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十七肺脏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肺脏脉论第一
肺虚实第二肺与大肠俱虚俱实附
肺劳第三
气极第四气虚实附
积气第五七气 五膈 奔豚附
肺痿第六
肺痈第七
飞尸鬼疰第八
肺脏脉论第一
论曰:肺主魄,魄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藏也。鼻者肺之官,肺气通于鼻,鼻和则能知香臭矣。循环紫宫,上出于颊,候于鼻下,回肺中,荣华于发①,外主气,内主胸,与乳相当,左乳庚,右乳辛。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有十四童子七女子守之,神名鸟鸿②,主藏魄,号为魄脏,随节应会。故云:肺藏气,气舍魄,在气为咳,在液为涕。肺气虚则鼻息不利③,少气,实则喘喝④,胸凭①仰息。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②,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厥气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奇物③。
① 荣华于发 “华”原作“叶”,“发”原作“”,并据道藏本、四库本改。
② 鸟鸿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鸿鸿”。
③ 虚则鼻息不利 “不”字原脱,据《灵枢经•本神》、《甲乙经》卷一•精神五脏论补。又,《灵枢经•本神》“息”作“塞”。
④ 喘喝(hè 贺) 气喘作声。按“喝”,嘘气作声。《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王冰注:“喝,谓大呵出声也。”
① 胸凭 胸满。按“凭”,满。《广雅•释诂一》:“凭,满也。”又,《灵枢经•本神》“凭”作“盈”。
② 藉藉 梦死状。《素问•方盛衰论》:“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王冰注:“藉藉,梦死状也”。
③ 金铁之器奇物 《灵枢经•淫邪发梦》“之”下无“器”字。
凡肺脏象金,与大肠合为腑,其经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浮,相于季夏,旺于秋④。秋时万物之所终,宿叶落柯,萋萋枝条⑤,其杌然⑥独在。其脉为微浮,卫气迟,荣气数,数则在上,迟则在下,故名曰毛。阳当陷而不陷,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二气感激,故为风寒所中。阳中邪则卷,阴中邪则紧,卷则恶寒,紧则为栗,寒栗相搏,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来出,旦中旦发,暮中暮发。脏有远近,脉有迟疾,周有度数,行有漏刻。迟在上伤毛采⑦,数在下伤下焦。中焦有恶则见,有善则匿。阳气下陷,阴气则温,阳反在下,阴反在巅,故名曰长而且留。
④ 旺于秋 谓肺气盛于秋。“旺”原作“王”,今改。按“王”,通“旺”。《说文通训定声•壮部》:“王,假借为暀(旺)。”
⑤ 宿叶落柯,萋萋枝条 谓木叶零落,枝茎犹盛茂繁多。按“柯”,草木的枝茎。《广雅•释木》:“柯,茎也。”“萋萋”,茂盛貌。《诗经•周南•葛蕈》:“维叶萋萋。”毛传:“萋萋,茂盛貌。”
⑥ 杌(wù 误)然 “杌”原作“”,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杌”,摇动貌。《篇海类编•花木类•木部》:“杌,摇也。”
⑦ 伤毛采 损伤毫毛的光彩。按“采”,光彩。嵇康《琴赋》:“华容灼爚,发采阳明,何其丽也。”
秋脉如浮,秋脉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而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愠愠然⑧;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⑧ 愠愠然 郁结貌。《集韵•迄韵》:“愠,心所郁积也。”《素问•玉机真脏论》:“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张隐菴集注:“愠愠,忧郁不舒之貌。”
肺脉来厌厌聂聂①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巢源》无不字。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① 厌厌聂聂 树叶微动貌。比喻脉来轻虚而浮之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吴昆注:“厌厌聂聂,翩翻之状,浮薄而流利也。”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气,气舍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气弗营②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者则爪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③,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② 气弗营 《灵枢经•经脉》、《难经•二十四难》“营”并作“荣”。
③ 气先死 《灵枢经•经脉》、《难经•二十四难》“气”并作“毛”。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秋金肺王,其脉微涩而短曰平④。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为微邪,虽病即瘥。肝乘肺必作虚。
④ 其脉微涩而短曰平 《诸病源候论》•卷十五•肺病候“微”作“浮”。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治阳;右手关前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膨膨,与肩相引,刺手太阴,治阴。
肺脉来泛泛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太阴脉也。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堕,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瘜肉①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漏风②一作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腰内③;小甚为飧泄④,微小为消瘅⑤;滑甚为息贲⑥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⑦,在颈肢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态⑧喜酸。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濡而散者,当病漏一作灌汗⑨,至今不复散发。
① 瘜肉 “瘜”原作“息”,今改。按“息”,通“瘜”。《说文解字•肉部》:“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段玉裁注:“息,当作瘜。《疒部》曰:瘜,寄肉也。”
② 痿漏风 《灵枢经•小针解》作“痿瘘偏风”四字。
③ 腰内 《灵枢经•小针解》作“恶日光”三字。
④ 飧泄 《灵枢经•小针解》作“泄”一字,按“飧泄”,病症名,指泄泻完谷不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为飧泄。”王冰注:“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
⑤ 消瘅 病名,即消渴。因久食肥甘,积热耗阴而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其临床特点。《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⑥ 息贲 病证名。属于肺的积病。症见气急上逆,奔迫急促,右胁下有块如覆杯状,发热恶寒,胸闷呕逆,咳吐脓血,久之可发为肺痈。参见《素问•阴阳别论》、《灵枢经•本脏》。
⑦ 鼠瘘 病名。瘰疬破溃流脓,经久不愈,因其漏口形如鼠穴,塞一漏一,故名。《灵枢经•寒热》:“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⑧ 态 原作“能”,今改。按“能”,通“态”。《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王念孙杂志:“形能当连读,能读为态。”
⑨ 漏汗 证名,又作灌汗。指汗出如水,漏泄不止。多因阳虚而致。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之脉独动不休何也。手太阴本在寸口中。岐伯对曰:足阳明,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胃脉在足趺上,大指间上行三寸,骨解中是。其精气上清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之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脉动不止。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胃居其大,五味入于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者,太阴是也,脏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属腑脏主,即呼寸口者也。
扁鹊曰:肺有病则鼻口张,实热则喘逆,胸凭仰息,其阳气壮则梦恐惧等,虚寒则咳息下利少气,其阴气壮则梦涉水等。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精气共于肺则悲。味主秋,结满而血者,病在胸,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
