹坚如石 灸膀胱募百壮,穴在中极脐下四寸。
胀满肾冷,瘕聚泄利 灸天枢百壮,穴在脐旁相对,横去脐两旁各二寸。
痼冷①积热②第八寒疝 骨蒸附③论四首 方三十首 灸法一首
① 痼冷 病证名。谓真阳不足,阴寒之邪久伏体内所致的病证,以昼夜恶寒,手足厥冷为主症。《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痼冷积热证治:“痼冷者,中寒也。多因真气既微,胃气不实,复啖生冷冰雪之属,致肠胃虚寒。阴既停凝,阳不能正,大便洞泄,小便频并,鼻多清涕,呕吐涎沫,水谷不化,洒洒淅淅,皆阳虚阴盛之所为也。”
② 积热 病证名。谓邪热蕴积于肠胃,脏腑燥热的病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痼冷积热证治:“积热者,脏腑燥也。多因精血致衰,三焦烦壅,复饵丹石酒炙之属,致肠胃蕴毒。阳既炽盛,阴不能制,大便秘涩,小便赤淋,口苦咽干,涎稠眵泪,饮食无度,熇熇,皆阴虚阳盛之所为也。”
③ 寒疝……附 原缺,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凡瞻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脉沉弦,脉双弦者,寒也。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恶寒。师曰:迟者为寒,涩为无血,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即为寒,微即为虚,涩即为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大露宿丸 主寒冷百病,方在第十七卷中。
匈奴露宿丸
治寒冷积聚方。
礜石 桂心 附子 干姜各二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一服十丸,日三服,稍加之。
露宿丸
主遇冷气心下结紧,呕逆,寒食不消,并主伤寒,晨夜触寒冷恶气方。
附子 乌头 桂心 礜石各四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以酒服如胡豆三丸,日三,加至十丸。药耐寒冷,忌热食近火,宜冷食饮。
治痼冷风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脐下冷,百病五劳七伤,第一令人能食,二强盛,三益气,四有子,神验方
生地黄十五斤,取汁 乌头一百五十枚 大豆三升半
上三味,以除日咀乌头,以酒一斗半和地黄汁浸乌头至破日,绞去滓,纳豆药汁中,至除日出曝之,有汁更浸而曝之,至汁尽,药成。初服从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有病空腹服,无病食后服。四时合,并得二月、三月为上时。药令人能食,益气强盛有子,发白更黑,齿落更生。先病热人不可服。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瘥方
曲末三升 白术五两 干姜 桂心各三两 吴茱萸 蜀椒各二两
上六味治下筛,以米饮服方寸匕,日二,不过五剂,诸冷顿愈。无忌空腹服之。
治积年冷病方
蜀椒二两 香豉一升
上二味,捣椒为末,和豉更捣三千杵,酒服如弹丸大七丸,日一服,食前服。
治诸冷极,医所不治方 马蔺子九升净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饮及酒下之,服讫须臾以食压之,服取瘥乃止。
赤丸
主寒气厥逆方。
茯苓 桂心各四两 细辛一两 乌头 附子各二两 射罔加大枣一枚①
① 加大枣一枚 “加”当作“如”。
上六味末之,纳真朱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服,不知,加至二丸,以知为度。一方用半夏四两,而不用桂。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生姜八两
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温中下气,生姜汤方
生姜一斤 甘草三两 桂心四两
上三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服五合,日三服。
甘草汤
主虚羸,惙惙气欲绝方。
甘草 生姜 五味子各二两 人参一两 吴茱萸一升
上五味咀,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纳药,煮取一升六合,分二服,服数剂佳。
茱萸消石汤
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年澼饮方。
吴茱萸八合 消石一升 生姜一斤
上三味,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药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后如污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之。养如乳妇法。
大建中汤
主心胁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方。
蜀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饴糖一升
上四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糖,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汤如炊三斗米久,可饮粥二升许。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大黄附子汤
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三两
上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论曰: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饮食,弦紧相搏,即为寒疝①。跗阳脉浮而迟,浮即为风,虚迟即为寒疝。凡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① 寒疝 病名。谓因内脏虚寒,复感风寒而致的剧烈腹痛。《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寒疝候:“寒疝者,阴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出,遇寒即发,故云寒疝也。”
寒疝,绕脐苦痛,发即白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大乌头汤主之方