病先发于肺,喘咳,三日之肝①,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五日之胃,腹胀②。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① 之肝 谓到达肝脏。按“之”,往,到……去。《尔雅•释诂上》:“之,往也。”
② 五日之胃,腹胀 《素问•标本病传论》“腹”作“而”。
病在肺,下晡③慧,日中甚,夜半静。
③ 下晡(bū 逋) 申后五刻,相当于下午五时三刻。《素问•标本病传论》:“夏下晡。”王冰注:“下晡,日下于晡时,申之后五刻也。”按“晡”,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广韵•模韵》:“晡,申时。”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獐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宜赤药。
凡肺病之状,必喘咳逆气,肩息背痛④,汗出,尻阴股膝挛⑤,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手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少阴血者⑥。
④ 肩息背痛 《素问•脏气法时论》、《诸病源候论》卷十五•肺病候“肩”下并无“息”字。
⑤ 尻阴股膝挛 《素问•脏气法时论》、《诸病源候论》卷十五•肺病候“膝”下并无“挛”字。
⑥ 厥阴内少阴血者 《素问•脏气法时论》“内”下无“少阴”二字。
肺脉沉之而数,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热,腹满,肠中热,小便赤,肩背痛,从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内汗出当风。
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补肺汤、泻肺散,春当刺少商,夏刺鱼际,皆泻之,季夏刺太渊,秋刺经渠,冬刺尺泽,皆补之。又当灸膻中百壮,背第三椎二十五壮。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之旁,以手痛按之①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① 以手痛按之 《灵枢经•五邪》、《甲乙经》卷九•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痛”并作“疾”。
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肺伤,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拥所致也。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晕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者,其人吐浊涕。
肺水者,其人身体肿而小便难,时时大便鸭溏。
肺胀者,虚而满,喘咳,目如脱状,其脉浮大。
趺阳脉浮缓,少阳脉微紧②,微为血虚,紧为微寒,此为鼠乳③。
② 少阳脉微紧 《外台秘要》卷十•肺痈方“阳”作“阴”。
③ 鼠乳 病名。因风邪搏于肌肤而致,症见身面忽生肉刺状突起,以其状如鼠之乳头而得名。类似于今之传染性软疣。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鼠乳候。
诊得肺积,脉浮而毛④,按之辟易⑤,胁下时时痛,逆背相引痛⑥,少气善忘,目瞑,结痈,皮肤寒,秋愈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⑦,甚者如针刺之状,时痒,色白也。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洒洒①寒热,气逆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适以春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得之。
④ 脉浮而毛 “毛”原作“手”,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诸病源候论》卷十九•积聚候改。
⑤ 按之辟易 谓脉形按之益弱。按“辟易”,退却,逃避。《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此谓脉势虚弱。
⑥ 胁下时时痛,逆背相引痛 《诸病源候论》卷十九•积聚候“时时痛”作“气”一字,从下读。
⑦ 虱缘之状 谓如虱虫移行感。按“缘”,攀援。《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此谓虱虫移行。
① 洒洒 恶寒貌。《素问•疏五过论》:“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王冰注:“洒洒,寒貌。”
肺病身当有热,咳嗽短气,唾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其色当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
商音②人者,主肺声也。肺声哭,其音磬③,其志乐,其经手太阴。厥逆阳明则荣卫不通,阴阳反祚④,阳气内击,阴气外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厉风所中,嘘吸颤掉⑤,语声嘶塞而散下,气息短惫,四肢僻弱,面色青葩,遗失便利,甚则不可治,依源麻黄续命汤主之,方在第八卷中。又言音喘急,短气好唾,此为火克金,阳击阴,阴气沉,阳气升,升则实,实则热,热则狂,狂则闭眼悸言,非常所说,口赤而张,饮无时度,此热伤肺,肺化为血,不治。若面赤而鼻不攲⑥,可治也。
② 商音 五音之一。五行属金,在时配秋。《素问•金匮真言论》:“其音商。”王冰注:“商,金声也。”
③ 磬(qìng 庆) 打击乐器。用石、玉或金属制成。《说文解字•石部》:“磬,乐石也。古者母句氏作磬。”
④ 阴阳反祚(zuò 作) 谓阴阳逆乱。按“祚”,原指帝位,此处指阴阳之位。《广韵•暮韵》:“祚,位也。”“反祚”,即颠倒而逆乱。
⑤ 颤掉 “掉”原作“棹”,据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颤掉”,谓头部或肢体不自主地摇晃、震颤。
⑥ 攲(qī 期) 倾斜不正《新语•怀虑》:“故管仲相桓公,诎节事君,专心一意,身无境外之交,心无攲斜之虑。”
肺病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则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恒山汤主之,方在第十卷中。若其人本来语声雄烈,忽尔不亮,拖气用力方得出言,而反于常,人呼共语,直视不应,虽曰未病⑦,势当不久。此则肺病声之候也,察观疾病,表里相应,依源审治,乃不失也。
⑦ 虽曰未病 “未”原作“末”,据道藏本、四库本改。
白为肺,肺合皮,白如豕膏者吉。肺主鼻,鼻是肺之余。其人金形相,比于上商①,白色小头方面,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发动身轻,精瘦②急,心静悍,性喜为吏,耐秋冬③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手太阴,廉廉然④。肩膺厚薄正竦则肺应之,正白色。小理者则肺小,小则少饮,不病喘喝;粗理者则肺大,大则虚,虚则寒,喘鸣多饮,善病胸喉痹,逆气。巨肩反膺陷喉者则肺高,高则实,实则热,上气肩息⑤,咳逆;合腋张胁者则肺下,下则逼贲⑥迫肝,善胁下痛,鼻塞或壅而涕,生瘜肉;好肩背厚者则肺坚,坚则不病咳上气;肩背薄者则肺脆,脆则易伤于热,喘息鼻衄⑦;肩膺好者则肺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膺偏攲者则肺偏倾,偏倾则病胸偏痛,鼻亦偏疾。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大肠阳明为肺之部,而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外病内入,则所部起;内病里出,则所部陷。外入,前治阳后治阴;内出,前治阴后治阳。实泻虚补,阳主外阴主内。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于外。人肺前病,鼻则为之孔开焦枯;若肺前死,鼻则为之梁折孔闭青黑色;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深浅,斟酌赊促,远不出一年,促不延时月。肺疾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如拇指黡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面白目青,是谓乱经。饮酒当风,风入肺经,胆气妄泄,目则为青,虽有天救,不可复生。面黄目白如枯骨,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顺顺而见①,赤白入鼻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应,三年之中祸必应也。
① 上商 体质类型之一。特点为肤色白,头小脸方,身材小,肌肉不丰满,性情急躁等。详参《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灵枢经•五音五味》等篇。
② 精瘦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瘦”并作“廉”。又,《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作“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十字。
③ 耐秋冬 “耐”原作“治”,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改。
④ 主手太阴,廉廉然 “手”原作“壬”,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廉廉然”,瘦削貌。《灵枢经•逆顺肥瘦》:“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丹波元简注:“廉廉然,瘦臞而见骨骼。廉,棱也。”又,张隐菴注:“廉廉,瘦洁貌。”
⑤ 肩息 “息”原作“急”,据元本、《灵枢经•本脏》改。
⑥ 逼贲(fèn 奋) 逼迫膈肌。按“贲”,膈肌。《灵枢经•经筋》:“手太阴之筋……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杨上善注:“贲谓膈也。”
⑦ 脆则易伤于热,喘息鼻衄 《灵枢经•本脏》作“脆则苦病消瘅,易伤”八字。
① 顺顺而见 “而”原作“面”,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秋金肺脉色白,主手太阴脉也,秋取经腧②。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腧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其脉本在寸口之中,掌后两筋间二寸中,应在腋下动脉,其脉根于太仓,太仓在脐上三寸,一夫是也。其筋起于手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结肩髃前,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下抵季胁。其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后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次指内廉,出其端,合手阳明为表里。阳明之本在肘骨中,同会于手太阴。
② 经腧 五腧穴之经穴和腧穴。
太阴之别名列缺,起于脘上分间③,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别走手阳明。主肺生病,病实则大肠热,热则手兑掌起,起则阳病,阳脉反逆大于寸口三倍,病则咳,上气喘喝④,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虚则大肠寒,寒则欠⑤,小便遗数,数则阴病,阴脉反小于寸口一倍,病则肩背寒痛,少气不足以息,季胁空痛,尿色变,卒遗失无度。
③ 起于脘上分间 “脘上”原作“腋下”,据《灵枢经•经脉》、《甲乙经》卷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改。
④ 上气喘喝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喝”并作“渴”。
⑤ 欠呵欠。《说文解字•欠部》:“欠,张口气悟也。”段玉裁注:“《通俗文》曰:张口运气谓之欠……。欠,古有此语,今俗曰呵欠。”又,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咳”。
秋三月者,主肺大肠白气狸病也,其源从太阳击手太阴,太阴受淫邪之气则经络拥滞,毛皮紧竖,发泄邪生则脏腑伤温,随秋受厉,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故曰白气狸病也。
扁鹊云:灸心肺二俞,主治丹毒白狸病,当依源为疗,调其阳,理其阴,则脏腑之病不生矣。
肺虚实第二肺与大肠俱虚俱实附①脉四条 方一十首 灸法二首
① 肺与……实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肺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
治肺实热,胸凭仰息,泄气除热方
枸杞根皮切,二升 石膏八两 白前 杏仁各三两 橘皮 白术各五两 赤蜜七合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三沸,分三服。
治肺热,言音喘息短气,好唾脓血方
生地黄切,二升 石膏八两 麻黄五两 杏仁四两 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升麻 羚羊角 芒消各三两 赤蜜一升
上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两沸,分三服。
治肺热闷不止,胸中喘急惊悸,客热来去,欲死不堪,服药泄胸中喘气方
桃皮 芫花各一升
上二味咀,以水四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以故布手巾纳汁中,薄胸温四肢,不盈数日即歇。
治肺热,气上咳息,奔喘,橘皮汤方
橘皮 麻黄各三两 干紫苏 柴胡各二两 宿姜 杏仁各四两 石膏八两
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两沸,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与两剂。
治肺热喘息,鼻衄血方
羚羊角 玄参 射干 鸡苏 芍药 升麻 柏皮各三两 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生地黄切,一升 栀子仁四两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者,下芒消三两,更煮三沸。
治肺热,饮酒当风,风入肺,胆气妄泄,目青气喘方
麻黄四两 五味子 甘草各三两 杏仁五十枚 母姜五两 淡竹叶切,一升
上六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泻肺散
治酒客劳倦,或出当风,喜怒气舍于肺,面目黄肿,起即头眩,咳逆上气,时忽忽欲绝①,心下弦急,不能饮食,或吐脓血,胸痛引背,支满欲呕方。
① 忽忽欲绝 谓心中烦闷,不能自已。按“忽忽”,不爽貌。《素问•玉机真脏论》:“忽忽眩冒而巅疾。”王冰注:“忽忽,不爽也。”
百部 五味子各二两半 茯苓 附子 苁蓉 当归 石斛 远志 续断各一两 细辛 甘草各七分 防风 蜀椒 紫菀 桂心 款冬花 干姜各一两半 桃仁六十枚 杏仁三十枚
上十九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
肺胀,气抢胁下,热痛 灸阴都,随年壮,穴在夹胃脘两边相去一寸,胃脘在心下三寸。
肺胀胁满,呕吐上气等病 灸大椎并两乳上第三肋间,各止七壮②。
② 各止七壮 “壮”字原脱,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肺与大肠俱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治肺与大肠俱实,令人气凭满,煮散方
茯苓 麻黄各六分 黄芪 大青 桂心各三分 细辛 杏仁各五分 石膏二两 丹参半两 五味子 甘草 贝母 橘皮 芎各一两 枳实三枚
上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帛裹一方寸匕半,井花水一升五合煮取七合,为一服,日再。
肺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津液,名曰肺虚冷也。
治肺虚冷,声嘶伤,语言用力,颤掉,缓弱虚瘠,风入肺方①
① 治肺虚冷……风入肺方 《外台秘要》卷十•肺热兼咳方有石膏当归,为二十四味,名防风散方。
防风 独活 芎 秦椒 干姜 黄芪各四十二铢 天雄 麻黄 五味子 山茱萸 甘草各三十六铢 秦艽 桂心 署预 杜仲 人参 细辛 防己各三十铢 紫菀 甘菊花各二十四铢 贯众二枚 附子七分
上二十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一方有石膏六分、当归五分。
治肺虚寒,厉风所伤,语声嘶塞,气息喘惫,咳唾,酥蜜膏酒,止气嗽通声方
酥 崖蜜 饴糖 姜汁 百部汁 枣肉 杏仁各一升,研 甘皮五具,末
上八味合和,微火煎,常搅,三上三下约一炊久,取姜汁等各减半止,温酒一升服方寸匕,细细咽之,日二夜一。
又方 猪胰三具 大枣百枚
上二味以酒五升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出,布绞去滓,七日服尽。二七日忌盐,羊胰亦得。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喘上气,尤良。《肘后方》治久咳上气二十年,诸治不瘥者。
治肺寒损伤,气嗽及涕唾鼻塞方
枣肉二升,研作脂 杏仁一升,熬研为脂 酥 生姜汁 白糖 生百部汁 白蜜各一升
上七味合和,以微火煎,常搅作一炊久下之,细细温清酒服二合,日二。
补肺汤
治肺气不足,逆满上气,咽中闷塞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语失声,甚者吐血方。
五味子三两 干姜 桂心 款冬花各二两 麦门冬一升 大枣一百枚 粳米一合 桑根白皮一斤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黄芪五两 甘草 钟乳 人参各二两 桂心 干地黄 茯苓 白石英 厚朴 桑白皮 干姜 紫菀 橘皮 当归 五味子 远志 麦门冬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十八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一。
补肺汤
治肺气不足,咳逆上气,牵绳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食饮方。
苏子一升 桑白皮五两 半夏六两 紫菀 人参 甘草 五味子 杏仁各二两 射干 款冬花各一两 麻黄 干姜 桂心各三两 细辛一两半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补肺汤
治肺气不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无音声而渴,舌本干燥方。
五味子 苏子各一升 白石英 钟乳各三两 竹叶 款冬花 橘皮 桂心 桑白皮 茯苓 紫菀各二两 粳米二合 生姜五两 杏仁五十枚 麦门冬四两 大枣十枚
上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粳米大枣,米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五升,分六服,日三。
补肺汤
治肺气不足,心腹支满,咳嗽喘逆上气,唾脓血,胸背痛,手足烦热,惕然自惊,皮毛起,或哭或歌或怒,干呕心烦,耳中闻风雨声,面色白方。