乌头十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白蜜二斤,煎令水气尽,得二升,强人服七合,羸人五合。一服未瘥,明日更服,日止一服,不可再也。仲景名二物乌头煎
乌头桂枝汤
主大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方。
秋干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 白蜜一斤
右二味,以蜜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知,更进三合,复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其桂枝汤方在伤寒中。《外台》方云: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以桂汁和蜜煎合煎之,得一升许,服。又云:《范汪方》云:以桂枝汤合前乌头煎服。
论曰:凡人患大热,皆须候脉。若大大热者,不得一准②方用药,皆准病用药。大热不可那者③当两倍三倍,大大热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尔。有人苦热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种种服饵,不能制止,惟朴消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贵高人师市奴,谓之金石凌④,非也。此方直用二消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劳金。有金者,贵高人所加也。
② 准 依照,依据。《说文广义校订》:“准,有准则可以依从,故以为依准字。”
③ 不可那者 谓不可奈者。按“那”,犹“奈”。《经传释词》卷六:“那者,奈之转也。”
④ 凌 欺侮。《吕氏春秋•不侵》:“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高诱注:“凌,侮。”
朴消煎方
朴消一斤 芒消八两 寒水石四两 石膏二两 金二两
上五味,先纳二消于八升汤中搅之令消,以纸密封一宿,澄取清,纳铜器中,别捣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绢袋盛之,纳汁中,以微火煎之,候其上有漠起,以箸投中,著箸如凌雪凝白,急下泻著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干。积热困闷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搅和令消,顿服之,日三,热定即止。
五石汤
主胃间热,热病后不除,烦闷,口中干渴方。
寒水石 消石 赤石脂 龙骨 牡蛎 甘草 黄芩 栝楼根各五分 知母 桂心 石膏各三分 大黄二分
上十二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诸本只有四石。
竹叶汤
主五心热,手足烦疼,口干唇燥,胸中热方。
竹叶 小麦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三两 黄芩 麦门冬各二两 人参一两半 生姜五两 甘草 栝楼根 半夏各一两 茯苓二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小麦,取八升,去滓,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五服。
半夏汤
主胸中客热,心下烦懑,气上,大小便难方。
半夏一升 生姜八两 前胡四两 茯苓五两 甘草一两 黄芩 人参各二两 杏仁 枳实各三两 白术五两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热者,沉冷服之。大小便涩,加大黄三两。一方用栀子仁二两,为十一味。
承气汤
主气结胸中,热在胃脘,饮食呕逆,渴方。
前胡 枳实 桂心 大黄 寒水石 知母 甘草各一两 消石 石膏 栝楼根各二两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热气,手足心烦热如火方
竹叶二升 枳实三两 青葙子 白前各一两 吴茱萸 黄芩各二分 栝楼根 麦门冬各二两 生姜六两 前胡一作芍药 半夏各五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地黄煎
主热方。
地黄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 萎蕤各四两 栝楼根五两 竹沥三合,一方用竹叶 生姜汁 白蜜 生地骨皮切,各二升 石膏八两 生麦门冬汁,一升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滓,下竹沥地黄麦门冬汁,微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七合。四月五月作散服之。
治积热方
枳实 黄芩 大黄 黄连各三两 芒消二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空心酒服如梧子大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一服。
治膈上热方
苦参十两 玄参五两 麦门冬三两 车前子二两
上四味末之,以蜜丸如梧子。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细丸
主客热结塞不流利方。
大黄 葶苈各三两 香豉三合 杏仁 巴豆各三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二丸,日一服,以利为度。
治骨蒸①热,羸瘦,烦闷短气,喘息鼻张,日西即发方
① 骨蒸 病名,谓其发热如自骨髓蒸发而出,故名。多因阴虚内热而致,常见于痨瘵等病。症见日起体凉,日晚即热,常伴有盗汗,遗精,梦交,或月经失调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虚劳骨蒸候。
龙胆 黄连 栝楼根各四分 芒消二分 栀子十枚 苦参 大黄 黄芩 芍药 青葙子各二两
十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二丸,日二,以知为度。一方无苦参以下,止五味。张文仲为散,饮服方寸匕。
治骨蒸方
天灵盖如梳大,炙令黄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人神方。
又方 水服芒消一方寸匕,日二服,神良。
又方 取人屎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 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小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