款冬花 桂心各二两 桑白皮一斤 生姜 五味子 钟乳各三两 麦门冬四两 粳米五合 大枣十枚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枣令熟,去之纳药,煎取二升,分三服,温服之。一方用白石英二两。《广济》用紫菀人参各二两,名紫苑汤。
治肺气不足,咳唾脓血,气短不得卧,麻子汤方
麻子一升 桂心 人参各二两 阿胶 紫菀各一两 生姜三两 干地黄四两 桑白皮一斤 饧一斤
上九味咀,以酒一斗五升、水一斗五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
治肺气不足,咽喉苦干,宜服饧煎方 作饧任多少,取干枣一升,去核熟捣,水五升和使相得,绞去滓,澄去上清,取浊纳饴中搅,火上煎,勿令坚。令连连服如鸡子,渐渐吞之,日三夜二。
凡肺风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 灸肺俞各二壮,肺俞对乳引绳度之,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肺与大肠俱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①,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① 嘈嘈 喧哗声。形容耳鸣有嘈杂之声。《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耳嘈嘈以失听。”李善注引《埤苍》:“嘈嘈,众声也。”
治肺与大肠俱不足,虚寒乏气,小腹拘急,腰痛,羸瘠②百病,小建中汤方
② 羸瘠 虚乏瘦弱。按“羸”,衰弱。《玉篇•羊部》:“羸,弱也。”“瘠”,瘦弱。《玉篇•疒部》:“瘠,瘦也。”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桂心三两 芍药六两
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糖八两,煮三沸,分三服。《肘后》用黄芪人参各二两,名黄芪建中汤。
肺劳第三论一首 方三首 灸法一首
论曰:凡肺劳病者,补肾气以益之,肾王则感于肺矣。人逆秋气,则手太阴不收①,肺气焦满②。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① 手太阴不收 谓肺气不能收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秋气,则太阴不收。”王冰注:“收,谓收敛。”
② 肺气焦满 谓肺有积热,气郁胀痛。按“焦”,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杨上善注:“焦,热也。”又,张景岳注:“故逆秋气,则太阴之令不收,而肺热叶焦,为胀满也。”
肺劳实,气喘鼻张,面目苦肿,麻黄引气汤方
麻黄 杏仁 生姜 半夏各五分 石膏八两 紫苏四分 白前 细辛 桂心各三分 竹叶切,一升,橘皮二分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肺劳,虚寒心腹冷,气逆游气,胸胁气满,从胸达背痛,忧气往来,呕逆,饮食即吐,虚乏不足,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四两 甘草 厚朴各二两 人参 橘皮 麦门冬各三两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腹痛,加当归二两。
治肺劳,风虚冷痰澼水气,昼夜不得卧,头不得近枕,上气胸满,喘息气绝,此痰水盛溢,厚朴汤方 厚朴 麻黄 桂心 黄芩
石膏 大戟 橘皮各二两 枳实 甘草 秦艽 杏仁 茯苓各三两 细辛一两 半夏一升 生姜十两 大枣十五枚
上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分为五服。
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 灸肺俞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
气极第四气虚实附① 论一首 方六首 灸法二首
① 气虚实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凡气极者,主肺也。肺应气,气与肺合。又曰:以秋遇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则寒湿之气客于六腑也。若肺有病则先发气,气上冲胸,常欲自恚②。以秋庚辛日伤风邪之气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若阴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气逆咳,咳则短气,暮则甚。阴气至,湿气生,故甚,阴畏阳气,昼日则瘥;若阳伤则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胸臆,甚则唾血也。然阳病治阴,阴是其里,阴病治阳,阳是其表,是以阴阳表里,衰王之源,故知以阳调阴,以阴调阳,阳气实则决,阴气虚则引。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肤筋脉则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半死矣。扁鹊曰:气绝不治,喘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气应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
② 自恚 谓无故发怒。按“恚”,愤怒。《说文解字•心部》:“恚,恨也。”
治气极虚寒,阴畏阳气,昼瘥暮甚,气短息寒,钟乳散亦治百病,令人丁强③,能食饮,去风冷方。
③ 丁强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丁”并作“力”。
钟乳别研 干姜 桔梗 茯苓 细辛 桂心 附子 人参各一两六铢 白术一两 防风 牡蛎 栝楼根各二两半
上十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渐加至二匕,五十以上可数服,得力乃止。《千金翼》云:有冷加椒,有热加黄芩,各三两。
治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乏,黄芪汤方
黄芪四两 人参 白术 桂心各二两 大枣十枚 附子三十铢 生姜八两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一方不用附子。
治气极虚寒,皮痹不已,内舍于肺,寒气入客于六腑,腹胀虚满,寒冷积聚百病,大露宿丸方
礜石《肘后》作矾石 干姜 桂心 皂荚 桔梗 附子各三两
上六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渐加之。慎热及近火等。
治气极虚寒,澼饮,胸中痰满,心腹痛,气急,不下饮食,硫黄丸方
硫黄 礜石 干姜 附子 乌头 桂心 细辛 白术 桔梗 茯苓各二两
上十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以知为度。《肘后》无白术桔梗茯苓,用吴茱萸蜀椒人参皂荚当归十二种,为丸,用治人大冷,夏月温饮食,不解衣者。
治气极伤热,喘息冲胸,常欲自恚,心腹满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大前胡汤方
前胡八两 半夏 麻黄 芍药各四两 枳实四枚 生姜五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治气极伤热,气喘,甚则唾血,气短乏,不欲食,口燥咽干,竹叶汤方
竹叶二升 麦门冬 小麦 生地黄各一升 生姜六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一两 石膏六两 大枣十枚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呕吐上气 灸尺泽,不三则七壮,尺泽者在腕后肘中横纹。
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 灸上脘下一寸名太仓七壮。
积气第五七气 五膈 奔豚附① 论二首 方五十一首 灸法二十四首
① 七气……奔豚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凡七种气。积聚坚大如杯若柈②,在心下腹中,疾痛,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祟,此皆七气所生。寒气,即呕逆恶心;热气,即说物不竟而迫;怒气,即上气不可忍,热痛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息;恚气,即积聚在心下,不得饮食;喜气,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忧气,即不可闲作①,暮卧不安;愁气,即喜忘不识人语,置物四方,还取不得去处,若闻急,即四肢胕肿②,手足筋挛,捉不能举如得病,此是七气所生。男子卒得,饮食不时所致,妇人即产后中风诸疾也。
② 柈(pán 盘) 同“槃,(盘)”。盛物的器皿。《集韵•桓韵》:“槃,《说文》:承槃也。或作柈。”
① 闲作 谓大力劳作。按“闲”,大。《广韵•山韵》:“闲,大也。”此谓大力,费力。又,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闲”并作“剧”,《诸病源候论》卷十三•七气候“闲”作“极”。
② 胕(fú 浮)肿 浮肿。按“胕”,浮肿。《集韵•虞韵》:“胕,肿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寒热胕肿。”王冰注:“胕肿谓肿满,按之不起。”
七气丸方
乌头 大黄各七分 紫菀 半夏 前胡 细辛 丹参 茯苓 芎 桃仁胡洽作杏仁 菖蒲一作芍药 石膏 吴茱萸 桂心 桔梗各三分 人参 甘草 防葵各一两 干姜 蜀椒各半两
上二十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加至十丸。一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胡洽无丹参甘草。
七气丸
主七气,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此之为病皆生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则欲死。凡寒气状,吐逆心满;热气状,恍惚眩冒③,失精;怒气状,上气不可当④,热痛上荡心⑤,短气欲绝不得息;恚气状,积聚心满,不得食饮;喜气状,不可疾行久立;忧气状,不可苦作,卧不安席;愁气状,平故如怒,喜忘,四肢胕肿,不得举止。亦治产后中风余疾方
③ 眩冒 谓头目昏眩,眼前发黑欲倒。《素问•玉机真脏论》:“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王冰注:“眩,谓目眩,视如转也。冒,谓冒闷也。”
④ 上气不可当 “上气” 二字原脱,据《外台秘要》卷八•七气方补。
⑤ 上荡心 向上冲逆于心。按“荡”,冲激,震动。《庄子•庚桑楚》:“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郭象注:“荡,动也。”成玄英疏:“四六之病,不动荡于胸中,则心神平正。”
大黄二两半 人参 半夏 吴茱萸 柴胡 干姜 细辛 桔梗 菖蒲各二分 茯苓 芎 甘草 石膏 桃仁 蜀椒各三分,一方用桂心
上十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三丸,日进三服,渐加至十丸。《千金翼》十味,无茯苓芎甘草石膏桃仁。
七气汤
主忧气劳气寒气热气愁气,或饮食为膈气,或劳气内伤,五脏不调,气衰少力方。
干姜 黄芩 厚朴深师作桂心 半夏 甘草 栝楼根深师作橘皮 芍药 干地黄各一两 蜀椒三两,深师作桔梗 枳实五枚 人参一两 吴茱萸五合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七气汤
主虚冷,上气劳气等方。
半夏一升 人参 生姜 桂心 甘草各一两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五膈丸
治忧膈气膈食膈饮膈劳膈五病,同药服,以忧恚思虑食饮得之,若冷食及生菜便发,其病苦心满,不得气息,引背痛如刺之状,食即心下坚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即瘥,饮食不得下,甚者及手足冷,上气咳逆,喘息短气方。
麦门冬 甘草各五两 蜀椒 远志 桂心 细辛各三两 附子一两半 人参四两 干姜二两
上九味末之,蜜和丸,微使淖①。先食含如弹丸一枚,细细咽之,喉中胸中当热,药力稍尽,复含一丸,日三夜二,服药七日愈。《延年方》云:若不能含者,可分一大丸作七小丸,益服之。夏月含,益麦门冬甘草人参。胡洽云:亦可梧子大十丸,酒服之。《经心录》以吴茱萸代桂心,酒服如梧子五丸,空腹服之,治寒冷则心痛,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入,食饮少者。
① 淖 湿润。《广雅•释诂一》:“淖,湿也。”
治结气冷癥积在胁下,及脚气上入少腹,腹中胀满,百病方大蒜去心皮三升,捣令极熟,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汁,更捣余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汁,更捣余滓令熟,更以水三升①和令调,绞取汁,合得九升,所得滓可桃颗大,弃却,以微火煎取三升,下牛乳三升,合煎取三升,旦起空腹一顿,温服之令尽,至申时食,三日服一剂,三十日服十剂止。
① 水三升 “升”原作“斗”,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大蒜煎
治疝瘕积聚,冷癖痰饮,心腹胀满,上气咳嗽,刺风,风癫偏风,半身不随,腰疼膝冷,气息否塞,百病方。
蒜六斤四两,去皮切,水四斗煮取一斗,去滓 酥一升,内蒜汁中 牛乳二升 荜拨 胡椒 干姜各三两 石蜜 阿魏 戎盐各二两 石上菖蒲 木香各一两 干蒲桃四两
上十二味末之,合纳蒜汁中,以铜器微火煎取一斗,空腹酒下一两,五日以上稍加至三两,二十日觉四体安和,更加至六两,此治一切冷气甚良。
治气上下否塞,不能息,桔梗破气丸方
桔梗 橘皮 干姜 厚朴 枳实 细辛 亭苈各三分 胡椒 蜀椒 乌头各二分 荜拨十分 人参 桂心 附子 茯苓 前胡 防葵 芎各五分 甘草 大黄 槟榔 当归各八分 白术 吴茱萸各六分
上二十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有热者空腹服之。
治气实若积聚,不得食息,槟榔汤方
槟榔三七枚 细辛一两 半夏一升 生姜八两 大黄 紫菀 柴胡各三两 橘皮 甘草 紫苏冬用子 茯苓各二两 附子一枚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行十里久。若有癥结坚实如石,加鳖甲二两、防葵二两;气上,加桑白皮切二升、枳实厚朴各二两,消息气力强弱,进二剂后,隔十日,更服前桔梗破气丸。
治积年患气,发作有时,心腹绞痛,忽然气绝,腹中坚实,医所不治,复谓是蛊方
槟榔大者,四七枚 柴胡三两 半夏一升 生姜八两 附子一枚 橘皮 甘草 桂心 当归 枳实各二两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五日一剂,服三剂,永除根本。
治逆气,心腹满,气上,胸胁痛,寒冷,心腹痛,呕逆及吐不下食,忧气结聚,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 桂心各五两 橘皮四两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人强者作三服。亦治霍乱后吐逆腹痛。
治逆气,心中烦懑,气闷不理①,气上,半夏汤 方出第十六卷呕吐篇,四味者是。
① 气闷不理 谓气息郁塞不顺。按“理”,顺。《广雅•释诂一》:“理,顺也。”
治上气,咽喉窒塞,短气不得卧,腰背痛,胸满不得食,面色萎黄,贝母汤方
贝母一两 生姜五两 桂心 麻黄 石膏 甘草各三两 杏仁三十枚 半夏三合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
治上气脉浮,咳逆,喉中水鸡声,喘息不通,呼吸欲死,麻黄汤方
麻黄八两 甘草四两 大枣三十枚 射干如博棋子二枚
上四味咀,以井花水一斗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奔气汤
治大气上奔胸膈中,诸病发时迫满,短气不得卧,剧者便悁欲死②,腹中冷湿气,肠鸣相逐,成结气方
② 剧者便悁(yuān 冤)欲死 “者”原作“茬”,据元本、《外台秘要》卷十二•贲豚气方改。“悁欲死”,谓忧闷莫名,烦扰欲死。《说文解字•心部》:“悁,忿也……一曰忧也。”
半夏 吴茱萸各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五两 人参 甘草各二两
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枳实汤
下气,治胸中满闷方。
枳实三枚 大枣十四枚 半夏五两 附子二枚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 厚朴各二两
上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日三。
治气满腹胀,下气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人参一两半 橘皮三两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人参,止三味。
治气,两胁满急,风冷方
杏仁 茯苓 防葵各八分 吴茱萸 橘皮 桂心 防风 泽泻各五分 白术 射干 芍药 苏子 桔梗 枳实各六分
上十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治气满闭塞,不能食,喘息方 诃梨勒十枚末之,蜜丸如梧子,食后服三丸,不忌,得利即止。
治上气咳逆方
苏子一升 五味子五合 麻黄 细辛 紫菀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二两 桂心 当归各一两 生姜五两 半夏三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气上不得卧,神秘方
橘皮 生姜 紫苏 人参 五味子各五两,一作桔梗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热发,气上冲不得息,欲死,不得卧方
桂心半两 白石英 麦门冬 枳实 白鲜皮 贝母 茯神槟榔仁 天门冬各二两半 车前子一两 人参 前胡 橘皮 白薇 杏仁各一两半 郁李仁三两 桃仁五分
上十七味末之,蜜和。以竹叶饮服十丸如梧子,日二,加至三十丸。
竹叶饮法
竹叶 紫苏子各二升 紫菀 白前各二两 百部 甘草 生姜各三两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以下前丸,药尽更合之。
安食下气,理胸胁并治客热,人参汤方
人参 麦门冬 干姜 当归 茯苓 甘草 五味子 黄芪 芍药 枳实各一两 桂心三两 半夏一升 大枣十五枚
上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一服九合,从旦至哺令尽,皆热服,慎勿冷。
治风虚支满,膀胱虚冷,气上冲肺,息奔,令咽喉气闷往来,下气海藻橘皮丸方
海藻 橘皮各三分 杏仁 茯苓各二分 人参 吴茱萸 白术 葶苈各一两 桑根白皮 枣肉 昆布各二两 芍药 桂心各五分 白前三分 苏子五合
上十五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大十丸,日二,加至十五丸,以利小便为度。治气上方
硇砂① 细辛 牛膝各等分
① 硇砂 药名,为卤化物类矿物硇砂的晶体。性味咸苦辛温,有毒,能消积软坚,破瘀散结,主治噎膈反胃等。
上三味末之,气发,酒服方寸匕,后三日忌酒,余禁如药法。
治上气方
上酥一升 独头蒜五颗
上二味,先以酥煎蒜,蒜黄出之,生姜汁一合共煎令熟,空腹服一方寸匕,温服之。治上气呕吐方 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时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
治劳气方
小芥子三升捣末,绢袋盛,酒三斗浸之,密封七日,去滓,温服半升,渐至一升半,得力更合,忌如药法。
治上气三十年不瘥方
大枣一百枚 豉一百二十粒 蜀椒二百粒 杏仁一百枚
上四味,先捣杏仁豉令熟,后纳枣椒更捣,作丸如枣核大,含之,稍稍咽之,日三夜一。
治积年上气不瘥,垂死者方
莨菪子熬色变 熟羊肝①薄切,曝干
① 熟羊肝 《外台秘要》卷十•久上气方作“熟羊肺”。
上二味各捣等分,以七月七日神醋拌令相著,夜不食,空腹服二方寸匕,须拾针,两食间以冷浆白粥二匕止之,隔日一服,永瘥。四十日内得煮饭汁作芜菁羹食之,以外一切禁断。
下气方
生姜五两 小麦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 紫苏茎叶切,一升,大枣二七枚
上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水煮亦得。一方加橘皮半两。《肘后方》无枣,用橘皮。
治气方
桃皮二斤去黄者,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一服一升,瘥即止。
又方 酒服驴脂二合,日二,瘥止。
又方 黄牛乳二升煎取一升,和生乳一升,空腹服之,日二。
又方 驴乳初服三合,三日后日别五合,后至七合,七日后至一升。忌葵菜猪鱼油等。
又方 空腹服尿,但尿则服之,百日止,治一切病。
又方 空腹服乌牛尿,日再,至三升止。
补气虚逆方
大枣三升 甘皮②去脉,十具 干地黄八两 干姜二两
② 甘皮 即柑皮。
上四味治下筛,酒四升渍枣三宿,漉出枣,取酒为炊汁,将枣纳甑中,微火蒸之,令枣膏入釜中酒里,煎酒令余二升许,甑中枣候皮核在止火,贮器中,将前散及热下,搅之令调,大略与糖相似,以酒服二合,日再。非止补气,亦通治一切短气,并形体瘦,甚良。
大补气方
羊肚一具,治如食法,去膏膋 羊肾一具,去膏四破 干地黄五两 甘草 秦椒各一两 白术 桂心 人参 厚朴 海藻各三两 干姜 昆布 地骨皮各四两
上十三味治下筛,纳羊肚中,合肾缝塞肚口,蒸极熟为度,及热木臼合捣,取肚肾与药为一家,曝干,更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
白石英散
治气及补五劳七伤,无所不治,明目,利小便方。
炼成白石英十两,白石英无多少,以锤子砧上细硗,向明选去黡翳色暗黑黄赤者,惟取白净者为佳,捣,绢下之,瓷器中研令极细熟,以生绢袋于铜器中水飞之,如作粉法,如此三度,研讫澄之,渐渐去水,水尽至石英,曝得干,看上有粗恶不净者去之,取中央好者,在下有恶者亦去之,更研堪用者使熟,白绢袋子盛,著瓷碗中,以瓷碗盖之,于三斗米下蒸之,饭熟讫出取,悬之使干,更以瓷器中研之为成 石斛 苁蓉各六分 茯苓 泽泻 橘皮各一两 菟丝子三两
上七味治下筛,总于瓷器中研令相得,重筛之,酒服方寸匕,日二,不得过之。忌猪鱼鹅鸭蒜冷酢滑。
补伤散
主肺伤,善泄咳,善惊恐,不能动,筋不可以远行,膝不可久立,汗出鼻干,少气喜悲,心下急痛,痛引胸中,卧不安席,忽忽喜梦,寒热,小便赤黄,目不远视,唾血方。
天门冬一升 防风 泽泻 人参各一两半 白敛一两 大豆卷 前胡 芍药 栝楼根 石膏 干姜各二两 紫菀一两 桂心 白术各四两 甘草 干地黄 署预 当归各二两半 阿胶一两半
上十九味治下筛,食上酒服方寸匕,日三。
白石英丸
补养肺气方。
白石英一作白石脂 磁石 阳起石 苁蓉 菟丝子 干地黄各二两半 石斛 白术 五味子 栝楼根各一两 巴戟天五分 桂心 人参各一两 蛇床子半两 防风五分
上十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
治气不足,理气丸方
杏仁 桂心各一两 益智子 干姜各二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未食服三丸,以知为度。
治冷气,气短方 蜀椒五两绢袋盛,以酒一斗浸之二七日,服之任意多少。
治读诵劳极,疲乏困顿方
酥 白蜜 油 糖 酒各二升
上五味合于铜器中,微火煎二十沸,下之,准七日七夜服之令尽,慎生冷。
又方 人参 甘草 茯苓 当归各二两① 大枣二十枚 地骨皮 芎 芍药 黄芪 干地黄各三两
① 各二两 “二”字原缺,据道藏本、四库本补。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用桂心三两。
治卒短气方
捣韭汁,服一升,立瘥。《肘后方》治卒上气鸣息,便欲绝。
治乏气方
枸杞叶 生姜各二两
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治少年房多短气方
栀子二七枚 豉七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纳栀子,煮取八合,服半升,不瘥更服。
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 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从不痛至痛止。
上气厥逆 灸胸堂百壮,穴在两乳间。
胸膈中气 灸阙俞,随年壮。扁鹊云: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名阙俞。
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利 灸太仓百壮。
太仓一穴,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乃胃脘下一寸。
结气囊裹②,针药所不及 灸肓募,随年壮。肓募二穴,从乳头斜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下行,度头是穴。
② 结气囊裹 谓气机郁滞而凝敛不舒。按“结气”,病证名。即气郁证。因思虑过度所致内气郁结不散之病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三•结气候。“囊”,敛藏。《管子•任法》:“皆囊于法以事其主。”尹知章注:“囊者,所以敛藏也。”
下气 灸肺俞百壮。
又 灸太冲五十壮。
凡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 灸关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
短气不得语 灸天井百壮,穴在肘后两筋间。
又 灸大椎,随年壮。
又 灸肺俞百壮。
又 灸肝俞百壮。
又 灸尺泽百壮。
又 灸小指第四指间交脉上七壮。
又 灸手十指头合十壮①。
① 合十壮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针灸中作“各十壮”。
乏气 灸第五椎下,随年壮。
少年房多短气 灸鸠尾头五十壮。
又 盐灸脐孔中二七壮。
论曰:凡卒厥逆上气,气攻两胁,心下痛满,奄奄欲绝,此为奔豚气。即急作汤,以浸两手足,数数易之。
奔豚腹肿 灸章门百壮。章门一名长平,二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
奔豚 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半。
又 灸关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
奔豚抢心不得息 灸中极五十壮。中极一名玉泉,在脐下四寸。
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 灸中府百壮,穴在乳上三肋间。
奔豚 灸期门百壮,穴直两乳下第二肋端旁一寸五分。
奔豚上下 灸四满二七壮,穴夹丹田两旁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脐下横纹是也。
肺痿第六论一首 方五首
论曰:寸口脉数,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出,何也。师曰:此为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病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数被快药①下,重亡津液,故得肺痿。又寸口脉不出,而反发汗,阳脉早索②,阴脉不涩,三焦踟蹰③,入而不出。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唾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于津液,便如烂瓜,下如豚脑,但坐发汗故也。其病欲咳不得咳,咳出干沫,久久小便不利,其脉平弱。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师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饮者④,自愈。自张口者,短气也。
① 快药 药性较峻猛的泻下药。
② 阳脉早索 谓阳脉之气已经消散。按“索”,消散,离散。《玉篇•索部》:“索,散也。”《素问•调经论》:“卫气得复,邪气乃索。”王冰注:“索,散尽也。”
③ 三焦踟(chí 迟)蹰(chú 除) 形容三焦气机不畅。按“踟蹰”,徘徊不进貌。《玉篇•足部》:“踟,踟蹰,行不进。”
④ 咽燥欲饮者 “饮”字原脱,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金匮要略》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补。
治肺痿多涎唾,小便数,肺中冷,必眩,不渴不咳,上虚,其下不能制溲,甘草干姜汤以温其脏,服汤已小温覆之,若渴者属消渴,法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集验》、《肘后》有大枣十二枚。
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甘草汤方《千金翼》名温液汤。甘草二两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
治肺痿 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生姜甘草汤方
生姜五两 甘草四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肺痿,吐涎沫不止,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皂荚一挺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肺胀,咳而上气,咽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麻黄汤方
麻黄 芍药 生姜仲景用干姜 细辛 桂心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石膏四两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仲景名此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用甘草三两,为九味。
肺痈第七论一首 方五首
论曰:病咳唾脓血,其脉数实者属肺痈,虚者属肺痿。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苔①滑,此为浮寒,非肺痿。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问曰:病者咳逆,师脉之,何以知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竟吐脓死,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已成则难治。寸口脉数,趺阳脉紧,寒热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阳脉浮缓,胃气如经,此为肺痈。师曰:振寒发热,寸口脉滑而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病,医反不知,而以伤寒治之,不应愈也。何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知其处。师曰:假令脓在胸中者,为肺痈,其脉数,咳唾有脓血。设脓末成,其脉自紧数,紧去但数,脓为已成也。
① 苔 原作“胎”,今改。按“胎”,通“苔”。《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治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干而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是为肺痈,桔梗汤方
桔梗三两,《集验》用二两,《古今录验》用一枚 甘草二两
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必吐脓血也。一方有款冬花一两半。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三两,末之 大枣二十枚
上二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药一枣大,煎取七合,顿服令尽,三日服一剂,可服三四剂。
治肺痈胸胁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用前方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之。小青龙汤方出第十八卷咳嗽篇中。
治咳有微热,烦懑,胸心甲错,是为肺痈,黄昏汤方 黄昏手掌大一片,是合昏皮也,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 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 薏苡仁半升 瓜瓣半升 桃仁三十枚
上四味咀,纳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
飞尸鬼疰第八论一首 方四十五首 灸法十二首
论曰:凡诸心腹痛,服众方,热药入腹,寂然不动①,但益气息急者,此尸疰病也。宜先服甘草汁一升,消息少时,服瞿麦汤尽剂,得下便觉宽也。并暴癥坚结宿食,及女人血坚痛,发作无定者,神良。
① 寂然不动 谓用药后全然无效,毫无反应。
五疰汤
治卒中贼风,遁尸鬼邪,心腹刺痛,大胀急方。
大黄 甘草各三两 当归 芍药各二两 乌头十枚 生姜 蜜各一斤 桂心四两
上八味咀,别渍大黄,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乌头别纳蜜中煎,令得一升,投汤中,去滓,分服三合,如人行二十里久更进一服,日三,不知,加至四合。
蜈蚣汤
治恶疰邪气往来,心痛彻背,或走入皮肤,移动不定,苦热,四肢烦疼,羸乏短气方。
蜈蚣一枚 牛黄一分 大黄二两 丹砂 人参各三分 细辛 鬼臼 当归 桂心 干姜各一两 黄芩 麝香各半两 附子四枚
上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黄麝香末,分三服。
治卒中恶,贼风寒冷入腹便绞痛,或飞尸遁尸,发作无时,抢心,胸满胁痛如刀刺,口噤者①方
① 口噤者 “噤”原作“禁”,据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甘草 干姜 干地黄 茯苓 羊脂 当归 细辛各一两 芍药 吴茱萸 桂心各二两 栀子仁十五枚
上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脂烊尽,分三服。欲利者,加大黄二两。
治卒中恶风,角弓反张,或飞尸遁尸,心腹绞痛者方
茯苓 芎 当归 干地黄 甘草各一两 桂心 吴茱萸 干姜 芍药各二两 栀子仁十四枚
上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痛甚者,加羊脂三两、当归人参芍药各一两;心腹坚急,加大黄三两。
桃皮汤
治中恶气,心腹痛,胸胁胀满,短气方。
桃白皮一握,东引者 真朱 附子各一两 栀子仁十四枚 当归三两 豉五合 桂心二两 吴茱萸五合
上八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纳真朱末,分作二服。一方无当归以下四味。
桃奴汤
治中恶毒气,蛊疰②,心腹卒绞痛方。
② 蛊疰 病名。因中恶毒邪气而致,症见心腹刺痛,身体羸瘦,死后转易他人。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蛊注候、卷四十七•蛊注候。
桃奴 当归 人参 干姜各二两 芎 甘草各三两 丹砂 麝香 茯苓 犀角 鬼箭羽 桂心各一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未食服。大便不通,腹满者,加大黄三两、芒消二两。胡洽有雄黄一两,无丹砂芎。
治卒中风寒冷,温气入腹,虚胀急满,抢心,胸胁又痛,气息不通,脉弦紧,汗不出,及得伤寒方
吴茱萸 当归 麻黄 独活 甘草 桔梗 茯苓各二两 桂心 青木香 石膏 大黄 犀角各二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六升,分三服,日三。
治风冷气入腹,忽然绞痛坚痛急如吹①,大小便闭,小腹有气结如斗大,胀满起,其脉弦,老者沉迟方
① 急如吹 谓腹痛急迫如冷风疾吹。
瞿麦 当归 鬼箭羽 猪苓 桔梗 防己 海藻 吴茱萸 芎各二两 桂心 大黄各三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用犀角二两。
治诸杂疰相连续死,亦治三十年众疰方 桃根白皮一斤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分八九服,二日服之令尽。崔氏用桃根白皮治疰在心腹,痛不可忍者。
又方 捣桃仁二七枚,研酒服之。
又方 小芥子末之,鸡子白和敷。
尸疰鬼疰者,即五尸之中尸疰,又挟诸鬼邪为害者也。其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令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②,不的③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④,累年积月,渐就顿滞⑤,以至于死,死后复注易旁人①,乃至灭门,觉如此候者,宜急疗之方 獭肝一具阴干,治下筛,水服一方寸匕,日三。如一具不瘥,更作。
② 沉沉默默 “默默”原作“嘿嘿”,据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嘿”,同“默”。沉默。《玉篇•口部》:“嘿,与默同。”
③ 不的 不确实。按“的”,确实。《正字通•白部》:“的,实也。”
④ 无处不恶 谓周身无处不觉苦痛。按“恶”,不适,不快。《晋书•王羲之传》:“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⑤ 顿滞 谓病重经久而致困顿不起。按“顿”,衰坏,困顿。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引《文字集略》曰:“顿,损也。”
① 旁人 “旁”原作“傍”,今改。按“傍”,同“旁”。《广韵•唐韵》:“傍,亦作旁。”
小附著散
治飞尸贼风,发时急痛,不在一处,针则移,发一日半日乃瘥,须臾复发方。
细辛 天雄 甘草各一分,作莽草 桂心三分 附子一两 乌头一两 干姜一两 雄黄 真珠各半两
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以知为度。胡洽有蜀椒四分,不用桂心附子。
大附著散
治五尸疰忤,与前状同方。
黄芩 由跋各一两 金牙 犀角 麝香 牛黄各一分 天雄 桂心各半两 椒目 细辛 雄黄 干姜 黄连各一两 真朱三分 蜈蚣一枚
上十五味治下筛,酒服一钱匕,日三,以知为度。
大金牙散 主一切疰,方在第十二卷中。
金牙散
主鬼疰风邪,鬼语尸疰,或在腰脊胸胁,流无常处,不喜见人,志意不定,面目脱色,目赤鼻张,唇干甲黄方。
金牙一分 蜈蚣 蜥蜴 附子各一枚 蜣螂 亭长各七枚 元青 徐长卿 斑猫各十四枚 贝母二枚 人参 狼牙各四分 雄黄 铁精 野葛 芎 大黄 甘草 蛇蜕皮 露蜂房 曾青 真珠 丹砂茹 干漆各一分 桔梗 鬼臼 石长生 椒目 乌头 狼毒 芜荑 鬼督邮 鬼箭羽 藜芦 狸骨一作鹳骨 雷丸 鳖甲 滑石各二分,一作消石 毒公三分 石膏五分 寒水石 桂心各四分 牛黄 胡燕屎各二分
上四十五味治下筛,先食以酒服一刀圭,日再,不知渐加之,虫随大小便出。崔氏名蜀金牙散。
白术散
治风入脏腑,闷绝,常自躁痛,或风疰入身,冷疰②鬼疰飞尸,恶气肿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内或外,针灸流移,无有常处,惊悸腹胀气满,叉心头痛,或恍惚悲惧,不能饮食,或进或退,阴下湿痒,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黄,房中劳极方。
② 冷疰 “冷”原作“令”,据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白术十四枚 附子 秦艽 人参 牡蛎 蜀椒 细辛 黄芩 芎 牛膝各三分 干姜 桂心 防风各五分 茯苓 桔梗 当归 独活 柴胡各四分 乌头 甘草 麻黄 石南 莽草 栝楼根 天雄 杜仲各二分
上二十六味治下筛,平旦酒服五分匕讫,如人行七里久,势欲解,更饮酒五合为佳。
太乙备急散
治卒中恶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痱,及中蛊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满,伤寒,热毒病六七日方。
雄黄 桂心 芫花各二两 丹砂 蜀椒各一两 藜芦 巴豆各一分 野葛三分 附子五分
上九味,巴豆别治如脂,余合治下筛,以巴豆合和更捣,合和调置铜器中,密贮之勿泄。有急疾,水服钱五匕,可加至半钱匕,老少半之。病在头当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当汗出。此之所为,如汤沃雪,手下皆愈,方宜秘之,非贤不传。
龙牙散
治百疰邪气飞尸,万病方。
龙牙 茯苓各二两半 雄黄 枣膏 芍药各五分 干地黄 石斛 胡燕屎各三分 铜镜鼻 甘草 橘皮 芎 鬼督邮 远志 鳖甲各半两 狸阴二具 蜈蚣一枚 鬼箭羽 乌头 羌活 露蜂房 曾青 真珠 桂心 杏仁 防风 桃奴 鬼臼 鹳骨各一两 人参 大黄各一两半 苏子四合 白术二两
上三十三味治下筛,酒服一刀圭,以知为度,当有虫从便出。治鬼疰蛊疰,毒气变化无常方
鲛鱼皮 犀角 麝香 丹砂 雄黄 蜈蚣 丁香荷根
鹿角 龙骨 蜀椒 干姜各一分 贝子十枚
上十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加至二匕,日三。
备急散 主卒中恶风,气忤,迷绝不知人,方出第十二卷。三味备急丸是。
治暴心痛,面无颜色,欲死者方 以布裹盐如弹丸大,烧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①
① 利即愈 “利”原作“痢”,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治蛊疰方
烧猫儿屎灰,水服之,用雄猫儿。
治卒得恶疰,腹胀,墨奴丸方
釜下墨一合 盐二合
上二味合治下,以水一升半煮取八合,一服使尽,须臾吐下,即瘥。
治哭疰方
梳齿间刮取垢,水服之。
又方 腊月猪脂一合 乱发一两
上二味,煎发令消,烊服之,虫死矣。
又方 熬大豆,帛裹熨之。
治一切病食疰方
釜下土鸡子大末之,醋泔清一升和服,行五十步,吐即瘥。
治凡食上得病,名为食疰方 还取本食,种数多少相似,各少许和合,布裹烧灰,取杏仁大,水服之。
鹳骨丸
主遁尸飞尸,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方。
鹳骨三寸 雄黄 莽草 丹砂一作丹参 牡蛎各四分,一作牡丹 藜芦 桂心 野葛各二分 斑猫十四枚 巴豆四十枚 蜈蚣一枚 芫青十四枚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以知为度。
蜥蜴丸
主癥坚水肿,飞尸,遁尸,寒尸,丧尸,尸注,骨血相注,恶气鬼忤蛄毒,邪气往来,梦寤存亡,流饮结积,虎狼所啮,痸犬所咋②,鸩毒③入人五脏,服药以杀④其毒,毒即消,妇人邪鬼忤,亦能遣之方。
② 咋(zé 则) 咬。《正字通•口部》:“咋,啖也,啮也。”
③ 鸩(zhèn 震)毒 鸩羽之毒。按“鸩”,毒鸟。雄的叫运日,雌的叫阴谐。用其羽毛泡酒能毒杀人。《说文解字•鸟部》:“鸩,毒鸟也。”《楚辞•离骚》王逸注:“鸩,羽有毒,可杀人。”
④ 杀 消除,消灭。《庄子•大宗师》:“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成玄英疏:“杀,灭也。”
蜥蜴二枚 地胆五十枚虫四十枚 杏仁三十枚 蜣螂十四枚 虻虫三十枚 朴消七分 泽漆二分 芍药五分 虎骨六分 甘草一两 桃奴二分 犀角二分 巴豆七分 鬼督邮二分 干姜四分 桑赤鸡二分 款冬花三分 甘遂五分 蜈蚣二枚
上二十味,别治巴豆杏仁如膏,纳诸药末研调,下蜜,捣二万杵,丸如麻子大。食前服三丸,日一,不下加之,不取吐下者一丸,旦服。有人风冷注癖坚二十年,得愈。与积聚篇重。
治诸疰病,毒疰,鬼疰,食疰,冷疰,痰饮宿食不消,酒癖,桔梗丸
桔梗 藜芦 皂荚 巴豆 附子各二两
上五味末之,蜜和,捣万杵,宿不食,旦起饮服二丸如梧子大,仰卧服,勿眠,至食时膈上吐,膈下下,去恶物如蝌蚪①虾蟆子,或长一二尺,下后当大虚,口干,可作鸡羹,饮五合,大极饮一升,食粥三四日,病未尽更服。忌如药法。
① 蝌蚪 原作“科斗”,据文义改。
十疰②丸
② 十疰 谓十种疰病。按“疰”,亦作“注”,指病情久延,反复发作,邪气停著不去之病。尤怡《金匮翼•诸疰》:“疰者,住也,邪气停住而为病也。”亦指病患注易他人,取水流灌注之意。《广雅•释诂一》:“疰,病也。”王念孙疏证:“疰者,郑注《周官•疡医》云:注,读如注病之注。《释名》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注与疰通。”十疰以病因论,有气疰、劳疰、鬼疰、食疰等;以病机论,有冷注,水疰等;以传染性论,有生人疰、死人疰、尸疰等。本篇所论尚有走疰、癥疰、五毒疰、恶疰、蛊疰等,俱属疰病范围。古时并有三十六注、九十九注之说,今多不用。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注病诸候。
主十种疰,气疰,劳疰,鬼疰,冷疰,生人疰,死人疰,尸疰,食疰,水疰,土疰等方。
雄黄 巴豆各二两 人参 甘草 细辛一作藁本 桔梗 附子 皂荚 蜀椒 麦门冬各一两
上十味末之,蜜丸。空腹服如梧子大五丸,日二,稍加,以知为度。
太一神明陷冰丸
主诸病,破积聚,心下支满,寒热鬼疰,长病咳逆唾噫,避除众恶鬼,逐邪气鬼击,客忤中恶,胸中结气,咽中闭塞,有进有退,绕脐绞痛恻恻,随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愠愠如有虫状,毒注相染灭门方。
雄黄二两 元青五枚 桂心二两 真珠一两半 麝香 人参 犀角 鬼臼各一两 附子一两半 蜈蚣一枚 乌头八枚 杏仁三十枚 射罔一两 丹砂二两 蜥蜴一枚 斑猫七枚 藜芦 矾石各二两,一作礜石樗鸡七枚 地胆七枚 牛黄一两 当归三两 巴豆一分 大黄二两
上二十四味末之,以蜜和捣三万杵,丸如小豆大。先食服二丸,日再,不知稍增。以药二丸著门上,令众邪不近;伤寒,服之无不愈;若至病家及视病人,夜行独宿,服二丸,众鬼不能近也。胡洽无元青桂心真珠麝香人参犀角乌头射罔蜥蜴樗鸡牛黄当归,只十二味。与积聚篇重。
江南度世丸
主万病,癥结积聚,伏尸长病,寒热疰气,流行皮中,久病著床,肌肉消尽,四肢烦热,呕逆不食,伤寒时气恶疰,汗出,口噤不开,心痛方。
蜀椒三两 人参 细辛 甘草各二两 茯苓 真珠 大黄 干姜 丹砂 野葛 桂心 雄黄 鬼臼 麝香各一两 乌头 牛黄各二分 附子 紫菀各六分 巴豆六十枚 蜈蚣二枚
上二十味末之,蜜丸。饮服小豆大二丸,加至四丸,日一。加獭肝一具,尤良。
大度世丸
主万病,与前状同方。
牛黄 大黄 雄黄 细辛 附子 真珠 甘草 人参 射罔 丹砂 鬼臼 莽草各一两 蜀椒 麝香 鬼箭羽 茯苓 桂心 紫菀各二两 干姜三两 野葛一尺 蜥蜴 蜈蚣各一枚 巴豆仁八十枚 地胆五十枚 元青二十枚 樗鸡二十枚
上二十六味末之,蜜丸。以饮服如小豆二丸,日二,先食服之。
治疰病相染易,及霍乱中恶,小儿客忤长病方
獭肝一具 雄黄 莽草 丹砂 鬼臼 犀角 巴豆各一两 麝香一分 大黄 牛黄各一两 蜈蚣一枚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空腹服如麻子大二丸,加至三丸,以知为度。
雷氏千金丸
主行诸气,宿食不消,饮食中恶①,心腹痛如刺,及疟方。
① 饮食中恶 “食”原作“实”,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大黄五分 巴豆仁六十枚 桂心 干姜各二两 消石三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捣三千杵,服如大豆二丸,神验无比,已死者折齿灌之。
治卒得尸疰,毒痛往来方
乱发灰 杏仁
上二味等分,研如脂,酒服梧子三丸,日三。姚氏以猪膏和丸。
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方
桂心 干姜各一两 巴豆仁二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上醋和如泥,敷病上,干即易之。
芥子薄 主遁尸飞尸,又主暴风毒肿,流入四肢头面方。白芥子一升蒸熟,捣,以黄丹二两搅之,分作两分,疏布袋盛之,更蒸使热,以薄痛上。当更迭蒸袋,常使热薄之,如此三五度即定。
治遁尸尸疰,心腹及身有痛处,不得近方 取艾小挼令碎,著痛上厚一寸余,热汤和灰令强,热置艾上,冷即易,不过二三度瘥。
治人皮肤中痛,名曰癥疰方 醋和燕窠土,敷之。
治走疰方
烧车令热,暂入水,以湿布裹,熨病上。
治三十年气疰方
豉心半升 生椒一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适寒温,用竹筒缩取汁,令病者侧卧,手擘大孔射灌之,少时当出恶物,此法垂死悉治,得瘥百千,不可具说。
凡五尸者,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其状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或累块踊起①,或挛引腰背,治之法 灸乳后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壮,不止者多其壮,取愈止。
① 累块踊起 谓病状若堆积的土块鼓出胀起。按“累”,堆积,重叠。《庄子•骈拇》:“骈于辩者,累瓦结绳。”“块”,土块。《尔雅•释言》:“块,堛也。”郭璞注:“土块也。”
又 灸两手大拇指头各七壮。
又 灸心下三寸十壮。
又 灸乳下一寸,随病左右,多其壮数。
又 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从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②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男左女右。
② 肋罅(xià 下) “罅”原作“”,据道藏本改。按“罅”,缝隙。《广韵•祃韵》:“罅,孔罅。”“肋罅”,谓肋间空隙。
卒疰忤攻心胸 灸第七椎,随年壮。
又 灸心下一寸三壮。
又 灸手肘纹,随年壮。
一切病食疰 灸手小指头,随年壮,男左女右。
五毒疰,不能饮食,百病 灸心下三寸胃脘十壮。
水疰,口中涌水,经云肺来乘肾,食后吐水 灸肺俞。
又 灸三阴交。
又 灸期门,期门在乳下二肋间,泻肺补肾也,各随年壮。
一切疰无新久 先仰卧,灸两乳边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注市。